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转乾坤
——考场作文临场补救妙招

2021-07-13 12:46策划新作文执行
新作文(高中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论点考场审题

@策划/新作文 执行/明 灯

高考的脚步渐渐临近,由于心理、环境、经验等种种因素影响,考生在写作考场作文时总会出现一些失误,致使与理想分数擦肩而过。我们在此选取考场作文写作常见六种失误,并通过行之有效的对策,力图对考生有所助益。当然,考场作文出现失误属于正常状况,但并不是所有失误和问题都能在考场上补救解决,把失误和问题消灭在事先或萌芽状态,方为上策。

应对审题失误

(混淆概念,错解内涵,难以破题)

巧用同一律,提高审题精准性

@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从 晓

我们先来看个笑话。

妈妈说:“这小伙很帅,人品好,收入也高,你偏不同意,到底要找一个什么样的对象?”女儿说:“我要找一个有共同语言的。”妈妈很惊奇地说:“他又不是外国人,怎么会没有共同语言呢?”

在这里,两个“共同语言”不是一个意思,前一个是“共同想法、共同兴趣”的意思,后一个是“同一种语言”的意思。这个笑话违反了“同一律”。同一律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之一,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人们所运用的每个概念、判断的含义都必须是确定的,是什么就是什么。违反这条规律,就会犯偷换概念、偷换论题等错误。同一律可以用“A是A”这样的公式来表示,它要求人们的思想必须具有确定性和前后同一性。

同一律同样适用于作文中,不论是话题作文,还是命题作文,抑或任务驱动型作文,概念符合“同一律”是底线要求。但学生由于对材料中的概念不甚理解或者审题不仔细,在写作时会出现类似上述母女的笑话。

我们来看这个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教育的重视,中小学陪读现象越来越普遍。有人说,不应该陪读,因为这不利于孩子独立精神的培养。也有人说,有条件还是应该陪读,因为孩子的身心还不成熟,需要大人时时陪伴和监护。

请综合以上材料,以“陪读”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陪读”这个词学生并不陌生,所谓“陪读”,指住家离学校较远,又不舍得孩子寄宿,于是租一处房子,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能时时与孩子面对面交流思想感情。这个房子其实就是“家”的空间上的临时搬迁,孩子除了在学校读书,还能天天感受到“家”的氛围。这是命题者对“陪读”这一概念的解读,是最大众化的解读。但学生在作文中却对这个概念不甚理解,甚至出现啼笑皆非的笑话。

解读一:所谓“陪读”,就是“陪伴孩子读书”,小学生确实需要陪读。这样解读的学生往往赞成“陪读”,殊不知“陪伴孩子读书”叫“亲子阅读”。

解读二:所谓“陪读”,即监护人中一方放弃工作,常常是母亲,全心全意陪同孩子完成学业。这样解读的学生对“陪读”持反对态度,因为“需要父母放弃工作”。这种解读就完全违反“同一律”,甚至偷换了话题。这不叫陪读,叫“全职妈妈”。

现以2021年1月进行的“2021年新高考适应性考试”(简称八省联考)的作文题为例,浅谈利用同一律,提高审题精确性。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950年,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朝鲜战争的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国家安全面临严重威胁。危急关头,在极不对称、极为艰难的条件下,中国人民奋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先后有290余万志愿军将士赴朝参战,19万7千多名英雄儿女献出宝贵生命,涌现出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30多万名英雄功臣。中华大地,万众一心,支援前线。历时一年的捐献武器运动,募得的捐款可购买3700多架战斗机。2年零9个月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与世界和平,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一直激励着中国人民。

校团委举行“铭记历史,迎接挑战”的主题征文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说说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目,任务是完成一篇“铭记历史,迎接挑战”的主题征文。铭记“抗美援朝”的历史这一点学生是能轻松审到的。“迎接挑战”,迎接什么挑战?如何迎接挑战?这是写作的重点,也是决定作文高下的重要因素。

一、阅读材料,找出有关挑战的关键信息,以和命题者的“挑战”概念完全契合

抗美援朝时期的挑战是:1.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2.国家安全面临严重威胁;3.条件极不对称、极为艰难。这是材料中提到的“挑战”,如果能在材料中捕捉到这些关键信息,就不会写成“铭记历史,歌颂英雄”。

二、广泛阅读,让阅读成为写作的“后花园”

