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佩军
摘 要:基于产教融合的视域,针对高职机电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将联通主义学习理论融入“工程项目+”改革与实践中,开展专业人才核心能力的培养研究。创新了“工程项目+”教学模式,开展“工程项目+”教学资源和实习基地建设,推进“工程项目+”第二课堂,深化高职机电专业人才核心能力培养改革和实践。
关键词:产教融合;工程项目+;人才培养;核心能力;联通主义学习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346(2021)02-0084-05
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强调“将产教融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融入经济转型升级各环节,贯穿人才开发全过程”。[1]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健全多元化办学格局,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2]产教融合是推进职业教育改革的、加快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当前,高职院校在机电一体化技术(简称机电)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力度不足;缺少优质教学资源、生产性实习条件和学习平台的支撑,课堂教学项目案例与企业实际岗位要求吻合度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自主学习积极性不高等。以致培养出来的“人才”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落后于技术、设备、工艺、材料的发展与变化,工程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岗位适应性不强,缺乏岗位迁移能力和发展能力。
由于机电类行业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等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更新周期愈来愈短,机电专业建设投入成本大,校内实践教学条件更新慢;在校外实习基地开展的实践教学内容和要求与企业生产任务难以吻合,企业不欢迎学生实习,致使在高职机电专业人才培养上存在诸多问题,如:培养方案中设定的专业核心能力与实际岗位(群)所需的工程技术能力脱节,校内实习基地设备与工艺技术落后于行业企业,难以按教学计划要求实施真实生产环境下的实践教学等,这些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
在教学内容上,虽然融入了一定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内容,但其教学活动大多仍是围绕知识的传授而进行,不利于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式上,仍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在实践教学环节上,校内大多数实习设备为教学模拟型,与企业生产设备相差甚远,且基本上是以模拟为主的操作能力培养,很少与实际生产相结合,很少涉及新技术获取能力和符合岗位要求的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开展了高职机电人才核心能力培养立体化改革与实践,深入剖析中小企业发展对高职机电专业人才素质与核心能力的要求,将联通主义学习理论[3]的知识观、学习观、实践观和创新观融入到人才培养改革和实践中。在“工程项目+”改革与实践过程中,根据课程和生源特点,运用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和创客教育等新型教学形式,构建优质教学资源库、生产性实习条件和学习平台,结合创客空間、创新俱乐部、3D打印协会等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深化“工程项目+”在机电专业人才核心能力培养体系中的运用与实践,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
加拿大学者乔治肺髅伤褂?005年首次提出联通主义学习理论,[4]该理论是大数据时代知识快速更新,互联网、新媒体等技术飞速发展背景下催生的重要学习理论,与当前的时代特征和知识特性高度契合,因而自提出以来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相关理论得到快速发展,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5]
知识观:联通主义认为知识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知识会不断更新,不断流通,只有将各个知识结点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网络,才能实现知识的真正价值。联通主义将人作为知识结点,每个人都拥有知识网络的一部分,每个人都可以对知识进行更新、完善和创造。
学习观:联通主义提出学习是形成知识网络的过程,即知识结点与信息源的联结过程,强调人与外部环境的交互以及知识网络的建立。
实践观:联通主义关注知识网络的形成过程,关注有意义的信息源联结,强调人与外部环境的交互过程中完成学习。因此,知识网络建立之后,可通过各种方式开展学习。
创新观:联通主义认为每个人都是知识网络的结点,每个人可以通过学习、思考以更新知识,实现新旧知识的关联、完善和创新。
2 高职机电专业人才核心能力
在深入行业企业开展广泛调研基础上,针对机电类行业岗位(群)所需的工程技术能力及其技术、设备、工艺、材料等革新与变化对岗位能力的发展要求,我们进一步明确了高职机电专业人才的核心能力――符合岗位要求的综合实践能力、新知识新技术获取能力和应用性创新能力。其中“符合岗位要求的综合实践能力”是指从事不同岗位所必须具备的相应的综合实践能力,如机电产品设计岗位,其符合岗位要求的综合实践能力包括:市场细分与产品定位能力、机电领域内科学原理的应用能力、运用先进的机电产品设计方法和工具的能力、机电产品的成本核算能力等。
科学构建基于OBE(成果导向)理念的机电专业课程地图,[6]优化专业课程体系,贯穿“以成果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理念,按照PDCA循环(戴明环)进行构建,并持续改进课程地图,确保专业核心能力及能力指标、课程教学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保持高度对应关系。校企共同开发专业职业能力体系标准,把企业岗位需要的职业标准内容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中。校企持续深度合作、共同研讨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制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流程,构建体现产教融合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与行业企业共建紧跟技术、设备、工艺、材料等的革新与发展,以成果评价为主的核心能力考核标准与方式,确保专业核心能力与实际岗位(群)所需的工程技术要求及其发展变化相适应。
