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泰东
水泥被誉为建筑的“粮食”,楼房、公路、铁路、机场、码头、隧道、桥梁、核电站、灯塔……无一不是“吃”足了水泥而建成的。在当下,我们眼睛看的、脚下走的,或富丽堂皇,或色彩缤纷,其实质都离不开水泥,真是应了那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可以说,没有水泥,就没有现代文明。
现代水泥的诞生,是在古代众多建筑胶凝材料的基础上,经过人类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的结果。在中国,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就用白灰石涂抹山洞和地穴,是至今发现的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建筑胶凝材料。公元前7世纪,中国周朝出现了石灰;公元前4世纪,战国时代人用草拌黄泥浆筑墙;公元5世纪,中国南北朝的“三合土”(石灰、黏土、细砂)的性能已是“永不隳坏”。在外国,公元前3000年至前2000年,古埃及人开始煅烧石膏用作建筑胶凝材料。1756年,外国工程师史密顿(J.Smeaton)发现含有黏土的石灰石制成的砂浆加水后能慢慢硬化,由此,3年后,史密顿一举成功建成举世闻名的普利茅期港的漩岩(Eddystone)大灯塔。他的发现,不仅对英国航海业作出了贡献,也对68年后(1824年)世界上最早的“波特兰水泥”的发明起到了重要作用。“波特兰水泥”的发明者是英国泥水匠阿斯普丁(J.Aspdin)。后来水泥生产遍及全世界。
1976年,多伦多CN电视塔建成,高533.33米,是世界上最高的水泥单体建筑物,直到28年后的2004年,才被828米的迪拜塔取代;2006年,世界上最大的混凝土水利工程——中国三峡大坝建成。
秋风吹渭水,艳阳满长安。受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政协的委托,我们于2020年10月中旬来到古都西安采访家乡游子——世界材料技术和工商管理专家马维平博士,他主要从事水泥和混凝土等相关建筑材料的科研、生产和管理工作。当我向他请教世界水泥发展史时,他不翻文本,便向我娓娓道來,虽然其间几次被电话打断,我还是得到了清晰的印象,同时对这位材料学博士产生了由衷的钦佩之情。此外,我们还采访了尧柏集团副总裁刘建军,驱车去下属的富平水泥公司厂区实地考察,与总经理陈龙、副总经理张照军及部分工人座谈。回家乡后,又采访了马维平博士的亲友。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一、等足年龄好插队
马维平1961年出生于长江下游苏中平原的水乡县城姜堰。小城和县域虽不大,但历史悠久。单塘河新石器遗址(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距今约4000年,天目山西周古城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距今3000~3100年。《汉书》载“吴有海陵之仓,仓为吴王刘濞所建”,公元前195年的海陵仓遗址还在;“西来一水绕城流,远客千帆次第收。眼底烟花太寥落,淮南赖有小扬州”,刘濞开凿的古运盐河贯穿全县,至今通航。姜堰位置奇特,江、淮、海三水交汇于此,古名三水镇。姜堰文风浓厚,王公祠是明代泰州学派的讲学与活动场所,明末画家唐志契的《绘事微言》被编入《四库全书》,从这里走出清代棋圣黄龙士,兄弟武状元刘荣庆、刘国庆,词人蒋鹿潭,当代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学者、诗人、书法家高二适,越剧《红楼梦》作曲家顾振遐和当今五位院士等。
马维平的父亲在中学工作,是这个小城最有成就的书法家,而他的母亲则是离休干部,曾任区妇联主席、县妇幼保健所所长。马维平6岁入姜堰小学,后考取著名的姜堰中学。1976年唐山大地震,他正在上高中时,千里之外的姜堰没有震感,但家家紧张得在外搭棚居住。在学校,他们自己也动手搭建防震棚,他的整个高中便在防震棚里读完。说是上课,除了政治上的“批林批孔”“反击右倾翻案风”,就是学业上的“三机一泵”(柴油机、电动机、拖拉机和水泵),方法是“开门办学”“学工学农”。他们在县城郊区的东桥大队东花生产队干农活时,班上有养猪小组、积肥小组等。他任班团支部组织委员,时刻提醒自己要吃苦在前。某方面突出的人就像装入布口袋的锥子一样,总会冒出尖来。因为爱好文学、写得一手好文章,马维平被分在新闻报道小组,并被县广播电台聘为特约记者。因此,高中生马维平稚嫩的文章不时会在城乡的广播喇叭中播出。