学生在写作中常常感觉没有素材,“书到用时方恨少”。平时应多注意阅读,积累作文素材,为写出一篇好文章奠基。如有关抗美援朝可以读一读习近平总书记的《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在讲话中,习总书记明确指出如何学习“抗美援朝精神”,并提出“要迎接挑战”及“怎样迎接挑战”。

1.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要有不畏强暴、反抗强权的民族风骨。2.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要汇聚万众一心、勠力同心的民族力量。3.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要锻造舍生忘死、向死而生的民族血性。4.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要激发守正创新、奋勇向前的民族智慧。勇于创新者进,善于创造者胜。

如果在作文中能认真阅读材料,理解概念的含义,确保解读符合“同一律”,同时广泛阅读,不将自己关闭在“象牙塔”中,而是以阅读为媒介,与现实社会紧密相连,写好作文指日可待!

应对素材失误

(大脑空白,饥不择食,错选食材)

考场作文素材失误补救妙招

@北京市顺义牛栏山第一中学杨剑锋

考生由于受心理、环境、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在考场写作文时会遇到选取素材失误的情况,这主要体现在大脑空白,筛选不到合适的素材,或有了素材却不符合文章要求。在此以2019年高考北京卷作文题“文明的韧性”为例,结合考生在考场写作中的实际情况,谈谈作文素材失误的补救妙招。

第一种情况是大脑空白,筛选不到合适的素材。当考生在考场上面对作文题不能从记忆中调取素材时,首先要紧扣题目中的关键词,将抽象的关键词从相近、相关、相反、相似等角度进行阐释。题目“文明的韧性”中有“文明”和“韧性”两个关键词。结合材料可知“韧性”具有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绵延至今等特点,“文明”指的是中国的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方面。作文素材一方面来源于考生课内与课外的阅读,一方面来源于考生在生活体验中的积累,所以接下来考生就要围绕关键词的阐释进行联想,激发自己调动阅读素材与生活素材。如由“文明的韧性”,可以联想到中国的儒家文化历经千年风雨的洗礼仍旧熠熠生辉,考生可以结合语文、历史课本或平时阅读到的与儒家文化相关的材料,还可以结合当下最能体现儒家文化精神的名人事例。因此,考生在考场上筛选合适的素材要符合两个要求:紧扣题目中的关键词,有时还要同时满足几个关键词的特点,不可顾此失彼;围绕关键词筛选自己熟悉的事例,如课本上的、平时做题的阅读材料或当下的热点事例;等等。

第二种情况是有了材料却不符合文章要求。考生占有的材料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概括型的,一是详细型的。概括型的材料,即考生只了解大概,没办法将其具体展开,故与文章要求很难匹配,没办法很好地使用;详细型的材料,即考生对素材的来龙去脉掌握得很熟,正因为面太广,故不能选择与文章要求相符合的角度。对这两类材料,考生可以分类处置。

以故宫为素材写“文明的韧性”为例,考生若对故宫的了解甚少,很难具体阐述其“韧性”,那么考生可以概括简述故宫具有源远流长的韧性特点。议论文侧重的是“议论”,考生不妨深入思考故宫为什么具有这样的特点,分析其中的因果关系,这样既扩充了文字,又加深了文章的深度。考生若对故宫的历史、建筑及其相关功能、馆藏文物等内容掌握得很全面,这时候要注意不可全搬,因为这些只是符合“文明”一词,还要考虑“韧性”,“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与其面面俱到,不如选取自己最擅长的一个点,再扣住“韧性”的特点,将细节再展开,同时再辅助论证,这样做到了理性与感性的双向结合。所以,针对概括型的材料,减少细节的阐述,立足文章要求,增加论述的力量,体现文章的深度;针对细节型的材料,增加细节的色彩,紧扣核心论点,论述与描述双结合,体现文章的广度。

应对论证失误

(论证无效,泛泛而谈,游离主题)

论证的问题与校正

@安徽省合肥第八中学陈 浩

安徽省蒙城县第二中学王训平

考场作文,要讲究作文应试技巧,要会写“一眼看起来像是好作文”的作文。分论点的论证我们一般采用“点、引、述、析、结”的格式,“点”就是分论点;“引”就是阐释分论点向自己的论据材料靠拢;“述”就是叙述论据材料——议论文里的“述”,不能大量地叙述,要会简洁地使用论据材料,一般地说,材料的叙述不要超过70字;“析”就是分析论据材料向自己的分论点靠拢;最后,“结”就是总结得出自己的观点。

