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出想象力
——将戏剧融入幼儿游戏的探索

2021-07-12 22:30
大众文艺 2021年8期
关键词:想象力戏剧想象

(北京电影学院,北京 100088)

近年来,学前教育日益受到国家的关注,在“国十条”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去小学化”是当前社会共同的呼声。幼儿的天性是玩耍,而在应试教育、分数为王、升学压力的教育体系中,很多父母采取了从胎教到早教到兴趣班的“一条龙”育儿方式,学前幼儿的玩耍时间也屈指可数。鲁迅曾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戏剧的起源是游戏,用游戏的方法将幼儿与戏剧串联起来,三者的有机融合,通过教师适当的引导、启发和鼓励让幼儿在戏剧游戏中快乐的、自由的、大胆的发挥和使用想象力,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在玩中学,学中玩。

一、幼儿想象力的特点

有研究表明,3-6岁年龄段是想象力激发的关键时期,如何能最大限度地去引起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想象力是如白驹过隙般迫切的要求。这个阶段幼儿的想象力以无意想象和再造想象为主,无意想象是最简单也是最初级的想象,有以下几个特点:1.此时想象的目的性不明确,幼儿的想象多由外部刺激引发,以想象的过程为满足,往往是在行为发生过程中或者行为终止时看到了物体发生的变化才想象自己行为的意义。比如在画画的过程中,幼儿往往会选择同桌或者眼睛很容易能观察到的事物作为画画的主题。2.想象的主体容易发生改变,比如在游戏过程中,幼儿正在扮演妈妈,但看到另一位幼儿需要帮忙炒菜时,自己就跑去当厨师,当妈妈的事情还未完成,自己又会跑回去再继续扮演妈妈。3.想象的过程容易受到情绪和兴趣的影响。幼儿的想象不仅容易被外界刺激所左右,也容易被自己的身体状态和情绪所影响。比如幼儿用积木在共同搭建一座城堡,搭了一会儿,口渴了想去喝水,喝完水回来就可能不搭城堡而开始搭小桥了。4.再造形象占主体地位,具体表现为幼儿的想象具有复制性和模仿性。想象的内容大多是重复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从内容上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经验型想象、情境型想象、愿望型想象、拟人型想象。5、想象的夸张性。由于认知水平的局限,或者受情绪的影响以及自我表现能力的不足,幼儿常常将真实和想象混淆,在自己都信以为真的情况下用夸张的形式去描述本不存在的事情或者人物。6、有意想象和创造形象开始萌发。四岁开始,幼儿的想象出现了一定的目的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幼儿在进行想象活动的时候,会按照自己预设的故事线和人物设定去完成整个想象活动,且会产生很大胆的想象过程。比如一位幼儿即兴讲故事,他将家里人设定为主角,故事的经过充满了刺激和冒险,讲述长达13分钟还意犹未尽,可以说上天入地又起死回生,非常精彩,谁能想到一位大班的幼儿想象力会如此饱满和令人着迷。

二、教师参与戏剧游戏的理论基础

在俄国著名生物学家巴甫洛夫的“信号系统学说”中,依据信号刺激将人的生理效应归为两个系统,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指的是直接做用途各种感官的具体刺激,如声音、光亮等具体可见、可听的形式。第二信号系统指的是以语言、文字等高级形式的人类神经活动。幼儿主要是第一信号系统占优势,这一特点决定了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往往用直觉带动情感,在戏剧游戏中更能快速投入情感,信任环境,甚至在重复游戏过程中也能乐此不疲的感受快乐。玩耍是孩子的天性,如何能在戏剧游戏中激发想象力还需要教师的参与。根据维果茨基的“脚手架教学”教育理念,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是需要从一位比自己知识更渊博的人互动,并这一过程中建构起其所处社会所重视的智能。成人在与幼儿互动过程中,将其所处社会所重视的智能传递给幼儿。强调互动合作,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适当协助是帮助幼儿踩着“脚手架”从已有的知识逐步攀登到新的知识水平。在戏剧游戏中,教师要适当地选择引入、示范、简化任务、保持参与感、回馈以及控制挫败感等手段,不应只是让幼儿任意发挥,不做旁观者,这个年龄段的幼儿戏剧游戏是需要教师的引导与控制的,收放自如的把控全局和个体化差异性指导才可以使幼儿在玩耍中感受艺术,获取快乐。哈丽特·芬蕾-约翰逊在“戏剧教学方法”中从游戏开始,激发幼儿探索知识的兴趣,在戏剧化的学习过程中,相互学习,彼此教授。教师从各类主体中找出与幼儿生活有关的议题,激发幼儿寻求知识的欲望,让幼儿理解或者记住剧本对话,或者自由创作对话和场景,通过鼓励相互的协作与互动,完成一个完整戏剧的构建并最终将故事戏剧化地呈现出来。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和幼儿之间类似伙伴的关系,有利于增强幼儿自信心,将学习过程演变成创造过程,促进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桃乐丝·希思考特延续和发展了哈丽特·芬蕾-约翰逊的理论,提出“角色教师”的理念。即教师在学习的情境中承担某种角色,增强幼儿对所处情境的真实感,以此激发幼儿自我表达欲。当在戏剧游戏过程中,幼儿出现了疑惑或者进程中断,教师则自如地从角色中抽离出来,恢复教师本色,为幼儿解释说明情况或者完全不加干预地让幼儿观察自己,让幼儿在这一观察过程中得到解决问题的灵感。桑德拉·谢内认为教师在引导幼儿的过程中,既要帮助幼儿了解自我,又要让幼儿懂得利用机会并承担责任,这种帮助和引导不仅应该贯穿于教育的全部过程,还需要渗透到日常生活之中,教师在戏剧活动中可以凭借角色形象去展示正面的、积极的榜样精神,与此同时,需要了解幼儿的身体、智力水平、社交能力、情感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三、激发幼儿想象力的戏剧游戏设计