高中两年,好像学了点东西,好像什么也没有学。1977年,16岁的马维平高中毕业了。在那个没有高考的年代,这就意味着他一生的学生时代结束了,接下来就是等足16周岁后下乡插队务农。小小年纪,马维平仿佛第一次对自己的前途有了一点淡淡的担忧。在县人民医院工作的姐姐马爱平看着无所事事的弟弟,就对他说:“医院要招小临工,你愿意不愿意干?”一声果断的“愿意”,马维平就去了医院,被分配到五官科,每月工资13元,心里有点小喜悦。清理痰盂、扫地抹桌,医生下班后,他就忙开了。记得第一次端起痰盂时,看到满盂污物,他一阵恶心,禁不住放下痰盂,不由自主地呕吐了一阵。“不干了!”无名之火在胸膛熊熊燃烧,马维平迅速脱下工作服回家。出了医院大门,一阵风吹来,他似乎清醒了一点,不由得放慢了脚步。想想自己身无一技,“就是给了你手术刀,你敢把病人的肚子剖开?以后下乡插队,劳动强度肯定比这要大得多”,于是他转身回到五官科,重新端起了痰盂。不过从这以后,每天上班,在给医生的接接拿拿中,他就用心看,家里自己的桌上也有了医学书籍。一段时间下来,五官科的大夫看到洁净的科室,想不到马主任的小儿子也能干这样的活、吃这样的苦,个个都称赞他,这让他高兴之余感到一点惭愧:因为他知道,自己也曾经想到过临阵脱逃。
二、高考1977
人称“马主任”者,马维平之父也,时任这个县城最著名学府——姜堰中学教务处主任。父亲就是父亲,当他听到恢复高考的风声后,即令马维平停工复习,准备考大学。父亲的原话是:“不要图这13块钱,以小失大。”
“真的假的?让我考大学?我拿什么考大学?”马维平的脑海里全是问号。
所谓“风声”,其实就是社会上的传言。而此时,做医院小临工的马维平已对医学有了浓厚兴趣,真的不愿停下来。何况,自己从来就没有想过要考大学。即使如此,父亲的命令还是让喜欢读书的他停下工来重新捧起了课本。也就是从这时起,平生第一次考大学,让等足年龄去插队的马维平有了新的追求。
待定下心来,马维平想,除了语文、政治两门的基础还可以,数理化都要补习。于是经父亲打招呼后,他天天往陈凯、狄正中、钱一武等老师家中跑。十多年没有上门求教的学生了,老师们既高兴又热心。两三个月后,高考连影儿也没有,不少人放下课本,该干吗干吗,而马维平一如既往。他说,老师那么热心,我不能拂了老师的心。难得夸人的父亲对儿子说:“你做得对,不管风声真假,高考肯定要恢复,你要做好准备。”
风声在小城似乎完全停息了,过了夏季,很少有人再说高考的事了。岂料10月21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刊登了《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高考真的恢复了!
自1966年高考废止至1977年高考恢复,积累了12年的毕业生,还有1966—1968三届初中生,加上鼓励部分1978届高中生允许少量1964、1965届毕业生报考,共有18届初、高中生同时报考。县城高考报名处人山人海,除了报名的,还有为自己、为子女咨询的,甚至还有人以为是抢购商品排错队的。“过两天再来”,马维平只好打道回府,他惦记着抛物线与直线相交的那道解析几何题,他不想在那儿耗费宝贵的时间。
因为考生多,那年江苏省高考设了初试。初试(11月28日)只考语文、数学两门。“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无论能否通过,马维平还是补习功课。后来的信息是,江苏报名30万人,能够把自己的照片贴上“1977年高校统一招生准考证”的只有2万人。马维平竟然取得了这张准考证!知道通过后没几天,正式考试时间就到了。正式考试考4张试卷:语文、数学、政治及物理、化学合卷。毕竟第一次,他的父亲决定亲自送考。
“你的水平不能跟‘老三届比,你只跟你的同学比,不要怕。”12月23日,天气严寒,父亲的话让穿着棉袄的马维平壮着胆子走进考场。那一年高考,有兄弟姐妹、夫妻、叔侄、舅甥、师生同入考场的现象。
母亲、哥哥、姐姐都从医,自己也有一段医院打工经历,当年高考4个志愿,南京铁道医学院、苏州医学院……马维平一下子填报了4个医学院。春节一过,一双大手把他从水乡集镇拽了出来。想不到的是,尽管没有系统地学过数理化,因为语文和政治成绩突出,中国名牌大学——同济大学材料科学系将他提前录取。如果不是有后来的扩招,十年动乱后首次高考的录取比例仅为2.8%。虽然身在水乡小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情感古今相通。1977年高中毕业,1977年考上大学,在那个年代,听上去是天方夜谭,说起来是奇闻趣事。像马维平这样的应届生被录取的,全县寥寥无几。告别父母,告别亲人,他像一只羽翼尚未丰满的雏鸟要试着飞上蓝天!