3 产教融合视域下“工程项目+”人才培养机制
以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和实践观为依据,构建各类优质教学资源(信息源),开展各种新型教学形式的改革与实践(知识交互形式),建立丰富的知识网络,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3.1 “工程项目+”混合式教学
以市产教融合型试点专业改革与实践为契机,在明确了高职机电专业人才专业核心能力的内涵后,开展以工程项目教学法为特征的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在此基础上,根据学情和课程特点,结合慕课、翻转课堂和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学形式的特点和优势,探索并实践了与现有的工程项目法有机融合,持续开展“工程项目+”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零部件三维建模》、《电工电子技术》等课程中实施了“工程项目+混合式教学”的改革与实践。采用多元化数字教育技术,如flash、视频、微课等整合工程项目,实现动态化、形象化、生动化,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实施启发式、討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与学习兴趣,进而提升学习主动性。学生分析工程项目时可通过相互讨论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与应用,并能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在现有网络资源的基础上,针对重难点创建微课,上传到网络课程资源。为便于随时随地观看,微课还将上传到班级的微信群、钉钉群中,创建学习“无处不在”的学习环境。采用课前学习知识点,课堂分组讨论巩固知识点的翻转式教学,通过“教师评价+小组评价+个人评价”的过程式考核方式对课程进行改革,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和创新能力。
《单片机应用及实训》、《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等课程中实施了“工程项目+慕课”的改革与实践,引入校企合作企业的产品或工程项目作为课程教学项目。课前教师明确学习项目和任务要求,学生按要求自主学习在线课程或公共慕课平台的优秀学习视频,并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完成相关项目任务。具体学习项目包括机器人巡航控制、机器人触觉导航、机器人红外线导航、机器人循线竞赛、机器人智能搬运比赛等。
以“机器人触觉导航”项目为例,教师通过项目完成情况和简单测试了解学生自主学习情况,提出巡航控制项目的知识体系,分析实现该项目任务所需的循环结构、函数调用、一维数组等知识点,明确各知识点的学习目标。课堂上教师引导各学习小组针对机器人触觉导航算法开展各种讨论、学习、分享活动,各小组学生协同改进和优化控制程序,教师协助学生进行互相评价、归纳总结,形成机器人触觉导航项目的知识体系。教师随时关注各小组的学习活动情况,并及时加以指导和知识拓展,引导各小组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学习策略,如头脑风暴、小组讨论等。教师注重于课程资源建设,学习环境建构,学习活动组织,学生学习评价组织和标准提供等。课前开展网络资源自主学习,课中实施教师组织与引导、协同学习,课后加强拓展、反思总结、探究学习。突出学生作为学习者的主动性、探究性和创造性,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3.2 “工程项目+”多元化教学资源
紧密联系企业生产实际,通过与机电产品设计、制造、测试等企业的全面合作,优选能体现核心知识和技能的工程项目实例,建设配套的教材或讲义、多媒体课件、实物或模型等教学资源,建立优质教学资源库。创建了一批以提高学生专业核心能力为目的的在线课程工程项目资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按“项目教学法”要求组织、整合教学内容,通过对项目的讲解、分析、制作完成相关理论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的内容,注重将实际生产项目引入其中;二是结合协作探究式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创设必要的自由发挥空间,为学生创造、发现、表现和个性特长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注重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和应用性创新能力的培养;三是创建学习资源库和学习平台,增强在线课程教学的吸引力,有助于加快理解,提高教学效果。
3.3 “工程项目+”实践教学基地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知识观和实践观,强调知识的更新和流通,强调人与外部环境的交互过程中完成学习。为了培养符合区域经济特点,切合地方机电类行业、企业需求的人才,加大与区域行业企业的合作力度与深度,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习基地,确保学生的专业实习与实际工作岗位要求保持一致。
在实施“工程项目+”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发现校内大多数实习设备为教学模拟型,与企业生产设备相差甚远,不利于符合岗位要求的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建设与实际生产技术水平相一致的机电类专业实习基地投入很大,因此,加大与区域骨干企业的紧密合作关系,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发挥校内外实践基地在专业人才培养、社会培训服务、课程资源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校企协同制定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与管理规章制度;融合优秀的企业文化和高效的企业管理模式,持续提高实践基地管理水平,努力将校内外实践基地建成教学工厂型实习基地;校企协同编制工程项目实践指导书、校本教材、教学资源;根据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的职业素质与技能要求,严格实践基地内的实训实习操作规范,在真实生产环境下完成各类实践教学任务。
