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奇
(深圳市宝安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广东深圳 518000)
公共治理理论强调,政府、企业、团体和个人的共同作用,主张多元主体参与、合作与互动,并将部分公共责任转移到非政府机构和个人身上。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提出,个体拥有从初级需求向更高层次需求的追求动机,这种需求会成为个体参与志愿服务的驱动力,让个体通过参与文化志愿服务而实现满足社交、获得自我与他人尊重、社会认可、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为社会力量和个体以文化志愿服务方式参与社会建设,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文化志愿服务是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的重要方式,有利于解决向社会扩大服务和体制内人力资源不足的矛盾。2012年9月,文化部和中央文明办联合下发《关于广泛开展基层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要求依托公益性文化设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重要节日纪念日、内地对边疆民族地区对口支援工作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努力构建参与广泛、形式多样、活动经常、机制健全的文化志愿服务体系,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国内纷纷掀起了实践热潮,各地结合实际积极创新,开展了具有地方或行业特色的文化志愿服务实践活动。
宝安是深圳的国土大区、经济大区、产业大区、人口大区,实有管理人口近560万,户籍人口仅72.6万,青壮年为主的外来务工人员众多。这对宝安区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保障群众文化权益提出了更多要求。据统计,2012年宝安区体制内文化人才不足110人,2019年宝安区各级公共文化从业人员860人,占全区常住人口的比重0.026%<深圳各区平均值0.05%,基层文化队伍长期面临着公共文化服务的“小马拉大车”困境。政府公共文化投入有限,文化服务购买项目定量不定点配送无法及时有效满足群众多层次、差异化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使得宝安区公共文化服务存在总量供给不足且供需不对接情况。
2012年宝安区文化部门开展基层公共文化需求调研,结果显示,基层群众对常态文化服务需求尤其强烈。为此,宝安区文化工作者将视野转向社会,从广场舞文化钟点工试点,为有才艺特长、热爱群众文化的优秀文艺人才搭建才艺展示平台,为其延续艺术生命。经过半年试点,同年底正式实施“文化春雨行动”,以区政府名义印发《宝安区“文化春雨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建设文化义工、文化钟点工和文化辅导员三支队伍,调动基层各类文艺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指导和扶持基层各类社会组织参与其中。适时制定全区性队伍管理办法、管理实施细则、工作指引、激励办法等制度,规范项目实施,初步形成以“文化春雨行动”为核心特色的文化志愿服务实践。至2020年底,宝安区建成由5796名文化义工、600名文化钟点工和30名文化辅导员组建的基层文化人才队伍,首创以政府采购多元个体服务方式,提供舞蹈戏曲、书法美术、体育健身等52个门类的常态化服务,在资源利用、采购方式、服务供给和职能转变的创新探索中,成功实践了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文化共建共享的特色之路。
2019年,针对周末在公园、广场、商业街区和产业园区等公共空间休闲娱乐群众激增的实际情况,宝安区文化部门策划实施文化“百千万”工程,印发《宝安区文化共享家园周末音乐会工作方案》,以群众喜闻乐见、便于参与的方式为周末休闲群众提供多元化公共文化服务。该文化惠民工程由专业文艺工作者和团队引领,带动其他文艺工作者和团队参与,以便于市民共享为标准选择时间地点,以市民喜闻乐见为标准选择艺术形式和表演内容,每周末在全区100个以上市民集中休闲娱乐的公园、广场、商业街区和重点打造的产业园区等区域组织开展约1000人次的文艺展演或展示活动,预计受惠市民达到10000人次以上。2019年,依托112个活动点开展演出2827场,受惠群众逾50.6万人次;2020年,印发实施《宝安区文化“百千万”工程管理实施细则》,重新梳理设置105个活动点,撬动项目联动效应,依托“文化春雨行动”队伍、民间文艺社团、文艺乐队、比赛金银奖获得者等组建文化志愿服务队,开展表演艺术、视觉艺术、创意工艺等展演展示活动2352场,受益群众37.3万人次。
宝安区依托“文化春雨行动”和文化“百千万”工程,形成了由文化惠民工程驱动的区、街道和社区三级联动的文化志愿服务工作机制,这种工作机制具有以下四个特色:
