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民族大学,辽宁大连 116650)
民族志博物馆作为民族特有文化展示的载体,是文化进步与发展的产物,是世界多元文化的见证,记载了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民族志博物馆的出现,为博物馆多元化发展的历程上添了重要一笔。民族志博物馆通过其独到的视角,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更深刻的反映出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个性。就如英国学者凯 特·斯特奇(Kate Sturge)所说博物馆在策划、展览、讲解的过程中有助于确立国家形象和民族身份。“红色文化”是国人勇于抗争外来侵略的历史见证,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塑造了中国人民的刚毅、坚韧的民族性格。红色博物馆作为民族志博物馆中的一个具有浓烈民族色彩的分支,随着19大的召开,全国范围内红色博物馆陆续受到关注,参观人数呈喷涌式上涨。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红色博物馆水平良莠不齐,展示内容缺乏故事性,展示解构单一,还有为纪念而纪念的形式主义。笔者以旅大地区红色博物馆为例来探讨红色题材的博物馆是否在题材、展览方式、故事性等方面存在相应的问题,并作出浅要分析。
19世纪中期维多力亚时代(1840——1920)民族志博物馆诞生,起初受西方殖民文化的影响,此类馆在西方广泛设立成为展示权力的象征,随着二战结束,冷战开始,伴随的后殖民主义的出现,西方的霸权主义文化意在侵占与消灭“落后文化”,让人类意识到文化的重要性。民族志博物馆就此出现了两种形态,一种是遵从传统,着重藏品的展示的“族志博物馆”,二是在去殖民主义的熏陶下,展示主题由“藏物”转变为民族在主体性的民族志博物馆。直至1895年美国博物学家乔治·布朗·古德根据博物馆与知识体系的对应,民族志博物馆独立成为博物馆的一种类型。民族志博物馆贯彻了整个维多利亚时代,至今民族志博物馆都在曲折的发展道路上前行,民族志博物馆作为人类学与博物学交汇的产物,为人类提供了不一样的视角看待自身文化与异域文化,为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温床”。为反对文化霸权,殖民文化的先锋提供了据点。
中国博物馆事业相对于其他欧美国家起步较晚,但博物馆种类繁多,红色博物馆是其中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分支。建国至今,国家对于革命胜利的成果显得尤为重视,红色博物馆相继成立,宣扬着“红色文化”。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红色博物馆在我国文化建设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红色文化”的概念界定在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声音,2004年刘寿礼正式提出“红色文化”的概念之后,引发了学界的大量讨论,学者根据自身情况,提出诸多的概念定义,笔者认为红色文化应该有更广泛的解读,尤其是对于旅顺大连这么一个特殊的历史环境,地域特有的红色文化也应该受到保护与重视。正如美国黑人历史与文化博物馆一样,我们要正视历史所带给我们的伤害与疼痛,奥巴马说一个伟大的国家从来不回避事实与真相。这样做有利于我们国家、社会的稳定,而不是行狭义的爱国。对此而言,“红色文化”相关的博物馆定位不清晰,普遍定义为革命博物馆,其定义也会随着时间与人类认识变化有所区别,1985年在《中国博物馆学概论》中提到,革命类纪念馆属于博物馆中一个重要的类型,里面详细记载了我国近现代历史中出现的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与文献,也流传着众多红色革命英雄的事迹,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教育意义。相对于“革命文化”而言,红色文化的范围更加宽泛并且更加具有时代意义,桑世波在《红色文化与革命纪念馆的发展》革命文化是我国“红色文化”的根基,革命文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进“红色文化”的发展,在新时代意义的影响下,“红色文化”不单单只是我们所说的这些,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飞速发展的今天,“红色文化”一直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中,并随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与升华。