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艺术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1-07-11 08:13刘丽颖
大观 2021年5期
关键词: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刘丽颖

摘 要:艺术人才的评价标准不断改变,社会对复合型艺术人才的需求明显增加。基于此,文章对高校艺术专业人才模式进行了研究,深入分析了当前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探索了高校艺术人才培养的对策,以促进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关键词: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在当前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创业型特色人才是满足经济全球化、信息互联化的前提。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为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培养大量高素质人才,这对高校人才的创新创造能力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因此,引入新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身能力,培育出新形势下具备中国特色的高素質综合型艺术人才,是推动国家文化艺术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基础。

一、当前高校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

主要问题

近几年国内艺术类本科及研究生的招生规模逐渐扩大,且很多高校也建立了对应的课程体系。但是部分高校艺术专业的产生是政策导向的结果,自身的课程结构和师资力量均存在明显的短板,致使无法得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另外与其他专业教学不同,艺术专业教学有其独特的教学特点,切不可简单套用其他专业教学模式。现如今,很多高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存在的问题较为明显。

(一)课程设计尚待完善

多数高校在设计艺术专业课程时,过分注重理论知识学习,而忽略了课程实践的重要作用。因此,很多学生虽掌握了较为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实践偏少,在实习及就业中很难做到学以致用。

而在理论知识的教学中,很多高校因专业扩招、师资力量不足等因素,致使学校在专业设置及课程结构方面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另外,一些专业课的学习顺序存在结构性问题,存在先后顺序或相互关联的课程不能依据课程结构合理安排,给学生的理论学习带来了困扰,严重影响学习效果。同样,有些课程的学习结构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因不同专业要求不同导致学习侧重点存在差异的课程,需要对其教学大纲做差异化的调整。但在现实教学时,由于师资缺乏,很多高校会安排同一教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授课,无法做到不同专业的差异化培养,专业需求与实际教学不符。

(二)师资力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高校艺术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与专业程度,关系着学生对艺术本质的认知与探索。因此,艺术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应当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启发学生的艺术思维。相反,若教师仅套用传统教学模式而不能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很容易使学生的思维固化,学习主动性就不能完全发挥。有些高校教师并未深入思考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特性与共性,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忽视了差异化、有重点的授课,很难塑造学生完整的艺术思维体系。另外,部分教师自身主观能动性较弱,不能将现代科技、最新案例与教材有机结合,很难培养出接轨国际化、市场化的现代艺术专业人才。

(三)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从学生角度考虑,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才能激发自身的创新能力。相比于其他专业,创作出与众不同的作品并得到公众认可是很多艺术专业人才的毕生追求。而当前高校多数艺术专业的教学模式较为传统,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欠缺,致使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艺术人才输出较少。同时部分高校在课程设置时,增设了很多专业关联性不强的课程,大幅缩减了学生自身专业课程的学习与实践的时间,致使其实践创新能力与社会脱节,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四)课程模式难以接轨国际水平

虽然当今科学技术更新速度很快,但目前国内很多高校课程体系并未随之调整,前沿性的最新理论成果并未体现在教材和授课内容中,依然采用较老旧的课程体系。另外,国内高校在艺术专业的培养上缺少与国内外知名高校、企业联合教学的环节,难以培养学生的国际化思维,教师队伍与海外高校的交流也有待扩大。

二、高校艺术人才培养的对策

培养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各大高校的首要任务。而相比于其他专业,艺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更要与时俱进,因此高校课程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只有将多样化、差异化的思维运用于教学与实践中,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新型的国际化专业艺术人才。在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与机遇。为适应经济发展,满足市场需求,各大高校只有从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师资力量、创新实践平台等多个方面完善发展才能培养出复合型的专业艺术人才。

(一)构建市场导向的艺术教育模式

高校教师在设计课程体系与开展课程教学时应当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市场为导向,将课程中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促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探索艺术的奥秘。教师也应当将市场上代表性的前沿文化创意融入艺术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市场需求与导向,培养学生的市场导向思维。

鉴于各大院校艺术专业课程体系与师资力量存在差异,教师应结合现有的实际条件与区域特性不断完善创新自身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多了解专业发展新动态,并尽量带领学生参与其中,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社会真正的需求,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与创新意识。教师也可建立多样化的小组合作探讨模式,引导学生在学习与实践中积累知识,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充分发挥组内成员的主动性。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可以按照学校规模和设置跨学科培养一些复合型人才以满足社会需求。

构建市场导向的艺术教育模式,也有助于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就目前而言,艺术生的就业率并不高,而且行业相对比较单一。因此,大学要根据市场导向,不断调整课程设置,注重培养艺术生的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让学生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

(二)构建“产学研”综合培养平台

传统的艺术培养模式主要以教师授课为主导,制约了学生艺术创造能力的发展,致使现阶段培养的专业艺术人才与实际需求存在脱节。很多学生具备较强的课堂学习能力,但实践经验不足,不能适应产业发展要求。因此,专业艺术人才的培养不只是理论教学,与企业联合构建“产学研”综合教育平台成为当前高校艺术专业转型发展的关键。

在综合教育平台中,学生既可以学习专业的理论知识,也可将自身所学融入企业的实践中,检验自身的专业知识与创新能力。同样,企业借助“产学研”平台也可解决人才问题,既有效提升了企业创新水平,也达到了学生学有所用的愿望,为将来适应市场发展奠定实践基础。高校也可通过文化创意园区、线上创意推广等多种形式积极推动多样化的“产学研”教育平台建设,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活力,进而实现多方共赢的合作目标。

(三)与国际艺术形式接轨的教育模式

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深入发展,很多国际化的艺术形式快速在国内流行,从建筑到服饰再到旅游以及广告等,除了我国传统的艺术形式,国际化的艺术形式也越来越广泛地被群体接受和推广。因此,高校要紧随这个潮流,开设更多的相应课程,让学生在大学期间充分地了解国际艺术潮流和技能,把我国的艺术也推向国际化,把国际化的内容更广泛地应用于各个行业领域。

(四)创建新型教学环境与评价体系

为提升教学质量,高校应运用最新科技手段研究艺术专业课程体系,引进虚拟现实技术、模拟仿真技术、智慧课堂等创建新型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同时,学校也可通过开设教师主导的多样化互助实践小组,培养学生的综合协作与创新能力,增强学生自身的综合竞争力。教师可以借助校内外一些优质的软硬件资源开展现场教学,增强学生的记忆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针对教学质量与学生培养效果,应建立新型的综合评价体系。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转变原有的评测学生艺术能力的方式,应当将学生的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创造能力等多种能力列入评价学生专业艺术能力的范围,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與效率,推动艺术专业人才向应用型方向转型。

总之,国家经济的转型升级对艺术专业人才的需求逐渐向复合型转变,而当前国内多数高校并未建立相应的人才培养体系,致使艺术专业人才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因此,相关高校艺术专业应当调整现有的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制订新型的人才培养方案,使人才培养能够与市场需求有机融合,进而为社会不断输出高质量的艺术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余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7(14):384.

[2]常新惠.高校艺术类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明日风尚,2019(7):98.

作者单位:

哈尔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猜你喜欢
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高职艺术专业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研究
浅谈艺术专业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以就业为导向的艺术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