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与改革路径

2021-07-13 02:40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产教院校融合

张 芬

(苏州市职业大学 学生工作处,江苏 苏州 215104)

劳动者的素质和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增强竞争能力的瓶颈[1]。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出台,确定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强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期通过职业教育改革来提升劳动者的素质。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急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发挥高职教育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

1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紧跟时代步伐,在政府推动和学校努力下,取得了初步成效。不少高职院校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特点,开展不同的创新创业教学实践,并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以活动为中心、以创建双创园为中心和以创业课程教育为中心的三种人才培养模式[2]。然而,创新创业教学实践活动的背后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高职院校学生参加各种大赛得奖很多,但创业成功率却很低,企业对高职院校培养的创新创业人才满意度不高。在国家没有指定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内容标准的情况下,诸多问题的出现,暴露出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1.1 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同构化

办学理念是引领高职院校发展的灵魂,不少高职院校重视规模扩张而忽视理念提升,在办学过程中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校发展规划,融入人才培养体系,而是亦步亦趋,用惯性思维接受新生事物。当“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角吹响时,不少高职院校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当作一种潮流,利用新技术服务传统教育,用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应对创新创业教育,没有形成适应社会发展的新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缺乏对创新创业教育推动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的整体思考。

1.2 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形式化

没有宏观指导思想的创新创业教育仅仅是相关教育要素的堆砌,为了形式而形式。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不明确,游离于人才培养方案之外,无法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也就无法形成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清晰,如有的高职院校只是将创业基础课、通识课、专业课进行简单罗列,不能充分满足不同年级、专业的学生需求;有的高职院校开展各级、各类创业培训,导致学生眼花缭乱、无所适从;有的高职院校直接组建“创业先锋班”“创业实践班”“创业冠名班”,将创新创业教育当成企业家速成教育,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目标应是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1.3 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虚拟化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模式主要包括举办创业讲座、参加创业大赛、组建创业团队三种。这三种模式的受众面都比较小,不能覆盖所有学生,也很难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创业综合素质。创业讲座大都邀请创业成功的企业家到校演讲自身创业成功经历,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但成功难以复制,热情容易消失。创业大赛是很多高职院校展示自身实力的机会,对教师的课题进行“包装”,“虚拟”各种项目,让演讲能力强的学生参加比赛,这些做法背离了大赛的初衷。团队创业需要引导和帮助,不少高职院校为鼓励、帮扶学生创业,建立众创空间、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等物理空间,帮助创业团队减少成本支出。然而,团队创业的范围主要在校园内,与社会接触的机会甚少,创业项目脱离生产生活实际,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

2 产教融合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

高职院校要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要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为增强教育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能力,笔者对苏州部分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及需求进行调研,发现这些企业都期望与高校合作,以期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2.1 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全面引领人才培养

产教融合将高校、企业、行业、产业与社会相融合,融合式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不再是遵循学科知识逻辑,而是遵循行业发展技术逻辑。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是这个时代的典型特点,不断推动行业向新的方向发展,不断满足市场需求。据调查,促进企业创新成功的因素按照重要性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具备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创新人才或团队、企业对市场和客户需求的敏锐洞察力。显然,拥有创新思维、创业能力是企业家和员工最基本的素养,也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高职教育要服务产业发展,要用创新创业教育引领高职人才培养,要将产业、技术发展的最新需求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相融合,统筹规划形成新的教育理念。

2.2 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构建产教协同育人模式

产教融合已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顶岗实习、订单培养和现代学徒制,它需要将产业理念、产业技术、产业文化、产业力量引入教学活动中,参与育人过程。产教融合的主体是学校与企业,融合的效果取决于主体间的利益平衡。企业主要着眼于创新能力提升、转型升级,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面向行业、服务产业,推动高质量就业。笔者调研受访企业认为,企业的创新途径主要依靠科技创新和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员工,学校的出发点和企业的落脚点都是人才。而学校里培育的人才有就业或创业的需求,有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岗位的权利。因此,从兼顾各方、产教融合的角度,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应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满足产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以创新创业教育为核心,产教协同的全过程培养模式。

2.3 推动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与企业实际需求相融合

产教融合研究不仅“顶天”,紧扣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而且“立地”,瞄准企业创新发展的突出问题与现实需求。高职院校主要解决产业的“立地”问题,笔者对企业遇到创新困难的调研分析显示,受访企业的困难主要集中在企业发展战略、外部市场环境、研发人员能力三个方面。帮助企业解决这些现实困难,需要相关部门建立市场需求快速响应机制、推广品牌、将科学研究转为市场应用、将工程技术图纸转为真实产品,助力企业创新发展。产教融合背景下,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不再是学校“虚拟”的课题,而是在企业导师、专业教师的带领下解决企业的现实困难。

3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路径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建立在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以及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基础之上的全过程、全方位育人[3]。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纳入创新创业教育的框架体系是对现时期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4],也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方向。

3.1 “三合路径”规划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蓝图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是通过专业来组织实施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和开展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是高职院校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安排教学任务的规范性文件,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目标、规格、课程设置等内容。“三合”,即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教融合指产业与教育的结合,即高职院校办学方向要围绕满足地方产业发展需求,根据社会实际需求,确定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科学性[5]。校企合作指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即校企双主体育人,将行业标准、企业文化、技术创新等融入人才培养,根据培养目标,校企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双师联合培养,丰富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工学结合指工作与学习的结合,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办学质量,结合学生职业规划、职业兴趣和企业实际岗位需求,将企业的创新需求作为学生的日常实践内容,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如图1所示。

图1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

3.2 “五链贯通”、多元协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产教融合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是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以满足行业和企业人才需求、技术需求和创新创业需求为出发点,创建人才培养新模式、技术研发新平台,开拓创新创业新渠道。高职院校通过专业对接产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面向众多的中小微企业,采用产业链打造专业群的方式,依托地方政府、社会组织、行业企业,积极引导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共建产业学院,实现产业学院与整个产业的成员企业有效对接。相关企业通过产业学院这个平台,与高职院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加强沟通互动,主动将自身需求与高职院校优势资源对接起来,共同实施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共同培育“双师双能型”师资,共同开展项目攻关,实现校地、校企共赢发展。产业学院运营模式如图2所示。人才培养要充分利用政、行、企、校多方优质资源,以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综合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采用“产学研用创”五链贯通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实现产教融合利益各方的成果共享。“产学研用创”培养模式如图3所示。

图2 产业学院运营模式

图3 “产学研用创”培养模式

4 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是产教融合的必然选择,是建立在传统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基础之上,注重培养创新创业思维能力的教育。创新创业教育通过构建一体化育人方案,“政行企校”多元协同,“产学研用创”五链贯通开展人才培养,促进高职院校资源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紧密对接,服务行业和企业人才需求、技术需求和创新创业需求,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产教院校融合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高职教育“四实一体”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融合菜
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新模式探索
基于产教融合的 OBE 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