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传全
摘 要:当前航运业逐渐在向绿色、智慧、一体化发展,海上应急抢险救助形势也在朝着高度智慧化、高度信息化倾斜,海上事故救助需求也面临新形势新要求。本文分析了当前海上专业救助力量现状和未来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构建智能救助体系建设的策略,以期为海上专业救助力量未来发展提供参考方向。
关键词:交通强国;智能救助;专业救助力量
中图分类号:U6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21)04-0039-03
随着交通运输部提出要加快“智慧交通”建设和部救捞局提出要推进“智慧救捞”建设,以及《智能航运发展指导意见》的颁布实施,现代信息技术与海上航运融合逐步加快, 海上险情事故特点呈现新形势,如何适应和应对未来智能化的船舶设施突发事件是海上专业救助力量当前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1海上专业救助力量发展现状
为推动海上安全形势稳定,东海救助局始终坚持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强化高新技术装备应用,强化关键技术研发,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当前我国海上专业救助力量的智能化和信息化程度居于世界先进水平。
1.1专业救助队伍建设现状
东海救助局通过引进、培养、交流等渠道,持续推进高层次综合型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基本建成了作风过硬、人员精干的职工队伍,形成了空中(飞行救生员)、水面(救助船艇员)和水下(應急潜水员)“三位一体”的综合队伍建制,在维护我国东海海区海上人员生命、环境和财产安全中,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
1.2专业救助装备现状
当前专业救助力量配备了救助船舶具备动力定位、波浪补偿、溢油清除、无人机舱等先进技术装备,搭载了三相空化磨料水射流切割装置、光电跟踪监视搜救系统、溢油和小目标及海浪探测雷达、北斗导航系统和CONNING综合信息显示系统等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海上搜救辅助设备,引进了配备红外成像仪、自定悬停系统、电动绞车系统、空海双向电台等现代化空中救援设备的先进救助直升机,形成了覆盖东海辖区的海空立体救助体系。
救助船舶和飞机上配备了卫星通信系统、船舶管理系统、光电跟踪系统、实时图传系统、局域网络系统和超短波通讯系统,建立了岸基对救助力量的实时监控平台,实现了船舶与岸端、船舶与飞机、机关与基层等实时视频交互连线,形成了救助船舶、救助航空器和应急物资等核心要素的动态监测和信息管理能力。
1.3救助专业技能现状
东海救助局通过实战训练、演练演习和技能比武等形式,充分发挥空中、水面、水下的综合优势,使得救助船舶能在大风大浪中、救助直升机可在昼间复杂气象条件下和夜间简单气象条件下有效救助,救助能力基本满足了辖区内长江口、舟山水域和台湾海峡等重要水域和重点船舶的应急保障需求。
1.4专业救助力量部署现状
东海救助局根据辖区险情事故及船舶流等因素,实行“动态待命”救助值班制度,全年全天、昼夜不断地坚守岗位,通过设置的6个救助基地、4个救助飞行基地和海上29个救助船舶值班待命点,将22艘救助船艇、10架救助直升机和6支应急救助队和1支特勤救助队部署在责任辖区7,200余公里的大陆海岸线上,基本实现了应急救助网络全覆盖。
1.5救助科技创新现状
与科研院所的深入合作,参与了一系列国家和省部级重点科技项目研究等工作有些项目获得中国航海学会科技一等奖,通过创建了劳模创新工作室和科技创新工作室,带动一线救助职工不断推进技术革新,获得了多项国家实用性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部分科技项目获得省部级奖项,并在实际救助工作中实践应用取得良好成效。
2 海上智能救助面临的主要问题
随着智能航运体系的不断发展,海上救助工作面临着保障国家战略部署、深远海应急搜救、境外人员紧急撤离等新要求,需要紧跟智能航运发展形势,具备应对高度智能化、自动化、大型化的海上装备或设施突发事件的应急救助能力。
2.1海上智能救助面临的新形势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和“交通强国”“海洋强国”等国家战略深入推进,我国深海搜救打捞和远洋应急救援保障能力明显不足。此外,“神舟”系列飞船发射、交通战备海上应急保障、境外人员紧急撤离、深海扫测搜寻、海洋权益保障等非传统、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救捞任务越来越多,这对海上安全应急保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智能航运发展指导意见》颁布实施以来,我国逐步加快推进智能船舶技术应用,海上船舶或设施装备大型化、智能化趋势不断加强,有效应对与高效处置海上重特大突发事件的难度越来越大,而专业救助服务保障能力与日益智能化的航运发展不完全适应。“东方之星”轮翻沉事件、马航MH370失联客机搜寻等非传统突发事件表明,水上交通运输安全形势呈现新特征。尤其是新冠疫情发生以来,非传统事故救援和伤病员尤其是外籍船舶或人员的伤病员的接救任务居高不下,对险情事故处置的及时性、救助手段的有效性和远海救助的时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利用现有救助装备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升的应急救助需求,也为东海救助局提出了新的重大课题。