我们来看看下面的材料:

前天骑自行车送女儿上学,体会着赛车快速带来的愉悦,前面的车子突然紧急刹车,于是我也只好刹车,结果因为地上有烂菜叶而摔倒。

以上文作为论据材料,采用“点、引、述、析、结”的结构样式,先看一个作文片段:

生活永远猜不出结局。有人说,生活就像一团麻杂乱无章,所以你永远也猜不出下一刻会怎么样。或喜或悲抑或是由悲转喜、由喜转悲。本认为骑赛车会锻炼身体,却想不到会因刹不住车而摔倒。我本以为骑赛车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魄,却想不到会因为刹不住车而摔倒,细细回想,酸甜苦辣,全由我心。品味生活,感受精彩,虽然我猜不中结局,但我会享受生活的过程,未知也会是一种美。

细品这个文段,可以看出考生的写作思路出现了问题。首先,文段没有叙述论据材料,考生对论据材料的叙述,其实就是他对材料的认识和分析。可能因为考生没有读者意识,认为读者都知道这个材料是怎么回事,于是就省略了。这样就导致了考生的议论和分析没有基础,即我们所说的凭空议论。其次是考生“引”的部分,内容产生了引申,“或喜或悲抑或是由悲转喜、由喜转悲”是可以舍弃的,这是考生从材料里引申出来的观点,但是这个观点和原本观点是不一致的,是原观点的进一步引申,不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论点。第三,由于把叙述材料部分也用议论来表示,于是文章出现了重复,“本认为骑赛车会锻炼身体,却想不到会因刹不住了车而摔倒”要删去。而这个“析”的部分也是没有围绕着自己的论点进行分析,他的论点是“生活永远猜不出结局”,结果析成了“细细回想,酸甜苦辣,全由我心”,游离论点,论证没有为论点服务。再看最后考生的结论,又成了另外一个论点,“品味生活,感受精彩,虽然我猜不中结局,但我会享受生活的过程,未知也会是一种美”。也就是说,在一个文段里有三个观点,尽管这三个论点之间有关联,但是三个观点与自己的中心观点都有游离,而且这么短的文字要证明三个观点,也是不可能成功的。

上面的论证是观点游移的一个例子,而这样的游移考生自己还不知道,这是我们写作时应该回避的问题。

再看另一个作文片段:

因一时的快意而忘却周围所处的环境,往往会带来糟糕的结果。

一次下雨,我骑自行车送她去上学。在回来的路上,“赛车”让我享受了不同于普通自行车的快意,为此我中午又骑着“赛车”去接她回来。在回家通过菜市街时遇到了阻塞,我连忙刹车,本来以为能够很完美地刹住,却因为地上的乱菜叶导致车轮打滑,我和孩子摔倒在地。周围人的目光让我感到羞愧。我想,如果我没有因一时的快意而忘记菜市场路面的杂物,就不会遇到这么令人羞愧的场面。因一时的快意,忘却周围所处的环境污染,引来周围人的异样目光,让我感到羞愧。因此我们不能因为一时贪乐而忘却其他的事情,也许你忘却的事情往往造成糟糕的结果。

这个例子里,考生的观点是可以从材料里得出来,但论证存在问题:其一,是考生没有“引”,没有分析论点向自己的论据材料靠拢,就直接叙述了论据材料,显得不连贯,衔接出现了问题。其二,材料叙述过多,有些和论点没有关系,这些文字只需要写成“我骑‘赛车’去接女儿”就行了。议论文里记叙,要求语言简洁。还有一点,考生忘记了他写这个事件的目的是什么,他的观点是“因一时的快意而忘却周围所处的环境,往往会造成糟糕的结果”,但是这里他却把自己的观点转移到了“让我感到羞愧”,当然可以说,羞愧就是糟糕的结果,但糟糕的结果绝对不仅仅是羞愧,考生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的观点偷换成了“因一时的快意而忘却周围所处的环境,让我感到羞愧”。

综上所述,我们作文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是在论证过程中不知不觉偷换概念,把论题转移到了无关论题上,这是我们应该特别注意要避免的。其次是论据材料的引述不简洁,不能够为论点服务。最后是引述材料后要对材料进行分析,要分析材料让它向自己的论点靠拢,这样才能达到用论据证明论点的目的。

应对偏题失误

(写到中间,发现偏题,不知所措)

