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2.3.瑞丽市元珅珠宝加工店,云南瑞丽 678600)
凤羽位于云南省大理州凤羽镇,具有悠久的加工生产历史,其就流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末明初,至今已有400于年的历史。凤羽镇所产出的砚台品质优良,易于磨墨,光泽深沉,涵养水分,砚盖凝珠,有墨不腐,磨出墨汁流利铮亮等优点。凤羽砚的制作工艺是云南十大非遗技艺之一。原材料取自凤羽鸟吊山北麓,砚料质地柔软、细腻、水分饱和度高。凤羽镇鸟吊山砚石是制作砚台产品上好的特殊石料,其石质细腻,砚石黑色,条理顺直。有温润似“寿山”,细腻如“田黄”之称,其制作的砚台产品,在使用中,冬不结霜,夏不蒸发,无异味,四季保水又易于研墨。制作一方砚台大致有选料、敲毛料、切割、打磨、粗雕、精雕、精细打磨、清洗、上油、包装等12道左右的工序,小小方寸砚台间蕴藏着精深的功力。
砚台在我国的工艺美术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伴随着我国的书画的发展一路走来,宋代砚台也是闻名遐迩,这一时期也是中国文人画发展最为鼎盛的时期,砚台与书画的关系极其密切。砚虽然在“笔墨纸砚”的排次中位居殿军,但从某一方面来说,却居领衔地位,所谓“四宝”砚为首,这是由于它质地坚实,能传之百代的缘故。中国四大名砚之称始于唐代,它们是端砚、歙砚、洮砚,红丝砚。古代汉族文人对砚十分重视,不仅终日相随,而且死后还用之殉葬。可见砚是一种文化,一种君子气度、一种文人士大夫的颜面。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砚台早已不再是单纯的文具,而成了集雕刻,绘画于一身的精美工艺品,成为文人墨客收藏的对象。北宋末何蘧《春渚纪闻》记载宋徽宗召米芾写字,米芾看到皇帝桌上有名砚,一写完字,就抱上砚台跪请曰:“此砚经臣濡染,不可复以进御,取进止。”让皇帝把砚台赐给他,皇帝答应他,米芾舞蹈以谢,又恐皇上后悔,便急着把砚台抱回,连衣服都染黑了。书法家米蒂曾经得到过一方长约尺余的歙砚,砚上刻有36座山峰,大小错落有致,延伸至砚边,中央雕琢砚池妙趣横生,他更以此砚换得了苏仲泰的一座豪华府邸,米帝对歙州砚有着这样的描写“金星宋砚,其质坚丽,呵气生云,注水不涸,墨水于纸,鲜艳夺目,数十年后光泽如初。”米芾本人更是著有《砚史》这部专著。才子纪晓岚对砚有着不解之缘,他的咏砚诗:“枯研无嫌似铁顽,相随曾出玉门关。”大书法家黄庭坚在得到安徽所产的一方龙尾砚后为之所动,进行了实地考察,留下了《砚山行》一文。古时文人士大夫对砚的热爱可见一斑。
传统的作坊中多数都以师傅带徒弟的模式为主,手艺学成的时间也很漫长,少则两三年多则四五年。长时间不断重复同样题材的制作似乎成了一种程式化的过程。新生的力量的不到新的知识补充,只能依靠于师傅的手耳相传,在作品的更新上速度极其缓慢,限制了整个产业的发展。在新一代的年轻人中已经很少有人愿意加入这个行业当中去。似乎这种方式也只能将制砚的工艺继续传承下去,在这期间还要看学徒个人的资质,在制砚文化上似乎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断层。制作是一种常态,而制砚文化的思考却是可遇不可求,提高制砚人的艺术鉴赏水平已经迫在眉睫,从而打开制砚的创新视野。面对市场的冲击,雕刻师本身难以从生产中得到高度的认可,经济价值难以实现,这也间接的造就了手艺难以传承的问题。
西方文化逐渐充斥新一代的中国青年的生活,伴随着传统文化衰落的是传统手工艺没落,砚台在原来的日常实用品的角色逐渐失去生命力。砚台逐渐成为特殊群体收藏赏玩的物件,逐渐消失在大众的视野中。作为特殊的工艺品在传统工艺加工的过程中产量是极为低下的,其根本原因是因为材料的特殊属性,伴随着材料的变化和材质间的差异所采用的方案也完全不同,大多的设计方案和题材又有很浓烈的文人情怀。
在现在的西式教育当中铅笔和圆珠笔已经普及到了初等教育当中,从启蒙教育阶段就已经不再使用毛笔了,而毛笔只能作为一种艺术品摆放在案头上供人玩赏之用。对书法教育的缺失给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了极大的障碍。这其中的原因也是砚台自身带来的不便和局限性所造成的。这些问题所带来的后果就是我们新一代年轻人中国传统文化含养的缺失。绝大多数的年轻人对中国书法和中国画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图片式的欣赏,在实践能力上是极其低下的。在一些高等美术院校当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毕业以后,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欣赏能力也是极其微弱。这部分所谓的人才在进入社会以后,有一部分又继续从事教育事业,在这种状况下周而复始,书法这种艺术会消失在大众的视野当中而成为殿堂上的艺术。