1.氛围营造给幼儿的想象力点上一盏灯

在戏剧表演中,舞台美术设计是戏剧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舞台美术设计可以营造一个直观又立体的空间,直接服务于剧情,演员借助各项道具增强人物特征,促进表现力。通过场景的布置,还能让观众更有代入感和理解剧情。每位幼儿的性格不同,有的可能私底下很活跃,一被老师安排到台上就变得害羞腼腆起来。这一方面说明孩子的上台次数少,另一方面恐怕和教师是否营造出了让幼儿可以沉浸在自己想象里的教室氛围有关。由于幼儿想象力处在非常活跃的时期,我们只要锦上添花般的给幼儿的戏剧活动增加一些闪光点即可。比如幼儿上台讲故事时吞吞吐吐,或者讲几句就停下,教师可以适时地给幼儿增加一些道具,如讲到小鸟终于靠自己的努力飞了起来,给幼儿披上一块布去感受想象中的风和速度;当幼儿在扮演老虎时,可以让其余听故事的幼儿扮演花、草、树木、石头或者别的动植物;当幼儿在讲述走进一个乌漆嘛黑山洞的情形,教师可以关掉教室的灯。当一位幼儿小脸儿通红地站在台上,紧张的讲述时,教师不需用言语去让他放松,试着用温柔的眼神去安抚幼儿,并表现出非常期待表情,给他一些时间。每当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用平时观察得出的经验去及时化解幼儿的不安情绪,如让无法顺利讲完故事的幼儿做一件他最擅长的事情并展示给全班幼儿。在这样的氛围下,相信下一次讲故事的时候,幼儿会有很不一样的表现。

2.感受音乐让幼儿的想象力动起来

在戏剧表演训练中,音乐训练是必不可少的。音乐训练往往是和肢体训练结合起来进行的,演员除了有观众看得见的身体以外,身体内潜藏着的重心、呼吸、能量都是让演员的身体更具感染力和张力的元素,在音乐的节奏下将三大元素协调起来,没有想象力这个训练是无法完成的。幼儿在语言表达上还不太完整,语言能力比较匮乏的年龄段,用音乐来活跃幼儿的想象力是再好不过的方式了。音乐里充满了浮想联翩,如教师可以让幼儿想象自己是一只小鸟,在音乐的节奏感下或快或慢的拍打翅膀;让幼儿根据音乐的速度,或走、或爬行、或小跑;让幼儿平躺在地板上,教师播放小溪的流淌、大海的浪涛拍岸、水龙头的滴答流水声,并根据自己的想象做出肢体动作;在播放各种动物的叫声中,让幼儿模拟该种动物的神态和步伐。在音乐想象力教学中,不仅活跃了幼儿的想象力,同时也让肢体的协调性和灵活度得到了锻炼。

3.角色扮演为幼儿的想象力添砖加瓦

在上台表演前,演员首先要经过专业的表演训练,磨炼基本功,尽量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在基础上,一出戏的成败优劣的关键在于演员对人物角色的精心揣摩,在对角色有全面且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塑造出丰满的人物形象。角色扮演对于幼儿来讲算是手到擒来的游戏活动,相信每个人都玩过“过家家”的游戏,乐此不疲地扮演着各种角色,这些角色基本上都是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人物形象,如爸爸、妈妈、门口保安、餐厅服务员、理发师等,这些人物在无数次的日常接触中已经深入到了幼儿的认知里,不需要过多的揣摩和思考,我们就能发现幼儿们对人物的神态、动作、甚至声音都把握的特别到位。教师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教师身份隐藏起来,当幼儿需要教师“入戏”时,教师可转换成剧情所需要的角色,同时在任何不需要的时候,可以自然“出戏”,所有的动作都是为了配合幼儿的需要而产生。如在一个饭店的场景,幼儿A扮演了厨师,幼儿B扮演了食客,幼儿B点了一道幼儿A不会做的菜时,情节可能就会僵持不下,两位幼儿都各持己见:幼儿B就要吃这道菜,幼儿A就不会做这道菜。这时候在一旁观察的教师就应该“入戏”扮演另一位厨师C,说自己能做这道菜,做好后端给幼儿B,幼儿B吃完后满意离去。角色扮演是幼儿乐在其中的,自发性的调动想象力的游戏形式,也同时锻炼了社会行为能力和创造力,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幼儿的综合素质。

猜你喜欢
想象力戏剧想象
有趣的戏剧课
快乐的想象
看见你的想象力
一生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想象力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戏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