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特色高校校企合作培养创业型人才的对策研究

2021-07-13 00:32:36余得生潘堃婷
长春大学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意愿校企满意度

余得生,潘堃婷

(华东交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南昌 330013)

1 研究现状

校企协同培养模式的实践最早起源于美国,20世纪50年代斯坦福大学开始了大学与企业协作培养模式。美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在多年的校企协同培养中,形成了本国较有特色的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美国采用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模式”,高校与企业间交替为学生提供岗位技能训练和专业课程的学习并共同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综合评定,满足高校、企业和学生三方的需求[1]。澳大利亚的培养体系由政府、行业、社会、学校多方合作,共同完成[2]。法国培养创业型人才主要通过参加企业实习、校企联合培养学生、共建研发中心三种途径来完成。在英国,专科生要在企业完成一年实习后再进入学校进行三年的理论课程学习,全部课程修满且达到合格之后,再进入企业实习一年;工科院校的学生在校的前三年,第一学期在校学习,第二学期进入企业参与实践,第四年则一整年在校学习。在国外,行业特色高校因其显著的行业特色,显著的行业背景,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国内学者对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模式也进行了诸多研究,白逸仙基于我国当前高水平行业特色高校“产教融合”发展困境, 从国家、市场、高校三个层面来分析主要原因,建构出“产教融合”三重制度逻辑模型[3]。李莉、牟光庆等人则是利用协同理论,从战略协同、组织协同、知识协同三方面来探索校企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路径[4]。赵伟卓则对于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校企合作意愿的对策,国家应该在增强校企合作动力方面作出一些努力[5]。张晓东则提出了校企合作背景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6]。大连理工大学提出“3+1”的办学模式,包括与企业合作开设卓越计划班,校企共建研究院。华南农业大学则提出双导师制,为学生配备校内和校外两位导师,注重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来共同培养学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则是积极与企业合作,组织校企联合课程专项计划,校企共建研究生培养基地,模式主要有双导师制和委托培养制。这些模式对产教融合或产学研合作都有借鉴意义。

2 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研究以行业特色高校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包括江西区域内华东交通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南昌航空航天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理工大学等高校,线上调查为主,线下调查为辅,线上共收集问卷312份,线下收集调查问卷78份,剔除无效问卷,最后有效问卷为369份。同时对高校工作者和企业管理者进行访谈,主要对上述江西区域行业特色高校工作者和对应合作企业管理者进行访谈,如针对华东交通大学的校企合作培养创业型人才情况对某地铁集团管理者进行访谈,南昌航空航天大学则对应某航空工业企业等,受访高校和企业各十五家。问卷旨在调查行业特色高校学生毕业后的创业意愿以及其所在高校的创业型人才培养情况,包括培养形式、与企业方如何合作等,以及学生和企业对现有该校合作培养方式的满意度,影响学生创业意愿高低的因素,从中找出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2.1 描述性统计

2.1.1 创业意愿

所调查的行业特色高校学生创业意愿并不高,其中49.66%的学生表示不愿意或非常不愿意创业,只有28.86%的学生愿意或很愿意创业,而创业意愿中立的学生占比21.48%,学生创业意愿不高。通行进一步的调查发现,不愿意创业的原因(多选)主要有:不了解相关政策(64.86%)、没有创业启动资金(68.92%)、没有相关人员或组织引导(55.41%),没有足够的创业技能(50%)。这与之后关于制约大学生创业难点的调查有相同之处,大学生认为制约创业的主要难点(多选)有:没有足够的创业资金(63.09%),缺乏创业技能与实战经验(59.06%),没有可行的创业项目(62.42%),缺少专业的创业导师(59.06%),没有良好的创业团队(50.34%)。

2.1.2 所在学校培养创业型人才的形式

大部分受访学生所在高校都开展了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无开展形式仅占比2.68%,并且所调查的行业特色高校开展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形式主要有:开展实训课程、创业园/科技园实践、搭建网络平台、举办创业模拟大赛、举办校外人士专业讲座。

