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单胃动物饲料创新团队研究表明,低聚木糖可以通过重塑肠道微生物区系,缓解蛋鸡肠黏膜屏障损伤,改善蛋鸡生产性能,研究结果为低聚木糖等益生元在无抗蛋鸡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据相关人员介绍,动物肠道健康是绿色健康养殖的前提,饲料中易氧化的物质饲喂蛋鸡以及多种因素都可能损伤蛋鸡的肠道屏障。该研究以改善蛋鸡肠道健康为出发点,用氧化鱼油建立肠道损伤模型,发现低聚木糖可缓解氧化鱼油诱导的肠黏膜屏障损伤,重塑肠道菌群结构,改善肠道形态和蛋鸡生产性能。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动物病毒分子生态学创新团队在流感病毒拮抗宿主天然免疫反应的分子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首次解析A型流感病毒利用宿主自噬系统逃逸天然免疫应答的分子机制,揭示流感病毒PB1蛋白的新功能。
据相关研究员介绍,我国于2013年首次报道H7N9禽流感病毒可跨种间感染人,该病毒可给养禽业造成极大经济损失,而且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直至2017年,我国H5/H7二联禽流感疫苗在家禽中的应用成功阻断了该病毒继续感染人的途径。但关于H7N9流感病毒的病毒学和免疫学方面的基础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研究人员首先对H7N9流感病毒基因组编码的重要蛋白进行筛选,发现A型流感病毒PB1蛋白能够特异性抑制I型干扰素信号通路。进一步研究表明,PB1蛋白可和天然免疫信号通路重要接头蛋白MAVS分子结合,招募选择性自噬受体NBR1,后者可识别被E3泛素连接酶RNF5泛素化的MAVS,然后将PB1-RNF5-MAVS-NBR1复合体和溶酶体融合成自噬溶酶体,通过自噬途径降解MAVS。研究结果表明PB1蛋白通过宿主自噬系统降解天然免疫重要接头蛋白MAVS,阻断天然免疫信号通路传导和I型干扰素的生成,进而有利于流感病毒的复制。该研究不仅丰富了流感病毒介导天然免疫应答的基础研究内容,而且为抗流感病毒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思路。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在肉鸡饲料报酬性状的遗传选择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此研究为研发肉鸡饲料报酬性状选育新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据相关人员介绍,剩余采食量、是评价饲料利用效率较敏感且准确的指标,是受机体多方面生理过程影响的复杂性状。因此,解析剩余采食量性状的代谢和分子基础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研究团队以白羽肉鸡和黄羽肉鸡的商用品系为素材,利用遗传学和营养学相结合的研究策略,对鸡饲料报酬性状和营养代谢效率性状之间的遗传关系和分子基础进行了深入解析。
通过肉鸡生长期采食量、表观代谢能、代谢干物质等大量表型测定和基因组变异检测分析,阐明了肉鸡剩余采食量、料重比以及生长性状的遗传规律、功能基因以及与代谢效率性状的关系。鉴定得到与剩余采食量和代谢效率性状相关联的QTL区域和NSUN3等多个新基因,这些基因功能与神经发育、细胞增殖分化和采食调控功能有关,为剩余采食量的精准解析奠定了基础。在以剩余采食量为主选性状的基因组选择中发现,多世代遗传选育降低剩余采食量可以显著降低鸡采食量、粪排出量和腹脂沉积,提高营养物质消化率,并对体增重无显著影响。这些研究结果在快速型白羽肉鸡和中速型黄羽肉鸡的饲料报酬遗传选择均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