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成就,形成了经济发展的中国经验,主要包括: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发挥党统领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发展目标和价值追求;开放包容,注重批判地吸收借鉴国外经济学理论和发展经验;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经济建设;基本经验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21.02.002
文章编号:1009-6922(2021)02-10-04
从1921至2021年,中国共产党走过了百年的辉煌历史。这一百年,风雨兼程,砥砺前行,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形成了经济发展的中国经验、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总结党领导中国经济建设的成功经验,深化对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继承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有助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迈出坚实有力的步伐,抒写新的胜利篇章[1]。
一、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治理体系最大的优势。经济工作是党的中心工作,必须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经济才能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漫漫征途上克服艰难险阻,在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面前转危为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面临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党用三年时间大力恢复和发展生产、打击投机倒把、稳定物价,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实现了政治、经济、社会的稳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纠正了“左”倾错误,冲破教条主义束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调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速兴起,单边主义、贸易保护等逆全球化思维迭起,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洞察形势,科学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有效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尽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经济产生了一定冲击,但是党中央果断决策,把人民生命健康放在第一位,有序推动复工復产,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和社会和谐稳定。
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崭新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取得胜利的关键就是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党的战略部署和统筹协调下,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巨大力量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并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奋进路上的不竭动力。
二、在实践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中国共产党始终立足于中国国情,在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推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中解决时代发展的命题。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从此,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人开启了百年理论与实践的伟大探索,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中有关经济建设和改革领域的理论成果极为丰富:包括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过渡、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理论;邓小平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理论;科学发展观关于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理论,关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关于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理论,等等[2]。这一系列理论成果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内涵,实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继承、创新和发展。
“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中国共产党人很早就认识到这一点,无论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还是改革开放摸着石头过河,都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中国共产党人把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不断把来自基层的实践升华为科学理论,再用于指导实践,摸索总结出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
三、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发展目标和价值追求
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起就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党领导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党的宗旨意识和价值追求贯穿于党领导经济发展的始终。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党中央从人民立场出发,准确研判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国内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据此,中央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世界社会主义遭遇严重挫折,我国理论界对姓“资”还是姓“社”存在争议,改革实践放不开手脚。中国共产党人再次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进行探索,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并提出“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这为衡量改革发展工作提供了价值准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经济实践中不断丰富和深化,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体现出更高质量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决心和魄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党中央提出到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意味着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也愈发明晰,目标正逐步实现。
在经济发展这个问题上,很多国家容易从工具理性出发思考“怎么才能发展更快”,而忽视对价值理性的追问,即“为什么要发展”。从短期来看,前者的发展确实能够解决物质性需要,但是如果作为终极目的,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中国共产党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始终遵从人民至上的价值理性,确保了发展方向的正确。
四、注重批判地吸收借鉴国外经济学理论和发展建设经验
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建设的思想理论,既重视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取得的经验,也注重辩证分析、吸收借鉴包括资本主义在内的人类社会已有的优秀文明成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道难题。毛泽东同志号召“在全国掀起一个学习苏联的高潮,来建设我们的国家”,按照苏联模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在当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而中国共产党人在学习“苏联经验”的同时,也不断从苏联的失误中汲取教训。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要以苏联为鉴:“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3]
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中国共产党人对学习苏联进行了更加深刻的反思。计划经济低效僵化的弊端显现,而凯恩斯革命修正了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从我国的计划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效率对比可见,市场是明显高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邓小平同志以巨大的勇气将计划和市场分别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中分离出来,将市场作为一般经济手段来进行讨论,指出“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有了这一理论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制度得以创造和发展,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进行超越。
认真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创造的有益文明成果是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经验。正如习近平同志在《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中指出:“在相当长时期内,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还必须同生产力更发达的资本主义长期合作和斗争。”[4]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出发,秉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从西方经济学及其各个分支学科的理论中汲取有益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借鉴西方市场经济的宏观政策、经济立法、企业管理、现代金融等有效经验,更好地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五、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稳中求进是中国共产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坚持的重要原则。“稳”和“进”是互为条件、辩证统一的整体。“稳”就是把握好工作节奏和力度,保持政策、制度和环境的相对延续和稳定,使经济社会总体上处于平稳运行的状态。“进”就是要推进关键领域的工作取得突破,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奋发有为。
稳中求进来源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总结。只有保持经济的稳步增长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各项工作才能取得突破性成效,如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党制定了稳妥切实的改造方案,有计划、分步骤、多途径地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在保证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情况下完成了复杂、艰难的变革;反之,不尊重客观规律的冒险激进和面对风险挑战的保守消极都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动荡甚至是灾难,如“大跃进”运动就是没有尊重客观规律,没有稳步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在稳中求进方针的指引下,我们有效应对了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第一次把稳中求进明确为工作总基调。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定。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首次明确提出,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同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这一重要论断把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从经济建设的重要方针提升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和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它的内涵。在黨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论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奋斗历程,并把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作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的重要内容纳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之中[5]。在新的征程上,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就是要保持理论的清醒和政治上的战略定力,坚持底线思维,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
六、结语
在新的征程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新的严峻挑战,国际发展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只有继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深刻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保持战略定力,才能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壮丽篇章。
参考文献:
[1]陆岷峰,欧阳文杰.百年党的历史百年红色经济: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思想发展脉络、特点、经验与启示[J].南方金融,2020(9):3﹣16.
[2]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EB/OL].(2020-10-10)[2021-02-17].http://sd.people.com.cn/n2/2020/1010/c362710-34340045.html.
[3]刘平,张乾元.借鉴与反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路径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08):4﹣7.
[4]习近平.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EB/OL].(2019-04-01)[2021-02-17].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19-04/01/c_1124307480.htm.
[5]穆兆勇.“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缘起与意义[EB/OL].(2020-04-28)[2021-02-17].http://www.rmlt.com.cn/2020/0428/578403.shtml.
[收稿日期]2021-03-17
[作者简介]李进儒(1992—),女,江苏盐城人,硕士研究生,中共南通市通州区委党校教育科助理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经济理论与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