化解偏题失误

@湖北省武汉市光谷第二高级中学李选萍

近年的高考作文题,大都是新材料任务驱动型,由“材料”和“要求”两部分组成。考生在短短十分钟左右,读题、审题、立意、构思、准备写作,可谓极具挑战性。而写作时能否抓住材料核心,精准立意,扣题成文,恰好是考场作文成败的关键。

可往往越担心,越容易跑题。有时构思挺好的,可写到中途,不知不觉就跑偏了,等回过神来,便惊出一身冷汗。

要解决这个问题,先得分析清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根据多年教学观察,笔者发现偏题的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种:

忽略语境,任意跑马。写作时,只注意扣住材料中的核心词,洋洋洒洒,却忽略了材料的整体语境,特别是整体语境中给出的限制性条件,导致偏题。

忽视关键词,偷换概念。审题时,忽视作文题目中的核心关键词,或者没有理解关键词的内涵,而随便用了一个相近的词语来替换,导致作文偏题。

先入为主,陷入套作。抱有侥幸心理,提前准备一些作文和素材,考试时匆匆看一眼作文题,便马上勾连到自己准备的作文内容,让先入为主的内容充斥自己的大脑,使自己陷入套作的泥淖,是为考场偏题大忌。

弄清楚了这些原因,就可以对症下药,有效规避偏题失误。

整体语境不能丢,下笔行文圈内走。

针对“材料+任务”的新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我们既要把握材料的整体语意,又要抓准“任务”的限制性,这样才能“戴着镣铐完美地舞蹈”。

例如:湖北11校第一次联考,关于王勃的材料作文“士之致远”,文题材料后面的要求是:“假如你在这堂课上参与讨论,你会阐述怎样的看法?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审题时,要抓住材料语境中对王勃的争议点,明确具体的写作任务,是要写一篇“在课堂上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来讨论的发言稿”。在这样的写作界限内,再去任意驰骋你的思想,才能做到把握整体语境,抓准任务要求,避免偏题。

勾画材料核心词,关联词语来造句。

审题时,将材料中的核心关键词勾画出来,一般要抓住两到三个词,然后将这几个词用合适的关联词串起来,组成逻辑严密的句子,形成你的立意。写作时,不断穿插、分析、解读这句话,中途万一发现自己跑偏了,也不要慌,再次强化这句话,你的思路马上会被拉回。

例如:高考模拟作文题——帮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的材料作文,很多同学一看到材料,就把“跨越数字鸿沟”直接转化成学习运用人工智能,虽说二者有联系,但绝不能等同,完全抛开“数字鸿沟”,而谈人工智能的运用,会让人觉得你的作文游离于材料之外,没有很好地切题。

写作时,需要很好地抓准核心词“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等,围绕这些词进行思维延展:“什么是数字鸿沟?”“为什么要帮助老人跨越数字鸿沟?”“怎样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这样就能确保行文紧扣材料,中心集中明确。

细读文题三两遍,字斟句酌思路全。

为了避免考场写作先入为主,审题时一定要先暂时清空大脑的储备,专心读题,细致审题,再由文题中的核心词句生发开去,以便让构思既能紧贴材料,又能严密周全。

中途跑偏勿慌乱,拉回话题继续谈。

考场作文时,审题构思很充分,可中途还是不知不觉偏了。突然发现时,已经来不及修改。这时候一定不要慌乱,稳住神,迅速刹住自己前面写的内容,然后可以尝试着用“当然,话又说回来……”“说到这里,我们再回头看看……”“不过……”“再看……”这些句式,将话题拉回到材料核心内容上,并且着意将材料的核心关键词句再次进行解读、分析,并勾连到自己的行文中,这样,既能够重新紧扣文题,又还说不定能让人感觉到你行云流水,收放自如呢。

总之,考场作文的偏题,是行文大忌,掌握了这些简单实用的小妙招,你定能稳操胜券,笑对高考。

应对思想失误

(老生常谈,思想单薄,没有深度)

抓“点”列举个性解读 源“点”思考深化思维

@浙江省长兴中学梁 磊

考场作文分数大多集中在40~43之间,究其根本则是他们能够找到关键词和核心词,但是就此的解读却深浅各异,表达观点时缺乏思辨,显得无条理、无深度,整体说来有如下三种情况:清晰流畅不够而显僵化滞涩;生动形象不足而现呆板僵泛;观点鲜明欠缺而附证以材料。

很多时候,考生表达上的缺漏实质上是立意方向不明确、思维无法深入导致的,他们只有立场而无观点。

什么是立场呢?立场是指很多人都持有的观点,由于这些观点具有同样的倾向性,于是被归纳为一种立场。什么是观点呢?观点则是独一无二的,是一个综合体,前人未曾提出的。简言之,立场是“我们的”,观点则是“我的”。如何促使考生通过已观察到的现象或已有认知,形成个体独有的观点呢?

