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文鸽,刘雪景
(河南省洛阳市中医院西工院区,河南 洛阳 471000)
气虚血瘀型是中风急性期及恢复期常见证型,治疗的关键在于益气活血、疏通经络。本研究用通脉舒络液辅治中风后肢体麻木气虚血瘀型疗效较好,报道如下。
共60例,均为2018年11月至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中风后肢体麻木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48~79岁,平均(57.63±2.95)岁;病程1~6个月,平均(2.95±0.69)个月;脑出血12例,脑梗死18例。治疗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49~80岁,平均(57.54±3.06)岁;病程1~6个月,平均(3.01±0.70)个月;脑出血14例,脑梗死1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西医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第4届脑血管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①脑出血:常伴剧烈呕吐、头痛和血压升高,发病急骤,多有脑膜刺激征,少数可伴有偏瘫及脑神经等局灶体征;意识障碍或清楚,可伴有神经症状。②脑梗死:发病时无明显呕吐和头痛;多于安静状态下发病;发病缓慢,发病后1~2天内轻度障碍或意识清楚;有椎-基底动脉系统和(或)颈内动脉系统和症状和体征。③中风后伴有神经功能受损或伴有肢体麻木表现,如发冷、发热等。
中医诊断符合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医中风病后肢体麻木的诊断标准[2]。临床表现为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神识昏蒙,舌强语謇或不语,偏身麻木。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②经MRI或CT诊断确诊;③病程均在1个月以上;④生命体征平稳,能正常交流;⑤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合并精神疾病或严重器质性疾病;②近3个月内参加过其他临床研究;③过敏体质;④严重心、肝、肾疾病;⑤合并恶性肿瘤。
两组均给予降压、降脂治疗,缺血性中风予以抗血小板聚集等对症治疗,同时进行康复训练(即肌力、关节活动度训练,平衡和步行训练,日常生活训练)。早期功能训练采用抗痉挛姿势,进行肢体按摩,主、被动运动训练肢体,健侧作主动训练,患侧作被动训练,尽快提高和平衡肌张力,改善功能活动能力,训练患者床上半卧位至坐位。中期肌张力增高,采用拮肌活动,以便促进更多分离动作,肢体功能有所恢复后加行主、被动关节运动,坐位平衡训练,纠正和抑制异常运动模式,提高正常运动模式和协调能力。恢复期加强对运动技能的控制,改进反复活动,提高动作的速度,运用抑制性手法降低肌张力,反复训练伸肘、腕和指间关节,立位平衡、下肢负重。每日1次。以上康复项目,循序渐进,每日2次,每次4~60min。
治疗组加用通脉舒络液口服治疗。药用黄芪30g,太子参、银花藤、鸡血藤各20g,川芎、牛膝、茯苓、枸杞子、陈皮各10g,白术、地龙各9g,当归6g,甘草3g。日1剂,每次服125mL,分2次服。
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肢体功能、神经功能及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治疗4周分别采用日常生活活动量表(Barthel指数)[3]、四肢感觉功能评测量表(Fugl-Meyer)[4]以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5]评价。Barthel指数包含10个方面,分值0~100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评分呈正相关;Fugl-Meyer包含5个方面,分值0~100分,肢体功能与评分呈正相关;NIHSS共11个条目,分值0~42分,神经功能与评分呈负相关。
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后对口舌歪斜、半身不遂、偏身麻木、气短乏力等症状按照无、轻度、中度、重度分别计0、1、2、3分,所有积分相加得到总积分,评分越高则症状越严重。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6]。痊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肌力达4级,语言清楚,肢体麻木基本消失,社会功能基本恢复,生活可自理或已能重新工作。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肌力在原基础上提高2级,肢体麻木减轻,肢体活动度增大,社会功能明显恢复,但生活精细活动稍差。有效:症状体征部分改善,肌力在原基础上提高1级,肢体麻木略有减轻,肢体活动有一定好转,社会功能有所恢复。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肢体功能、神经功能及中医证候积分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肢体功能、神经功能及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分,±s)
表2 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肢体功能、神经功能及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分,±s)
组别 例 Barthel指数 Fugl-Meyer NIHSS 中医证候总积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30 55.33±6.25 66.23±7.52 72.46±7.02 81.45±7.33 25.22±4.41 16.90±3.74 11.75±2.05 3.95±1.11治疗组 30 55.29±6.30 77.16±7.68 72.51±7.14 86.32±7.42 25.39±4.37 12.30±3.54 11.62±2.11 1.65±0.78 t 0.025 5.570 0.027 2.557 0.150 4.893 0.242 9.286 P 0.980 0.000 0.978 0.013 0.881 0.000 0.810 0.000
由于中风后受损的中枢神经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可以部分修复,但肌肉的学习和记忆是一个缓慢的、反复的过程,中风后存在的口角歪斜、偏瘫、运动迟缓、四肢抽搐等后遗症,需要给予正确的方法,告知正确的运动姿势,进行长时期、反复的康复训练,才能加速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和运动能力,促进脑侧支循环的建立,促进健康一侧的脑组织功能代偿或重组,充分发挥脑的可塑性,重建肢体的运动能力,从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中医认为,中风病位在心脑,与肝肾密切相关,病因病机主要是劳欲过度、内伤积损、饮食不节、气虚邪中、情志所伤导致气血逆乱、阴阳失调。中风后肢体麻木主要是经络气血阻滞、气血逆乱失调引起,故应以益气活血、疏通经络为基本治疗原则。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总有效率较高,治疗后Barthel指数、Fugl-Meyer评分较高,NIHSS评分、中医证候总积分较低。表明用通脉舒络液辅治效果较佳,能缓解各项症状和体征,改善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和肢体运动功能。通脉舒络液方中黄芪、白术补气健脾行血,太子参补气健脾并补阴,三者合用意在瘀去络通,补气健脾并助行血;忍冬藤疏风通络,鸡血藤舒筋活络、行血补血,川芎行气活血,牛膝通经活血,地龙熄风通络,当归补血活血,茯苓、陈皮健脾化痰,枸杞子补肝肾精血,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活血、疏通经络之效,发挥标本兼治的作用,同时具有活血不伤正、补气不壅滞的优点。现代药理研究显示,黄芪、川芎可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同时具有保护脑细胞的作用,可修复受损脑细胞功能;当归具有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和降血脂的作用[7]。
综上所述,通脉舒络液辅治中风后肢体麻木气虚血瘀型缓解临床症状、改善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和肢体运动功能效果较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