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乡村生态振兴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2021-07-11 10:56华宇佳马晓旭
中国集体经济 2021年16期
关键词:乡村江苏省

华宇佳 马晓旭

摘要:乡村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乡村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然而目前江苏省乡村生态环境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基于实际情况,从生产、生活两个角度提出江苏省乡村生态振兴存在的问题,并从生态环境、政府以及居民三大主体层面探究原因,最后,从五大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促進江苏省乡村生态振兴。

关键词:乡村;生态振兴;江苏省

当前乡村经济正处于进一步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更是促进“三农”繁荣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江苏省乡村生态环境还存在不少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乡村经济的转型升级,从而影响乡村振兴进程。因此,促进江苏省乡村生态振兴刻不容缓。本文探究江苏省乡村生态振兴存在的问题,并剖析原因,提出相关具体对策建议。

一、江苏省乡村生态振兴存在的问题

(一)生产污染

江苏省乡村经济包括一二三产业,对于农业来说,其生产造成的污染对于乡村生态环境影响较大,主要包括农业投入品污染、畜禽养殖污染、秸秆燃烧污染等。虽然目前江苏省对于农业生产正在不断进行规范和污染治理,但长期以来的农业生产已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同时,农药化肥使用量还有待进一步减量化,2018年江苏省平均每公顷使用农药15.23kg,远高于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标准(<3kg/hm2),平均每公顷施用化肥639.77kg,也高于发达国家认定的安全上限(225kg/hm2)。随着畜禽养殖的规模化程度提高,江苏省不少地区都存在畜禽粪便露天堆放问题,且尽管近些年来,江苏省畜禽产品产量下降,但仍存在畜禽废弃物污染治理率、综合利用率较低等问题。在水产养殖方面,江苏省近年来未加大水产养殖强度,但仍需认识到部分地区渔民存在不科学、不规范用药行为。在秸秆利用方面,部分地区还存在露天焚烧行为,污染大气环境,尚未实现全面科学还田。此外,江苏省农膜使用量居高不下,维持在11万吨以上,农膜的回收利用率较低,与农药化肥包装废弃物随意丢弃一样,不断造成土壤、水环境的“白色污染”。

除了农业生产污染,乡村地区的乡镇企业,有不少属于污染排放性的工业企业,由于管制较为疏松,不少企业会不加处理排污,造成空气、水资源的污染,影响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此外,逐渐发展的第三产业,如乡村物流业、旅游业等,交通尾气的增多、外来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也对乡村的生态环境造成压力。

(二)人居生态环境问题

江苏省乡村人居生态环境还有很多不足,尤其是苏北地区,主要表现在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处理不完善、“厕所革命”部分地区不彻底、乡村绿化率较低等问题。在生活垃圾处理方面,由于江苏省乡村经济在不断发展,居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其产生的生活垃圾却不断增多。总体而言,江苏省乡村生活垃圾处理率较高,但仍有少部分地区缺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部分地区存在非正规垃圾堆放点、陈旧垃圾无人处理的情况,同时,在生活垃圾处理过程中离做到有机、无害处理仍有一定距离。在生活污水处理方面,存在较大不足。根据第三次农业普查结果显示,2016年生活污水集中或部分集中处理的村仅占36.5%,苏南情况较好,达73.4%,苏中、苏北情况较差,分别为32.4%、23.6%,尽管政府已经开始整治,但2018年总体水平仍低于70%。在“厕所革命”方面,户厕改造的较为完善,但苏北地区仍较为落后。且整体而言,对于公厕改造部分比较缓慢,随着乡村经济的发展,乡村流动人口较多,公厕的改造应当重视。在乡村绿化方面,部分地区还未完善整体的规划布局,绿化覆盖较为缓慢,目前村庄的绿化覆盖率低于30%,远低于城市建成区的绿化覆盖率。