在凤羽砚的发展中,各种问题也是层出不穷,网络销售对实体销售的冲击很大,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也越来越谨慎。作坊式的加工似乎已经不能跟上社会的发展节奏。也是社会的审美水平也在逐年上升,对于传统的题材制作的态度似乎也发生了极大的转变。过于传统的视野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凤羽砚的发展,产品耗材量大,但是产品不能够进行量化生产。砚台材质本身质量较大不易于携带,这也促使砚台长期只能摆放在案桌上,而不能进入日常生活之中。在网络销售当中消费者观看图片的次数非常之多,各种网络信息不断的充斥教育消费者,这也使得消费者的文化素养也在逐年的增长。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已经不再单一,对文化消费的需求不断增加。在生活实践当中,人们对砚台的使用功能也在不断地变化。面对这些实际的市场问题,传统的砚台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实际生活需要。
资源日益枯竭,合理利用凤羽镇所产出的原石就已经成了突出问题。低端材料在这个行业似乎成了鸡肋似的负担,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凤羽镇所产出的原石品质并不是很高,在传统手工艺加工的过程中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传统手工艺者往往并不具备完善的设计基础知识,致使这一问题日趋严重化。多材质融合是其创新的重要途径,选材易于加工较为方便,是可再生资源且再生的周期也较为短,价格适宜于普通受众,造型不失美感。
作品整体的设计理念从以人为本出发,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以文化创意设计来推动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创新,绿色环保节能减排适应大众消费。改变传统手工艺制作中的弊病,实现产业化的发展,实现低耗能高产出,将以前只选高品质材料的观点摒弃,充分发挥当地的优势资源。
传统的砚台很难实现这样的销售模式中,绝大多数只能通过一对一的销售,并且在实际的销售过程当中消费者还需要一定的文化素质和个人修养,面对高额的经济负担大多数的人只能作为观众,而不能成为实际的消费者。传统的砚台设计制作和加工所获得利润的获取主要集中在材料和加工制作的工艺上。在产品本身产量数量极其有限的情况下总体的收入相对还是比较微薄,在支付材料和人工费用上已经耗费很大部分。在设计的功能的同时让产品产生附加值就是实现转型的重要手段。在产品的价值产生的过程中主要分成两类,一方面是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是观念价值。前者是以有行的物质条件,后者是在物质条件的基础下产生无形的主观观念。设计作品与传统的砚台比较要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可以实现品牌化的运作,寻求消费者的文化认同感,形成消费者对与这一品牌的心理偏好,愿意去消费这一品牌的产品并成为忠实的粉丝。
文化传承是该组设计作品的核心问题,在前述文中提到传承方式中最为常见的便是将文化元素注入产品中。使设计产品自身带上历史文化内涵,这无异于为文化产品贴上了文化历史的标签,对于受众是否在购买中体会到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值得我们再商榷。但仅作为购买产品和使用吸引受众的点,他发挥观的功能,这一点上无疑是值得我们肯定的,是否能进一步产生更为好的效果,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考验。该组产品的设计方案对于文化的传承主要体现在使用过程当中,通过使用进而产生感染力激发使用者的兴趣,这一功能作为产品的核心支撑。在使用中产生文化交流,让产品由陌生化再转到熟悉的文化情境之中。这种产品的轻便实用功能能使其得到更大层面的推广,在教育中发挥巨大的影响力,进而在根源上解决文化断层的实际问题。
在砚石的这一环节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加工工艺、节约材料和节约人力资源。一方面对材质不精的材料设计出的砚台形状简洁可以使用机器,节约了大量的人力资源,有效地降低了制作的成本。不需要考虑材料的特殊性,即使材质偏差一样可以加工制作,这样有效地保护了自然资源。结合实际问题在工艺层面上作者进行了适当的取舍,舍去了繁复的雕琢过程。古人以繁复的雕琢为弊病。以宋代的抄手砚为例,砚台形制规整在底部留出,可以用手托砚的空间舍去各式图案,以简为美,其最重要的核心价值还是在使用功能上。强调物的使用功能是设计成功的关键因素,于此同时对上乘材料考虑工艺的传承是极其必要的,在设计中适度增加雕刻环节,注入传统人文精神,雕刻是手段而非是目的。对于材质的区分处理有助于雕刻工艺的传承,既能够保证雕刻的价值又能够保证生产的经济价值。传承的核心是需要雕刻者能够在雕刻中确证自我价值。
对凤羽砚再设计的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面对社会的不同需求手,工艺制作者与设计师需要不断去发现社会存在的问题,积极推动社会的发展。在设计设计中挖掘材料文化属性追求作品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通过创意设计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转换角度进行思考对于砚台的文化功能与经济价值重新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