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强 元
沿着曲折蜿蜒的山路,带着童稚般的纯真和朝圣者的虔诚,我轻轻地向你走去。
正值阴雨霏霏、乍暖还冷的时节。没想到,我们此行的夜宿地——井冈山市茨坪镇,这个坐落于崇山台间的小盆地竟车水马龙、人流如织,一派热闹繁华的景象。
我有些不解,难道是这里在庆祝重要节日或者要举行重大活动吗?然而据探询,都不是。那么,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车子接踵而来,如此多的人蜂拥而至呢?
不到小半天时间,我便释然了——那是因为,茨坪镇所在的井冈山,拥有不屈的灵魂,是一座能够让人寄托哀思、洗涤心灵、提升修养的精神之山。
杜鹃花怒放的井冈山色彩斑斓,主峰“五指峰”越发雄伟,那巍峨的肩胛高耸着倔强和刚劲,高昂的头颅透着凛然与正气。
沿着水泥路往上走,站在高高的山岗上,让我们越过艳丽多姿的群山,凝望那热血铸就的历史坐标。
1927年,命运前途依然渺茫的中国笼罩在国民党反动派背叛革命的白色恐怖中,诞生才6年的中国共产党面临被赶尽杀绝的危险,中国革命命悬一线。
革命之路,何去何从?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的第一枪。此后一年多的时间,中国共产党发动和领导了100多次城市起义,但绝大多数以失败告终。南昌起义之后的第40天,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在进军长沙途中遭遇了失利。
血雨腥风,路在何方?
毛泽东审时度势,果断提出放弃攻打城市,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的决策,并于1927年10月27日引兵抵达井冈山,创建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自此,中国革命的地图有了新的标记,民族精神崛起了新的峰巅。红色的种子,在这块热土中扎根发芽,引领着革命志士从井冈山的山间小路,走向通往民族复兴的光明大道;八角楼的星星之火,照耀着中国人民的奋斗征程。井冈山成为了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成了任岁月流转永如日月之恒的信仰之山。自此,从井冈山精神到苏区精神、长征精神……信仰的力量在这块红色热土上一脉相承。
回顾历史,人们感慨这样一道轨迹:中国革命虽历经挫折,但大致就是按照毛泽东在井冈山的判断向前发展,从湘赣边界到瑞金中央苏区,从陕甘宁到西柏坡,最后走向全中国。
在通往胜利的这条道路上究竟有多少中华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为有牺牲多壮志”,当年成千上万的革命者和中国共产党人在此洒下热血,在仅仅两年零四个月的井冈山斗争中共牺牲了近4.8万英烈,平均每天近60人献出生命。直至今天,那残留在墙壁上的弹洞,那被炸出的弹坑,那躯干已经枯萎的梧桐树,仍以见证者的身份,凝视着这里发生的一幕幕壮烈场景。
呵,摸一摸石头,可有战士躯体的余温?抓一把潮湿的泥土,可有烈士的鲜血滴出?我闭目微憩……眼前这幢两层高的黑灰色楼房不正是红军最早的医院——小井红军医院吗?1929年,井冈山失守。敌人对这里来不及转移的130余名红军战士严刑拷打,威逼他们说出红军主力的去向。战士们忠贞不屈,全部英勇就义!
