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记者、心智以及合作

2021-07-11 11:18郭影强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1年12期
关键词:元认知心智身份

郭影强

最近参加的一个教研活动中,一位上课教师在项目学习小组活动的某个环节中安排了一位学生担任小记者的角色,小记者的任务是去其他小组采访并回组内汇报。作为合作学习思路下设计的一种角色,“记者”这种鲜明的身份令人感觉生动,印象深刻。巧的是没过多久,我看到了美国科普作家大卫·迪绍夫写的《元认知:改变大脑的顽固思维》一书提到人的12种心智“元表征”,提供了更多的理解参考。

项目学习中的合作学习任务因为比较复杂,往往要进行分解。学生会被分配去担任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的知识探究角度,习得解决问题的不同技能……从而在真实或接近真实的项目任务中,习得社会协作的知识、思维和技能。

那么,在记者这一角色背后,有着怎样的元认知特征呢?《元认知:改变大脑的顽固思维》一书综合心理学、认知科学和行为科学的一些新发现后提出,“元认知不只在意识觉察的某一水平上直行,而是在多个水平上,创造了跨越整个心智的元表征”。书中给出了五种研究成果(包括加德纳的“未来的五种心智”和德波顿的“六顶思考帽”,显然前者指一种智能,后者指一种思维类型的分类的认识),然后由此综合形成“心智的12种元表征”。这12种元表征,用职业身份来表示分别是:记者、工程师、管理者、引导者、讲故事的人、模拟者、劝导者、导演、技术员、合作者、监护人、创造家。

作者强调指出,把心智品质比喻为一种职业身份特征,当然只是一种比喻。而我们反过来思考,将这些不同的身份所代表的“元表征”放到合作学习活动中,却恰好形象地提示了我们小组合作中学生获得的思维品质得到的何种发展的一种“细分”。例如,记者善于提问和观察,工程师善于设计和管理,管理者善于进行系统调节,讲故事的人善于澄清身份和活动的意义,等等。

那么,这种关于元认知的更细致的划分、更综合的讨论,对项目学习中的合作学习的组织有帮助吗?我以为是很有帮助的。项目学习缘何是一种丰富情境的合作学习的环境?在驱动问题提出之后,一群人坐在一起各展所长,各施所能,共同完成项目,就是最真实的学习体验。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否得到高质量的学习收获,需要教师这个组织者和引导者进行更丰富的设计、推进和点拨。

项目学习往往面临的是实际问题的解决,在这种实际问题的解决中,虽然小组成员所具有的知识基础是相似的,但其心智模式却有不同偏好。一个学生既需要在项目学习过程中认识自己的思维品质和心智特征,也需要认识合作伙伴甚至竞争对手的思维方式和心智特征:我、伙伴和对手,分别是怎么观察、如何理解、怎样设计和管理,以及最终在问题解决的时候,体现了哪些鲜明而丰富的品质。如果有类似记者这种容易识别的特征为线索,则更有利于学生认知自我和认知他人,以及认知社会群体。

大卫·迪绍夫说,人类一方面蒙受生物进化的恩泽,另一方面与文化进化进行着博弈。人类不仅比较着彼此的天然心智品质,更从彼此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受到更多启发。从这个角度来说,“教育”就是人类基于集体“元认知”驱动下而进行的發展选择。其内容之丰富、意义之深远,在新的研究中不断得到新的揭示。

猜你喜欢
元认知心智身份
运动员心智游移特点研究:来自静息态和任务态思维取样的证据
让学生的基础心智在课堂中成长
大学生心智的二次构建
跟踪导练(三)(5)
妈妈的N种身份
身份案(下)
孤独会加速老年人的心智衰退
放松一下 隐瞒身份
对中学生的元认知监控及其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