2.1.3 学生对学校创业教育的满意度

学校的创业教育主要包括科技园/孵化园建设、开展创业类课程、创业项目孵化与转化服务、开展创业知识培训与讲座、举办创业类学科竞赛以及开展创业类大学生科研训练等。根据调查结果显示,任一项创业教育都存在学生不满意的情况,其中较多不满意(包括不满意和很不满意,下同)的方面为:创业知识培训与讲座(40.26%)、创业类学科竞赛(51.68%)、创业类大学生科研训练(37.58%)、科技园/孵化园建设(38.26%)。

2.1.4 高校、政府、企业合作培养创业型人才

学生认为高校、政府、企业应在以下方面合作培养创业型人才:创业导师培养,创业型人才培养计划制定与实施,创业资金筹集与管理,创业知识培训,创业项目的开发、转化、孵化,创业团队训练,创业政策宣传。

2.1.5 对高校工作者、企业管理者的访谈结果

在对十五家高校工作者和对应的合作企业管理者的访谈中,有八家高校工作者认为目前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仍需提升,受访者普遍认为学校的创业基金扶持不足、学校整体创业氛围不够浓厚、师资力量有待提升等,而受访的企业管理者中有十家管理者认为学生整体接受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意愿不高,导致企业方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此外,关于双方合作的具体事宜没有相关法律法规或制度的保障。

2.2 相关分析

2.2.1 创业意愿与学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满意度

表1 创业意愿与学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满意度

续 表

从表1可知,利用相关分析去研究创业意愿分别和开设创业类选修课等7项措施之间的相关关系,可知:学生的创业意愿与学校开展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满意度均为显著的相关关系(p<0.01),与开设创业类选修课、必修课, 开展创业讲座、学科大赛等活动,提供大学生创业启动、扶持基金, 定时开展创业宣传, 在学分认定、奖学金认定等方面出台鼓励创业的措施,开设创业孵化基地六项满意度均呈现中度相关,系数分别为0.351、0.333、0.301、0.473、0.404、0.335,与定时开展创业宣传满意度呈现弱相关,系数为0.263。

从调查结果来看,令学生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有:开展创业讲座、学科大赛等活动,提供大学生创业启动、扶持基金,在学分认定、奖学金认定等方面出台鼓励创业的措施,开设创业孵化基地。

2.2.2 创业意愿与企业参与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满意度

从表2可知,利用相关分析去研究创业意愿分别和与学校共建创业实践平台满意度等7项之间的相关关系,可知:创业意愿与企业参与学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满意度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与学校共建创业实践平台、为学校输送创业指导兼职教师、来学校开设创业教育专题讲座、为学生设立创业基金、在学校举办创业项目对接会、为创业学生提供创业项目技术指导六项满意度均呈现中度相关,系数分别为0.402、0.389、0.348、0.373、0.495、0.373,与向学生提供创业实践机会满意度呈弱相关,系数为0.253。而在企业参与学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方面不满意(包括很不满意和不满意,下同)的主要因素是与学校共建创业实践平台(41.61%)、来学校开设创业教育专题讲座(41.61%)、为学生设立创业基金(46.31%)、在学校举办创业项目对接会(44.29%)。

表2 创业意愿与企业参与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满意度

2.3 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受访的行业特色高校学生的创业意愿并不高,创业难点主要在于创业资金、创业技能、创业指导等,并且通过相关分析发现创业意愿与学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满意度、企业参与高校创业型人才满意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学生对于学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满意度和企业参与高校创业型人才满意度越高,学生的创业意愿越高。目前,学生对这两方面不满意的地方主要集中在设立创业基金、创业园的搭建、创业指导、创业项目、创业课程等方面。通过对高校工作者和企业管理者的访谈,可以发现目前确实存在着创业基金支持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

3 存在问题

3.1 校企合作动力不足

通过分析受访学生对于企业参与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满意度不高的原因可能在于校企合作效率不高、动力不足。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人心,行业特色高校也逐渐意识到培养创业型人才的重要性,无论对自身发展还是对推动我国教育进步,校企合作培养人才一直是较为有效的新模式,所以高校表现出积极热情的态度。而企业则不然,一是和高校联合建立合作培养平台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而且回报周期长又不稳定,企业的积极性自然就无法高涨。对于校企合作中的相关问题法律上没有明文条例,这也使得企业觉得合作缺乏法律保障,合作动力不足。