一、抓“点”列举概述,提升思维独创性

以题为例:

一个名厨烹饪了一份菜,不至于使你不能尝。一幅名画,一支名曲,却有时使人莫名其妙地欣赏不到它的好处。它可以另有一天地,另有一境界,鼓舞你的精神,诱导你的心灵,愈走愈深入,愈升愈超卓,人类在谋生之上应该有一种爱美的生活,否则只算是生命的夭折。——钱穆《湖上闲思》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钱穆先生谈“美的生活”,是以物质与精神为分野的,“美”主要指精神上的充实、自足、境界。考场作文中,很多考生凭借直觉感受将其表达为“诗意的生活”,那么什么样的生活才算是“美的”“诗意的”呢?这种生活又有什么意义呢?追问人人可有,得出结论至关重要!

切身见闻,即联系个体所见所闻谈所感所悟,如联系课文所学《项脊轩志》中归有光对美的生活的感受,可将美的含意具体化。如:

归有光的那一篇《项脊轩志》,其中有云:“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簌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如果明确感知到这种生活是美的,那么就要说清阐明它美在哪里。如“虽然他的家境是贫寒的,所读之书又大多是借来的,但这一种悄然中的‘诗意地栖居’,无疑有着一种难得的静雅之美。”

在朦胧感知的基础上多一步明确的概述,抽象的“美的生活”就具化为贫寒生活中有着的“一种难得的静雅之美”,个性解读将取代空泛的议论。

同理,可延伸联想:

倘若将梭罗隐居于瓦尔登湖畔,三毛流浪到撒哈拉沙漠,海子选择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等相似事例整合到一起,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美的生活源于尊重内心的选择,获得心灵的满足!

由此可以提供两种抓“点”深入思考的方式:其一,单一事例深入思考解读;其二,同类事例合并归纳总结,不但能充实文本内容,且结论会更有力度、更深入。

二、源“点”延伸思考,提升思维深刻性

大多数考生没有思维深入的过程,因此无清晰的行文思路,往往处于就事论事,空泛而浮于表面的论述层面,更遑论对抽象概念的个性化解读了!精准化解决思路延展问题就在于源“点”延伸思考。

以此文题为例:

著名收藏家马未都近日在一则博客中写道:“立夏之日又来到杭州的西溪湿地……西溪也修了三条堤,定名福堤、禄堤、寿堤。”针对这一现象,你有什么思考?

若将个体思考与马老的思考比对,会发现马老不但思考这现象的成因,明确个体想法,甚至思考其背后的指向意义,博客原文如下:

我听了有些诧异,询问由来,答曰:群众投票,专家敲定。【谈现象】我知道一个急功近利的时代,文化一定会向世俗低头,但也没想能低得如此深刻。【点成因,深入思考背后的心理取向或文化取向】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稍雅一点儿的有“松竹梅”,再雅一点儿的有“风雅颂”,起什么名不好,非得福禄寿吗!【提想法,直觉式】其实细一想,禄不如福,福不如寿,作为堤名实为不妥。栽几棵古松——松堤,种两行新竹——竹堤,移一株老梅——梅堤,配以故事,让多年以后的子孙不再向往福禄寿,而是向往松竹梅。【深入思考,明确意义】

紧抓某一现象深入思考是有其思考走向的,明确思维的深入路径:

谈现象——点成因——提想法——明意义

当然,为使思维得以拓展不致僵化,可以在审题时明确个体的疑问方向,如: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有什么意义?有什么危害?相关观点是什么?有什么值得反思?……

只要凝视生活现象,总会发现其中的一些问题,顺此提问并不断主动探究得出个体的独特认知,哪怕浅薄稚嫩,仍是思维不断深入的过程。

应对字数失误

(作文快结束,字数还不够,谁来救救我)

