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共识 推进特提斯地学联合研究
——中国—东盟地学高校校长论坛专家观点摘登

2022-01-01 15:33李玉兰整理
南方自然资源 2021年6期
关键词:研究

(李玉兰 整理)

2021年5月21日,中国—东盟地学高校校长论坛在南宁国际会展中心举行。论坛围绕“凝聚共识,推进特提斯地学联合研究”的主题,采取“线上+线下”的形式开展地学交流与合作。

来自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缅甸、菲律宾、泰国、越南等东盟国家8所高校、东亚东南亚地学计划协调委员会以及中国4所高校的学者为中国—东盟高校地学领域的教育与发展建言献策,开启中国—东盟地学合作的新篇章。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主任、中国—东盟学院校长李文昌:

特提斯域是全球最为复杂的找矿带,是最为重要的成矿带之一,也是探索地球科学理论的最佳区域。东南亚位于地球特提斯域东端,对探索特提斯古海洋消亡、冈瓦纳古大陆和欧亚古大陆碰撞、增生的地质信息,对探索增生相关理论,丰富和发展板块构造理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特提斯域面临的科学问题

1.特提斯域构造域缺乏统一观点的大地构造格架。2.特提斯不同演化阶段的构造格架不清楚。3.特提斯域地质构造缺乏系统总结和区域对比。4.特提斯成矿规律研究相对薄弱。5.东南亚环境与地质灾害的研究有待提升。

二、特提斯域的研究内容

特提斯构造域重要构造带的空展布局与对比连接研究、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与地质灾害监测联合研究。

三、特提斯域的技术路线与部署安排

从今年到明年,广泛征求高校、地学研究机构的意见和需求,形成区域性大科学计划书。2023年整理资料数据,多渠道筹集资金,开展野外调查和室内的编图,联合南亚和东南亚相关国家的大学科学工作者,整合多方面力量,开展编图和调研。

四、特提斯域的合作倡议

共同谋划实施大科学计划,经费方面建议各国地学高校联合申请中国或本国的国际合作项目、地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利用中国—东盟矿业论坛、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等平台,谋划建立双边或多边的互访和学术年会机制。利用中国—东盟学院加强技术人员短期培训和留学生培养,加强团队的建设。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副校长赖旭龙:

中国地质大学致力于服务大局,特色发展,打造“留学中国”品牌及东盟地学人才培养基地。总体目标是一流育人成效、一流学术成果、一流社会贡献。我们采用的措施是与东盟国家地学部门合作建设地学智库,提供高层次人才支持与储备,合作推动大科学计划和关键地学问题研究,促进地学理论创新与技术进步。

推动教育在中国—东盟可持续发展合作中发挥更大作用。2021年是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也是中国—东盟可持续发展合作年。中国准备与东盟国家在生态保护、环境保护、防灾减灾、气候变化、减贫等领域开展合作。我们要致力于中国—东盟环境合作行动计划,致力于中国—东盟建设蓝色经济的合作伙伴关系,积极参与到中国—东盟奖学金以及文化交流的项目品牌。

成都理工大学校长刘清友:

我们要利用东盟学院这个平台,特别是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大与东盟各国的合作。一是开展地学项目国际合作,进行科技联合攻关。特别是科技合作联合申报,以及国家政府项目。二是共同举办国际学术会议,促进学术交流。包括灾害、生态、油气资源等领域。三是为东盟国家地矿、经济等行业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培训服务。四是促进学校之间、企业之间互访、交流、合作。包括学校教师和管理人员到相关学校挂职学习,请东盟学校的青年教师和专家来成都理工大学交流合作和学习。五是学校在“十四五”期间加强留学生招生的相关政策和制度。

成都理工大学2021年招收留学生110人,包括贝壳生、硕士生、博士生。专业主要有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工程、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以及构造地质学等33个专业。在培养方面,我们提高留学生培养质量,也增加了留学生的数量,希望东盟学校选送一些优秀的生源到成都理工大学联合培养。

桂林理工大学副校长王玫:

科学研究方面。我们拟定在东盟基础地质问题与矿产资源方面开展合作研究,建议共建联合实验平台和科研基地。

科学研究合作内容。希望在东盟矿产资源成矿基础科学问题、勘查技术应用方面、东盟矿产研究与勘查高水平研究等方面进行合作研究。

人才培养合作内容。学校这5年来招生了1000多个国际合作研究生,其中80%的学生来自东盟国家。这些学生通过学校的培养,回国以后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现在在线上课的还有400多名学生。我们进行人才培养的前期,结合企业要求,在课程体系、生产学习、毕业设计等环节进行双方的协定和培养,将联合建立基地,同时以“企业出题 我们答卷”的方式解决生产一线的科学研究问题。无论是在广西,还是在东盟地区,高校都应该为地方经济、国家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老挝国立大学副校长宋占·本潘米:

我们与日本、印度尼西亚、新西伯利亚、荷兰、波兰等多个国家开展了国际合作项目,包括地质灾害、水文地理学、地下水、岩溶等方面,同时,我们提高了在理论方面的研究。我们的专家以及教学人员加强了他们的教学水平。

在项目合作方面,我们也获得了政府预算支持,获得了必要的资金支持以及专业的能力,提升了研究能力,扩大了研究范围,提升了老挝和本地的产业发展。我们希望未来会有更多的合作项目!

