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龙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金融机构也面临着快速的科技化的问题,那么对于各个岗位的科技含量度和对人才素质的科技含量都有了大幅的提升,比如,金融数据分析师、风险控制专员、科技金融岗、证券公司行业研究员、期货品种研究员、金融产品社群运营、科技金融助理等职位都要求科技含量较高,而原有的招聘标准对学历要求较高,并且原有的金融专业培养的人才还是传统的缺乏科技含量的金融人才,导致人才素质和岗位的不匹配、高学历人才的待遇期望和企业对人才素质的期望不匹配,进而导致人才流失率较高,对企业来说损失也很大,慢慢的很多企业更倾向于务实而不图虚名,招聘人才的时候对学历要求降低,而更愿意招聘踏实肯干、薪资要求不高、复合型、素质较高的专科层面的生源,这给高职院校的学生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金融科技应用专业旨在培养系统掌握经济金融学和现代信息科技理论知识,熟悉金融实务操作,熟练掌握信息科技、数据科学、算法和智能技术,能够适应银行科技、智能投顾、程序化交易、量化分析、保险科技、监管科技等领域需要的金融精英人才。
金融科技应用专业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有: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Python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计量经济学、金融学、现代密码学、金融科技学、金融工程概论、公司金融、大数据与金融、金融风险管理、软件工程、区块链技术及应用、人工智能原理及应用等。
自2019年起,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纷纷入局金融科技,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中国人民银行印发了《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提出到2021年,建立健全我国金融科技发展的“四梁八柱”。工农中建交五大行均已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中邮储银行虽然尚未设立金融科技子公司,但也成立了金融科技部。伴随着金融科技产业的蓬勃发展,金融科技人才也成为市场上的宠儿,各大银行的金融科技公司都在大规模招兵买马。
目前的金融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出来的金融人才往往不懂信息技术,懂信息技术的往往又是IT专业的人才,又不懂金融,严重缺乏既懂金融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人才供需矛盾突出。再加上,市场上大量的小型的金融机构,金融专业和计算机专业的人才都不愿意去,供需矛盾更突出,人才需求的剪刀差非常明显。目前,国内金融科技人才总缺口就已达150万人,并且这个缺口或将进一步扩大。
未来的金融行业的岗位趋势是无科技不金融,金融科技应用的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十个方面:
“开放银行”概念起源于英国,2018年1月英国9家银行共享数据,首次落地开放银行理念。目前,国内多家银行已经实现了开放银行的落地,未来,开放银行成为近年来国内外银行转型的新浪潮。
无人银行是指通过科技手段减免传统银行的人力使用。通过运用生物识别、语音识别、数据挖掘、人工智能、VR、AR、全息投影等科技手段,替代传统银行的柜员、大堂经理、引导员等岗位,为客户提供全自助式的智能银行服务。
量子计算由于其超强大的计算能力,可应用于在金融业多个方面。必然,金融高频交易,利用算法根据预先设定好的交易策略自动执行股票交易;再比如诈骗检测,能够迅速打击新兴的诈骗方式。
5G一方面提供更快的速率和更高的带宽,另一方面还将实现机器通信,千亿量级的设备将接入5G网络。5G将与云计算、人工智能、AR/VR、无人驾驶等技术相结合在车联网、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移动医疗、金融等领域带来更加丰富的应用场景。
移动金融应用中隐私窃取类恶意应用占比最高,用户个人信息受到极大威胁。个人信息安全是移动金融安全的重中之重,利用金融科技技术保护个人信息安全方面大有可为。
数字票据是一种将区块链技术与电子票据进行融合,实现自动安全交易的新型票据。数字票据借助区块链具有分布式账本、去中心化、集体维护、信息不可篡改等特点,使数字票据更具安全性和信息公开性,更加智能交易,更加便捷使用。
数字资产证券化是将数字资产转化为证券的过程。将域名、商标、品牌、数字货币、游戏装备、账户号码等相关缺乏市场流动性的数字资产,转换为在金融市场上可以自由买卖的证券的行为。数字资产证券化是区块链的最佳实践场景,我国央行货币研究所也在不断探索数字资产证券化区块链平台。
未来中国消费金融行业迎来巨大发展空间,但我国消费金融存在监管机制有待完善、企业产品创新不足、风险防控体系不健全等问题,金融科技的发展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金融机构及互联网企业都在加大智能客服的探索和应用,通过线上线下对智能客服系统广泛应用,不仅大幅减少人工服务成本,而且使客户获得更满意和周到的服务体验。
科技带来不良资产处置方式创新发展,近年来,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应用,出现了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创新处置模式,如不良资产综合处置平台,众筹投资、撮合催收等。
为了满足于市场的人才需求,中国的高校近两年已开始着重培养金融科技人才。清华、北大、中科大、上海交大等数十所高校陆续开设了金融科技或人工智能金融等相关专业。
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公布2019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众多高校的多次出现了新增“金融科技”专业,由此可看出“金融科技”的人才培养趋势势不可挡。2016年金融科技专业在全国开设情况为零,2017年新增1个金融科技专业开设院校—上海立信会计学院;2018年新增4个金融科技专业开设院校:中央财经大学、山东工商学院三亚学院、西华大学、安徽大学;2019年,新增14个,东北财经大学、深圳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山东财经大学、吉林财经大学、南昌理工学院、哈尔滨金融学院、阳光学院、广东金融学院等院校纷纷开设金融科技专业,呈井喷式增长。
通过对金融科技专业的市场需求和高校开设金融科技现状的总结,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金融科技专业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2017年第一所院校开始招生到现在也就才三年时间。
2.金融科技岗位,在金融行业内也刚刚认识到这个复合型专业的重要性,并开始行动,招募相关人才。之前一直是招聘金融专业、或计算机相关专业,然后才进行公司内部培训的方式,来满足岗位需求。
3.金融科技从国家层面也开始认识到这个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并开始制定相关促进金融科技发展的战略。
4.诸如金融科技这样的交叉专业将从国家层面上也得到重视。在2020年的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中透露了重要消息,我国决定新增交叉学科作为新的学科门类,也就是说,交叉学科将成为我国第14个一级学科门类。之前的13个分别是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军事学、艺术学。
5.未来10年,金融科技专业的开设将会是大爆发的趋势。或许,10年之后,传统的金融专业、金融管理专业已经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金融科技。到那时候已经是无科技不金融了,未来的金融人才懂金融和懂计算机都是必备的技能。
金融科技发展的趋势和前景这么好,那么,为什么目前大部分学校的金融专业还没有转型升级为金融科技专业呢?我们来尝试分析一下:
1.没有看到这个趋势,满足于现有专业的发展现状:有很多学校招生状况还挺好,没有去开设新专业的强烈动力;
2.看到了这个趋势,种种原因导致不敢轻易尝试:开设新专业的、或者淘汰旧专业往往涉及到人事变动,比较复杂,不太容易转换;
3.看到了这个趋势,但是没有条件转型为金融科技专业:比如,教师的师资结构不具备这个条件等,但是,我们学校不一样,信息技术方面恰好是我们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校的优势,其他具备信息技术优势专业的高校也可以利用好自身的先天优势。
结束语:综上所述,我们面临着金融科技应用的市场需求大爆发的阶段和高校金融专业开设的起步阶段,前途一片明朗,形势一片大好。只有顺应趋势,抓住趋势,及时调整,早日布局,才能享受到行业爆发带来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