2.2海上智能救助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新型船舶装备层出不穷,而我国建造的救助船舶搭载的主要装备多为国外产品,存在国产化设备装船率低、产业集中度低的“两低问题”。目前我国配备的救助航空器主要为美国进口的西科斯基搜救直升机,救助航空器备件高度依赖进口。
我国针对深远海以及复杂海况的海上重大溢油污染事件及船载危化品处置技术和装备科研投入力度不够,基础性科研成果比较单一,高科技救助装备不足。同时,无人智能救助船舶、航空器和水下搜救设备等高新装备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岛礁浅水区域的救助手段和远海搜救时效性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救助力量在安全距离之外对危化品船舶遇险人员救助能力也存在一定不足。
3 推进现代化专业智能救助体系的策略思考
3.1加快救助基础装备的“智造”体系建设
加快将救助基础设施建设和装备发展规划纳入国家统一规划和部署,积极对接国家新基建和重大工程建设投资和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克服国外技术封锁,突破现有产业、模式、产品的边界,重点围绕通用航空装备、动力推进系统、导航定位系统、信息通信系统和船配产业智造等基础技术展开攻关,加强高海况条件下群体性遇险人员快速搜救、深远海立体搜寻扫测、海上大面积溢油清除、危化品污染应急处置、内陆深水应急救援等装备技术集成创新研发,力争在智能化的 “深海、远洋、内水”救助装备上实现国产“智造”。
3.2提升海上应急信息“智能”处置决策水平
以提升专业救助力量险情信息处理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和精准指挥能力等综合能力为目標,统筹信息共享和网络安全建设,以信息化、智能化为牵引,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卫星通信与专业救助管理、协调和指挥的全面深度融合,通过与应急、海事、海洋、渔业、医疗、航保、船东和保赔等有关单位应急救援信息的共建共享和大数据整合运用,力争在未来构建一套“覆盖近海,兼顾远海,辐射内水,天地一体、网信融合”的一体化现代智能报警搜救系统,让智慧救助站在服务海上搜救一线的最前端,打造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智慧救助体系,切实提升专业救助力量在处置海上突发事件中的智能化水平。
3.3打造全方位的“智能”的辅助搜救设备
通过卫星遥感、人工智能、大数据应用、5G+、自动红外搜索、超短波信息传送和弱X线显示成像以及海洋光谱分析等前沿技术的综合运用,力争实现针对遇险标的一键搜索、一键跟踪、一键锁定的能力,整合环境感知、自动搜索、自主决策等智能系统,建设集通航环境监控、气象海况收发、事故风险预判、搜救现场监管、物资定点投送等为一体的海上安全预警和辅助搜救设备。
3.4推动“智能”技术在专业救助体系建设中的运用
通过开展重大智能救助技术项目合作攻关研究,推动科技、教育、造船、船配、救助、船检、信息等领域的智能化专业技术资源整合,形成解决制约救助发展关键核心技术的成果转化机制,使一批能够带动海上搜救产业链朝着信息化、智能化、无人化趋势发展的新兴技术产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现代化的救助“智”造大潮中。
3.5加大“智慧”型救助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
通过加大引进和培养能够突破智能救助关键技术、带动救助智能转型的高层次领军人才力度,建设一支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作风过硬、本领高强,具备危化品船舶事故处置、岛礁区域人命救援和翻扣船人命救助等等多重高难度的突发事件应急救助能力的综合型专业应急救助队伍。
4 结语
充分发挥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特色和优势,积极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提升基层应急能力,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是构建平安中国的基本要求。我国要紧紧抓住智能科技高速发展机遇,以推动我国智能救助设备发展,突破救助核心设备长期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加快智能救助体系建设,努力实现“弯道超车”,建设现代化专业救助体系,为交通强国、海洋强国建设和“一带一路”倡议提供强有力的应急支撑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