3.2 课程设置没有体现创业教育特色

当前的创业人才培养课程安排比较单一,不够系统化,前期比较重理论轻实践。在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体系建设非常关键,创业教育质量不高会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降低,学生创业意愿也随之下降。除了专业知识的传授外,还要重视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虽然这一直是行业特色高校改革中的重点内容,但是执行过程并不顺利,很多课程设置上不能与时俱进,教材陈旧,缺少创新,以至于影响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质量水平。此外,行业特色高校有着显著的行业特色背景,专业设置也与所在行业紧密相连,然而创业类课程却往往与专业教育联系不深。大多高校都只重视教授创业技能, 没有考虑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创新,尤其是行业特色高校有着特殊的行业背景,应该多联系所在行业特色设置课程。

3.3 具有创业背景的师资力量薄弱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种新型培养模式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双师型教师是最好的选择。但目前国内双师型教师队伍供不应求,师资力量较为薄弱。传统创业教育教师队伍中一部分是之前教授某些专业课的教师, 在接受了一些创业课程、创业方法的培训后成为创业教育的老师,这类老师相对而言能够更好地将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但目前来看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需要加强培训。另一部分是辅导员或教授思政课程的教师等,他们有过带领学生参加创业活动的经历,如青春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和学生接触较为频繁,能更好地掌握学生需求,且便于传授知识,但因其专业性不强,不能很好地将专业特色与创业教育相融合。因为对行业的不了解以及与企业打交道不多,在对行业发展的判断和与企业的沟通方面,这些教师都显得力不从心。另外,创业教育过程中实训基地建设好坏、教学改革质量高低、就业创业指导到不到位都会影响到校企合作培养创业型人才的成效。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要多参与这方面的工作,同时要注重与时俱进,多学习新知识、了解行业动态。

3.4 政策保障力度不够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创业教育,相继出台了各项政策和文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但校企合作过程中仍存在许多现实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之一就是政策保障力度不够,有关校企合作培养创业型人才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没有一个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另外,现有的法律法规落实也不够到位。对于企业来说,相比于其他的投资,校企合作培养创业型人才既需要投入大量的金钱和资源,又无法很快获得回报,在收益方面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的需求,使企业很难与高校保持长期合作,因此需要政策的激励和支持。对于高校来说,有关校企合作培养创业型人才的法律条例不够完善、落实不到位,这也使得高校在和企业谈合作时不能给企业强有力的保证,不利于深度合作,同时也无法很好地保障自身利益,尤其是当合作出现利益纷争的时候。

3.5 学生学习意愿不高

近年来,虽然创业的热度不断增加,但整体上学生接受创业教育的意愿并不高涨,有些学生从未参加过创业活动,还有的学生缺席创业课程。有些学生认为自己不打算创业因此不需要接受创业教育,低创业意愿导致了低学习意愿,进而因为缺乏对创业的全面了解而不想创业,由此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这也体现学生对创业存在着认知缺陷,要明晰创业会带来学生个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其次,因为对学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满意度不高,尤其在创业资金、创业课程、创业园等方面,因而也导致了学生的低学习意愿。

4 对策建议

4.1 增强校企合作动力,校企协会多方合作

一方面,需要让企业管理者从长远利益考虑,而不拘泥于眼前。人才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企业应该承担起自己相应的社会责任,和高校以及教育部门一起培养人才。而且,校企合作培养出的创业型人才,有利于为行业增添活力,推动行业发展。另一方面,国家要加强相关法律建设,出台具有法律效力的有关校企合作培养创业型人才的文件和制度,明确各参与主体的责任和义务,使该模式更加合法合理化;同时政府要进行科学组织和引导,规范校企合作培养创业型人才标准,并加大资金投人和政策支持,为校企合作提供良好的保障,激励企业参与其中,激励政策如对接收大学生实习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或者对接收大学生实习的企业提供成本补贴,以此提高企业参与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行业协会也应该积极整合行业资源,协助搭建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创业型人才的桥梁,对于表现优异的企业进行表彰或相应鼓励,也可依据自身实力,参与创业基金的设立。文化融合是校企合作培养创业型人才模式的重要部分[7],将高校校园文化与企业多元文化有机融合,能够更加有利于提高企业参与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满意度。科学合理选择行业企业合作对象,选择行业中水平精湛、具有一定规模且合作意愿强烈的企业,同时也要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合理选择适合的企业合作。