善饮三杯好酒,助你写完作文——谈高考作文完篇的方法

@海南省万宁市万宁中学戴菁蔓

许多语文老师总是在课堂上反复强调“同学们,要努力把作文写到800字以上”。老师常常会告知同学们目标,却忽略了方法指导。

其实,同学们都明白自己一定要在有限时间里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可是实际操作起来的感觉就像“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写作文时,同学们有时候一个字也写不出来,有时候写了一半写不下去了,有时候是眼看着考试时间要结束了,却还差一两百字……

本文将提供三杯好酒,助同学们拨开云雾见月明,走过作文写不完的黑暗隧道。

第一杯好酒——江小白,勤积累,勤写作,从小白到大神。

江小白一句广告文案“我有故事,你有酒吗?”曾风靡全网,这就是文字治愈的力量。考场上同学们作文字数太少,主要是因为平时缺乏积累。每个人的备战高考路上一定要有个性化积累本,这个积累本不能什么都摘抄,一定要具有实用性,有价值的内容才摘抄下来,有业余的时间要勤写点评,勤背诵。

举个做积累的例子。恰逢中印冲突时事热点,我便在自己的积累本上摘抄:“清澈的爱,只为中国——陈祥榕”“黄昏将至,我吃着白米饭,喝着快乐水,想不通为什么,这些身强体壮的士兵会死,我在深夜惊醒,突然想起,他们是为我而死。——网友约定成书”“离家还是少年身,归来已是报国躯”“可怜无定河边骨,又是春闺梦里人”“奈何,七尺之躯已许国,再难许卿。——蔡锷将军离京诀别小凤仙的话”“每思祖国金汤固,便忆英雄铁甲寒”……这样勤积累,可以助同学们在考场上有灵感,更快地写完作文。

同学们积累不够的时候,在积累、写作时就要有平常心态。鲁藜曾言:“总把自己当珍珠,便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不如安心做泥土,任众人把你踩成坦途。”即使自己是最平凡的小白,也要有着成为大神的梦想。江小白能从泸州老窖、洋河大曲、茅台、五粮液、剑南春、西凤酒、汾酒、古井贡酒等白酒中脱颖而出,天道酬勤,你也可以在盛夏,从小白到大神。

第二杯好酒——二锅头,要亮点,要辣点,从哭泣到喜悦。

56度的酒,一口辣可以直通到喉咙,流入心脏,渗进身体。一瞬的刺激最感人,也最高潮。

考试前,同学们可以背诵高考热点话题里的素材,实在什么都背不下,就只背一句最能激励自己的话,给自己积极的暗示,千军万马无畏向前,说不定这句话恰巧就是自己作文的灵感来源。

考场上,作文写到一半的时候,突然发现写不下去了,怎么办?

《三国演义》里关云长停杯施英勇,酒尚温时斩华雄。没有关羽的武功,也要有关羽的英勇。写不下去的时候,要对自己有信心,尽可能告诉自己要在作文里营造亮点,想不来亮点,那就告诉自己作文回扣材料,回扣观点,逼着自己写下去。

高考作文专家何永康教授说过:“高考作文,要多一点二锅头,少一点碧螺春!”二锅头,烈性酒,一口下去,两眼冒火,浑身发热。这就是说,高考作文不能平淡,要辣点,必须主题明确集中,文章观点能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让阅卷老师在瞬间被吸引,被打动。

第三杯好酒——稻花香,听心声,心要淡定,今年定是丰收年。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先生在初学写作时,有着在月光中出门散步,在晨光披露的时候才回家的习惯。他在村子里行走,沐浴月光,听蝉鸣蛙声,嗅着稻谷清香,这些都成为他后来写作的灵感来源。莫言先生的经历告诉同学们,只要我们真正用心去观察、思考,就会有灵感来源。

考试时间快到了,作文写不完怎么办?有灵感,接着写,写到哪里就是哪里;没灵感,就回顾一下作文题目,或者回头看自己已写好的文章,要反复告诉自己:“我能行。”注意此时一定莫惊慌,越是惊慌,越是写不了。在有限的时间里告诉自己,一定要往材料立意靠。同学们求不了高分,一定要先求稳。

敬三杯好酒,祝君高考胜利。

猜你喜欢
论点考场审题
精审题,明立意,读懂童话
论点:议论文的灵魂
几何概型审题技巧
期末小考场
考场借笔
七分审题三分做
再三审题,由表及里
高考议论文需细分分论点
议论文分论点的提取
议论文如何分解分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