3.4 “工程项目+”第二课堂
以联通主义学习理论创新观为依据,结合学科竞赛、创客空间、创新协会等多种形式第二课堂活动与项目教学改革,鼓励和激发学生通过学习、思考以更新知识,实现新旧知识的关联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以“激发工程实践兴趣,培养创新创业思维,引导自主实践”为理念,以“兴趣引导、以赛促教、能力提升”为核心,搭建了基于培养工程实践兴趣及创新能力的机电创新协会、创客空间,成立了创新、创客导师团队。创新导师在创新协会中负责学生兴趣培养,创新项目选题、立项,方案构思、技术指导、项目制作、项目推广、组织或带队参加学科竞赛等;创客导师定期和不定期地开展创客活动,实施“工程项目+第二课堂”的第二课堂活动新模式。创客空间为学生提供线上产品展示与交流,线下举办创意主题活动、完成产品的试制与调试。
3.5 “工程项目+”立体化考评
建立以核心能力考核为主线的立体化多元考核评价模式,教学过程中,考核学生对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掌握情况、职业素质和积极程度,综合学生自评、组内互评、组间互评、团队考核、教师(或师傅)评价等方式进行立体化考评。课程项目结束后,采用现场答辩、项目路演、设备操作等形式,综合考评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实践项目具体问题等核心能力及综合能力。在《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电工考工实训》、《顶岗实习》等课程中实施校企共同制定课程项目标准,共同建立以能力考核为主的项目考核评价标准,实现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联合讲授课程与共同评价考核机制。
综上,在产教融合视域下,基于联通主义理论的“工程项目+”改革与实践,明晰了基于实际岗位(群)所需的工程技术能力及其发展趋向的高职机电专业人才核心能力,分析了培养方案中设定的专业核心能力与实际岗位(群)所需的工程技术能力相脱节、与工程技术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构建了优质教学资源、生产性实习基地和学习平台,结合创客空间、机电创新协会、学科竞赛等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深化“工程项目+混合式教学”、“工程项目+实践教学”、“工程项目+第二课堂”等在高职机电专业人才核心能力培养体系中的实践,旨在解决高职机电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J].教育科学论坛,2018(03):3-7.
[2]袁旗.《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十大概念解读[J].职业技术教育,2019,40(33):44-47.
[3]付晓春,王晖.联通主义学习理论述评[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7(04):58-61.
[4]George Siemens.Connectivism:A Learning Theory for the Digital Age[J].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distance learning,2005,2(1): 3-10.
[5]王志軍,陈丽.联通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最新进展[J].开放教育研究,2014(05):11-28.
[6]曹乃志.OBE理念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中的应用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20(11):62-67.
Research on Core Competence Cultivation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Professionals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XIE Pei-jun
(School of Mechatronics and Rail Transit,Zhejiang Fashio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ingbo,Zhejiang 315211,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aiming at the main problems in the training process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professionals in vocational colleges,the theory of Unicom learning is integrated into the reform and practice of “engineering project+” to carry out the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of the core competence of professional talents.The teaching mode of “engineering project+” has been innovated.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resources and practice base of “engineering project+” has been carried out.The second classroom of“engineering project+” has been promoted and the reform and practice of cultivating the core competenc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professional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has been deepened.
Key words: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engineering project +;core competence;Unicom learning the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