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析人地协调观视角下地理决策的考查类型

2021-07-13 10:13广东戴何明
教学考试(高考地理) 2021年4期
关键词:高原试题论文

广东 戴何明

决策是指做出决定或选择。由于中学地理课程中人文地理的很多内容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大多具有决策的性质,早期关于地理决策的探讨比较集中在人文地理层面。例如,林培英教授认为“决策”教学是一种与人文地理内容特点吻合度较高的教学策略。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关于地理决策的内容体现在学业质量部分。下表显示学业质量描述中出现的与地理决策有关的内容。

水平质量描述33-2能够分析不同区域发展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并对解决问题的对策作出解释3-3能够筛选恰当资料,对某区域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决策是否合理进行论证3-4能够查阅相关政策法规文献,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对某区域的资源合理化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出构想44-2能够在认识某类区域特征的基础上,从促进区域科学发展的角度,对其发展的条件、过程、问题及决策等进行系统的综合分析、评价4-3能够运用空间分析方法,解释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并能够分析特定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与环境演变过程,评估其发展问题,提出科学决策的依据;能够比较全面地评价区域决策的得与失,并提出较为可行的建议

上述内容出现在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描述中,但地理决策的最终目的是达成人地协调观核心素养的培养,实现人地协调发展。从试题设计的角度来看,高考地理试题综合题中出现的开放式问题通常与考查地理决策能力有关。本文以高考地理试题中非开放式问题为例,结合表格中的质量描述内容,尝试对地理决策的考查类型进行梳理,以期为复习备考与教学提供参考。

一、区域环境保护决策

【例1】(2020年全国卷Ⅰ,44题)高原鼠兔多穴居于植被低矮的高山草甸地区,因啃食植物曾被看作是引起高山草甸退化的有害动物而被大量灭杀。土壤全氮含量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通常土壤肥力越高,植被生长越好,生态系统抗退化能力越强。下图示意青藏高原某典型区域高原鼠兔有效洞口(有鼠兔活动)密度与土壤全氮含量的关系。

分析高原鼠兔密度对高山草甸退化的影响,并提出防控高原鼠兔的策略。

该组试题的背景素材来源于张雯娜等人的论文《高原鼠兔洞口密度对高山蒿草草甸土壤主要养分含量的影响》(草业科学,2018年第35年第7期)。试题中的图像来源于论文图3“高原鼠兔洞口密度对土壤氮含量的影响”中的“有效洞口密度与土壤全氮”图像,如下所示:

试题的设问要求考生通过思考高原鼠兔密度对高山草甸退化的影响,来提出高原鼠兔的防控策略。考生通过试题设问的引导来进行地理决策分析,或者说命题者通过试题的设计传递出地理决策的分析思路,对决策教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由于材料已提到高原鼠兔曾被大量灭杀,究其原因是高原鼠兔啃食植物而被看作有害动物。换言之,本题设计的目的是要纠正这种错误的观点。

试题设问的依据可参考论文中关于高原鼠兔有效洞口密度对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土壤全氮含量随高原鼠兔有效洞口密度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过程,即高原鼠兔干扰对土壤养分的影响存在理论阈值,干扰程度在有效洞口密度的阈值范围内,土壤养分含量显著增加,而干扰强度低于或高于阈值时,土壤养分含量会降低。论文中虽然没有直接提出防控高原鼠兔的策略,但通过这样的分析并结合试题中“被大量灭杀”的提示,不难得出“将高原鼠兔数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的防控策略,从而落实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

【例2】(2016年海南卷,18题)下图示意一固定沙丘某年5~9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为维护生态安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适合

( )

A.植树 B.种草 C.栽灌木 D.自然演化

【答案】D

本组试题以毛乌素沙漠南缘一固定沙丘土壤水分含量(%)的变化为背景,素材来源于伍永秋等人的论文《毛乌素沙漠南缘不同活性沙丘土壤水分时空变化》(中国沙漠,2015年第35卷第6期)。试题中的图像来源于论文中的图3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命题者选取的是固定沙丘2012年背风坡底的土壤水分含量(%)变化图。该组试题设计了三道选择题(第16~18题),考查考生读图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土壤水分含量(%)的变化包括随时间的变化和随深度的变化(第16题的设问)两个方面,以及通过获取的地理知识分析判断并进行决策的能力。

