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江苏南京 210000)
绘本是以图像呈现为中心,以适当数量的文字进行解释说明的阅读出版物。绘本作品运用图像和文字表达特定的故事情节与情感体验。随着现代社会对儿童情感培养以及对艺术教育的日益重视,阅读绘本作品已成为一种获取知识的有效方式,尤其是对于认知能力和阅读水平有限的儿童,绘本能够对其认知与心理成长产生深远影响。而绘本故事能否吸引受众的关键则在于其是否有一个独特的、个性化的、具有趣味性的形象角色。
绘本中主体形象的个性化设计推动影响着故事的内容和情节的发展。绘本故事中的形象设计选择就好比电影中的选角,恰到好处的选择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读者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角色的造型设计包括动作、神态、服装等产生对角色的第一印象,由外形了解角色的性格,由性格产生对故事情节的更好理解。如果绘本的主体形象含糊不清甚至设计得很糟糕,读者就会很容易失去翻页的兴趣。形象设计是绘本内容呈现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的故事内容都围绕着角色的行为动作进行展开。因此,形象设计是表现绘本内容和故事走向的关键所在,是塑造角色个性的主要呈现渠道。作者可以通过角色的塑造给予绘本强大的生命力并赋予其深刻的灵魂,角色的设计承载着作者想要传达的主题与情感。
角色创作是儿童绘本创作的核心,绘本创作根据内容的不同,作者会在创作的时候选择合适的载体来表现不同的故事。然而,如果这些角色在外形表现上缺乏特征性,就会降低辨识度。因此,作者在创作绘本故事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夸张与拟人手法来突出角色的性格特征,进而区别于其他角色,这样创造出来的形象更为饱满,能够使故事的叙述更加丰满生动。
在设计形象前,首先要选择出主体形象的种类,是人物、动物、植物抑或是幻想生物等。以人物为主体形象的绘本较多,其中以儿童或青少年形象作为主要形象的案例更是占了绝大多数。因为绘本的受众大多是儿童、青少年或是充满童趣的人,所以以这个年龄段的群体作为主体形象出现在绘本故事中最为适宜,不仅具有亲切感,还可以更好地引起读者共鸣,在感知故事的过程中产生更为强烈的带入感。
除去常见的以人物为主体形象之外,动物在特定的情况下也会被创作成像人一样思考,运动,生活的主体形象。尽管进行了一系列的艺术手段来处理,原本的动物形象也不会过多地跳脱出原有物种的框架。绘本中拟人化的动物形象正是架构于作者和读者对于同一形象的认知,比如猪的肤色往往是粉红色的,鳄鱼的皮肤往往是灰绿色的等等。当然,也有例外的情况,有的作者会创作出不同于大众认知的角色形象。比如英国绘本作家大卫·麦基创作的系列作品《花格子大象艾玛》,其主体形象的大象艾玛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形象,它有着五彩斑斓的格子外表,在一群灰黑色的大象中显得格格不入。正是这样的形象区分使得艾玛与同类截然不同、格外出众,但又没有完全的脱离大象的外表——长长的象鼻是最有识别度的特征,除此之外壮硕的身体和粗短的四肢也是人们认知中大象的外形特征。其实不管绘本中如何塑造动物形象,当人们能够识别出动物的时候就说明了读者和作者在认知上达成了共识。尽管很多作者拥有天马行空的想象,但创作出的主体形象依然是建立于大众普遍认知上所完成的艺术形象。
除却人物与动物,还有一部分的绘本是以其他的形象主体作为中心主体形象,比如一些自然现象、生活中的用品、植物或幻想生物等。美国插画家艾瑞·卡尔的绘本作品《小种子》就是选择了以植物的种子作为主体形象,通过种子的视角来叙述种子一生飘散的故事,这样的选材选角也能塑造出生动的形象并使人印象深刻。
绘本中的人物形象基于不同作者的不同风格。常见的面向儿童群体的故事绘本,其风格多用简单概括的方式来表现。这类风格对于五官细节的刻画要求并不复杂——基于人体原本的面部构造进行艺术化的概括。比如美国插画艺术家大卫·香农在系列绘本作品《大卫,不可以》中刻画的主人公大卫的形象就用了抽象的艺术手法:作者将原本复杂的眼部结构简化成抽象的深色圆点,整体鼻区则是由三角形完成概括。由繁化简以及抽象化的艺术处理并非脱离现实之后的想象或捏造,大卫在作者笔下以一个莽撞、调皮的小男孩的饱满形象令无数读者印象深刻。当然,写实风格也可以很好地塑造主体形象。比如美国插画家詹姆斯·瑞森绘制的《杰德爷爷的理发店》就以写实的手法表现了杰德爷爷的人物形象:额头的皱纹、鬓角的灰白发丝一直到胡须的细腻呈现。由此看来,尽管在绘画风格的选择上各有不同,但是绘者都可以通过自己的艺术手法塑造出一个个生动饱满的主体形象。从视觉感受上来看,简洁概括的画法更适于表现亲和、充满童趣的形象;而细腻写实的画法更适于表现严谨、深刻的形象。