二、江苏省乡村生态振兴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乡村生态环境自身特性分析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生态环境具有外部性和准公共物品特征。外部性可以分为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对于乡村生态环境来说,外部经济便是有一方维护了生态环境,但受益群众并不需要付费,因此从外部经济角度来说,村民作为“理性人”是不太可能做出牺牲自身利益而维护公众利益的。而外部不经济,则是部分群体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使得其他群体利益受损且得不到补偿的情况,这便解释了在市场环境下部分群众为谋私利破坏生态环境而不需要付出代价,造成环境的不断恶化。乡村生态环境是准公共物品,既可以有市场提供又可以由政府提供,而对于乡村生态环境来说,市场机制不完善,当缺乏政府管制时,就很可能出现资源过度使用的情况,造成环境恶化。

(二)政府层面分析

1. 法规、制度体系不完善

从法律法规建设角度来看,江苏省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法规条例主要针对的是整个社会环境。而乡村不同于城市,具有多方面的特殊性,乡村相关法律的缺失让一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执法部门也会因缺乏执法依据而存在执法无力感。在制度体系方面,部分地区存在“照搬照抄”的情况,导致政策效果不明显。同时,在管理和监督机制方面也有待加强。

2. 环保资金投入不充分

乡村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主要由政府主导,对于农村这个环境治理较为落后的地区,治理乡村环境的资金需求是巨大的,各项生活设施、农业设施都需要政府的投入,江苏省大部分苏中、苏北以及部分苏南的乡村集体经济并不强大,因而更需要政府资金的支持。但相比较城市而言,政府对农村生态环境方面的资金投入仍是较少的,尤其是苏中、苏北部分地区。

3. “重经济、轻环境”思想的影响

一个地区的发展状态,与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有着极大的关联。目前部分基层政府仍存在“重经济、轻环境”的思想,想着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西方国家的老路,为了完成业绩、提高政府收入,盲目引进企业工厂,而其中不乏有一些污染性企业,对此少数基层政府愿意先以牺牲环境的代价来促进经济的增长,而对其产生的污染“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4. 生态文明理念宣传教育不到位

乡村生态环境的改善也要依靠群众的力量。然而江苏省政府在进行乡村生态文明理念宣传教育时仍存在一些问题,基层政府在进行宣传教育时往往流于形式,且宣传活动过于单一化,不利于发挥村民的积极性。同时,当出现生态环境破坏行为时,相关工作人员也常常仅进行形式上的教育,缺乏有力的規劝措施,从而较难起到明令禁止的作用。

(三)乡村居民层面分析

1. 经济发展压力

江苏省乡村经济依然以农业为主,为提高农业产量,不少农民就选择多使用化肥、农药、鱼药,提高种养强度,导致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为节约成本,露天焚烧秸秆、随意堆放畜禽废弃物,减少环保投入,不断导致空气、水、土壤的污染。

2. 村民群体特征影响

村民群体的特征,例如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等,都会对村民的环保行为以及积极程度造成影响。一般而言,中青年的受教育程度高于老年群体,而受教育程度越高,思想道德素质水平越高,越会主动规范自身行为,积极参与环保。根据江苏省第三次农业普查结果显示,全省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中老年人居多且教育程度偏低。

3. 生态保护和维权意识薄弱

村民的生态保护意识是较为薄弱的,一方面,受到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认为大自然是“无所不能”的,即使不断使用农药化肥、向河道排污,自然环境也能够自我消化,不用特意保护环境;另一方面,也存在一些“明知故犯”的农业生产者,为谋取私利不顾后果。

村民的生态维权意识也较为薄弱,村民为了不破坏邻里关系,对于一些危害乡村生态环境的行为往往会选择忍受。同时,农村缺乏有效的维权组织与机构,久而久之,村民生态维权意识不断削弱。

三、促进江苏省乡村生态振兴的建议

(一)发展绿色循环经济,促进三产融合发展

就农业而言,应当大力发展绿色循环农业。绿色循环农业是一种高利用、低开采的农业发展模式,节约高效利用自然资源,减少污染产生并提高废弃物利用率,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发展无公害生态农业生产。除了农业以外,乡村应因地制宜积极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如特色食品产业、传统手工艺、乡村旅游等,在江苏经济发达、交通畅通的有力背景下,加快形成乡村特色品牌,在引进相关加工业、物流业的同时,逐渐形成成熟的产业链,带领乡村居民以及城市创业者创造新的财富点。对于以往一些乡镇企业,要引导绿色可持续发展,在“新苏南模式”不断完善的同时,支持向苏中、苏北地区拓展。