离家的那天凌晨,他母亲说了句“维平还是个孩子哩”,就禁不住流泪了。
“母亲,我长大了,会照顾好自己的。”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那是一个扑面而来的科学的春天,行囊里塞满了亲人的关爱和希望。马维平跟着一个去上海的亲戚,凌晨4点多从家出发去了汽车站。5:30上车,过轮渡;晚上6:00到了学校,自己忙着报到、铺床等。材料科学系新生召开第一次班会,到会的同班同学,好像都过了青春年纪,还有几个成了沧桑“老头”,而瘦瘦的马维平就像一个初中生。于是,小不点的他成了众矢之的:有让他叫哥哥、姐姐的,更有让他叫叔叔、婶婶的,还有不高不低嘀咕的疑问句,让他红了脸。红脸归红脸,千年前27岁白居易中进士后的感慨涌上他的心头:“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年少。”在校第二年,人民代表大会换届选举,他还是达不到选民资格。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
消得人憔悴
一、就职重庆
“把浪费的时间补回来”,1977级大学生的攻读如饥似渴,教室关灯后,长明灯教室、宿舍走廊上还有很多读书人。身在其中的马维平像广袤草原上一匹饥饿的小马,取食、咀嚼,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因为成绩优秀,毕业分配时,他被拟定为大学教师人选。正好东南大学(原南京工学院)有一名额,但同时想争取这一名额的也是一位江苏同学,这同学大他7岁,父亲去世,家庭贫寒。“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他向系党总支表达了自己的心愿,得到领导称赞。这样,年届20岁仍旧穿着学生服的他乘火车坐硬座,从上海颠簸56个小时,到达分配的重庆建工学院。2年后院系调整,他进入重庆交通大学路桥系,破格成为最年轻的讲师。
二、留学美国
1983年10月1日,邓小平欣然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985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为90年代以至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规模地准备新的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人才”。1986年,国家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培养出国留学人员,选拔对象主要是大学教师,25岁的马维平有了新的机遇。工作之余,他捧读外语,并寻找机会去四川外国语学院培训。攻读,攻读,再攻读。一年半时间,重庆交大考上3位。马维平去美国,另2位分别去德国和日本。1988年出国前,他们先被安排集中到北京培训,学政治、学礼仪。祖国百废待新,处处要钱,但为出国儿女的体面,仍每人发800元做了合身的西装。“祖国啊——母亲!”马维平感慨不已。
从中国到美国,一下飞机,晚间纽约机场外6车道上车水马龙,来的白灯,去的红灯。世界上竟然有这么发达的地方,初来乍到的马维平感觉就是两个字:震惊!同行7人去了中国驻美领事馆,一宿一饭,8美元。若在外,光住宿最便宜的也得20美元,相当于国内大学讲师两个月的工资!次日,马维平乘大巴一路向西,5个小时后到达目的地,早有中国学生联谊会会员候着接他。异国他乡,黑发同祖,汉语交流,分外亲切!他先去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材料研究所(Materials Research Lab)报到,后到介紹的租房。租房内全是中国留学生,已有5人分住两房间,他就住在客厅,每月租金80美元。正想铺床,席梦思就在身边。席梦思何来?一问,是室友平常捡的,以备后来者使用,马维平的心湖不禁荡漾起了暖暖的涟漪。
马维平就读的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是一所享誉世界的顶尖研究型大学,是美国工业工程专业的发源地。学校的教职工中有43位美国国家院士,包括14位美国科学院院士、13位美国工程院院士、16位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你刚来,本该休息两天,但我有一事求你。”一室友对他说,“我在一家饭店洗盘子,这两天感冒发烧,你能不能帮我去顶一下?不然这份工作就没了。报酬当然归你。”急人所急,没有想太多,一口答应的马维平到达美国的第二天就进饭馆打工了。所谓洗盘子,并非我们想象的在水中洗涤,而是操作机器和必要的辅助手工。真是不可思议,周末外加半天时间获报酬150美元,比自己在国内做一年讲师的工资还要多。虽然报酬多,心里落差还是蛮大的: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大学讲师,到了美国竟然成了洗盘工!抽个空写信给父亲,一是报平安,二是说说内心的郁闷。想不到父亲在回信里交代“学习不能松懈”后,一反常态地说:“有工夫就多打打工吧。”马维平知道,这是父亲发自内心的话,虽然父亲明明知道洗盘子不是儿子留学的目的,但收入的巨大差别还是让父亲选择了现实。为了省钱,与所有室友一样,马维平自己烧饭。超市的鸡肉、鸡蛋便宜,蔬菜贵,马维平是单身还好,而不少室友是家中的顶梁柱,只能开支从简,有的人甚至连酱油也舍不得买,调料只有食盐。
“有句话说,国民经济三大产业:信息、能源、材料。从某种意义上说,材料是一个改变世界的产业。从青铜器到铁器,古代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巨大的提升,我国一直领先于欧美。然而近代中国落后了,中美在材料科学领域差距很大,无论是研究设施、顶尖技术还是人才储备,都无法同美国相比。我等唯有卧薪尝胆,才能缩短差距!”赴美后的一天晚上,马维平在笔记本上奋力疾书,许是用力太大,结尾时笔尖划破了纸面。