另外,变换身体比例也经常被运用于绘本的主体形象表现中。在读者阅读故事之前,单单看到这样的人物形象就会带来很多阅读之初的趣味性以及关于故事的遐想空间。头身比例较纤细的人,给人优雅、动感、灵动的感觉,比如美国作家埃米·扬创作的《大脚丫跳芭蕾》中主人公贝琳达的形象就是身材颀长的人物形象,通过肢体语言的描绘体现出芭蕾的优美与曼妙。而身材圆润、厚重、宽大的形象则传达出朴实、憨厚与安全之感,比如美国艺术家谢尔·希尔弗斯坦创作的《谁要一只便宜的犀牛》,其主要形象就是一只看上去体型庞大,质朴憨厚的犀牛。值得注意的是,在调节角色的头身比例时,二头身也就是1:1的比例形象往往传达出稚拙、可爱的感觉,因为在人体结构中,这种比例更接近于儿童,同时夸大描绘出异常于现实生活的一面可以创造出更为丰厚的奇幻景象。例如英国插画家罗素·艾图绘制的《你很快就会长高》,主人公阿力就是个头身比为1:1的小个子男孩。他每天都希望自己可以长得更高,绘本的封面就是将阿力放置于一群高个长腿的人群之中,通过对比突显阿力矮小的体型。故事中阿力的叔叔是阿力见过最高的人,读者可以通过阿力和叔叔的身型对比发现他们的巨大差异。除此以外还可以通过各种生活场景、情节以及细节体味主体形象的特点。
此外,还要充分考虑到儿童审美的心理需求,可灵活运用拟人手法。拟人是绘本中最常见的手段之一,一旦选择给动物或者植物赋予人的思维情感或行为特征,就必然需要对表情神态进行刻画。拟人可赋予角色特殊魅力,动物具有了人类的表情和行为特点后可以更自然地引起情感共鸣,使读者产生对主体形象的认可。比如英国插画家戴维·利格绘制的《给爸爸的吻》,熊宝宝一家虽然保持着熊的外形特征,但都被作者赋予了人类的思维、情感、语言以及动作。绘本中小熊和爸爸之间拥抱、亲吻、玩耍时各种拟人的姿势,都丰富了父子亲情的表现与升华,产生亲切感,从而帮助儿童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故事本身。
在绘本创作中,形象的表情神态是塑造形象识别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树立角色的高识别度,我们可以通过夸张外部形态、面部表情、服饰装扮等方式来创作形象,帮助建立角色的性格特征,使孩子更为深刻地理解角色和故事。日本绘本作者佐野洋子创作的《活了100万次的猫》家喻户晓,其主体形象是一只活了一百万次的猫,他有着梭形的猫眼,虹膜的位置向上露出大片眼白,这样的设计使得角色看上去会有一种疏离感,也正是这样可以更好地体现出这只猫无论经历怎样的恐惧与死亡,它脸上的表情总是一成不变——冷漠、淡薄、似乎对于任何事情都不上心。直到最后的剧情转变,活了一百万次的猫因为心爱的白猫去世,它的表情再也不是雕塑一般的冷漠,它张开大嘴,如同黄豆般大的眼泪泵涌而出,读者也随之感受到了深沉的悲痛。
表情动作是角色相对外在的情绪体现,如果描绘的恰到好处,就可以使得读者能够更清晰地体会到角色的情绪变化,这对于情节的推进也有着巨大的帮助。针对故事的不同可以对角色进行多角度的表情描绘,尽量避免情节发展中主体形象单一的表情动作呈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情感交流占据较大比例的表情分为无表情、正面表情和负面表情。而实际可以观察到的表情不是言辞就能一概而论的,在艺术创作中如何将这些表情刻画的传神,描绘的清晰,也是需要作者不断分析推敲的。
介于儿童有限的认知水平,绘本中的图像尤其是色彩更容易传达信息。其中色彩纯度高、明亮程度高、有强烈对比的颜色更容易刺激儿童的视觉感受。除了信息的传递作用,色彩还具有创造视觉氛围、渲染情感体验的效果。比如美国插画师莫莉·卞所创作的《菲菲生气了》,其环衬部分以大面积的红色进行呈现,就是为了突出生气的菲菲的强烈情绪。接着在内页的表现中读者会发现角色的描边颜色一直在发生着变化,从一开始的黄色变为红色,然后再由红色变为紫色、蓝色、绿色,又变回黄色,事实上作者正是利用颜色在表现角色的情绪变化,相较于生硬的文字,色彩不存在语言的壁垒,能够更加直观形象地映出角色的心理或情绪,为故事的情节做好铺垫。
主体形象作为绘本内容呈现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绘者更加注意形象设计的系统性与深入性。需要从绘本系统的诸多方面进行思考,审视影响绘本形象设计的各种因素,不仅要从故事本身的情节出发去做艺术提炼,还要立足于读者的情绪理念进行深入分析。只有结合思考与创新才能创作出有价值有内涵的形象角色,从而更好地以图像传达故事,以故事呈现作者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