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湘忆 胡晓毓 赵福洋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新媒体交往方式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社交方式。由于新媒体交往方式产生的网络依赖对现实人际交往能力的弱化是造成大学生社交恐惧出现的原因之一。本文通过问卷法与访谈法对西北大学部分本科生进行了相关调查与分析,对新媒体交往方式与大学生社交恐惧的关系进行探究。
问题的提出
1、新媒体交往方式的普及
新媒体技术是媒介进化和互联网技术发展下的共同产物。与传统媒介相比,新媒体技术具有更强的交互性与即时性。新媒体交往方式依托于新媒体技术,以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为载体,通过电子邮件、博客、QQ、微信、微博等方式进行信息的获取与传递。如今,新媒体的使用已经成为大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往方式之一。随着新媒体交往方式的不断成熟,人们普遍通过网络新媒体来接受与传播各类信息,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截至2020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9.4亿人。(汪頔,2013)
2、大学生的社交恐惧现状
英格兰学者Gelder、Marks在1966年提出了“社交焦虑”这个概念,经过Marks的修改和完善,1970年的新成果——“社交恐惧”的概念取代了“社交焦虑”,并具体定义了社交恐惧的基本特征——害怕或担心自己在社交场合的行为不被大众认可和接受。1976年,美国著名学者吉母斯·麦可克瑞斯肯提出了社交恐惧行为的概念。他将其定义为“一种对与真实的或想象的他人交流时产生的个人恐惧或焦虑”。(柴倩倩,2014)
据美国精神病协会调查, 社交恐惧在成人终生的发生率是13.3%, 发生率仅次于抑郁症和酒精依赖。(刘东台等,2008)大学阶段是社交恐惧的高发期, 约80%的社交恐惧发生在20岁之前。(李新影,2018)在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的统计结果中,得分较高的症状因子之一就是社交恐惧。(冯才华,2021)虽然社交恐惧有一定的轻重程度之分,但如果长期无法得到调节与改善, 对个人的学业、事业、人际关系、家庭生活等方面都会带来负面影响,影响未来发展。
3、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的社交恐惧
社交恐惧有多种成因,负面的思维方式、家庭教养方式、自信程度、创伤性事件以及非理性信念都是造成社交恐惧的重要因素。新媒体交往方式从传统的“人-人”交往变为了“人-机-人”模式。虽然这种方式扩大了交往范围,但同时也导致大学生过度依赖网络社交,现实社交能力减弱,易使大学生在现实交往中产生信任危机,脱离现实生活。(兰艳,2016)据调查显示,这类网络人际交往依赖导致的人际交往欠缺很容易产生社交恐惧。(冯才华,2021)因此新媒体交往方式对个人社交行为和心理的影响需要引起重视。
本次调研以大学生为主要群体,结合以往成果,通过调查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方式及需求、新媒体的使用状况以及社交恐惧程度并进行相关分析,探究新媒体交往方式的运用与社交恐惧的产生是否有较为直接的关系,并得出结论。调研结果为社会心理咨询机构及高校心理教育者提供参考,对有社交恐惧倾向的大学生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同时,有利于大学生了解自身在人际交往方面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及时向外界寻求帮助。
调研方法
1、调研对象与内容
本次调研选取西北大学长安校区为调查现场,以西北大学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通过网络自填式问卷调查与面对面访谈展开调查。问卷调查选用问卷星微信小程序展开,问卷对西北大学本科生可见,累计调查191人,回收问卷191份,其中有效问卷191份,有效率为100%;面对面访谈共选取5名社交恐惧程度较重的同学进行。调研分析主要围绕大学生社交恐惧状况、大学生新媒体交往方式使用情况以及新媒体交往方式使用情况对大学生社交恐惧状况的影响三个层面来进行。
2、调研过程及方法
本次调研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具体过程如下:
(1)准备工作
通过查阅文献和初步访谈,了解新媒体交往方式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使用特点和大学生社交恐惧的相关情况。
