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平
(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烟台 264010)
行动导向的学习是教育学的一种新范式。所谓职业教育行动导向的教学,其基本意义在于: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 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订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效果”,在自己“行动”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培养职业素养,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高职课堂日益广泛地应用,教学资源得到极大的丰富,各种教学手段层出不穷, 教学环境和教学生态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从而催生出各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于是,追求高职行动导向课堂的高效化,便成为高职新一代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学改革的题中应有之意。
高效课堂是以最小的教学投入获得最大的学习效益的课堂。高效课堂是建立在良好教学生态基础之上的。 因此,高效课堂的实施过程也是优良教学生态的建构过程。 本文基于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行动导向教学理论、高效课堂理论等理论研究和高职教学的实践验证,将从以教师、学生、内容、资源、环境为主的教学元素维度,以情感、信息、情境为主的教学心理环境维度,以课前、课中、课后为分野的教学流程维度,分别展开对新一代信息技术背景下行动导向高效课堂实施策略的探究。
新一代信息技术背景下的高职课堂本质上是开放性的,这就决定了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与传统教学相比有了本质的变化。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中那个高高在上、智珠在握的指点迷津者,甚至也不再是传统行动导向教学中的那个置身事外的咨询者与协助者,而变成了学生学习探险之旅中不可或缺的伙伴。 不论是采用发现式学习、探索式学习还是其他任何学习模式,教师都必须亲自参与其中,与学生结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并在其中扮演一个发现者、探索者或其他需要的角色。
同样,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也得到充分彰显。 学生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自主性、主动性和创新性三个方面。 当然,好的教学模式只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种提质增效的可能性, 这种可能性能否实现,取决于师生学习共同体效能的发挥。对学生而言,既要自觉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主动培养独立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又要学会与人沟通和进行人际合作,能进行师生、生生的有效互动。这是体现其学习中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新性的关键。 新一代信息技术背景下的行动导向高效课堂, 将学生视为发展的、有生成性的人,将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变成一个以知识内化为旨归的学生个性张扬、灵感勃发、知识生成与创造的过程。通过师生协同共创式行动导向教学,实现认知层次的提升。
高效课堂单元教学目标设计,包括对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描述,也包括对通过本单元学习学生将完成哪些创造性产品、实现哪些潜在的学习结果等的成果性描述。 这实际是对课程教学目标的分解过程。教学目标设计是确定教学内容、教学任务以及设计教学策略的逻辑起点。 根据生成性学习的要求,教师教学设计时仅设定宏观的学习目标框架; 量化或显性的共享学习目标,可由人机协同在学习过程中共同建构。
确定教学内容就是通过单元教学目标分析和教材分析,明确本单元所需学习的知识内容、知识内容的类型(陈述性、程序性、策略性、元认知性)以及知识内容的结构关系(层级关系、程序关系、时间关系、复杂程度关系、逻辑关系等)。
确定教学内容的目的,在于根据其对应的知识类型、知识结构,设计相应的教学任务和教学模式,将学习内容嵌入学习过程的不同环节和学习环境的不同要素中,满足学生学习中的意义建构与学习迁移。
最后通过学情分析, 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再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教学任务,对重点难点部分,应加大时间分配比例,提供适当的学习辅助。
新一代信息技术视域下的行动导向教学,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丰富优质的学习资源。任课教师可以自己设计与开发课程教学资源,或通过教研团队集体研发或搜集整理网络开放课程资源。为满足高效课堂的教学要求,通常一门课程完整的教学资源应包含学习任务单、微课、教案、教学课件、概念库、方法库、案例库、配套的试题库等,以便为线上线下教学提供充足的资源支持。 同时,教学资源应实现数字化、网络化,便于移动学习。
为满足学生个性化、拓展性学习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着眼于学习共同体的需要,进行系统谋划。 除直接给出的学习资源外,有意识对开放性资源只提供问题线索,由学生自己搜索解决或由人工智能提供自适应服务解决。
新一代信息技术视域下的行动导向高效课堂,教师应创设学生深度学习的物理环境,以加深学生的学习体验,促进意义建构、学习迁移和问题的解决。主要可借助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等技术,创设三维虚拟学习空间,便于进行情境式教学。
