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啸宇 刘 芹 卓玉洁
(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1200)
随着教育信息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互联网+教育”这一模式逐渐得到社会认可。 而在线学习最具代表性,并且得到了在校师生和学界的广泛应用。 教育部统计:2020 年信息化有效支撑了近3 亿师生的在线教学。 由此可见,在线学习已经成为重要的学习模式。
在线教学正是推进“互联网+教育”不断深化: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看, 近年来的教育信息化的步伐,是对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检验,是探索优化改革的机会;从教师角度看,教学软件、网络资源的充分应用是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一种倒逼;从学生角度看,接收信息化知识的能力与自我学习管理能力也必定会进一步提升。 但与此同时,学校如何加强线上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共享, 以扩大教学信息化深度与广度? 教师如何将线上教学经验应用到线下,以实现优势互补? 学生如何确保在网络上进行知识检索的准确性,以扩展个人的学习时空? 这些都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值得深思。
在线教学不再受限于固定的教学空间,而是转移到了虚拟的网络空间; 教学时间的调整相对灵活,显现出了极大的开放性;从教育资源上来说,有助于教育资源的供给侧结构改革,授课对象不再限于校内学生,进一步增加了教育的公平性;从教育过程上来说,授课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和授课对象选择直播、录播等方式教学,更加的灵活;信息时代网络上的学习资源丰富多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需要在网上检索出自己需要的知识并选择容易接受的学习方式;在线学习表现出极大开放性,如学生可以对教学视频进行录播,选择任意时间、地点进行复盘学习。
在线学习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督者,学习过程中的干扰项增多,学习注意力明显不足;教师仍然倾向于在教室教学, 仅仅将在线教学作为一种教学延伸,如在线签到、布置作业等;师生的观念仍然没有转变,认为在线学习大多为选修等非必要课程,在线学习得不到重视;在线学习的学习氛围不足,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差等原因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学习质量。
影响学生在线学习质量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学生本身对学习热情不足,仍然是被动式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足,缺乏明确的学习计划、学习目标;时间管理和分配不充分;在线学习时干扰项较多,自控力较差;原有的学习方法不适应在线学习;学习反馈不及时或者未得到有效的解决;受网络条件制约使得教和学的过程不连贯; 教学平台质量管理参差不齐;部分教师对在线教学的认知落后、技能不足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质量。
“授之以鱼,只供一餐;授之以渔,受益终生”自主学习作为教学培养目标已经得到教育界公认,使学生逐渐从“学会”向“会学”的转变。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学习能力直接影响学习质量。 首先,辅导员可以定期开展学风班会,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价值观。及时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提供心理辅导。组织学习成绩优秀的同班同学分享学习经验,结成帮扶小组,进行带动式学习。 结合专业划分进行就业指导,提高职业认同感。 对于自觉性较差的学生可以通过班规、学纪等对其学习行为进行硬性约束,使其逐渐改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其次,专业课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分享行业发展的最新动向,激发学习兴趣。 基于学生的需求提供个性化帮扶及解答, 提升学习体验; 同时家长通过与学校联系获得学生学习动态,可适当奖惩激励学生学习,提供持久的学习动力;同学间的互相鼓励与支持;定期举办校友会,交流行业发展趋向与心得;组建优秀毕业生的交流群,分享成功的学习、创新创业经验等都会从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动力,从而为学习质量提高提供基础。
在线学习过程需要依靠相关平台得以实现。 课前将预习的范围、 课程计划等相关学习通知提前发布到平台,让学生们提前准备、了解相关课程内容,收集学习资料,了解课程的难点、重点,做到有针对性地听课;课中由教师组织实施教学,通过录课、直播、在线答疑等多种形式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时刻关注学生在线学习动态,实时监督,对于问题及时进行解答。 部分实训课程以虚拟仿真、教师演示等形式进行。在教学中要穿插课前发放的在线学习资源的介绍, 并对学生的疑问及时进行答疑, 加深对知识的内化。 需要强调的是, 教师所布置的课后学习任务要在下一次课前或单独找时间进行交流与总结,根据答题人数、答题结果等统计数据进行课程调整[1]。 课后教师可将作业、课件及时上传到学习平台,适当安排课后讨论、留言等环节增加师生互动。同时,教师也可将国家资源库中的相关精品课程进行分享,扩展学生的知识面。鼓励学生将自己检索到的资料传递给教师,待审阅后进行分享,增加其相应的平时成绩。要充分利用平台的管理功能,如课程实施前进行位置签到、手势打卡,课中监测学生是否有切屏、不互动等行为;课后学生将作业上传至平台待老师批阅。在线学习过程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既要有扩展学生视野和知识面的开放性, 也要有监督学习过程的严肃性,做到松弛有度。
基于“互联网+教育”的模式使得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发生明显转变。 比如传统学习方式,已经转变为师生的多向互动。 在线学习与传统的学习方式最大的区别就是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监督权被削弱,主动权大部分掌握在学生手里,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方式,教师逐渐转变为学生在线学习过程的设计者和引导者、教学秩序的维持者、信息的发布者[2]。 信息时代的知识资源迅猛增长,依托网络为载体,知识大范围传播。 同时互联网教学呈现出知识的碎片化、零散化、严谨性等诸多弊端,因此,在线学习时从网络中检索出准确的知识必须依赖教师的指导。 教师利用网络资源完成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使学生接受更加丰富、准确的知识信息,并完成知识的内化。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而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师绝大多数成了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与设计者。
“互联网+教育”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所有的教学信息都能在学习平台上留下学习痕迹, 形成教学数据,能对教学进行溯源分析。 一方面,教师可以在信息发布平台依托平台的数据统计功能,随时了解在线学习的状况,实现学习督导,例如,课堂签到率的统计、随机课堂测验、课前预习完成率、课后作业完成进度等, 为制作科学的教学设计提供了基础教学研究数据。 另一方面,高校可以依据平台提供的数据,对在线课程质量做出评估,从而实现了对教师的教学评价[3]。同时,教师也可以依据平台数据,监督学生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将在线学习考核成绩中对于学习过程的考核分数和比重加大,如提高签到、作业、讨论、随堂检测等部分的考核权重, 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加快了“唯成绩论英雄”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进程。
目前, 虽然在线教学不能完全取代线下教学模式,但是随着“互联网+教育”“人工智能+教学”“5G 时代”的到来,在线教学模式的优势会更加的明显,在线教学将是各高校创新教育模式的发展方向。 而提高在线学习质量作为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志,更应成为各高校工作的重点。 激发学生学习内动力,使学习过程自主化;依托大数据管理,使课堂管理信息化;借助“互联网+教育”转型,使教师角色多样化;利用平台大数据,使学生反馈全面化。 这些方法都将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将教与学得到整体的提升。 信息时代各高校将加快教育改革,创新教学管理理念,助力教学质量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