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演艺职业学院,广西南宁 530026)
20世纪80年代开始,源自日本的室内艺术设计研究方向并根据中国的国情相结合,中国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开始发展,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涵盖的方向广泛,且与我国快速发展的社会相适应,于是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全国各个高校兴起,可是不可否认的是,由于该专业最初是仿效国外专业的“舶来品”,又加上现代设计在全世界的深入人心,使得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我国的高校教学中找不到合适的教学定位,盲目地仿效国外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不符合国情的教学内容的施加,使得环境艺术设计行业的从业人员鱼龙混杂,达不到培养符合本国社会发展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文化自信油然而生,文化自信是民族复习的重要保障,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树立文化自信,有助于国民凝聚中国力量以及中国精神,关乎着我国共产主义事业的发展,故而,近年来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越来越重视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使其形成一套庞大的民族文化教学体系,从而培养符合我国新时代发展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创新意识的实践型人才。
目前,广西的高等教育已逐步形成了对于挖掘本土传统文化的重视,各个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开设了符合本校学情的民族文化专业及课程,例如广西艺术学院的西南民族建筑专业,广西民族大学的艺术设计专业也将广西本土民族文化与设计教育相结合,广西演艺职业学院开设西南民俗课程,培养学生的民族热情,这些例子都体现了广西各高校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重视。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主要以基础课、主干课及核心课为主,这几门课程衔接了整个环境艺术教学的脉络,而无论是基础课的三大构成还是主干课的园林景观设计等课程都鲜少提及民族文化的教学,广西的少数民族众多,且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可是,将传统少数民族文化与环境艺术设计结合起来的相关教材较少,少数民族元素运用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教学案例虽然挺多,但缺乏整理,且尚未构成完整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体系,故而在现阶段高职高专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中,这类盲目的教学设计以及模仿教学,使得广西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很难与民族文化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结合。
挖掘广西本土的少数民族文化,将其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相结合,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漫长的过程,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中,依托于广西本土文化,深入研究其蕴含的民族元素以及特征,将其归纳成教学符号传递给学生应具备以下准则:
少数民族文化来自少数民族地区所在地的自然环境以及人文环境,将民族文化元素与环艺教学相结合,教师应组织学生深入少数民族地区所在村落,对当地的文化进行切身的感受和学习,例如,高校与少数民族地区的民间艺人,技艺传承人等进行密切合作,让其成为校外实训基地,形成工作坊式的教学模式。由于广西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文化庞大复杂,故而每个院校都有自己的研究方法,应结合本校学生学情,合理进行民族元素的挖掘和探索。
广西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灿烂多彩,例如,壮族的歌圩,侗族的鼓楼,瑶族的油茶以及苗族的银饰等,都是少数民族同胞在生产生活中不断实践创造而来的可贵财富,其不论是建筑抑或是服饰,银饰抑或是音乐,都是互通的文化符号,可以将它们归纳成整体的教学资源,运用于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中,通过剖析和和演变这些文化符号,使其变成环境设计背后的深层次含义,而少数民族的民族元素可以进行模数化的整理,模数化即将教学资源进行标准化,应统一使用一个完整的教学资源作为基础,在具体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因材施教,让学生根据某个教学内容进行自主研究,例如,教师把控大的教学方向,设置关于壮族的民族文化餐厅的设计,让学生通过这个大的方向自主掌握属于自己的民族元素,有的学生利用铜鼓作为设计主题,有的学生通过壮锦作为设计主题,有的学生通过绣球作为设计主题,然后再根据这些设计元素联系出符合场所要求的色彩,进一步根据主题和色彩找到适合的材料以及造型,最后进行空间的设计,从而完成民族元素在空间的设计的教学,学生可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的中国以文化自信为导向,坚持四个自信,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成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责任。将环境艺术设计与民族元素相结合,培养符合我国未来发展的民族文化创新型人才,让民族文化体现在空间设计中,是文化作为无形的资源的有形体现,这有利于推动我国文化自信的发展,并逐步使我国的灿烂文化推广至全世界,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中屹立不倒。
高校发展民族文化为主导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要正视教学理念的滞后问题,打破传统教学课堂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发展模式,并逐步形成系统的教学体系:
高职高专环艺专业的教学应基于本土的地域特色,广西拥有壮、瑶、苗、侗等十二个少数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的背后是值得深究的教学资源,现今全球化进程越来越紧密,中国的传统民族文化正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学生难免会出现对于本国文化的了解程度缺失,盲目崇拜外国文化的情况,将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归纳成文化符号,将其与专业相结合运用到教学当中,教师通过讲解少数民族的传说以及故事,让学生从兴趣中建立对民族文化的学习热情,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在了解民族文化的同时建立对于本国民族文化发展的自信心,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从而达到民族元素在本专业的运用,促进地域性设计的发展。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方法进行,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学生自主吸收知识,故而出现教师教的吃力,学生学的不用心的情况。民族文化是高校教学的重要内容,在给学生传递民族文化的相关知识时,应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的需求为主进行教学内容的设置,比如可以创设“问题地图”,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通过教师给出的大问题自行探讨出若干个小问题,再根据这些问题探索答案,类似于闯关问答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知识,对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布置实操作业,比如,根据某个民族的文化特色,进行相关场地的规划设计,要求运用到该民族的文化元素进行设计,学生边设计教师边给予灵感,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某个场地的民族元素设计,从而使得学生从思想和行动上都对民族文化有所了解。
当代课堂应该以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为主,不同于传统的课堂,目前高职高专的环艺课堂教学类型多样,形式丰富,以网上教学、实践教学、文化整理为主的教学模式逐步流行,使得课堂的形式更为丰富。现如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课堂已经不仅仅出现于教室,还以网课等形式出现,网上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地整合教学资源,使得学生可以更好地对民族文化进行自主学习,互联网上的民族文化空间设计案例众多,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学习案例,而且资源普遍较新颖,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除了利用翻转课堂,教师还可根据实际情况带领学生前往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实践考察学习,实地考察是切身实际感受当地传统文化习俗的最好方式,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学生到当地进行实践学习,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灵感,推动学生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喜爱;此外,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不同的少数民族文化的概括和思考,将传统的少数民族图腾利用夸张、变形、删减等手法进行重新再塑,使其变为新的图腾,这样的图腾蕴含了传统与现代的双重特征,将这样的图腾运用于设计作品中,可以达到学习的创新,让学生学会对文化进行符号的归纳及类型的整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归纳整理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在对于高校环艺专业教学的体系以及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的问题上,各个高校在很大程度上都存在着普遍的共性,这导致了教学上的同质化,不利于高校形成自身的教学特色,特别是对于民族文化的教学上,由于该研究方向的特殊性,使得各高校在进行该内容的教学时有更大的自主性,这对于高校环艺专业的民族元素教学,有一定的启发性,首先,广西的民族文化丰富,不同的民族之间拥有共性也有个性,例如,壮族的山歌,侗族和苗族也有,这就是共性的知识,侗族的鼓楼,其他少数民族没有,这就是个性的知识,共性的内容可以被归纳,个性的内容可以被运用,使其成为一种创新,不论是共性的知识还是个性的知识,都应让学生在树立了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的前提下进行学习。其次,高校应建立教学资源库,加强与少数民族地区的民间艺人等进行合作,积极创立校外实训室,逐步提升产学结合。最后,各高校之间应加强教学资源共享,逐步形成统一规范的民族文化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