4.2 完善创业课程体系,细化培养方案

要力求构建高水平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这需要企业、高校共同的努力。指定培养方案和评价标准时应该与行业企业共同商讨,吸纳双方建议。在教材资料方面,可以鼓励高校教师和行业企业优秀专家结合实际需要,一起来编写创业教材。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增加创业课程的数量,要注重将创业课程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还可以跟上信息化时代的脚步大力推进创业线上课程。在学分认定上,可以将创业的选修课、必修课的学习纳入学分管理系统,鼓励学生参与创业课程。除此之外,还要提高教学质量,制定相应的教学标准,让授课老师严格执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也要细化。在这些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国家对创业教育的要求。

4.3 壮大师资力量,鼓励校企合作培养教师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对专业的认识,选择将来的创业方向,双师型教师不仅要理论知识过硬,还需要掌握操作技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首先,可以鼓励教师进入企业参观调研,了解行业企业的发展历程,请教企业创始人的创业经验。教师需要对行业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才能更好地将创业教育与专业特色结合。学校还可以邀请优秀的企业创业家来校讲座,传授创业经验。其次,教学方法上也可以进行改进,如带领学生进入企业工作现场进行教学活动,一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个行业,二是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最后,有能力的高校可以为创业意愿强烈的学生安排双导师,校内导师由专门从事创业教育的老师担任,校外导师则邀请杰出企业家担任。这有利于将高校导师丰富的理论知识与企业导师的实践结合,企业可以了解最新的科研成果,高校也能根据现实调整培养安排。

4.4 政府参与共建教育保障机制,明确相关政策措施

加强创业人才合作培养的政策保障。对于参与创业人才培养的企业,政府要加强对该类企业税收减免优惠政策具体办法的研究,允许企业将所提供资金的一部分用于减免企业所得税。同时,政府应与地方行业组织共同研究人才培养实施方案,在制度层面明确校企双方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加强创业人才合作培养体制保障。当地教育、财政等部门可以选派人员组建人才培养工作组,并联合专业人员共同研究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培养目标以及相关政策等。在此基础上,高校再与企业共同选派人员组建创业协同育人管理部门,主要负责校企之间的沟通,并对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培养各项措施的执行情况予以调查与监督,确保各项措施能够落到实处。

4.5 积极引导学生,建设创业文化

为培养更加浓厚的创业文化,学校可以设立创业基金,引导和资助学生参与创业活动,并举行各类创业大赛,并为比赛设置奖励。在硬件配置上,学校要提供良好的创业实验室、创业园和孵化基地等,并安排每一届新生参观。对于校内科技成果,进行评估、筛选之后,可以在校内发出通告,召集有意愿的学生,在创业导师和技术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由于利用科技成果转化进行创业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因此要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明确各方责任和利益,尤其是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等方面。在教学和管理中要多宣扬创业文化、理念及核心精髓, 才能营造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

猜你喜欢
意愿校企满意度
多感谢,生活满意度高
工会博览(2023年3期)2023-04-06 15:52:34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小康(2021年7期)2021-03-15 05:29:03
浅谈如何提升脱贫攻坚满意度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4:38
明天村里调查满意度
杂文月刊(2019年15期)2019-09-26 00:53:54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上海包装(2019年2期)2019-05-20 09:11:04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支持基层创新创造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电镀与环保(2016年3期)2017-01-20 08:15:33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新课程研究(2016年1期)2016-12-01 05:52:15
交际意愿研究回顾与展望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