(二)优化体制机制建设,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针对乡村生态环境的外部性和准公共物品特征,政府应当加强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设,由政府补偿逐步实现在区域和群体之间进行生态补偿,即由受益方向付出方或由破坏方向受损方提供利益补偿。同时,政府要加强生态保护引导,引入市场机制,让广大群体自觉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对于地方基层政府,要转变以GDP为核心的考核体系,将生态保护情况纳入考核体系并提高比重。同时完善有关部门之间的合作机制,避免出现管理漏洞。

在法律法规建设方面,在广泛且有效听取群众及基层工作人员意见的基础上,针对乡村特性,从省级到各地方应因地制宜制定乡村生态环境保护规章条例,保障村民的生态参与权、知情权、诉讼权的同时加大执法力度。

(三)加大环保资金投入,提高资金运用效率

乡村环保投入必不可少,从污染治理到基础设施建设,都需要外部资金的支持。首先,政府应当合理提高乡村环保支出,同时应当根据乡村人口以及占地面积,以及生态环境情况,进行合理投入。其次,政府应引导社会多元化投入,一方面,可以通过减免税收等方式鼓励国内外企业参与乡村环境治理于开发,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舆论引导吸引民间资本投入,逐步形成政府主导、企业配合、个人自愿的多元投入机制。最后,政府应严格资金专款专用制度,提高资金运用效率。

(四)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生态文明意识

政府应当通过多渠道、有效且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方式来发扬绿色发展理念,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四种措施:第一,在实现宣传范围广的同时提高宣传深度,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通过微信公众号、小视频、科普活动等方式实现群众的环保以及有关法律认知,让村民真正理解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第二,实现有重点的宣传教育,针对农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基层应专门派相关专员进行专访,确保其正确理解环保知识与措施,同时加强奖惩措施实施力度,对于不配合人群进行有效的教育监督。第三,加强校园生态环保教育,从长远看更能为未来实现绿色美丽乡村打好基础。第四,将保护生态环境记入乡规民约,以共同促进村民提高生态文明意识。

(五)提高乡村科技水平,促进经济生态和谐

无论是各类污染的治理,还是资源的高效利用、基础设施的完善等,科学技术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提高乡村科技水平:首先,提高现有相关科学技术水准,江苏省应充分利用各类科技公司、研发单位以及高等院校资源,鼓励其研究开发适合乡村应用的环保科技,让乡村“用得上”也“用得起”。其次,要加强科技推广,一方面要加强各地区之间的交流,包括国内外交流;另一方面,由技术推广人员走往乡村实现技术的推广。在此同时,政府应以适当补贴的方式鼓励运用新技术。最后,需加强人才支撑,政府应促进各类高校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管理、技术人才并鼓励其服务于乡村,这些人才对新科技更易接纳也更易理解,有利于乡村提高科技水平。

参考文献:

[1]黄盼盼,沈建新.江苏省泰州地区农村环境治理现状及改善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2016,44(12):540-543.

[2]李桂兰,唐玉.农村生态治理难在哪,如何破解[J].人民论坛,2017(03):70-71.

[3]马云泽.当前中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根源及对策——基于规制经济学的研究视角[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2(01):18-21.

[4]沈忻昕.论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的宜居乡村建设[J].农业经济,2015(09):39-41.

[5]程莉,文传浩.乡村绿色发展与乡村振兴:内在机理与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2018,37(10):98-106.

*本文系2019年苏中发展研究院2019年度开放课题“扬州市乡村生态振兴成效评估及提升策略研究”(项目编号:szfz201907)的研究成果之一;本文系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江苏省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方法研究”(项目编号:XKYCX19_195)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商学院)

猜你喜欢
乡村江苏省
吃火锅的发现
好办法
2017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信息表
2017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信息表
抽丝剥茧 层层递进
一场无休止的“逃亡”
一场无休止的“逃亡”
浅析当前乡村财务管理模式的
小学生好奇心与创新意识的潜在联系
话剧《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