(2)研究假设
对查阅文献以及初步访谈所得的资料进行整理发现:访谈对象认为新媒体交往方式的使用对其社交恐惧程度有一定影响,同时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二者之间存在一定关系,例如兰艳和冯才华等学者对新媒体交往方式与大学生社交情况的研究均认为对新媒体交往方式的依赖使得现实社交能力减弱,此部分在前文中已有完整论述,故在此不做赘述。由此我们提出“新媒体交往方式会对大学生社交恐惧状况产生一定影响”的假设。
(3)问卷调查
首先,由团队成员共同查阅相关文献、阅读相关专著并进行整合,设计出符合本研究的调查问卷,并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不断修改,形成定稿;其次通过问卷星展开网络自填式问卷调查,以便收集研究资料。
(4)访谈
首先,由团队成员共同查阅相关文献、阅读相关专著后形成访谈大纲;其次,通过对问卷原始数据的初步分析,筛选出5名社交恐惧程度较高的大学生,经过沟通,团队成员对5名学生进行深入访谈。
(5)资料分析与收尾
对收集的数据和资料进行系统的审核、归类整理,并运用SPSS对数据进行分析,推导出新媒体交往方式与大学生社交恐惧状况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验证假设,得出结论。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撰写报告,并在其中对大学生新媒体交往方式的使用提出建设性建议,以此为缓解大学生的社交恐惧提供一定帮助。
3、测量
对大学生社交恐惧状况的评估采用Davidson在1991年编制的简要社交恐惧量表,该量表共40分,询问学生诸如“我怕在重要人物面前讲话:从不或很少如此、很少如此、经常如此、总是如此”等问题,答案赋分均为1-4。总分为1-9分为没有患社交恐惧症,10-24分为轻度症状,25-35分为中度症状,36-40分为严重社交恐惧症。
对大学生新媒体交往方式使用情况的评估主要从依赖程度、新媒体用途以及线上社交恐惧状况三个方面来进行。询问学生“你每天利用手机、电脑等新媒体的大致时间:不到1小时、不到2小时、2-4小时、超过4小时”以及“你对QQ、微信、微博、邮箱等社交渠道的依赖程度:不需要、可有可无、只是生活需要、完全离不开”对大学生新媒体使用情况进行评估。
4、数据分析
选用SPSS对问卷调查所得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得出初步结论,再通过访谈所得资料对初步结论进行验证与进一步调查,得出最终结论。
调研结果与分析
1、社交恐惧情况
本次问卷结果显示,参与调查的191位大学生中,所有人都有一定程度的社交恐惧症状。其中57.59%的大学生有轻度社交恐惧症,39.28%的大学生有中度社交恐惧症,3.14%的人有重度社交恐惧症。由此可见,大学生社交恐惧情况颇为严重,不容忽视。
在其他研究中,大学生社交恐惧的严峻状况也能得到证明:在国外研究中,非洲贝宁的一项研究中有66.7%的调查对象表现为中度社交恐惧症,而印度巴罗达的另一项研究中严重程度的社交恐惧者占24%;在国内,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开展的、我国首次社交恐惧症流行病调查显示有81.5%的学生患有中度及以上的社交恐惧现象。这些调查研究结果都与本次研究相符。相较之下,本次调研显示出没有无症状调查对象存在的结果,是各个研究的调查对象不同所致。需要说明的是,本次调研受问卷发放中实际情况限制,女生占比和文科类占比偏高。
2、新媒体交往方式状况
问卷结果显示,58.12%的大学生在课余最常进行的活动是上网, 67.54%的大学生每天使用新媒体的时间超过4小时,同时有25.13%的人使用时间在2到4小时之间。可见,使用新媒体进行学习或娱乐生活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调查中,47.64%的人表示生活中完全离不开新媒体社交渠道。
在新媒体用途上,61.26%的大学生认为聊天和娱乐是最主要的用途,还有32.46%的人主要用于查学习资料和看新闻。在运用新媒体的目的上,36.13%的大学生是为了娱乐和放松,而29.32%的大学生则把它作为一个生活工具。由此可知,大学生利用新媒体进行社会接触和人际交往行为是新媒体对大学生最大吸引力所在,由此,新媒体的交往方式必定对大学生生活中有一定影响。
值得关注的是,不同于利用微信、QQ等主要与现实生活中接触的人进行交流,大学生会通过微博、豆瓣等社交平台结识网络上兴趣相近的人,并通过转发、点赞、加群、加好友聊天等方式传递自己的想法和爱好,进行与现实交往不一样的社交取向选择和行为表达。
3、新媒体交往方式对社交恐惧影响的分析