行动导向高效课堂心理环境取决于三个关系的建构。 一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二是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三是人与学习内容之间的关系。 下面分别叙述如何通过建构好这三方面的关系来全面优化课堂的心理环境,借助师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促进高效课堂的实现。
信息技术的发展虽然给高职行动导向教学提供了助力,但也难免引发一些错误的倾向。 构建行动导向高效课堂,必须避免信息技术进入课堂所带来的唯技术论、唯工具论倾向。提倡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个性张扬和不同意见之间的碰撞。
事实上,学生的成长始终伴随着教师自身的成长过程,教师需要做的,是让这个过程进入行动自觉,即通过寻找个人成长与学生发展的契合点,建立与学生的“共同愿景”,从而真正与学生结成协同创新的学习共同体、成长共同体。
要通过师生对话、 生生对话以及学生自我对话,为每一个学生进行心理赋能,让学生始终保持对进步的强烈自信与渴望。
影响师生学习共同体效能发挥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学习小组的组织形态,因为在行动导向教学中, 学生的学习任务一般是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的。 进行合作学习前,教师要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为每个班级学生划分几个学习小组,通常每组人数控制在6~8人。 为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教师要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并结合其主观意愿, 确定学生在小组里的分工,让其分别扮演诸如组织协调者、进程督察者、学习指导者、意见收集者、成绩统计者、成果发布者等角色,各司其职,各尽所能,体现各自价值。为使学生更好地履行各自角色的责任, 教师还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分类培训,明确要求,教授方法,传递理念。为有效调动组内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要设计出一套科学的激励机制, 真正形成一种合作学习的局面。过程性评价伴随的闭环教学质量控制,是行动导向高效课堂自始至终坚持的质量管理模式。
合作学习课堂,要在一体化教室,或在普通教室中调整桌椅的布局,让小组学生相向而坐,营造一种无障碍沟通的氛围。
新一代信息技术背景下的行动导向高效课堂,通过人工智能辅助教学、人机交互等教学手段的运用,体现学习主体与资源的对话、与环境的对话、与学习活动的对话,为教育向学生的生活回归搭建一座桥梁。
借助深度学习的物理环境, 实现学习过程中的人机对话与人机协同,以及师生、生生间的沉浸式交互,由此产生对学习内容记忆、理解、体验的互补和倍增效应;借助人工智能辅助教学系统,优化教学任务模块结构序列,合理设置问题线索,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行动导向探索式学习、合作式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意义重构和学习迁移; 教师与人工智能辅助教学系统相结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动态诊断与反馈,帮助学生养成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的习惯, 同时也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改善学生认知结构的作用。
行动导向教学手脑并用的特点,对破除学习者的思维壁障具有天然的优势。而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引入,更进一步扩大了这种优势。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满足学生最近发展区需要。 对学生整体而言,教师基于对学情的准确把握,通过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架,并巧妙地将其嵌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不动声色地帮助学生完成从已知到未知的过渡;对学生个体而言, 通过人工智能辅助教学系统的个性化推送,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资源、自主设定学习步调、自主制订学习计划来完成相关知识的课前学习,某种程度上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都能起到满足学生最近发展区学习需要的作用。
二是赋予学生学习动力。通过信息化教学手段支持下的“三情”导入,激发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旺盛的未知欲以及创造的灵感火花;通过人机交互的个性化评价,给予学生足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都能赋予学生强大的学习动力,提升其学习效能。
三是及时进行学生思维状态调控。教师要充分利用线上线下与学生的交互,关注学习过程中学生内部思维状态的改变,了解学生的动态情感体验,促使学生态度的转变和价值观的形成。当因某种意外情况出现, 致使预设的教学环节未能达成预期的教学效果时,教师要发挥教育机制,对教学过程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控,因势利导地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