啊,井冈山雕塑园青松翠柏间背手而立,宛若风中一朵高洁兰花的那尊女红军雕像,不正是朱德在井冈山时期的革命伴侣伍若兰吗?1929年2月初,怀有身孕的伍若兰被捕,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她说:“共产党人从来不怕死,为人民解放而死最光荣。若要我低头,除非日头从西边出,赣江水倒流。”数日后,年仅26岁的她壮烈牺牲。
啊,那个杜鹃花里凄美故事的主角,不正是15岁那年参加了少先队的吴月娥和她的心上人林同生吗?1929年1月,敌人对井冈山进行第三次围剿,林同生告别吴月娥,加入了红军队伍。临行前,两人相约,来年相会在杜鹃花盛开的时候。然而,杜鹃花还没有开,林同生就已经牺牲了。当年春天,吴月娥也遭到抓捕,敌人逼她带路,吴月娥将计就计,将敌人引上悬崖,趁敌不备,拖住敌方军官跳下深渊。第二年,井冈山上漫山遍野开满了杜鹃花。人们传说,那是吴月娥姑娘的鲜血染成的,所以叫它们“井冈杜鹃”。而就在那座山崖上,后来又有多位不知名的战士同样抱着扑上来的敌寇同归于尽,倒在了杜鹃花盛开的山径上。
这样感人肺腑的故事还有许多许多。到底是什么力量让红军将士甘愿抛头颅、洒热血?是什么力量让红军将士面对死亡不退缩,勇往直前,始终听党话、跟党走、一心向党?又是什么力量让当时住泥屋、穿粗布、吃杂粮咸菜、开荒种地的红军将士把“红色井冈山”发展成了中国革命的摇篮?我想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走的是一条拯救中华民族、解放老百姓、带领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希望之路。无论形势多么危急、环境多么险恶、斗争多么惨烈,战士们始终保持“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昂扬斗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向我们昭示,为理想而奋斗,永远是照亮革命者心路的希望之光;历史向我们昭示,“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坚定理想信念,是统一思想的精神旗帜,是中国共产党攻坚克难的制胜法宝。
八角楼前,一棵枫树与一块青石相簇而立。这棵树在石头下萌芽扎根,突破重压,竟把石头撑开了。94年前,毛泽东常坐在“枫石”上看书读报,思考革命前程。今天,这棵枫树依然高大挺拔,一如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信仰——这是一种百折不挠的力量,无数中国共产党人为救国救民,为民族复兴而艰苦奋斗、孜孜以求。
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瞻仰大厅的陈列室内,镌刻着一排排烈士的姓名,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青春。卢德铭,秋收起义总指挥,牺牲时22岁;张子清,红四军第11师师长,牺牲时28岁;王尔琢,红四军参谋长,牺牲时25岁;吴月娥,少先队队长,牺牲时18岁……
在那风雨如晦的年代,正是无数革命者和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信念,擎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有奋斗,就有牺牲。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每位红军战士都系着一条“牺牲带”,红军战士在上面写上自己的籍贯、名字,表示随时准备用自己的生命保卫红色政权的信念。据曾任红军大学校长的何长工回忆,当时在打仗之前,战士之间只有两句话,一句是:“告诉我的老母亲,她的儿子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牺牲了。”另一句话是:“胜利之后,在烈士纪念册上给我登记一个名字。”
在井冈山小井景区,有一块没有经过任何雕琢的墓碑,上面镌刻着:魂归井冈——红军老战士曾志。墓地虽小,容纳的却是一个高尚的灵魂;碑文虽短,写就的却是生生不息的信仰。为了革命事业,曾志先后将3个儿子送给他人,历经骨肉分离之痛。母子失散20多年重聚后,已是“高官”的母亲却不徇私情,让儿子继续务农;亲孙子想办个“农转非”,彼时正担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组织部副部长的她却婉拒;去世后,她留下这样的遗言:“我的骨灰一部分埋在井冈山一棵树下当肥料。”女儿陶斯亮这样评价母亲:“您所奉献的远远超过一个女人,您所给予的远远超过一个母亲!”
就是这种如火焰般的信仰,才能检验作风的成色,淬炼正气与风骨,正因为这样,才铸造了井冈山这座血染泪浸、凝聚着信仰和梦想永远不会“风化”的山!
夜幕降临,大山一片肃穆和沉寂。我静坐在山崖上,躯体仿佛已融入在这山中,骨骼变成了嶙峋的山石。我的心在同辉煌的历史交语。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2017年2月,井冈山所在的井冈山市在全国率先宣布脱贫摘帽,全市4 000多名贫困户,庄严宣告步入新的生活。昔日井冈山下烽火连天的茨坪如今成为了革命圣地和旅游胜地,这座美丽的山城,高楼林立,古木参天,宾馆、旅社、饭店等旅游设施齐全,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市民们安居乐业、生活富足。
夜色渐浓,我向山下走去,带着一种既欣喜又沉重的心情。欣喜的是,井冈山的后代们没有辜负先辈们的期望,今日之井冈山正如他们所愿。沉重的是,我深深地知道,今日的中国,正昂首阔步迈向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诸多具有开创性的事业正在开展,依然面临许多繁重而艰巨的改革发展任务。然而还有许多人安于现状,并没有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尤其值得警惕的是,在社会转型当下,一些党员干部精神懈怠,与群众感情日渐疏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滋生……面对这一切,我无语无言,但我却听到了历史的责问。在深深的思索中,我的心颤栗了。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中国梦”的时候提出:“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还表示,今天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伟大梦想。
机遇与挑战并存!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作为新时代的奋斗者,我们始终坚信,胜利一定属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中国共产党人和新时代的中国人民。
想到这,我的心胸豁然开朗。因为我知道,在井冈山这片热土上,那战火冶炼的革命精神,还在延续着;历史撒下的信念种子,依然生机蓬勃;硝烟中沸腾的斗志,依然接续传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