第18题考查根据前两题的分析,以及对图文信息的获取来进行决策的能力——为保护当地生态安全,要求考生选择毛乌素沙漠南缘应该采取何种措施。该题设问的依据源于论文的研究结论:总体上,天然植被对水分的涵养效果大于其消耗,本区降水可以维持不同活性沙丘的天然植被生长。题干文字材料已提示“该沙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图中的信息显示,该沙丘6~8月土壤含水量较其他月份明显偏低,其原因是该时段气温较高和蒸腾量较大(第17题的设问)。气温较高是气候特征,无法改变。蒸腾量较大的意思是植物生长消耗了土壤的水分。综合图文信息可以推测该区域天然降水可维持自然植被生长,因此,“植树”“种草”“栽灌木”等措施都有可能破坏该区域的生态平衡,从而导致植被退化、风沙活动加强等现象的发生。

二、区域决策的评价与改进建议

1.给出具体措施,评价措施实施的后果

【例3】(2017年全国卷Ⅰ,8题)下图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 000毫米。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可能会导致

( )

A.湖盆蒸发量增多

B.盐湖面积缩小

C.湖水富营养化加重

D.湖水盐度增大

【答案】B

教育部考试中心所编写的试题分析中明确指出:该题的设计旨在说明,在干旱区域植树种草,可能会引起环境的变化,决策需要谨慎。因此,该题的设计与例2毛乌素沙地南缘沙丘的案例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个是对决策进行评价,一个是要求进行决策。其原理是一致的。

从设问的角度来看,该题考查根据水量平衡原理和地域相互联系原理,分析人类干扰(开发)可能产生的后果。文字材料已提示,该流域气候较干旱,如果大量种植耐旱植物,结果会增加蒸腾量,减少流域内产流量,由于该湖湖水较浅,最终导致湖泊来水量减少,盐湖面积缩小。湖盆内水面缩小,蒸发量不会增加。植物可以吸收氮、磷,湖水富营养化不会加重。该湖盐度饱和,盐度不会再增大。

再者,2018年地理海南卷第21题以我国某区域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出现的“小老头树”现象为案例,考查“小老头树”现象对于生态建设的启示。所谓启示,也可以理解为对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的评价与反思。

2.评价决策的影响,并提出改进建议

【例4】(2018年全国卷Ⅲ,44题)“洪水一片天,枯水一条线”是鄱阳湖的真实写照。“堑秋湖”是鄱阳湖区一种传统的捕鱼作业模式。渔民在湖滩筑堤,形成一个个碟形湖,以便秋季鄱阳湖退水时截留更多的水和鱼。10月份一些以水生动物为食物的候鸟陆续迁入湖区越冬,渔民也开始在碟形湖放水捕鱼。至次年1月,碟形湖水干鱼尽。3月份候鸟陆续迁离。

分析“堑秋湖”捕鱼模式对鄱阳湖区候鸟越冬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并针对其消极影响提出改进建议。

该组试题的背景素材与试题的设问可以参考齐述华等人的论文《“堑秋湖”对鄱阳湖越冬候鸟栖息地功能影响的辨析》(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第20卷第Z1期)。例如,论文中指出,“堑秋湖”在退水之前围护浅滩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鱼类等水生动物的生长期,试题文字材料的表述是“以便秋季鄱阳湖退水时截留更多的水和鱼”,因此“堑秋湖”增加鄱阳湖的浅水区范围,使适合候鸟栖息的湿地范围扩大。这其实就是“堑秋湖”捕鱼模式对鄱阳湖区候鸟越冬的积极影响,命题者将其概括为“扩大了鄱阳湖区越冬候鸟觅食和栖息的范围”。

