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学院中文系,江苏宿迁 223800)
莫泊桑一生创作了350多部中短篇小说,在如此巨大成就之下,读者往往易忽略他对于长篇小说的建树。《漂亮朋友》便是一篇讽刺犀利、有直接针对性的不朽价值的长篇作品。小说中的主人公杜洛华,原本出身于农民家庭,青年时参军入伍,其在结束军队生活之后独闯巴黎。杜洛华在旧友福雷斯蒂埃的引荐下,凭借一张“漂亮”的脸蛋、各式的花言巧语,博得上流社会的女人的青睐,从而平步青云、飞黄腾达,成为《法兰西生活报》的主编。该作品通过对奋斗者杜洛华的发迹史生动具体的描写,表明作者对政治界和新闻界的绝对批判态度,深刻地揭露了法国第三共和国时期上流社会的腐朽丑恶、追名逐利、淫荡无耻的黑暗现实。
小说刚开始介绍了杜洛华从非洲战役退伍来到巴黎,然而没有被巴黎的“文明”社会所容纳。在非洲时,杜洛华随意枪杀无辜的阿拉伯人,掠夺他们的财产和食物,习惯了过抢劫杀戮、奸淫放纵的生活。然而到了巴黎,他“自由而快乐”的日子一去不复返。杜洛华没有学历,没有工作经验,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却一直不安于贫困卑贱的职员身份,幻想着从铁路局浑浑噩噩的混着日子的状态中挣脱出来,企图能获得女人的钦慕、更多的金钱和吃不完的面包。
当他重遇当年骑兵团服役的福雷斯蒂埃,便知道自己的机会已经来了。杜洛华为了进入报社工作,去拜访了好友福雷斯蒂埃。第一次到福雷斯蒂埃的家时,发现二楼的楼梯口有一面巨大的落地镜,他对着镜子摆出种种姿势,做出与自己不相符的各式表情,竭力接近像一个上流社会的人,以便获得女士们的欣赏和爱慕。到了三楼,又是一面镜子,顿时觉得自己举止潇洒,风度翩翩,信心百倍,此时,他低声说:“真是个了不起的发现”。生平第一次穿礼服的杜洛华,内心充满别扭与不安。一个目光短浅、淫荡平庸的人,破旧的礼服便使其洋洋得意,由此可见,处在社会底层的流氓农民,对于贵族阶级和上流社会十分崇拜与向往,同时也不甘、充斥欲望,礼服恰好满足了溢出的虚荣心和强烈的好胜心。
在福雷斯蒂埃家中与众多人物一顿“切磋”后,杜洛华获得了发表文章的机会。他为今后即将所获得的金钱和地位沾沾自喜,所以趾高气扬地去铁路局辞掉了工作,并将自己曾经的上司臭骂一顿。杜洛华显然不是心怀感激的人,铁路局的工作也算得上拯救了一无所有的他,但得到了更好地工作机遇后却白眼相待。
在《法兰西生活报》工作之后,杜洛华的心理也发生了深层次的变化。第一次在福雷斯蒂埃夫人指导下写文章时,犹豫地签下自己的名字,他知道文章的成果不属于自己,因而十分心虚。然而当第二次动手写文章时,却没有得到发表,再三投稿也没有被采用,此时的他终于明白,只有变得灵活和圆滑,听话做好跑腿工作,才能在这种牟利的报馆中生存与发展。
杜洛华从外勤的前辈那里学习到了记录新闻“真实”的方法。那就是只需花点小钱向酒店跑腿打听被访者的姓名、年龄、外貌、穿着、头衔和侍从情况即可,而访谈的内容可以把最近的一篇报道一字不落的抄一遍便可交差了。在这一份工作的帮助下,杜洛华明白了新闻的本质就是“欺骗”,且认为“在人类的岸然道貌下,不过是永恒而丑恶的男盗女娼”。杜洛华通过对机遇的灵敏的嗅觉以及巧言令色,在瓦尔特夫人主持的一次茶话会上对法国政务发表“独特”见解,使得瓦尔特夫人对他印象深刻并提携他为社会新闻的主编。在之前,他理解不了在办公室内无所事事的编辑们所玩的接木球游戏,但是当上主编后,他对那玩意儿日渐沉迷,从一开始的几个,到二十个,再到后面的几百个不掉,预示着杜洛华对权力和金钱的欲望逐渐加深。
