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城市职业学院,广东惠州 516000)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学校开展美育工作及文化建设工作,从国家层面先后出台了政策文件,用以推进和指导相关工作:一是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71号),意见明确了美育的重要功能及价值,并对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做出了具体的规划。该意见的出台是第一次从国家的层面对不同教育阶段学校开展美育工作提出了要求,其中对职业院校的美育工作提出:“美育课程要强化艺术实践,注重与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培养具有审美修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二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年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情况认真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传承工作。意见对中华五千年来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意义进行了阐述,对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具体内容做出了明确的说明;其重点任务是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贯穿国民教育的始终,在高等职业教育学历层次,要推进学校开设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修课程,在社会科学、哲学及相关专业和课程中增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内容。加强和推进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学科建设,重视有效保护和着重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学科门类和冷门学科,不断推进实施职业院校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建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几千年社会发展中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血脉,是广大人民的精神寄托和家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承载着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化积淀,蕴含着深厚的道德理念、人文精神和文化精髓,是引导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抓手,是职业院校推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高职院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挖掘和传承,有利于学生通过多元文化形式的熏陶和感染,使之具备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这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高职院校的办学不应是以职业和技能导向,更应侧重人的终身发展理念,加强学生作为社会人所具备的爱国情怀、社会公民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以职业院校为依托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职业教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重要责任,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提升品德修养、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高职院校构建美育平台进行教学活动,正是弥补目前职业教育“重技能、轻素养”人才培养的现状,解决目前学生在审美能力、职业素养、文化情操方面的缺失;“文盲不可怕,美盲才可怕”,究其原因,是审美能力的缺失,就要研究美育的功能性,发挥美育平台的作用。一是美育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最终目的应是培养“健全的人格”“塑造理想的人性”"即培养在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都得到发展。在高职院校办学过程中,教学比较侧重在理性方面,即知识、技能、能力,在感性方面,如情感、想象、感受、审美、直觉等比较缺失;依托美育平台推进美育教学和熏陶,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感性思维和审美能力,促进感性和理想的协调发展,使学生具备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具有认知世界的情感思维、健全的人格,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美育能够促进学校文化建设。高职学校的文化建设包含众多的层面,既涵盖学校的标识形象体统,校园环境、图书馆、食堂的外显符号,又囊括学校的办学理念、礼仪活动、学生活动等;校园环境文化可以熏陶人、感染人,学生活动可以锻炼人、塑造人,在这个基础上加强美育,发挥美育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功能,就会形成多元的校园文化,促进文化建设的发展,如能构建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育平台,就会丰富美育的内容和形式,促进学校的文化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为国家、社会、企业培养了大批的实用型人才,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但随着高职院校办学的发展,专业教学目标围绕岗位能力、知识技能为首要任务,缺乏对学生审美能力、文化素养、道德情操等感性方面的培养,在美育教学方面存在师资不足、开课不够、美育课程不科学等现状。
教育部办公厅于2006年3月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在美育师资保障方面提出,为了解决美育师资不足的问题,切实保障好艺术选修课程的开设,确保美育课程体系的教学质量,高等学校应建章立制,配套资源,筹划建设专门的公共艺术课程中心、教学教辅平台,重视公共艺术课程体系的师资队伍建设。同时对各校担任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教师人数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其美育师资应占在校学生总数的0.15%-0.2%,其中专职教师数应占艺术教师总数的50%。高职院校推进落实美育工作上存在组织机构不健全的问题,从事美育工作的艺术教育部门有实无名,没有形成相应的体制、机制保障美育工作的落地和实效;同时从事美育教学的师资往往出现不足,特别是在专业办学中未包括艺术类专业的学校,其师资更是捉襟见肘,不能保障美育教学的顺利实施。
在推进美育工作中,部分高职院校存在规划及课程结构单一、形式单一的问题,在开足、开齐美育课程方面存在短板,同时课程的质量有待加强,对美育课程的评价体系未能构建,缺乏教学过程的监控,造成美育课程的质量不高,对比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
国家大力推进和倡导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发挥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在目前高职院校办学过程中虽引起了重视,部分高职院校积极挖掘本土文化元素和艺术形式,但力度还不够,一些地区存在着较好的文化艺术底蕴、拥有着较好的工艺大师、能工巧匠,但未引起学校的足够重视,在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项目及美育功能方面还存在着差距。
教育部下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对学校如何规划、传承和创新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做出了具体要求和指导性意见。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仅在于培养高素质的劳动技能型人才,更应注重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促进学生职业素养和道德标准的提升。在高等职业院校中创新开展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美育平台建设,既是落实学校育人工作根本任务,也是进一步坚定师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也是高校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重要职能的内在需要。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高职院校应侧重对国家、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传承、创新,在教育体系中发挥传统文化的美育功能,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互为协调、互为促进,构建基因优秀传统文化的美育平台,使我们传统文化的基因能够流淌在学生的骨子里、意识中,使之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方面,高职院校应主动作为,深度挖掘地方艺术、文化的符号和基因,使之发挥文化的育人功能,推进美育的成效。笔者通过调研发现,杭州职业技术学校的非遗文化平台、惠州城市职业学院的“惠州文化艺术小镇”平台、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的技能大师工作室平台,都是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美育建设的典型,如杭州职业技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创业基地的西泠印社金石篆刻、雕版印刷技艺、中式旗袍制作技艺、纸伞制作技艺、全形拓技艺五个项目,结合美育和创业,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惠州城市职业学院的“惠州文化艺术小镇”深度挖掘地区传统文化和艺术特色,从学校层面进行规划,该小镇已建设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单位、惠州非遗文化传承教学基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承基地。引入项目有:客家山歌、东平窑、彩瓷、木雕、泥塑、书法、手工制作、小金口麒麟舞、沙画等文化艺术形式,推进大师进校授课带徒,形成了特色,该校也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学校;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引进技能大师,入驻学校成立工作室,同样推进了文化的传承和育人功能。笔者所列学校在构建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构建美育平台方面特色鲜明,成效显著,对推进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育平台建设具有重要参考和借鉴意义。
高职院校存在美育师资不足的问题在一段时间内较难解决,如何在现有师资配备下提升美育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就需要利用建设在线教育平台,进行线上、线下选修的模式进行教学,以弥补师资的不足;同时要积极引导、促进、帮助传统文化大师、能工巧匠、技能大师进行微课的制作,形成体系,使没有机会参与大师授课的学生通过微课进行学习和感悟,提升学校的美育能力。
美育教学不仅应着眼于开设美育学科课程,而且还要把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对比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美育课程相对较少,需要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融入美育,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训练的过程中感受专业的职业素养、情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美育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一个人,使他具备健全的人格,崇高的理想和人文情怀;我们要构建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育平台,使这个平台成为增强高职院校学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有效载体和重要途径。本文旨在通过对高等职业教育开展美育平台建设的探讨,以促进高职院校在育人过程中注重美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加强实践和探索,增强文化、艺术等多种形式的美育功能,提升办学育人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