宝安区文化主管部门承担文化志愿服务供给的主体责任,“文化春雨行动”和文化“百千万”工程均由宝安区文化主管部门牵头发起实施。区级文化主管部门坚持以人为本、文化先行、突出特色、打造品牌的思路,以政府驱动、专业引领、分级管理、便民惠民为原则,把基层文化服务改革和基层文化服务提升的支撑力量投向广大群众,统筹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施。宝安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和各街道负责从广大群众中寻找文化能人、文化热心人和文化专业人才组成文化志愿服务队伍,具体执行文化志愿服务,其供给的所有文化服务均无偿向市民提供。这种分工明确、协调推进的工作方式突出了人民主体和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工作导向,既能充分挖掘内部潜力、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又能增强服务能力、降低文化志愿服务成本,确保了项目实施的稳定性和服务供给的常态化,让基层群众能享受到更多健康向上的公共文化服务。
宝安区将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作为文化惠民工程实施的出发点,针对不同区域及年龄结构的群众设计了培训辅导和展演展示等各类文化服务。这种以文化惠民工程为驱动的文化志愿服务方式从群众自发的文化需求出发,选择已经在群众中具有一定影响力、深受群众喜爱的文化活动和项目进行文化钟点工、文化辅导员、文艺赛事获奖者等个体的文化服务采购,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这种采购突破了传统由政府驱动的单一主体自上而下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突出了人作为服务主体和服务产品的提供者,实现了政府向个体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常态化,从而保证了个体作为服务主体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持续性。而且,这些被采购对象都是以自身才艺提供服务,其自身才艺的丰富性也成了多样性供给文化服务的基础,从而保障了这种文化志愿服务模式的持续有效运作。
依托文化惠民工程,宝安区文化志愿服务形成了区、街道和社区各司其职的三级联动机制。区级文化主管部门每年制定印发全区性工作计划或方案,明确任务分工,出台各类管理制度为项目实施提供规范指引。宝安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和各街道党建服务中心(文体中心)/公共服务办(文体)分别负责作为区和街道的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分别负责区级示范点、街道和社区活动点相关工作的组织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通过实地考察,结合群众文化需求,分别设立区级示范点、街道和社区活动点,定期常态化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两个文化惠民工程各有侧重,如“文化春雨行动”侧重培训、讲座等文体辅导服务,文化“百千万”工程则侧重展演展示服务。
宝安区文化惠民工程以项目为基础,建立了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项目管理机制,保障了文化志愿服务的连贯性。资金保障方面,宝安区以部门预算或项目联动方式确保文化惠民工程项目实施所需资金保障到位,而且以文化志愿方式让个体或社会组织走入社区、企业、公园、广场、街头提供公共文化服务,降低了服务成本,有效节省了财政资金。活动组织方面,区和街道管理办公室按照方案计划和管理制度要求开展落实,组织文化志愿者有计划、有组织地提供文化服务,同时以准入考核、不定期抽查、收集群众反馈等考核监督方式加强活动过程管理,形成了准入退出常态化机制,确保了文化志愿服务的规范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人才培养方面,以制度或合约方式明确文化志愿者的责任和义务,每年开展志愿者业务提升培训活动,制定依据贡献和业绩的差别化激励办法,为文化志愿者传播先进文化、保持公益文化服务和创新开展活动提供了保障。
文化志愿服务是公民精神的集中体现,它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有利于树立文化自觉、展示文化自信、促进文化自强,其产生、发展和成熟既是文化建设多元化的必然选择,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宝安区依托“文化春雨行动”和文化“百千万”工程,盘活了文化志愿服务资源,建立了一支业务素质高、参与积极性强的文化志愿者队伍。这些文化志愿者来之于民、惠之于民,他们既有群众基础又有文艺才能,既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对象又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不仅能服务社会、服务基层群众,而且能服务自身,活动开展中易引发群众共鸣,能很好地发挥引领示范工作,受到群众的尊重、认可和欢迎。
宝安区打造的普惠性文化惠民工程项目,激励群众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成为公共文化的建设和服务主体,实现自主参与、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不仅完成了基层文化的“输血”功能,而且激活了基层文化的“造血”功能,建立健全了群众想参与、能参与、爱参与、乐参与、喜参与的区、街道和社区三级联动的文化志愿服务长效工作机制。宝安区文化志愿服务实践,构建了“多方联动、整体推进、群众满意”的基层文化共建共享格局,有利于以点带面推动文化志愿服务深入开展,为国内其他城市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对可持续、高质量开展文化志愿服务具有重要参考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