上课、读书、听讲座,与同学讨论和商榷,向导师咨询与求教,在实验室从事课题研究,马维平马不停蹄,走路都是一路小跑。特别是做实验研究时,根本不谈节假日,也顾不上按时休息,通宵达旦是常有的事。他十分感慨,《水浒》一百单八将,当年最让自己感动的不是及时雨宋江,不是花和尚鲁智深,而是三十六员梁山泊天罡星中排三十三的拼命三郎石秀。正巧,自己在家也是“三郎”。赴美次年(1989年),马维平被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聘为研究助理。1991年他以优异的学习成绩和有见地的学术论文获得该校固体材料科学硕士学位。“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对于曾任大学教师的马维平而言,两种感受集于一身,加上导师保罗·布朗教授(Dr.Paul Brown)的热情和鼓励,于是他义无反顾继续攻读。
一次回国,他特地去了小城牙科医生孙天笈的诊所。诊所门口放着一个大铁皮盆子,盆里装着满满的牙齿。忘了过去有没有看过,抑或熟视无睹,马维平还是惊奇不已。在北大街,他请教了孙医师蛀牙的原因,最后向孙医师要了6颗较为完整的磨牙。要磨牙做甚?原来马维平认为,磨牙是骨质中最为坚韧的材料之一,他要研究它的分子结构和性能原理。马维平所在的材料研究实验室在美国是顶尖的,除仪器设备顶尖外,就是实验人员顶尖。实验室有4位美国工程院院士,其中迪娜·柔格(Dr.Della Roy)院士是导师的导师,她担任主编的《水泥与混凝土研究》刊物在世界建材领域排名第一,材料学研究者以在此刊物发表论文为荣。1994年,马维平获得材料科学与工程学博士学位,次年开始这一学科的博士后研究。
春花,秋月;秋月,春花。自1978年进入大学起,他已经在“材料”这条路上走了整整17个年头,在国际著名学术刊物《Journal of Materials Research》(材料研究学报)、《Journal of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美国陶瓷协会学报)、《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水泥与混凝土研究)等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28篇(其中多篇在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交流),这是他对这一学科的倾情回馈。站在前人肩上,全神贯注地从事实验研究,资料收集、数理统计、探索发现,继而一丝不苟地撰写论文,字斟句酌地修改,研究严谨规范,思路开拓创新。论文获得较多引用,我国不少高校和科研单位也翻译转载,从而引起不小的影响。尽管大多数论文发表于20世纪90年代,但直到近10年,国内国外一些大学相关实验结果不理想,还经常向他求教,并希望得到他的指导。当同行向他由衷祝贺时,他想到自己搞的研究是“材料”,于是灵机一动引用大科学家牛顿的话说:“我觉得我是在真理的大海面前捡到一些光滑的石块和美丽的贝壳就会引以为乐的小孩。”
三、部门历练
就在马维平读博士后期间,美国已有几家公司向他张开了双臂。学成的马维平觉得自己的翅膀还不够硬,他要利用美国多个部门“练翅”,以便将来在祖国的蓝天更加有力地翱翔。
1995年,马维平应聘到美国匹兹堡哈比森-沃克(Harbison—walker)耐火材料公司任研究工程师,对陶瓷材料进行试验研究,为公司解决了一些关键技术阻碍。1996年,被世界建材行业排名第一的跨国集团——瑞士豪瑞(Holcim)集团聘为总部高级项目经理及高级工程师,参与多项技术改造项目,并负责制定原材料采购方案、参与合同谈判、确定质量控制系统等,在多个项目中,为公司节约大量资金。实践中,马维平深感管理的重要性,向公司提出带职攻读管理专业的要求,公司的答复是“科研是你的强项,你应该在科技领域发挥作用”。两三年后,公司觉得他带职攻读的要求是合理和积极的,于是,马维平1998年进入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攻读工商管理专业的EMBA,公司同时委任他为20多人技术团队的经理。因为读书,在密歇根州安娜堡市,一帮常在一起的博士沙龙的周末餐桌上少了马维平的调侃,绿茵场也不见了马维平飞奔的身影。2000年,马维平晉升为豪瑞集团美国分公司产品与发展经理,主要负责挖掘潜在商机、评估资源配置、价格谈判与合同管理。自1998年在职读书以来马维平没有一份付出是枉费心机,2002年,他获得密歇根州立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当然也是个人成长的阶梯,他在美国成为颇有名气的管理型科学家、复合型人才。至此,马维平任过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中美友好促进会分会主席、美国陶瓷协会水泥分会项目会长、美国标准协会委员会理事、美国混凝土协会理事、美国材料研究会会员及几家公司董事会董事等十多个职务(岗位)。多部门就职,有多种亲身经历的体验,除及时了解和掌握新的科技、商业信息外,最大的益处是为将来企业管理、科研提升积累了实实在在的本领。
“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就算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心中一样亲。”
信念是鸟,它在黎明仍然黑暗之际,感觉到了光明,唱出了歌。海外十多年,马维平想得最多的是何时何地能用自己所学报效祖国。