福雷斯蒂埃死后,杜洛华看中了玛德莱娜的价值。他靠着那漂亮的脸蛋和花言巧语,娶了好友的夫人玛德莱娜为妻。在他看来,要想爱情能保存持久,必须创造一种情感纽带,从而在这种温暖友好的关系中使双方相互信任。因此,杜洛华和玛德莱娜的关系,与其说是夫妻,倒不如说是利益合作伙伴。他一边厌恶自己妻子与各位高管、贵族交际,同时又在榨取她的价值与人脉,为自己所用。与此同时,杜洛华也没有停止与其他女人的交往,他就是这样没有下限,过着风流的生活。
杜洛华在体会到权力和金钱的滋味之后,越来越渴望向上爬。当他察觉到瓦尔特和两位部长在摩洛哥公债上狠赚了一笔,嫉妒万分,丝毫不讲情面地将主意打到了瓦尔特的女儿苏珊身上。尽管她是自己情妇的女儿,杜洛华却没有觉得有任何的不妥。他逐渐意识到玛德莱娜的价值已被榨取干净,阻碍了他的步伐,便想一脚踢掉这个女人,于是留心起了玛德莱娜的活动。后来发现玛德莱娜有情夫后,便导演了一场捉奸的戏码,同时打倒了外交部长。杜洛华为了得到私利,变得异常阴险狡诈,甚至不择手段。玛德莱娜和杜洛华之间的关系转换,是全小说最重要、也是最精彩的情节,揭示了杜洛华的人性丑恶与混沌不堪。在杜洛华看来,只有不断更换地位越高的女人,自身的地位才会随之提高,因此玛德莱娜只能成为牺牲品。计谋成功之后,杜洛华如愿地当上了《法兰西生活报》总编辑,而在与苏珊的婚礼上,瓦尔特夫人因受刺激胡言乱语,众人却认为她是舍不得自己的小女儿。瓦尔特说:“他将来一定能当上议员或部长”。瓦尔特已知晓杜洛华是如何心狠手辣,如何阿谀奉承,如何狂悖无道,对于这类“斗志昂扬”之人,当上议员或部长只是时间问题罢了。
杜洛华在追名逐利的过程中,聪明狡黠,有着卑劣的行迹和勃勃野心,视钱如命,于是道德感逐渐丧失,沉迷于权利与金钱的诱惑中,后来全然放弃了人性,放弃了人与人之间最质朴的情感关系,在纸醉金迷中一步步走向坠落,从而成为一个空有宏图大志,将女人视为进取筹码的奋斗者。
小说中,杜洛华和玛德莱娜接收到众议员拉罗舍·马蒂厄的暗示,掀起一个反对目前内阁的运动,以恶毒讥讽的语言和诙谐辛辣的讽刺攻击总理,同时为自己留后路,在文章中不明确地表达想法,通过各种旁敲侧击,用非常巧妙的方法使读者悟出实意,这种方法也更加有力量。文章发表后引起轩然大波,上流社会是何反应?“大官们彼此商议,看是否能把这个顽固而素不相识的敌人封为省长,用这个办法堵住他的嘴。”由此可见,政治界是从上而下的糜烂与崩溃,每一处都是腐朽的气息,也在一定程度上助纣为虐,大涨杜洛华的气焰。于是在杜洛华“乡下人”的手段下,拉罗舍·马蒂厄成了外交部长,类似的事件在当时比比皆是。所以,瓦尔特创办《法兰西生活报》的初衷,便是看透了这一实质,欲借“报纸”之手,成为资产阶级大腕,俨然他成功了,《法兰西生活报》变成内阁的传声筒,身价百倍,巴黎和外省所有的报纸都逐渐尊敬它。
这些事实全部表明,法国真正的统治者不过是一些资本家,内阁、新闻界只是统治工具而已。他们利用报纸散布谣言,迷惑群众,操纵舆论,甚至意图只手遮天,将自己支持的内阁捧上台,控制全国上下的每一个角落,进一步扩大权势。哪怕是拉罗舍·马蒂厄也不过是工具罢了,若是他的种种劣迹被揭发,会立马被换掉,而处于幕后的瓦尔特却不会受到任何影响。无论谁浮于政治表面,只会是被抬出的傀儡,受益的终究是资本家。内阁的主体是哪一派并不重要,本质都是垄断集团,一切的手段都是为了满足资本家的野心,内阁的更替不过是权利从一撮资本家手上到了另一撮资本家手上。因此,杜洛华的文章自然能得到资本家的青睐,是不可或缺的“武器”,在不久的将来,也会成为垄断集团的新的“工具人”。
