基于《复兴之路》分析音乐在舞蹈表演中的应用

2021-07-13 10:29徐春贞
牡丹 2021年6期
关键词:基调表演者舞台

《复兴之路》中的许多篇章都是结合多种音乐手段对舞蹈表演进行强化和渲染,加深了观众的理解和印象。舞蹈表演选用了多种音乐形式进行创作,如管弦乐、民族乐、戏曲音乐和芭蕾舞音乐等,音乐的烘托和渲染使得整体舞台极具艺术感染力。本文基于《复兴之路》分析音乐在舞蹈表演中的应用,其主要体现在烘托氛围、塑造性格、调动情绪和拓展表演空间四个方面。

一、定下表演基调,烘托整体氛围

音乐曲调和强度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舞蹈表演风格和动作的设计,从而为整体的舞蹈表演定下基调。音乐和舞蹈表演互相配合、影响,分别从听觉和视觉方面带给观众不一样的体验。只有在此基调和氛围之下设计舞蹈动作,表演才会和谐统一,令观众沉醉于作品中。

在《复兴之路》的第四篇章《大潮曲》中,为了表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重大改革给农村带来的积极影响,创作者用《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作为背景音乐,欢快流畅的曲风奠定了舞蹈表演活力轻快的基调,烘托出斗志昂扬、充满希望的氛围。舞蹈动作的编排根据歌曲节奏变化的特征,融合了东北秧歌的动作素材,以胶州秧歌为主,展现了农村一派勤劳朴素、充满生机的新气象。舞蹈表演与音乐相结合,突出歌曲中的重拍和句尾的延长音,使整体的效果和谐统一,洋溢着欢快的气息。

二、强化风格特色,塑造人物性格

音乐能够强化舞蹈表演的风格,使其特色更加鲜明。节奏作为音乐的基本要素,能够直接决定舞蹈动作的韵律和演员的形态特点。随着音乐节奏的变换,合着音乐节拍的舞蹈动作更加具有感染力。音乐节奏作为舞蹈表演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往往通过強弱和切分等手段突出舞蹈表演中的风格特色和人物特征。

《复兴之路》中,沈培艺在表演《为了母亲》这一段舞蹈中,并没有运用特别高超的舞蹈技巧,舞蹈段落也并不十分完整,相反,她主要依靠近似哑剧的表演和抒情化的动作来塑造母亲的形象。本段舞蹈以《黄河颂》主旋律的变奏为开始,既为舞蹈表演者奠定了抒情和深沉的情感基调,又把黄河暗喻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表演者沈培艺的一呼一吸皆与音乐的“气口”相符合,即以气息来带动舞蹈动作进行表演,在舞蹈表演的情绪起伏与音乐色彩变换相配合的同时,舞蹈表演的结构映衬着音乐的结构,抒情化的舞蹈动作与《黄河颂》的深沉基调共同呈现了母亲的性格形象。

《复兴之路》的第五篇章《中华颂》中需要融合包括蒙古族、壮族、苗族、藏族等多个少数民族的舞蹈特色进行表演。舞蹈表演者没有使用维吾尔族舞蹈中经常出现的三步一抬之类的动作来表现摘葡萄,相反,表演者在一个相对静止的造型上调整自己的呼吸,加上眼神和肩部律动,准确地与音乐节奏相符合,以不舞的形式来表现维吾尔族舞蹈独有的特色和风格,使人物非常形象、生动。

三、调动演员情绪,深入观众内心

音乐具有很强的深入人心的特点,欣赏者非常容易在音乐的带动下与自己内心的感受形成强烈的共鸣。舞台表演者基于对表演内容的深刻理解和感受,会跟随音乐调动自己的情绪。好的音乐可以增加舞蹈表演的感情色彩,帮助观众理解舞蹈动作的内容和情感,使舞蹈表演更加生动、更有魅力。音乐为舞蹈表演者与观众之间搭建起一座情感共鸣的桥梁,拉近了舞蹈表演者和观众的距离,让他们呼吸一致,情绪相互感染。