进入21世纪,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开得更大,许多世界建材知名企业看好中国的发展势头进行投资。从客观上讲,这些外国企业的进入有效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然而,进入中国的这些外企面临的是一个全新的环境,似乎无从下手。那么,第一件紧迫的事是什么?很显然是招聘人才,特别是领军人物。千军易得,一将难寻。这些世界知名企业的办法就是在全球搜索这方面的高端人才,而建材行业竟然没有发现几位,而马维平则在其中。
自2002年起,马维平举家投入到祖国母亲的怀抱。写到这儿,不能不称赞马维平博士的太太徐丽文。徐丽文本是浙江大学材料学研究生,后在美国读完计算机专业硕士后到著名的密歇根大学任职。为支持丈夫工作,她甘当配角,毅然辞去该校职务,放弃优厚待遇,带着两个孩子回到北京,以培养子女为己任,让马维平集中精力报效祖国。令马维平欣慰的是,一双儿女都考取了美国“常青藤大学”(美国8所顶尖私立大学的联盟,相当于中国北大、清华等9校联盟)。儿子读的是康奈尔大学的计算机专业,女儿考取美国第一名校普林斯顿大学,读的是政府政策与公关交流,与美国前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是同系校友。如今女儿是哈佛大学研究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一、叱咤风云于外资企业
回国的马维平,投身改革开放的经济建设,应聘担任法国拉法基集团(Lafarge)中国区副总裁。
拉法基集团是成立于1833年的法国企业,170多年来,一贯致力于建材工业的质量改善,是世界建材领域的巨头之一。在水泥、混凝土与骨料、石膏建材和屋面系统领域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是世界500强企业之一,也是在中国投资最活跃的大型跨国建材公司之一。拉法基于1994年进入我国,最早投资于北京。20多年间,拉法基集团为中国建材工业发展作出很大贡献,不仅将其资金、技术和管理带入中国,还为国有大中型建材企业的资产盘活、重组注入生机和活力,成为新世纪中外合资的典范。
作为集团副总裁,马维平负责市场分析、战略策划、价格优化、营销及品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公司总部设在北京,业务遍及北京、四川、重庆、云南和贵州等地。经过七年多努力,马维平成功地把国外的管理理念应用到中国市场,充分展示了驾驭管理和发展企业的才能。这段时期,拉法基(中国)发展成为拥有20家水泥厂和1万多名员工的大型外企。
2009年,意大利水泥(Italcementi)集团看好中国高速成长的市场前景,决定在中国加大投资力度。由于马维平在业内良好的口碑和对中国市场的充分了解,意大利水泥集团最终邀请马维平出任意大利水泥集团中国区总裁、首席代表。
意大利水泥集團作为全球第五大水泥生产商,至今已有150年之久。作为中国区总裁,马维平将自身积累的企业管理经验充分运用到意大利水泥在中国的市场拓展中,并积极主导推动意大利水泥在中国的首个水泥品牌“富骊”的市场整体运作。该品牌一经投放市场,就凭借其稳定的品质和良好的包装赢得了客户的高度认可,市场迅速打开并实现了良好的经营业绩。
在拉法基水泥和意大利水泥两个跨国集团工作历练后,2012年5月,中国西部水泥集团(West China Cement)欲与意大利水泥集团进行战略合作,实现市场协同效果,最终双方在香港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015年元月,经中国西部水泥董事局提名委员会提名,董事局会议通过,马维平正式出任中国西部水泥首席执行官,并同时担任该集团在境内的实体企业尧柏特种水泥集团有限公司总裁职务。至此,马维平博士在西部水泥董事局主席张继民先生的领导和充分信任下,终于在中国把“水泥剧本”导演成了有声有色的“大话剧”!
二、并购重组与战略合作
2015年初,50岁出头的马维平站到人生的新舞台。集“材料专家、管理内行、国际视野、中国特色”于一身的他,来到秦岭山下,强烈的根据地意识让他决心“定下心来,大展宏图”。
然而,上任伊始,西部水泥处境艰难,这是为什么呢?
美丽富饶的关中平原,东至潼关,西起宝鸡峡,南倚秦岭,北抵北山,这东西狭长约360公里的渭河平原,号称“八百里秦川”。由于石灰石资源丰富,大大小小38条水泥生产线汇集于此。2010年前后,这一区域水泥市场竞争激烈,为陕西省之最,多数企业举步维艰,部分企业亏损、甚至破产。
怎么办?
2016年初,正值国际建材行业两大巨头拉法基和豪瑞合并。马维平以他在这两大跨国公司工作15年的经历认为,“拉法基和豪瑞的合并,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水泥市场的格局,在全球水泥行业国际化竞争的巨大压力和挑战下,两大集团所开创的合作模式对国际和国内的水泥企业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
而在国内市场,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螺水泥)在陕西有4家工厂,同样艰难。提起海螺水泥,2000年以来便有评价:世界水泥看中国,中国水泥看海螺。作为全国水泥市场的领军企业,海螺水泥在技术创新、企业管理及成本控制等方面有着独一无二的优势。
海螺水泥属于国有企业,西部水泥则是纯粹的民营企业。一个是行业领先,一个是区域龙头,两者的并购将是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强强联合。
“化解产能过剩需要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特别是领军水泥企业要勇于承担带头责任。这就逼迫企业通过更多创新并购或重组等方式,加快兼并重组的步伐。”马维平主动与海螺水泥坦诚相见,双方一拍即合。