另外,在《漂亮朋友》中,莫泊桑向读者展示了尖锐的殖民地问题,影射了当时法国的殖民地政策。小说将框架放到摩洛哥上,本质依然没变。瓦尔特对外界隐瞒政府即将占领摩洛哥的事实,大量收购公债,捞到了三四千万。法国人民从头到尾只是看了场“热闹”,他们什么都没有得到,反而要看着亲朋好友上战场,担心是否能活着回国。资本家对此毫不在意,他们只关心有多少钱进了自己的口袋。其他财阀是什么样的反应呢?“在他周围可以听到发自人类心底里的一切庸俗、卑鄙、嫉妒和羡慕的声音”。莫泊桑的描写深刻地揭露了资本家利用政治局势发横财的丑恶面目,打着“爱国”旗帜的口号,做着极其恶劣的勾当,他们眼里没有国家的前途,没有社会的安定,没有人民的生活,只想要高贵的身份,当个“空手套金山”的恶人、剥削一切的资本家。
莫泊桑以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揭露了当时法国政治与经济的黑暗幕后,无情地揭开了资本主义的虚伪面具,控诉了野蛮的帝国主义对殖民地的剥削和统治,猛烈地抨击资产阶级对政治的干预及操控。在这个由金融大亨统治下的国度,一个人越是无耻,越是无下限,才更有可能被统治阶级所接受并去使用这一“才华”,他们需要一批精明能干,努力往上爬的人才为他们服务,而杜洛华则符合这一国度的要求,毕竟一个恬不知耻的混蛋比一个道德君子有用得多。
杜洛华这一形象的成功塑造,也离不开作家莫泊桑的妙笔生花。莫泊桑将杜洛华置于19世纪刚刚经历过大革命的法国,而当时法国公众对于殖民地问题十分关注。莫泊桑也不例外,因而在作品中才会多次出现对于殖民问题的讨论。由于莫泊桑亲身参加过普法战争,他在当时的作家中就成为这一历史事件最有资格的描述者。他对战争的所见所闻十分丰富,体验又十分深切,因此他这样写道:“一天,他与几个同伴偷偷逃出哨卡,去乌莱德——阿拉贡部落走了一趟,在那里抢了二十只鸡、两只羊以及一些金银财宝,并杀了三个人。同伴们对这次肆无忌惮的放荡行为足足笑了半年之久。现在,一想到当年的情景,他的嘴角又浮起了一丝凶狠而又快乐的微笑。”
莫泊桑将人物性格贴合人物所处的社会背景以及社会环境。而杜洛华的流氓秉性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养成的,为读者提供了特定时代的丰富多彩的历史画面。莫泊桑曾在《高卢人报》和《吉尔布拉斯报》上发表了不少文章,来揭露政治家的贪婪和无赖、殖民地的被敲诈勒索等等。他在写作的过程正视现实,尊重历史,文章并不会直接出现他的思想和想要传达的意义,而是将自己的观点隐藏,让读者自己去发现。这便是莫泊桑具有独特魅力的写作特点,即冷眼看人生,客观写世界,也是其现实主义作品的特征之一。透过杜洛华与女人的交往和对女人的态度,似乎可以看到莫泊桑的一些身影。莫泊桑儿时,父母关系很不融洽。母亲与邻居私通,父亲与女佣厮混,后来虽然父母离婚,但是对于莫泊桑来说还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一生风流却终身未婚。