关于“堑秋湖”捕鱼模式的消极影响,论文指出,枯水季节水面蒸发导致水面快速萎缩,被放水捕鱼的时间提前,既不利于鱼类资源的保护,又不利于越冬栖息地的扩大。命题者将其概括为“减少候鸟食物来源和缩小栖息地范围”。试题文字材料的最后一句提示了碟形湖水干鱼尽与候鸟迁离的时间,即“碟形湖水干鱼尽的时间早于候鸟迁离的时间”。改进建议也可以据此进行思考——采用分批次轮流放水,或延长放水时间。论文中的表述是:水深超过1 m的可以进行堑湖,但放水捕鱼的时间需要延长到2月初,这样确保在干旱年份,越冬候鸟有更多的觅食和栖息场所。

改进建议需要关注如何解决渔民生存权与越冬候鸟生存权之间的矛盾。论文提出“加强对堑秋湖捕捞的监督”的对策,建议根据鱼类型规定可以捕捞鱼的最小重量。命题者提供的参考答案为“只捕大鱼留下底水和小鱼等方式”,从而保证候鸟在迁离前有足够的食物和栖息地。这样一来,渔民的生活会受到影响,因此需要通过建立适当的补偿机制,维护渔民的权利。参考答案的表述是“对渔民为护鸟而产生的经济损失给予补偿”。同时论文指出,需要将鄱阳湖各子湖泊的权属划归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即“依法对湖区生态环境进行保护”。

三、教学启示

1.注重情境与决策的关系

林培英教授在《探讨“决策”教学——中学人文地理教学的一种策略》(课程·教材·教法,2010年第6期)一文中指出,情境不同,决策的含义也有所不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强调以情境为载体,实现考查目标。《课程标准》的学业质量水平的划分,主要是依据情境的复杂程度。因此在进行决策或者是对决策做出评价之前,都需要对所面对的情境进行基于区域认知的分析。试题命制的关键在于真实情境的创设,并且通过设问引导考生进行分析,然后做出决策。例如高原鼠兔的案例,相关的新闻报道已明确表示对待高原鼠兔应该是控制其数量而不是一概捕杀。命题者创设高原鼠兔密度与土壤肥力关系的情境,引导考生分析高原鼠兔密度对高山草甸退化的影响,这一过程分析准确了,决策也就能完成。于是,分析的过程也是决策的过程。而通过选择题考查决策或者对决策进行评价,相当于通过四个选项的设置让考生们面临同一问题的四种方案或者是同一个决策可能产生的不同影响,选择过程也是决策。在复习备考与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情境与决策的关系,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思考如何进行决策才能正确处理人地关系,树立人地协调观,这是仅仅依靠记忆各类答题模板所无法实现的。

2.充分挖掘试题背景素材的价值

当前处于高考改革不断推进,以及《课程标准》与不同版本教材过渡的阶段。受新教材的编写将部分典型高考试题作为案例的启发,结合上述部分例题的背景素材来源于学术论文的特点,在复习备考或教学过程中可以对试题背景素材充分挖掘,进行素材的二次开发,寻找问题情境的创设角度。例如,高原鼠兔试题素材来源的论文研究指出:与低干扰强度相比,中等干扰强度时高原鼠兔能够掩埋更多的植被,尿液和粪便等排泄物也会增多,土壤有机质和全氮输入增加,适宜高原鼠兔干扰增加了土壤通透性和持水能力。可以将该段内容与论文中关于高原鼠兔对土壤肥力下降的原因分析改编成为土壤肥力影响因素的案例,用于新教材必修一“土壤”部分的教学过程中。再者,“堑秋湖”的试题素材来源论文指出:如果没有堑秋湖,在干旱的季节,浅水滩地过早出露,水分蒸发快,使浅水滩地干涸,土壤硬化,水生动物枯死,这样的滩地不可能吸引候鸟的光临。这段表述可用于改编成为考查鄱阳湖的水文规律,引导学生通过反面的分析来更好地认识“堑秋湖”的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高原试题论文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高原往事
迸射
高原往事
高原往事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