马维平以国际化的视野观察本土实际,2015年积极推动与海螺集团的战略重组,最终达成合作协议。消息一经发布,在中国水泥行业乃至世界水泥业界都引起了高度关注,此次战略合作堪称水泥行业内一次经典的合作案例,也被媒体赞誉为“拉开了中国水泥行业战略整合的序幕”。
事实上,尽管全行业面临着产能过剩的大难题,国家也鼓励通过兼并重组化解产能过剩,但是行业内龙头企业强强联合的并购在那个时间却非常少见。因为,在水泥行业,国内过去的并购重组模式大多停留在“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阶段,在这种并购方式之下,小的企业几乎完全被收纳到大企业的体系之中。而此次西部水泥与海螺水泥跨境换股、强强合作,对于水泥行业兼并重组的创新模式,可谓一次勇敢的探索和尝试。如果把企业间的并购合作比作一场姻缘,两者的战略合作其实并不存在究竟谁追谁的问题。马维平娓娓道来:“尽管在具体的谈判细节上也曾有重重磨难,但是我们之间的目标始终一致,因为我们的最终目的就是合作共赢。”
采访过程中,“尧柏水泥,西部明珠”,这个中国水泥协会原会长雷前治的题词让我印象深刻。谁曾想,20世纪80年代的尧柏水泥,还只是陕西蒲城尧山脚下的一个地方小厂,如今的西部水泥却已经发展成为陕西水泥市场的龙头企业,全国产能排名居第12位。
产能过剩导致产能发挥很低,双方合作的初衷是从市场整合的角度来考虑,此交易有利于优化海螺水泥及西部水泥的产能配置,化解产能过剩,使西部水泥引入并借助海螺水泥的先进工艺技术、装备以及企业生产、运营管理经验,促进淘汰落后产能并实现规模效益,降低环境治理、融资及管理等方面的运营成本,提升产品竞争能力和企业运营能力。
“并购合作多重利好,竞争转向合作锦上添花,稳定水泥市场化解产能过剩,同时加强协同处理生活垃圾、固废、危废,才能真正地践行社会责任。”事隔5年,西部水泥首席执行官、尧柏集团董事长马维平博士脸上情不自禁地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这主要得益于国企的实力与民企的活力相结合所激发的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升。西部水泥和海螺水泥的成功战略合作做出了有力的证明。
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危废”是危害废弃物的简称,如三星电子垃圾、比亚迪废油脂、造币厂油墨、医疗垃圾等,对“危废”的处理是棘手的世界难题。掩埋历来是最通常但也是最消极的办法,因为掩埋虽然减缓了“危废”对大气的污染,但对土地和地下水源的污染一刻也没有停止。
在美期间,马维平记载了一则报道:1942年,美国一家电化学公司购买了纽约州一条大约1000米长的干涸废弃运河(拉夫运河)倾倒大量工业废弃物。1953年,这条充满各种危害废弃物的干涸运河被公司填埋覆盖后转赠给当地的教育机构。此后,纽约市政府在这片土地上开发了房地产。35年后,1977年开始,这里的孕妇流产、儿童夭折、婴儿畸形,癫痫、直肠出血等病症频频发生;45年后,1987年,地面开始渗出含有多种有毒物质的黑色液体。20世纪80年代,《环境对策补偿责任法》通过后,以前的电化学公司和纽約市政府被认定为加害方,共赔偿受害居民经济损失和健康损失费达30亿美元。回国后的马维平在报刊、电视又见到一些类似事件报道。毋庸置疑,“危废”去向的追踪应该成为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
怎样利用自己的行业为国家和社会分忧?
马维平通过研究与示范,并借鉴国外做法,提出“高温煅烧,吃干榨尽,变废为宝”的思路。如今,集团具备年处置30万吨“危废”的能力,下辖的蓝田、富平、勉县工厂已成为西部地区协同处置“危废”的标杆工程和全国考察学习的示范试点工程。而集团其他生产企业纷纷上马水泥窑协同处置各种废弃物项目。集团的丹凤公司用氟石膏替代脱硫石膏取得技术突破;伊宁公司首次使用电石渣生产熟料,为下一步生产抗硫酸盐水泥确定了技术路线。在铜川惠塬工业园区,处理“危废”的密封负压仓旁建有一咖啡厅,你可以一边品尝咖啡,一边观看“危废”被“绳之以法”的情景。
马维平还狠抓绿色矿山和花园式工厂建设。绿色矿山建设的着力点在于规范开采,采后立即治理。如渭南市蒲城县绿色矿山恢复治理工程按规划全力推进,机械整理、种树植草、绿意盎然,成为西北首个闭坑恢复生态公园试点示范工程。绿色工厂建设则从更换设备入手,累计投资超过5亿元。2020年10月23日,笔者去富平水泥公司实地考察,40万平米的工厂建有8万平米草坪;巨大的回转炉在匀速转动着,各个车间繁忙有序;整个厂区道路干净整洁,空气新鲜怡人,办公室窗明几净。这种景象靠突击打扫是根本不可能的,它完全颠覆了30年前我在小水泥厂见到的“粉尘满天飞,眼睛不能睁”的实况。
四、琳琅满目的创新产品
在意大利水泥做总裁的时候,马维平就一直致力于开发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产品,在中国推行了透明水泥、光催化水泥和美学设计材料,主打从传统型水泥到高端创新产品的华丽转身,满足绿色环保、资源优化和功能创新的市场需求。
作为材料学专家,回国近20年来,马维平坚持参加一些国际性会议,到几十个国家参观考察,以了解行业科技动态和全球商机。来到尧柏集团后,为了推动科研合作,促进成果转化,马维平花费几千万在集团成立了科研中心。陕西省前任和现任省委书记分别有清华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学习和工作经历,他们参观后感慨,清华和哈工大的仪器很多,也很全,但分布在各个学院,像尧柏集团这样将众多精密仪器集中在一起使用的实验室很少见。
