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职业教育中心 辽宁 阜新 123000
思政课是中职学校一门重要的学科,是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起到了关键作用。目前随着“课程思政”教育模式的日益深入,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提出了新要求。因此,中职学校对思想政治的教育也应该进行相应的调整,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满足学生们思想政治建设的需求,使其符合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新要求,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劳动技能人才。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把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即把理想信念、职业道德、工匠精神、奉献社会等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元素纳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中去,全面构建“大思政”格局,在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潜移默化达到德育教育的目标,突显教书育人中育人的作用,它打通了全员育人的“最后一公里”,巧妙的进行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的融通,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是一种“接地气”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因此,“课程思政”视角下中职学校思政课程的优化与提升,能够保证职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得到更为平衡、专业的协调,对培养学生的思政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思想政治课是对中职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尽管“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已经深入人心,很多中职学校在思政课程教学改革中做了大量的尝试,但目前为止在“课程思政”建设和改革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思政元素与教学融合力度不够。有的专业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如何实施课程育人无从下手,存在着不会挖掘思政元素,确定的德育目标牵强附会,课程思政嵌入生硬等现象,没有将社会上新理念融合到教学中,教学中没有新鲜案例,在进行案例分析的时候,有的内容引用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不到“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效果。
其次,一些教师思政主体意识淡薄,课程思政教学通常流于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思政教育能力和动力不足,仍以传统单一“知识传授”为主,基本是“填鸭式”地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没有做到因势利导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限制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这种标签式的说教也难以收到实实在在的育人效果。还有的单纯为了完成上级要求,而不管课堂育人效果,忽视思政教育 ,对思政教育在专业课中的渗透认识不够透彻 ,故而达不到“全员育人”的目标 导致教学效率低下,上课期间学生学习氛围沉闷、枯燥,降低了学生学习兴趣。
第三,课程目标定位不明确,缺乏科学系统的思维,没有从“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中应遵循的原则出发,制定可实施性较高的教学改革方案,只做表面文章,实际成效不大。比如,有些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时,将思政内容讲解独立出来,导致整个课程出现教学内容分化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系统掌握有关知识,并且不能保证思政内容在这些课程中的系统呈现。有的在课程形式上玩花样,重形式轻内容,教师授课水平低下,学生收获平平,白白浪费大量人力物力。
“课程思政”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推进“课程思政”教学取得成效,必须要围绕“课程思政”开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常见问题进行剖析、总结与反思,探索“课程思政”的有效应对策略。
(一)切实增强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课程思政”建设要靠教师去落实,优化中职思政课关键要建设一支具有自觉育德意识和较强育德能力的教师队伍。
1.提高教师对学科思政教育功能的认识。构建学校思政教育体系,要强化全体教师“立德树人”的思政教育意识,教师要深刻认识每一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在进行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设计时,应该把“思政元素”自然融入到各门课程的教学和改革,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体系,特别是对讲授一些专业技术课程时,主动承担起育人责任,不仅传授学生知识,也要注重对学生思政素养的培养和提升,突出教师对学生知、情、意相统一的教育和引导,以德育人,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有效指导。
2.专业课教师要认识思政课的重要性,做到思政内容与专业课教学有机结合。优化中职思政课必须要处理好思政教育和专业课程间的关系。教师不能将专业课教学与思政课对立起来,要正确认识专业课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例如,汽车专业教师在讲授汽车维修专业的实操环节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探究原因、摸索规律等方面的内容,能在保证课程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同时,又在不经意间促进了学生道德素养的形成。
3.优化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思政理论水平。教师是教学实践中的主体,优化思政课程,确保思政内容和专业课教学有机结合,必须要提升教师的授课能力和自身素质,只有在教师对思政理论有系统掌握的情况下,才能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课程思政”教学活动顺利开展。首先要定期开展对思政老师的培训学习,优化整体教师队伍,培养出一批师德较为高尚的优秀师资队伍。比如:学校利用新上岗教师培训、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路径与方法”专题培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比赛等活动,引导教师交流怎样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的做法和体会。其次要求专业课教师结合自身实际进行系统学习,充分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国家法律法规和党的路线方针,与时俱进,提高各方面能力,规范教师教学行为,保证专业课教师能很好开展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教育价值较高的思政教育内容。
(二)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实现德育教育与技能传授的统一。中职学校的每门课都蕴含其独特的育人功能,但是这些思政资源不是直接显露在课程内容之中,而是蕴含在各个知识点的背后,隐含在科学理论的深处,需要教师主动去发掘、加工和利用。
1.结合不同的课程内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要确保“思政元素”在中职各类专业课程中的有机融合,应认识到不同类型专业课之间的差别,根据不同类型专业课程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内容中传递给学生,从而达到德育教学目的。比如,在讲授《网络营销》专业课时,教师可以针对当前网络营销道德引导学生思考:在营销过程中只顾经济利益而侵害消费者权益?通过学生的自由讨论和教师统一点评,加深学生对营销道德的自我认知,明白了作为一个营销者的道德操守,这样就很自然地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
2.坚持与时俱进,充实和完善思政教育内容。专业课“思政元素”的挖掘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相应的变化。因此,在思政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创新工作意识,挖掘“思政元素”必须要常变常新,做到与时俱进,高度关注和关切思想理论的最前沿,不断充实和完善思政教育内容,引导学生广泛参与,推进中职学校思政工作创新。
(三)实现思政教育和课程教育的有机融合。“课程思政”的难点在于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要让全部课程都成为思政教育的主渠道。中职学校学生理论功底较差,对思政课学习兴趣不高,因此,要最大限度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主渠道作用,应该在挖掘出“思政元素”后,适时引入现实问题,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实现“思政元素”和专业课教学的有机融合。
1.将热点与现实问题引进入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是动态变化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把当前的一些社会热点和现实问题引入到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问题,不仅让学生认识到思政教育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还能提高学生的思维和触动学生的心灵感受,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例如,讲授信息技术课时,可将美国试图以“安全风险”为由,遏制中国芯片制造能力作为知识导入内容,吸引学生参与到相关资料收集中,认识我国电信制造业外界因素影响,促使学生萌发出强烈的爱国激情,从而在内心深处树立起报效国家、服务社会的责任和担当精神。
2.搭建思政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交流平台。实现思政内容和专业课教学充分结合,必须要有效整合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学生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加强他们之间合作与交流,思政教师帮助专业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如在举办专题研讨活动、集体讨论备课、合作撰写论文等多样化合作形式的应用下,可为教师发展提供机会,强化全体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推进课程思政深入实施。
3.合理设置“思政元素”与课程的结合方式。优化思政课教学,实现与课程教学之间的有机融合,关键要找准两者之间的融合点,采取利用有效的融合方式,在讲授知识教学中自然引出思政内容,顺其自然而不是生搬硬套,让学科教学最终回归到“育人”的本真目的。比如,以中职德育专业课为例,四本教材涵盖了思想道德、政治常识、哲学常识、职业指导、伦理规范等多方面教学内容,这类课程知识和思政内容间的联系较紧密,老师在授课时要注意把握时机,注意语言艺术的运用,通过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进行表述,采用案例式、探究式、体验式等新颖的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氛围,使得思政教育的内容更加形象化、更具生动性,形式更多样,能才有效发挥隐性教育作用,引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达到思想引领的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思政教育始终是学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对未来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方面有重要意义。深入推进中职学校思政课的有效性,必须要正视“思政课程”视角下思政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将“思政元素”有效融入中职教学中,进一步优化学校思政教育体系,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