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幼儿师范学校 山东 聊城 252000
临清是山东省运河文明古城,大运河临清段在元朝时诞生,连通卫、济,并以“开魏博之渠,通江淮之运,古所未有,诏赐名会通河”,在元代期间临清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小镇,到明清时期借助京杭大运河漕运迅速兴盛起来,明朝已发展为“延袤二十里”的繁荣城市,素享“小天津”之誉的临清已经成为当时全国的工商重镇,江北五大埠户之一。奔腾不息的大运河哺育了生命,繁荣了经济,也塑造了文明,依托大运河临清现有有2个世界文化遗产点段和2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两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项;市级第一批为物质文化遗产11项。
“临清时调”泛指在民间流行的小曲、小调,结合本地的方言习俗、审美习惯,形成了各地的“时调”,属于民歌的一种形式,一些曲牌也常被汲取到戏曲中。时调到明朝嘉靖年间流传渐广,主要流行于我国的中原地区,演唱内容主要为时事新闻、爱情故事、日常生活、历史故事等,多反应市民的生活和情感。音乐风格泼辣、朴实、不拘一格,多是由民间的职业、半职业艺人在酒楼茶馆、城镇集市、旅游景点为人们消遣助兴时进行演唱,与正统的音乐文化有很大区别。
临清时调就是“时调”形式的一种,它的产生与发展与临清地理位置、运河背景有很大的关系。临清位于山东的西北部,元代时因疏浚漕运开通了会通河,但是不久就由于临清位高水浅而搁浅,明代1411年间,重新治理会通河,临清漕运开始重新兴盛起来,成为运河的重要码头,南来北往的船都要在临清汇集和分散,临清的地理位置也日益突出。到明末清初漕运代替海运,京杭大运河已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交通大动脉和经济命脉。临清也逐渐成为京杭大运河著名的商埠之一,曾有“南有苏杭,北有临张”之说,其中的临就是指临清。依靠大运河优越的地理位置不仅促进了商业经济的繁荣,也带来南北文化迅速的交流、融合,“临清时调”就是吸收了南北小调的精华,又结合当地的方言习俗发展起来的一种说唱艺术。
早期的“临清时调”产生于明清漕运繁盛之际,在明清俗曲的基础上融合当地民歌小曲、戏曲发展起来的。迄今有五六百年的历史。最初由砖瓦窑工演唱,命名为“窑调”。后来在酒楼茶馆发展起来由歌妓演唱 ,也被称为“窑调”,多为人们消遣助兴,红及一时。光绪年间,负责宫廷艺人培训的领班方殿魁等相继来到临清,在他们的指引下,“窑调”改以往单纯只唱的形式,加入戏曲中说的元素,成为一种结构完整、内容可自由伸缩的说唱形式,伴奏乐器为二胡、竹板、三弦等,这时候“窑调”逐渐流传于民间改名为“丝调”。同时摆脱了以往媚俗的风格,有了固定的曲牌,如《草船借箭》《卖油郎独占花魁》等。在新版的《临清县志》中对“临清时调”有这样的描写“最初演唱为小曲填词的小唱段,到清代发展为独立的曲牌成为一种完整说唱的形式。”清末,随着黄河决堤,很多沿岸码头被冲毁,漕运就此衰落,“临清时调”也失去了它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逐渐衰弱。所幸这一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在民间开始流行,有运河两岸靠“打花棍”卖唱为生的艺人、有为招揽客人的小商贩叫卖唱。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左右,有一个叫陈玉山的小商贩,是临清有名的时调爱好者,出资兴建了“落子馆”作为职业专门演唱临清时调,还聘请有名的艺人来演出,互相交流借鉴,极大的传播和发展了临清时调,受到老百姓广泛喜爱。
经历过旧中国的动乱年代,由于临清时调无法正常职业演出,随着传承艺人的衰老,大部分曲牌已经丢失,曲目由最盛时的一百六十余种,只剩下数十种。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被重新挖掘整理,由于临清时调是由小曲、小调发展起来的,这时才被正式命名为“临清时调”。经过文艺工作者的努力改编了《撒大泼》、《尼姑思凡》、《光棍夫妻》等流行曲目。1956年4月,临清时调《撒大泼》剧组代表山东省三次进京演出,并参加全国曲艺观摩演出,为中央领导人在怀仁堂专场演出,受到了周总理的热情接待。《人民画报》封面曾发表过演员阎王贞和汤贵荣的《撒大泼》演出剧照,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曾播放《撒大泼》的录音。
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反修、反资”运动,临清时调再次受到重创,很多专业演员被迫转行。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临清专门组织成立了曲艺队工作队,组织发展文艺工作者四十多名,他们深入群众对“临清时调”进行挖掘、整理、研究,再次掀起一股时调热潮。
经过历史的潮起潮落,纵观“临清时调”的发展历史,几多兴盛,几多衰落,至今仍被传唱,在很多文艺演出活动中都能看到临清时调的精彩表演,除了临清时调自身所具有的曲式结构简单、运用本地方言演唱、音乐内容接近生活这些特点外,还有临清人对本地曲艺的情结。正如在临清时调所唱的那样“一辈传一辈,越唱越热闹”。随着时代变迁和经济的发展,临清时调也创作了很多符合现代文化内容的曲目,如临清时调的传承人王子华老先生创作的《好一个临清城》,曲风清新,优美悦耳、朗朗上口,深受观众的喜爱。
临清时调是在吸取南北小调、小曲精髓的基础上,结合本地的方言特点,形成富有本地文化特征的曲艺形式。作品反映出当地多样的文化习俗和社会心理,是我国牌子曲艺中具有山东文化特色的传统曲艺种类,也是研究运河两岸民间曲艺的活化石,具备很高的研究和传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