马维平积极推动与中国建筑材料研究总院、建筑材料情报研究所、同济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等科研机构及院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陕西率先牵头开展特种水泥的研发与应用,成功研发出海工硫铝酸盐水泥、高α-贝利特硫铝酸盐水泥、磷铝酸盐水泥、高低密度油井水泥、水处理剂用铝酸钙粉、可燃冰开采固井水泥、特种砂浆产品、低碱微膨胀中低热水泥、大体积3D打印建筑材料等十多种特殊功能产品,填补了陕西油井、气井高品质水泥材料的空白,彻底改变了作为产油大省、产气大省而没有配套材料厂家的格局。集团荣获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水泥协会授予的中国特种水泥研发重点企业和中国水泥行业科技标准创新贡献奖,“尧柏”牌油井水泥作为唯一品牌入选丝绸之路物资产业国际博览会。2018年,集团获得全国建材行业技术革新奖二等奖一项;2019年,申报获得17项国家发明专利,参与制定、修订国家标准7项,制定行业标准3项;陕西省建材行业技术革新奖一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全国混凝土3D打印创新大赛材料创新类二等奖一项、全国混凝土3D打印创新大赛材料创新类优秀奖一项。
3D打印赵州桥项目值得一提。世界闻名的赵州桥位于河北省赵县,由匠师李春设计建造,始建于隋代,距今1400多年,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年代久远、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单孔石拱桥,在中国造桥史占有重要地位,对全世界后世桥梁建筑有着深远的影响。
马维平团队研制成功大体积3D打印建筑材料后,就寻觅3D打印合作伙伴。河北工业大学教授(副校长)马国伟是“千人计划”引进人才,曾在澳大利亚读博士后留校,是全球著名的3D打印专家。2018年“二马”联手,大体积3D打印建筑材料与3D打印技术相见恨晚。经合理设计、风险评估、精心操作,全球第一座实用的3D打印赵州桥诞生,并获得世界吉尼斯纪录。其意义在于,它或许预示着一个建筑新时代的来临。现在,这座“打印赵州桥”架设在河北工业大学校园的水面上,成为独特的人文景观激励着莘莘学子。它与相距260多公里、相隔1400多年的赵州桥对话,似乎在诉说着李春和“二马”的今古传奇。
五、走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之路
告别一天的繁忙,回家后的马维平博士常常要把集团和行业的动向放在全省、全国和全球的范围内思考,继而在各种场合直言,这受到同行由衷的赞许。
2018年中国大型水泥企业领导人圆桌会议(C12+3峰会),作为尧柏集团董事长的马维平做了题为《水泥行业要推崇价值竞争,而不是价格竞争》的发言。说发言振聋发聩可能过了,但直面现实,提出问题,给出思路,非人云亦云,却是实实在在的。摘录引文如下:
——大家认为水泥行业得以大治的原因来自于本行业自律及错峰生产等等,其实这些都是表象,本质还是大企业的引领。近两年,如果没有协会和龙头企业带领,行业不可能有今天的态势。
——我要说三点:第一,企业应该用价值竞争替代价格竞争。价值不仅局限于产品本身,产品以外也可以创造价值。过去一味追求销量,市场杀得血流成河,严重阻碍了企业发展。我要呼吁一下,我们要把关注点聚集在提供产品和服务价值,把思路调整到价值取向上。第二,要有创新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有两个层面,一个是整个行业,另一个是各个企业。错峰生产就是一个行业创新。两年前提出时,从东北到新疆都在搞,大家疑问很多,做到今天,大家思想一致了。这样,我们就能在基础研发、产品升级、设备升级等方面做很多工作。第三,企业转型升级。北京琉璃河厂和北京水泥厂已经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协会也可以给大家制定目标,比如生产一吨熟料,能够处置生活和工业废弃物300公斤,甚至像日本达到500公斤以上,真正地把水泥企业演变成一种环保型企业。
说到做到,2018年11月,马维平积极响应国家“秦岭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的号召,主动关闭秦岭北麓蓝田县日产5000吨产能及省内其他地区累计日产12500吨产能。
在此之前,马维平主持转型升级,设计以水泥为主导的环保建材产业。他带队在国内外考察,广泛征求意见后,2018年,决定将首个绿色建材产业园区项目落户到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铜川市耀州区。该产业园项目总投资30亿元,占地55.2万平方米。以水泥生产线为核心,延伸产业链,布局智慧建材物流、3D打印建筑材料、装配式建筑、无机非金属新材料、高性能混凝土等九大业务板块,在铜川惠塬工业园区形成绿色建材集群效应,年总产值达50亿元,利税15亿元,带动上下游产业新增就业1000人。这条万吨水泥生产线是目前全球最先进的第二代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主要特点有三个:一是绿色化,采用先进超低排放抑制系统,每立方米排放氮氧化物低于50毫克,粉尘低于10毫克,皆优于国家排放A级绩效指标。同时配套全球最大规模水泥窑协同处置系统,年处置各类“危废”、“固废”、生活垃圾20万吨。二是节能化,采用六级低阻预热器,建设15兆瓦纯低温余热发电系统,熟料标准煤耗91公斤,可比水泥综合电耗达到64度,较传统水泥企业能耗利用率提升10%,能源消耗处于行业世界领先水平。三是智能化,运用工业互联网及远程控制系统技术,实现無人车间和无人工厂,全线智能化系统主要由无人化验室、无人巡检、机器人包装、无人值守等功能模块组成,全线员工60余人,比传统规模生产线降低50%,人工干预度小于30%,劳动生产率提高2倍,智能化程度全球最高。