四是精心设计学习情景。教师通过设计真实的工作项目、模拟和再现真实的职业工作环境,或者借助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等技术创设三维虚拟学习空间,进行“抛锚式”情境教学,能促成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在学习中进行意义建构,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本文认为,为了符合新一代信息技术背景下高职行动导向教学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并满足高效课堂要求的教学,应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体现翻转课堂特征,遵循闭环质量管理的原则,服务于学生高阶认知目标的实现。 可按如下程序进行。
按照上文所述教学资源的建设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基础性线上教学资源,同时提供开放性资源的问题线索,让学生开展自主性线上学习。
学生线上自学是行动导向高效课堂的第一步,也是成功的基础保障。 其主要教学目标有三:完成知识的传递,为实现知识的内化奠定基础;发现学生学习中的疑难和障碍,进行动态学情分析;通过制造思维冲突和设疑,建立学生对行动导向教学的心理预期。
教师在向学生提供高质量教学资源的同时,还要给出相应的教学任务单,提供必要的教学支架,创建供师生进行答疑、交流互动的平台,并及时参与活动,及时向学生进行信息反馈、答疑解惑、调控激励。要充分发挥人工智能辅助教学系统定向信息推送和个性化评价的作用,人机交互完成教学目标。
学生在完成课前线上学习后,已为行动导向学习建立了知识准备和一定的心理预期,但此时直接进入任务环节显然其精神状态特别是情感状态并未完全做好准备。 这就需要教师利用创设的情景,完成向行动导向教学的导入。
常见的情景导入有情景微课式导入、 趣味故事式导入、激情演讲式导入、角色扮演式导入、动作游戏式导入、挑战擂台赛式导入等形式。除了熟练运用这些情景导入形式之外,教师更需要在情景设计上多下功夫。
为了让学生产生真实的代入感,以激发起参与探索的强烈动机, 所设计的情景应是易为学生所理解、能引发学生强烈兴趣的来自学生生活的真实情景;为了实现由情景体验向合作学习的顺利过渡,所设计的真实情景与教学目标背后的结构化知识需具有紧密的关联性,能激发学生真实思维的发生,将学生导向此后的深度学习。
应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教学环境、手段与资源,营造引发学生沉浸式感官体验的真实情景。
学生的求知热情和探索欲望被激发后,教师就可以向学生下达行动导向学习任务了。
行动导向教学的学习任务一般以将结构化知识隐藏在真实情景之中的项目形式出现。 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完成项目的过程,既是建构结构化知识的过程,也是实现知识广泛迁移的过程。
教师在下达学习任务时,同时要告知学生完成任务的具体要求、考核评价标准,向学生推荐一些参考资源,有时还需提供一个优质的参考案例,供学生作为路径借鉴。
教师要针对学生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难点,提供必要的教学支架,或进行集中和个别答疑。
知识内化的实现, 取决于学习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学生拿到教师设置的学习任务后,首先要进行独立的思考与探索,理清思路,发现问题。
接下来进入小组合作探索环节,这是决定行动导向学习成败的最关键的环节。要营造小组成员间和谐开放的心理环境,通过头脑风暴、思维碰撞合众智、集众力,制定学习任务实施方案,及时捕捉期间出现的创新思维火花,将其导向知识的生成与迁移。
教师既要避免因对学生合作学习的直接干扰,影响到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又要注意进行适度的引导和指导,避免学生因陷于思维误区而影响学习效果。 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深化问题……”的思维循环,实现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任务实施过程中,学生要发挥好各自的角色作用,彼此分工协作,充分利用信息化所提供的各种学习资源、学习平台和教学手段,达成理想的学习成果。
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进行成果展示的意义,不仅在于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就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通过总结提炼,发现问题,寻找规律,学会比较与鉴别。 就知识生成而言,通过成果展示,学生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有利于知识的建构与迁移。
成果展示介绍一般由成果发布人进行, 其他小组成员予以补充。展示应体现学习成果的设计思路、所应用到的知识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特色与优势、创新点以及待改进之处等。展示可借助于信息化教学手段进行,线上线下相结合,实物展示与音像展示互为补充。
借助科学的学习效果评价,可提高学生对于学习过程的参与度与关注度,激发学习积极性,并帮助学生养成分析和评价的思维模式,提升认知层次。
行动导向高效课堂评价通常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多元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对学习过程、学习成果进行全方位评价。
教师要制定包括学生自评表、学生互评表、教师评价表在内的评价量规,评价标准要符合现代教育评价观,内容要涵盖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评价要求;既有客观定量评价,又有主观的定性评价,能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客观准确地反映学习效果。
对学习中的亮点,教师要及时进行点评,加以固化。 评价结果要及时反馈,有效发挥其即时激励调控的作用。
在完成一个教学单元的活动流程后, 教师要对学习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和反思,以便回过头来对本单元各教学环节的设计进行再调整和再优化, 供下轮教学使用。 对一些带有普遍性的经验总结,可推而广之,运用到后续各单元教学设计的调整优化中。这样,就使整个课程的教学循环处于一个闭环持续自完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