作为一个“个人奋斗者”形象,杜洛华似乎并未体现出“奋斗”二字,这与莫泊桑本人的心态有关。莫泊桑对人类缺乏信心,对未来感到一片黑暗。因此读者在阅读这部小说时,不会产生被激励的潜动力,从而难以激发共鸣,与作者一同蒙上阴翳,感受其中的无能为力,被黑暗所压抑。小说中有位诗人瓦兰纳,对杜洛华说过这么一段话:“生活像是一个山坡,眼望着坡顶往上爬,心里会觉着高兴,但一旦登上峰顶,马上会发现,下坡路就在眼前,路走完了,死亡也就来了。上坡很慢,下坡却很快。”这也是莫泊桑想要告知读者的,他预感到自己创作的下坡路即将到来,隐晦地写于作品之中,暗涵了丰富深刻的人生哲理。当我们到达人生巅峰时,差不多走了近一半的人生路程;当我们不再有发挥的余地时,这时候即将面临的便是死亡。可这位诗人还说:“年轻人,按照你的年龄去生活吧。”杜洛华不正是这么做的吗?年轻人不应当是生活的弱者,更不应向命运屈服,应充分把握青春年华,在这偌大世界留下属于自己的痕迹。尽管杜洛华用着卑劣下流的手段,却也真真切切做到了这些,或许成了他身上唯一的可取之处。莫泊桑在作品对杜洛华种种劣迹采取批判的态度,但是对与大多数像“杜洛华”一样的年轻奋斗者,他又是祝愿的,希望他们在“奋斗”途中获得成功。
《漂亮朋友》的结尾,使人感到苦闷、压抑,这与悲剧性结局又有所区别,不仅多了几份揶揄和讽刺,且体现了对人性堕落的失望。值得关注的是,玛德莱娜与杜洛华离婚后,报纸上出现了与福雷斯蒂埃、杜洛华的笔法类似的政治文章,署名是让·勒多尔。显然,这是玛德莱娜的新成果,她永远喜欢初出茅庐的新人,这个新人极有可能成为下一个福雷斯蒂埃、杜洛华,一切仿佛是一个循环,人们不断跳进糜烂的圈套,乐享其中。
作为一个野心勃勃的奋斗者,杜洛华焕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透过“杜洛华”的命运去探索时代的内涵,揭示社会问题。“近代艺术的冲突主要是性格本身分裂冲突,即内心方面的冲突。它所表现的不是古典艺术的那种静穆和悦,而是动作和情感的激动”。因此,莫泊桑以大段的细节描写来描绘复杂的社会环境,体现了一个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代表性,表现了人物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突出了时代、环境对于人物性格的描写。杜洛华是资本主义社会“时代英雄”的典型代表,这种“英雄”就像高尔基所描述的一样:“他们具有坚强的性格,具有搜刮金钱、掠夺世界、制造国际屠杀来使自己富足天才的本领;不可否认,他们魔鬼般的龌蹉行为是惊人发的寡廉鲜耻和惨无人道。”杜洛华就是一个无恶不作的人,一个踩着别人往上爬的小人,一个以女人为踏板获取和掠夺财富的强盗。而这一些特质,却恰巧是这个人物形象塑造成功的原因,也是莫泊桑想要传递的意义。对于杜洛华的所作所为,莫泊桑辩证客观的看待他去取得成功和权利的方式:一方面,作为生活在低层备受冷遇的拥有远大抱负的青年,他是值得同情与惋惜的,他有着不输他人的聪明与才华,为了摆脱困境去做的一切似乎也情有可原。另一方面,他却又极端的自私,把个人的成功与幸福置身于他人的不幸身上,其手段的不堪和恶劣也是莫泊桑所不耻和谴责的,可谓是“哀其不幸,恨其之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