缅甸仰光大学校长丹佐乌:

仰光大学在缅甸是最老的国立大学,1948年成立了地质学院地质系。相关的学科有古生物学、地层学和相关领域,还有沉积学、经济和矿产地质学、区域地质学、岩石学以及工程地质学。

目前与中国开展了多项合作,尤其是地质方面。现在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学习的有6名博士、2名硕士,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学习的有10名博士、5名硕士,其他中国大学也有我们的交换生,比如成都理工大学和中南大学。

我代表仰光大学提议:进一步提升中国和东盟地质大学的研究合作,包括联合研究、交换项目和短期的学习项目等等。

菲律宾帕蒂多州立大学校长劳尔·布莱德·西拉:

帕蒂多州立大学地质学项目从2007年到现在一直在发展,作为一门培养地质科学专业人才的学科,我们专注于研究当地的地质资源、地质灾害风险降低及其管理。

帕蒂多州立大学希望进一步推动互利互惠的合作活动。希望通过学生交换、奖学金活动、教师访问促进交流。

泰国清迈大学副校长山姆潘·辛哈拉贾瓦拉:

清迈大学于1964年成立,是在曼谷之外的第一个高等教育学院。目前,清迈大学在泰国排名第3,全球排名第102。

地质科学学院的情况。每年我们会招收40个地质新生,5~10名硕士。有5个主要的研究领域:火石和相关矿产矿藏沉积物、基层分析和古生物、全球地理信息系统环境和工程地质、宝石以及地质物理。

由于工业的发展、技术的革新,面对着地学和劳动力巨大的需求变化带来的挑战,社会需要更多新型人才,因此,学校要致力于培养新型人才,加强与东盟、中国的高校合作,不断创新课程,共同分享教学资源,培养更多的新型人才。

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副校长查卡潘·苏提拉:

朱拉隆功大学1917年成立,是泰国国立大学,也是一所世界级国立大学。朱拉隆功大学未来的愿景,就是培育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创新人才。

未来合作建议:一是教职员工和学生的交换,旨在提高教育硕士和博士的教育质量。二是受疫情影响,可以考虑使用虚拟现实的应用,来提升学习的效率。三是合作聚焦潜在的领域,包括地球地质板块、地质灾害、稀土和自然能源的保护。四是前沿研究需在特定领域满足可持续发展目标和未来地球保护的活动,比如地热和地质清洁能源、城市矿产、环境地理、地理科学。

东亚东南亚地学计划协调委员会秘书长李荣柱:

东亚东南亚地学计划协调委员会在1966年成立,现在已经走过55年的历程。我们主要在地质领域进行多样化的合作,2021—2025年CCOP的战略规划:共同合作,按照国际公约共同推动地球科学发展,在东亚东南亚地区推动可持续发展。我们的战略目标有3个,主要是推动地质科学的教育、能力建设以及外展。

CCOP也是地质科学合作完美的平台,我们现在已经有300多个项目和活动,遍布不同的国家。我非常希望这个平台能够和中国、东盟的大学有更多的合作,也希望我们能有更多的机会培育年轻的科学家和工作者。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主任、中国—东盟学院校长李文昌:

中国与东盟国家山水相连,背景相似。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治理、地质灾害防治等需要东盟各国高校及广大科技工作者开放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共同解决科学问题。2021年是中国和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是区域全面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协定开启之年,为中国与东盟高校间的合作带来了很好的机遇。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蔓延使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一些改变,我们希望通过高校的共同努力、精诚合作,在推进区域生活和社会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我提出以下4点建议。

第一,保持高校高层交往,加强对话磋商,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

第二,加强地质科学合作研究。我们倡议开展区域性科学研究计划,实施特提斯地质构造演化及资源环境效应大科学计划,发挥各自优势,推进实验室共享。联合申报国际和各政府设立的一些重大研究专项,合作解决东南亚特提斯地质构造演化及资源环境的相关问题,启动区域合作。

第三,加强能力建设,互配优秀的科技人员交流互访。

第四,共建合作平台。联合共建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促进区域地学信息化建设,建立地学信息共享机制,构建地学信息大数据平台,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地学共享。

猜你喜欢
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