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炜 李仲铀 史腾飞 王洪树
美国“供应”级快速战斗支援舰向航母编队提供补给。其左右两舷有6个横向干货补给站、5个横向燃油补给站,可容纳3架直升机的机库。作为航母编队的“一站式物流中心”,“供应”级快速战斗支援舰可为航母编队提供多种方式的补给
2021年1月12日,美国海军“约翰·刘易斯”号(T-AO 205)油料补给船在美国通用动力国家钢铁造船公司下水,该船是美海军新一代油料补给船“约翰·刘易斯”级首船,计划今年年底开展海上试航并交付。
“亨利·凯泽”级油料补给船。“亨利·凯泽”级油料补给船由美国海军于20世纪80至90年代建造,共建造18艘,现役15艘,主要为美国海军舰艇和航母舰载机提供燃油补给。由于服役时间较长,未来将逐渐被正在建造的“约翰·刘易斯”级油料补给船替代
“劉易斯·克拉克”级干货弹药船(T-AKE)是美国海军面向21世纪研制的新型海上补给船,主要目的是用一级多种物资补给舰来替换现役老化的“基拉韦厄”级军火船(AE)和“火星”级舰队补给船(AFS),并进一步加强美海军军事海运及海上补给能力
近年来,美海军不断强化制海能力建设,增加航母打击群动态部署时间、频次,舰用燃料和舰载机航空煤油补给不足问题日益凸显,补给舰船装备更新换代需求愈发强烈。起初美国海军计划发展高航速、注重“一站式”补给的快速战斗支援舰。然而,随着美军军费逐年收紧,快速战斗支援舰性价比较低的劣势显露。一方面,在和平时期,编队主要以消耗油料为主,弹药消耗基本为零,混装油料和弹药的快速战斗支援舰会遇到浪费一半舱容的情况。另一方面,“海上基地”概念的发展促使美国海军必须增强海上补给力量,快速战斗支援舰在执行预置转运任务时没有优势。因此,美国海军计划未来补给船队将以专用性更强的油料补给船和干货/弹药船为主,通过二者灵活部署提高补给效率及经济性。
美海军在2013年3月向国会提交的《30年造舰计划》中,计划自2016财年起陆续采购17艘新一代油料补给船T-AO(X),逐步替代即将退役的15艘“亨利·凯泽”级油料补给船和2艘“供应”级快速战斗支援舰。2015年1月6日,美国海军时任部长雷蒙·马布斯宣布T-AO 205项目正式命名为“约翰·刘易斯”级,并在201 6财年采购首艘新型油料补给船。
2015年3月,美国海军时任装备采购部长辛·史塔克雷宣布T-AO 205项目的竞标商为美国通用动力国家钢铁公司(NASSCO)和亨廷顿·英格尔斯工业(HII)集团,并在同年6月向两家竞标商下达T-AO205项目需求建议书。最终,NASSCO的设计方案在本次竞标中获胜,并向美国海军提交了方案设计示意图,同时也公布了许多技术细节。2016年,美国海军提出了355艘舰艇规模的计划。随着作战舰艇数量的提升,美国海军未来海上补给的需求继续增加,新型油料补给船的建造数量也从17艘提升至20艘。
2018年9月,首艘“约翰·刘易斯”级油料补给船开工建造;2020年8月,2号船“哈维·米尔克”号(T-AO 206)开工建造,计划2022年交付;2020年12月,3号船“厄尔·沃伦”号(T-AO 207)开工建造,计划2023年交付。建成后,“约翰·刘易斯”级油料补给船(T-AO)将与“刘易斯·克拉克”级弹药/干货船(T-AKE)搭配成为美国海军全球海上补给点的有力保障,为航母编队和两栖编队提供全面的后勤补给支持。
“约翰·刘易斯”级油料补给船(T-A0)是美国海军面向21世纪研制的新型海上补给舰船,由通用动力公司所属的国家钢铁造船公司建造,计划建造20艘,均以美国著名民权运动家和领导者的名字命名,主要任务是为美国海军舰队提供燃油补给