新冠疫情发生后,马维平发表了一系列文字,如《“危”中生“机”看好水泥行情》《新冠疫情如何影响中国水泥和中国西部水泥行业》《水泥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等,这些有见地的文章增强了水泥行业的发展信心,可以引导国际舆论对中国水泥行业的正确看法。
六、不忘社会责任
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论述时,马维平不由得想到了自己的母亲。那是三年困难时期(1959—1961),一天,家门口站着一个着旧衣衫的女人,哥哥和姐姐还小,都不认识。母亲下班,见了先是一愣,待认出后,叫了一声“姐姐”,忙让她进家并热情招待。原来她是母亲多年不见的表姐,从北边宝应县来。母亲让哥、姐叫她姨妈,说她就是电影《柳堡的故事》里唱《九九艳阳天》的那个二妹子的原型。就这样,姨妈住下来,帮着照应他们兄妹。后来,母亲让姨妈家的儿女也转到姜堰读书,三个子女中,两个考上复旦大学,一个高中毕业后插队。在那艰难的时期,母亲以一己之力资助他人,这让马维平终生不能忘怀,并努力效法。1999年,他在美国与鲍曙明、谢静亚、徐毅等旅美好友商定并实施,每年资助母校姜堰中学10名品学兼优的贫困生完成高中学业,圆他们的大学之梦。如今的马维平认为,作为一个大型企业,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更应该积极主动地担当责任、回报社会。
斥资5000万元建成的蒲城县尧柏小学和蒲城县尧柏中学,犹如两朵亮丽芬芳的教育扶贫之花,在关中平原、洛水河畔绽放。
扶贫帮困送温暖、修路架桥做公益。集团每年捐助千万元。
2017年,西部水泥董事局决定设立一个永久教育助学基金会,集团上下响应。马维平运作投资5000万元,将永久设立的基金会命名为陕西尧柏助学公益基金会。已累计资助贫困大学生2600余人,每年资助额达500余万元。
在蒲城县尧山中学(由蒲城籍著名爱国将领杨虎城将军于1934年创办,陕西省首批十所重点中学之一)“尧柏班”,每年教师节,马维平都会去慰问教师,并在尧柏班作简短的励志演讲。
此外,还设立“尧柏集团员工互助基金”,以帮助困难职工渡过难关。集团还通过整合产业链,每年新增就业岗位近500个,帮助更多人真正实现脱贫。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后,马维平第一时间主动联系贵州和陕西公共卫生中心建设项目,仅用10个小时就把第一批水泥运抵现场。
七、从“西北王”到“非洲王”
如今,马维平博士通过推动西部水泥行业技术革新、产能扩张及资本运作,把尧柏集团打造成为陕西乃至中国的知名企业。在马维平的带领下,西部水泥迈开脚步,走出陕西,在新疆、贵州、四川等全国范围拥有22个生产基地。
这还不够,马维平整理行装,跨出国门。在非洲的莫桑比克,经多次磋商,2019年,西部水泥投资3亿美元兴建水泥厂,2020年底投产。看着崭新的厂房,他清晰地记得,读中学时曾经看过一个纪录片《莫三鼻给人民在战斗中前进》(现译成《莫桑比克人民在战斗中前进》),对遥远非洲国度的人文和风情充满好奇。仿佛是昨天,其实时间已经过去40多年,何曾想到,自己还来到这个国家,并在这儿创业。同样在南非,有一个叫纳米比亚的国家(曾是德国殖民地),德国人在那儿办的一个水泥厂要转让。其总裁通过一些信息渠道联系到马维平,并来到中国西安相见。双方达成初步意向后,马维平即带员工去其总部所在地德国法兰克福,做财务、法务、资产三方面调查。经曲折艰难、反反复复的谈判,终于达成收购协议,西部水泥出资1亿美元收购70%股份。这样,西部水泥在非洲等国家投资建设了3个绿色建材产业园,成为全国建材行业聚焦“一带一路”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最早也是最大的建材企业。
尧柏水泥的产品应用,从城市快速高架桥到铁路客运专线,从亚洲第一隧道(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到城市重点标志性建筑,从中国到海外,一个个重点工程项目为集团开拓出一条广阔的发展之路。集团从2015年的亏损0.3亿元到2019年利润18亿,现总资产达到150亿元,成为陕西省利税大户、就业大户,也成了水泥行业的“西北王”。
回国近20年,马维平获得不少称号和奖励,他觉得“陕西省外国专家友谊奖”是对他工作的肯定。
“哗啦啦的黄河水哟,日夜向东流,黄土地的儿女哟,跟着那太阳走。一道道岭哟,一条条沟,一声声信天游,早已不唱那‘走西口。多少年的祈盼,多少代追求,年轻的高原人赶上了好年头。大开发的号角在新时代吹响,神奇的西部追赶潮流竞风流……”
中国古城西安,2020年度堯柏集团总结表彰暨联欢会,董事长马维平被员工啦啦队的声浪推向舞台对麦放歌。台上声情并茂,激情洋溢;台下群情激昂,欢声笑语。唱着,唱着,父亲挟带风雷的书法,黄河奔腾呼啸的气势,尧柏人奋发的精神风貌,都一一出现在马维平的眼前,他用歌声表达对新时代的由衷感激,表达对追赶潮流竞风流的尧柏人的景仰,表达对未来发展的期盼……为了西部,为了开发,为了把自己的才智奉献给祖国母亲,马维平——一位长江下游苏中平原的水乡人,一位世界范围内顶级的材料和管理专家,从海外归来,在西部放歌,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黄土地的儿子”,成了“高原人”。
衷心祝福马维平博士和尧柏集团在今后的岁月里取得更加辉煌的业绩!
(本文采访得到尧柏集团副总裁刘建军、秘书常春、富平公司总经理陈龙、副总经理张照军,及马维平博士的亲友王春芳、曹杰、马一平、马爱平、马丽等的大力支持,谨致谢忱!)
责任编辑/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