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剑波 陆 佳 张梦杰
(1.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院,湖南 长沙410004;2.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湖南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湖南 长沙410004;3.湖南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湖南 长沙410004)
荒漠化是目前世界上最主要的世界性生态环境问题,荒漠化治理也是国内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为了有效的对荒漠化进行预测预防、综合治理和科学管理,高校应加强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人才的引导与培养[1]。荒漠化防治工程学是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核心专业必修课,是基于治沙造林学、治沙原理与技术、风沙物理学、水土保持工程学等课程的基础上,根据荒漠地区生态环境与实际防治经验,总结与整合而成的综合性专业课程[2]。目前,荒漠化防治工程学主要涉及不同类型荒漠区的生态、气候、水文、土壤、风沙运动规律、荒漠化防治原理和技术、荒漠化防治工程规划设计及效益分析、荒漠化监测与评价等理论方面的内容[3],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荒漠化防治的基本理论与技术,掌握荒漠化防治工程监测与评价、规划设计等基本技能,为从事荒漠化防治、水土流失治理等环境类相关行业打下稳固的基础。因此,如何在有限的课程时间内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充分掌握所学知识,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荒漠化防治行业的快速发展,使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与当前行业的需求出现部分脱节现象[4-5],虽然在实际教学中任课教师尽可能的改善这一状态,但是由于在教材编制、实践教学等方面没有一个统一而完整的体系,使得不同区域高校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在开展荒漠化防治工程学教学工作中存在各类问题,制约着高校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人才的引导与培养。由于“荒漠化防治工程学”课程教学内容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6],所以如何充分利用宝贵的课程教学与实习时间,强化理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成为“荒漠化防治工程学”课程教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也值得高校教师不断地进行反思和探讨。
目前全国大部分高校水土保持专业采用的“荒漠化防治工程学”教材为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年印发的版本,教材的内容主要是依据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荒漠治理研究的技术和方法,同时教材中以沙区治理的具体实例较多,且知识体系较散。如今荒漠化治理的技术与体系已与二十年前大不相同,因此2000年这版教材已不能完全满足现有的教学需求。
2000年版的教材主要是针对西北风沙区风蚀荒漠化为主线展开编写的,而对于南方大部分地区并没有典型风沙区分布,而主要是以水蚀荒漠化和石漠化为主。因此,2000年版的教材无法满足南方高校水土保持专业对水蚀荒漠化和石漠化等知识点的教学需求。
“荒漠化防治工程学”既是水土保持专业的核心专业课,也是基于实践经验为主的综合性专业课。因此实践类课程教学效果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荒漠化防治工程学”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而水土保持专业的学生在实习教学任务往往是将所有的水土保持的专业课放在一起集中进行的,那么“荒漠化防治工程学”课程的实习就会出现无法找到合适的实习地点而难以开展。
目前“荒漠化防治工程学”课程实习采用的指导教材多半是参考水土保持专业实训教材,教材内并没有专门编写针对荒漠化防治工程实习部分的内容,因此在进行实际的实践教学任务时缺少一个系统而明确的书面教材,难以保证课程的教学效果。
虽然目前水土保持专业从业教师大部分具备水保学科背景,但是大部分人的研究方向并不是专项从事荒漠化研究,因此对各类荒漠化的治理技术和方法缺少实践经验的积累,继而导致教学质量不高。即使有部分教师在上学和工作期间接触和从事荒漠化的治理工作,但往往局限于某一特定类型的荒漠化的治理,也无法全面掌握荒漠化的治理技术和方法,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短板。
对于学生而言,由于水土保持专业的招生范围面向全国所有省份,但是来自不同省份的学生对荒漠化治理的技术和方法需求并不相同,尤其是南北方学生的需求差异很大,因此在教学的侧重点无法做到满足所有的学生。另外由于不同高校水土保持专业的“荒漠化防治工程学”考研大纲差别很大,侧重点不同,因此学生在学习与复习的过程中很难把握广度和深度。
完整而系统的教材体系是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运行的基础,因此教材的设置要充分考虑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需求,根据本地区的荒漠化治理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的编制课程教材,同时要兼顾其他区域的学生需求以及考研需求,统筹分类编写相应的教材。对“荒漠化防治工程学”而言,建议汇集全国高校水土保持专业讲授荒漠化防治工程学课程的一线教师,按照《荒漠化防治工程学(北方本)》和《荒漠化防治工程学(南方本)》两个版本进行分工编写,同时为兼顾其他区域的学生需求以及考研需求,在《荒漠化防治工程学(北方本)》中加入一章南方地区荒漠化防治相关内容,《荒漠化防治工程学(南方本)》也采用同样的方法。这样既更新了教材内容,也满足了实际的需求,可更好的为“荒漠化防治工程学”课程教学提供保障。
对于绝大多数开设水土保持专业的院校而言,单个学校的教学资源无法做到全面满足“荒漠化防治工程学”课程教学大纲涉及的内容,常因没有合适的实习基地而从时间和空间上被迫降低了实习要求,导致学生没有得到相应的教学体验。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资源共享不能仅仅停留在尝试和探索阶段,而必须形成一种共享机制,保证区域高校之间、专业之间以及基地之间的长期稳定的合作,每个实习基地可培养相对固定的实习指导教师对来自不同院校的学生开展实践辅导,这样既解决了实习场地问题,又使得不同院校的学生得到统一的教学效果。
“荒漠化防治工程学”课程的本质属于以实践为主线的课程,因此在传统课堂教学中,仅仅靠教师口头讲授的效果是无法让学生深刻理解相应的知识点。例如荒漠地区植苗造林中“三埋两踩一提苗”过程,如果不是学生实地操作或者有现场栽植的视频供学生学习的话,就很难将其掌握。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将部分无法用课堂板书或PPT展示的内容制作成网上动画或视频,或者是实地的教学视频,这样就有效的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中的短板,也丰富了教学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