《复兴之路》中的《长征路上》,由著名男高音歌唱家贾世骏演唱《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在一段紧张的管弦乐段之后,悲壮、悠远的男高音唱出“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同时舞台上6名红军战士扛起一面红旗,顶风冒雪,相互之间紧紧相依、牢牢支撑。红色的旗帜迎风飞扬,战士们不畏艰难困苦,迎着风雪昂首挺立。忽然,一阵狂风暴雪,战士们随着旗帜失重而倾倒,俨然如同贴着雪山飞翔。6名战士共同营造出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奋斗精神,将整个红军战士的形象诗化到崇高的精神境界。接着,伴随管弦乐强烈的节奏,浑厚的合唱加入,展现了险恶环境下,红军战士不屈的斗志,调动了观众的情绪。在最后“革命理想高于天”这样豪情壮志的合唱中,舞台上演员们的情绪和台下的观众一起达到了高潮。恢宏悲怆的音乐基调结合意象化的舞台表演手法,烘托出凌驾于个人情感之上的民族大义情怀和投身革命的悲壮情绪。

四、拓展表演空间,升华作品主旨

音乐与舞蹈都被称作时间的艺术。两者对于速度和节拍的把握都非常重要,其不同之处是,音乐通过听觉表现出来,而舞蹈则通过视觉来展现。人们欣赏舞蹈表演时要结合音乐,看二者是否交相辉映、水乳交融,并从音乐入手来挖掘和拓宽舞台表演的空间。

《复兴之路》中的许多片段都体现了音乐对舞台表演空间的拓展作用。比如由覃江巍、山翀共同表演的《海峡愿景》,其主旨在于表现人们对两岸统一的强烈期望。面对这样极具有逻辑性和抽象性的主题,创作者运用旋律性比较强的音乐,为观众描绘了美好且温情的场面。在音乐的渲染下,两位舞蹈演员流畅的舞蹈动作也突破了戏剧表演的局限性,拓宽了其发挥的空间。以2008年汶川地震为背景创作的《呼唤》,在惊天动地的地震声中,忧伤的歌声从远处传来:“倾听你的呼吸,感受你的心跳……”舞台上,解放军战士奋力搜索和救出被掩埋在废墟下奄奄一息的年轻小女孩,在救援者的努力下,给在黑暗中垂死挣扎的年轻小女孩铺就出一条挣脱黑暗走向光明的生命之路,延伸出生命接力的意象。这在场景再现的基础之上,拓展出了更深远的隐喻,带给观众无尽的思考和感悟。在《纪念碑》这一片段中,明亮的铜管号角引出大合唱,反复吟唱“人民英雄”四个字,拉开庄重严肃的祈祷序曲。忽然,音乐转换为行进节奏,在男低音歌唱者巧妙构思的吟唱中,由坚定有力的鼓声推动,不断进入更高的音域,高潮接踵而至,直到巅峰。在舞台上,舞蹈演员用自己的身体共同筑起一座纪念碑,此时,在歌声与乐器的和谐交响鸣奏下,无数英雄烈士的名字在屏幕上一一展现,密密麻麻地排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观众沉浸在这庄严肃穆、崇高悲壮的现场气氛中,从内心深处升腾起一股强烈的信仰正气,在音乐终止时直冲云霄。

五、结语

音乐对于舞蹈表演具有重要的作用。人们在庆祝佳节、心情愉悦时总是手舞足蹈、载歌载舞,可见声音与动作往往是同时出现、密不可分的。作为一种共生的艺术,音乐和舞蹈在对生命深层感悟的基础之上进行完美融合。在音乐舞蹈史诗作品中,音乐包含并决定了舞蹈表演的结构、基调、特色、感情和气质;舞蹈表演的有序进行必须是在音乐的基础之上,在音乐对舞蹈表演进行传神的表达之后,舞蹈表演的意义得以升华和体现。对《复兴之路》分析之后可知,舞蹈演员不仅要与音乐的节奏合拍,还要在音乐中体现出作品的内涵,表达出强烈的情感,使作品的风格得以展现,意义得到升华,留给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音乐对舞蹈表演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将两者完美融合,作品的表达和呈现才算完整,从而为观众带来听觉和视觉上的双重享受。

(福建海洋职业技术学校)

作者简介:徐春贞(1978-),女,福州闽清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现担任中职音乐教师,研究方向:中职教育公共艺术音乐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猜你喜欢
基调表演者舞台
中央定基调 明年经济工作这么干
军迷大舞台
军迷大舞台
俏丽基调
妙猜两数
总基调:稳中求进
2015 医改奋力求进总基调:稳重求进
2012年龙年网络春晚节目单
论表演者权体系*
聪明的表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