单纯地把“红色博物馆”归结于革命博物馆是不太妥善的,“红色博物馆”其包含的内容更加广,并根据博物馆藏品、故事、属性的不同进行更为详细的界定与说明。以旅大地区为例,作为拥有独特历史脉络,其地区构成元素较为复杂,地区的“红色文化”属性更为曲折。近现代大连饱经风霜,一直进行着抗争,新中国成立以来,旅大地区作为中国重工业的摇篮,为祖国建设出力,红色精神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大连人,这些都不应该被忘记。当地为了纪念这段历史,保留了许多红色资源,并且进行收藏与展览。
日俄监狱博物馆现在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1年遗址修复,作为展示馆向外开放。是国内保存完整,规模较大的博物馆,藏品数量较多的红色博物馆之一。尽管如此,相对于其他欧美国家,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还是处于落后状态,其博物馆的秩序构建与工作方式与国外略有差别。玛丽·格拉斯·波特尔曾在关于博物馆观众中所说:“博物馆要想永远成为公众所欢迎的娱乐和教育中心,就必须密切关注影响观众的每个因素。博物馆所要营造出什么样的氛围,那就是重中之重的事情,能营造出一种舒适的学习氛围,曲吸引观众,并让其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和始终保持兴趣的博物馆,无不被称之为一个优秀的博物馆。”但就日俄监狱博物馆而言,虽然有着大量的展品,但绝大多数以直接摆放的形式展示在游客面前,少部分进行了场景还原,大量的如教科书式的介绍,并无法引起游客的共鸣。诸多研究已表明博物馆的参观者并不阅读展览中的文字说明,让人惊奇地发现,许多观众在游览的过程中会选择性无视文字说明,只是看一下图片或者实物,拍照留下纪念,不会在意展板上说的是什么。。这样也就丧失了情景再现的意义。弗朗斯·斯考滕于20世纪80年代正式提出“博物馆疲劳”(Museum Fatigue) 的概念,观众在参观一个博物馆时,刚开始会怀着好奇和兴趣进入其中,但千篇一律的房间,游客重复观看,使得兴趣被一次一次的消磨,加上走马观花式的观看,游客在没有良好的观感等原因从而产生“博物馆疲劳”的情况。进而加快脚步,快速离开,并不会留下太多的印象,教育意义也会大打折扣。对于以上出现的问题,是旅大地区红色博物馆所要共同攻克的重要难题,在发展的道路上任重道远。
根据上文对于“红色博物馆”的叙述与定义,笔者认为旅大地区还有许多“红色资源”没有被有效地保护与开发利用,提醒着人们勿忘国耻的纪念碑、纪念先烈的文物单位都保护得很好,甚至成了较为热门的旅游景点,并且随着“红色文化”的热潮,国家也在积极保护与建设这些红色记忆。只是随着岁月流逝,总有一些记忆褪色,如果再不进行抢救,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不单是这一个纪念碑,一座遗址,而是“红色文化”的流逝。“四二七”罢工纪念碑在工厂土地转让过程中被摧毁,至今没有复建,无独有偶,大连港东部老港区搬迁改造,后港区内“抗日放火团”火烧日军仓库纪念牌被拆除,再到甘井子区原523厂厂区内烈士陵园遭荒废,陵园里面到处都是杂草丛生,陵园大门也不知去向。以上种种情况无不让人赞叹惋惜,我们丢失的不是一座碑、一扇大门,丢失的是那个时代的记。
在2019年会议上的文本草案中我们不难看出人类对于博物馆的认识和博物馆的需求早已发生变化。博物馆已经意识到一些未来所发生的问题并在积极探讨并作出改变,在发挥其为社会保管人工制品和标本职能的同时,为子孙后代保护各种历史文化与记忆,做到保障全民享有平等权利和平等地传承遗产。由此看来,红色博物馆应孕时代而生的年轻博物馆,其对于“红色文化”的界定还有些许争议,展示内容上不够全面完善,很多处于空白期,没有被挖掘。博物馆秩序构建上相对于其他类型博物馆较为单调、简单。但随着国家对“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视与保护,我国的红色博物馆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对于未来红色博物馆笔者报有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