“约翰·刘易斯”级油料补给船概念图。作为美国海军战斗后勤舰队的一部分,“约翰·刘易斯”级油料补给船将成为燃油输送系统的支柱
“标准横向补给系统”(STREAM)为航线编队补给工作示意图。美国海军把这种简化的高架索传送系统称为STREAM。目前,STREAM系统广泛用于美国海军的补给舰船上
“约翰·刘易斯”级油料补给船长227米,宽32米,满载排水量约5万吨,人员配置99人:采用柴油机动力装置,总功率23.1兆瓦,双轴推进,最高航速20节;可运载2.5万吨燃料(约15.7万桶)、1800吨弹药和650吨其它干货:配备“密集阵”近防武器系统或“海拉姆”近程防空导弹、AN/SLQ-25“水精”鱼雷对抗系统;飞行甲板可起降一架CH-53“海上种马”直升机或MV-22B“鱼鹰”倾转旋翼机,具备垂直补给能力。该级船主要特点如下。
强化燃油泵输送能力,提高补给效率
船上设有7个补给站(5个液货和2个干货补给站),所有补给站均具备货物接收能力:配备12臺燃油泵,总输送能力8176立方米/小时,与美海军现役液货补给主力“亨利·凯泽”级油船(总输送能力5091立方米/小时)相比,补给效率提高60%,可有效缩短补给时间,提高舰队生存力。
采用新型补给系统,提升综合性能
配备“重型电动标准横向补给系统”(E-STREAM),采用全电动智能化控制取代传统的液压补给装置,在“标准横向补给系统”(STREAM)的基础上将武器弹药补给重量由2.59吨提升至5.44吨;采用新型张力软管海上加油系统(THFASS),增大舰船海上补给间距,最大距离由180米/5级海况增加到300米/5级海况,显著提高了补给作业安全性和适应性。
采用双壳体设计,注重海洋环境保护
美海军补给船吨位大、装载货物量多,又由于补给作业的特殊性,需要在动态航行且两船间距在60~90米之间进行补给,发生碰撞事故的概率较其它商用油轮更高。一旦发生碰撞,燃油泄漏入海洋,将会对海洋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约翰·刘易斯”级油料补给船采用双层壳体结构设计,满足国际海事组织《MARPOL 73/78公约》(防止船舶造成污染)、《MARPOL 12A公约》(保护船舶燃料油)和《MARPOL25A公约》(保护船舶货油)。
发展专用性更强的补给舰艇,提升舰队补给经济性、灵活性
近年来,美海军转变后勤补给舰船发展思路,放弃发展造价与使用成本高昂的快速战斗支援舰,重点发展专用性相对更强的油料补给船和干货弹药船,解决油料和弹药干货混装经常遇到的舱容浪费、效费比低等问题。根据物资消耗,调整油料补给船和干货弹药船平/战部署,平时油料消耗较大,油料补给船行动较多;战时弹药消耗较大,干货弹药船行动较多;高强度作战时,则二者同时行动。
维持补给船规模,巩固重要利益地区海上前沿存在
为适应21世纪海上作战任务,持续保障航母打击群的全球存在,尤其是在缺乏前沿基地的印度洋和波斯湾区域,美海军一直致力于维持补给船数量在舰队中所占比重。2016年,美海军提出355艘舰艇规模计划,包括20艘油料补给船和12艘干货弹药船,维持补给船与全舰队总数比例1:10左右。
适当降低标准和配置,以控制采购及运行成本
在连年军费吃紧的情况下,美海军采用商船标准建造“约翰·刘易斯”级油料补给船,降低采购成本,动力装置也选择了低航速下运行成本更低的柴油机。此外,在补给船上配备大量的平民船员从事操船和补给作业(“约翰·刘易斯”级平民船员比例达到79.6%),仅有小部分海军人员负责安全和通信,有效降低人员费用。
[编辑/何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