新媒体交往方式对大学生社交恐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新媒体的使用逐渐淡化了现实交往需求,大学生的现实人际交往兴趣和交往行为不断减少,沉浸于虚拟的人际关系而无法适应现实生活,形成对自我、他人和社会认知的模糊、困惑和焦虑,从而造成现实交往能力退化和交往焦虑和恐慌,导致一定程度的现实人际交往障碍。
在问卷结果中,58.64%的大学生认为新媒体的线上社交会减少自己线下社交时间或精力中的至少一项。这证明新媒体虚拟社交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现实社交正常展开的空间。在对线上社交和线下社交区别的问题的回答上,59.16%的大学生认为两者存在区别,有58.64%的人认为自己在线下社交时更为冷漠而线上社交更为活跃,26.18%的人线下社交更为被动而线上社交更为主动。由此可知,线上的虚拟社交相对独立于线下的现实社交,呈现出更为活跃和积极的特点。在问卷调查中,81.68%的大学生觉得新媒体交往方式对自己现实社交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他们认为新媒体交往方式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
本此调研在问卷回收、对问卷数据进行初步整理后,根据问卷填写内容,选取5位有中度社交恐惧症的学生进行访谈,更深一步探究新媒体交往方式对大学生社交恐惧的影响。在访谈中,大部分受访者表示会因为使用新媒体交往而减少或回避了线下交往,“宿舍独处”和“外出活动”之间他们都偏向于“宿舍独处”,而“宿舍独处”时大部分时间都在使用新媒体。在这样的情况下,几乎所有受访者表示,脱离新媒体交往后,他们在线下交往时无法“放开”,线下交往变得敏感、焦虑,新媒体交往方式对他们社交恐惧造成了影响。
综合看来,新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广泛普及大大改变了传统的社会交往模式,在提供沟通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人际交往障碍,对在成长转型中的大学生适应真实生活和平衡各类社会交往关系提出了挑战。
討论与建议
虚拟社交并不是社会交往的全部,它只是现实社会人际交往的一种延伸和补充。过度依赖新媒体交往方式会导致大学生脱离现实,逐渐产生社交恐惧的情绪,影响身心健康。大学生要科学合理地利用新媒体技术,厘清网络与现实的关系,积极培养在现实社会中的参与意识。在产生社交恐惧情绪时及时进行自我调节或向外界求助,恢复人际交往能力,重新融入现实社会生活。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筛查,普及社交恐惧相关的知识,及时发现已经出现问题的学生,对症状较轻者进行持续关注,对症状严重者应立即采取干预措施。
参考文献
[1]涂涛,李文.新媒体与未来教育[J].中国电化教育,2015(01):34-38.
[2]刘海蓝,翟程程,丁国永.山东某医学高校临床大学生社交恐惧症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9,40(09):699-702.
[3]汪頔. 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及其对价值观的影响[D].复旦大学,2013.
[4]蒋红,李婷,任轲媚,陈思,陈卓玲.社交恐惧成因的探究与沙盘疗法[J].社会心理科学,2015,30(06):53-58+65.
[5]雷文斌.大学生人际交往恐惧症的研究[J].价值工程,2016,35(32):172-173.
[6]孙君洁,李东斌,虞悦.大学生手机依赖与社交焦虑、孤独感的关系[J].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17,38(02):121-124.
[7]柴倩倩. 大学生社交恐惧行为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4.
[8]李新影.大学生如何克服“社交恐惧症”[J].人民论坛,2018(36):109.
[9]刘东台,李小健.社交焦虑障碍发展成因探讨(综述)[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05):376-381.
[10]兰艳. 大学生人际交往网络依赖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6.
[11]冯才华.“0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引导对策[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21,33(01):77-81.
作者简介
张湘忆 胡晓毓 赵福洋 西北大学哲学学院2019级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