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驰
摘 要:尼古拉·卡普斯汀,20世纪下半叶虽然跻身于一流作曲家行列,但到了21世纪才在西方逐渐被人熟知。卡普斯汀的创作涵盖了不同题材与体裁的作品,在音乐形式方面也不拘于传统的形式。这位作曲家把带有爵士风格的乐句、节奏、曲式等都以严谨的创作手法融入古典音乐之中,形成自己新颖的音乐风格与音乐类型。还有许多古典主义的音乐家也被爵士乐这种风格的曲调所吸引,将古典主义风格与爵士乐风格融合成一种新颖的音乐风格,但卡普斯汀与这些音乐家不同的是将二者音乐风格进行整合而不是融合,所以,卡普斯汀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变革者。
关键词:卡普斯汀;钢琴;爵士乐
一、卡普斯汀简介
尼古拉·卡普斯汀1937年出生于乌克兰的一个小镇,在这位作曲家还是小孩子时便有了学习音乐的机会,跟随一位小提琴教师进行学习,5年后跟随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毕业的一位音乐家继续学习钢琴。13岁的时候,卡普斯汀创作出自己的第一首钢琴作品,而后进入莫斯科音乐学院学习作曲。
卡普斯汀15岁的时候跟随阿夫莱兰·鲁巴赫学习钢琴,这位教师对他影响深远,与上一位钢琴教师相比这位教师更倾向于质感。后来卡普斯汀遇到茨法斯曼,茨法斯曼是对卡普斯汀音乐风格与创作影响很大的音乐家。
1953年也就是卡普斯汀16岁的时候,他第一次听爵士乐就被这种音乐深深吸引,萌生将古典与爵士整合的想法。
1957年卡普斯汀在一次活动上与青年爵士管弦乐团合作,首次演奏了自己的作品《钢琴小协奏曲》,这一活动吸引了几万名青年参加。卡普斯汀又组建了爵士五重奏,这个乐队在最著名的饭店演奏,卡普斯汀在此过程中也提高了自己的即兴演奏技巧。
1972年卡普斯汀离开自己组建的乐队,加入了管弦乐团,1980年以后卡普斯汀工作重心转到了作曲上。到了1984年,卡普斯汀成为一名外界认可的演奏家。
卡普斯汀一生中有160多部作品,受到了古典音乐的正统教育,但向往爵士乐的天堂,这让他探索出全新的音乐世界,为当代钢琴增添了新的音乐风格。
二、《八首音乐会练习曲》中的爵士乐元素
拉格泰姆是美国早期的爵士乐风格,发源于新奥尔良,以钢琴主奏。这种形式对爵士乐特别是新奥尔良爵士乐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其重音与其他形式的爵士乐截然不同,重音在后边,让作品具有很强的稳定性。
还有一种爵士乐被称为“蓝调”,在爵士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五声音阶为基础发展起来,起初和声织体上十分自由,到后期改为十二小节,成为基准。无规律的节奏与颤音是其最大的特点。
布吉乌吉是一种演奏速度较快的钢琴音乐风格,其低音声部均由双音与八度组成,高音声部即兴形成,特点较为鲜明。
摇摆是一种节奏让人欲罢不能的爵士乐形式,以乐队的方式呈现出来,多数为切分音,重音放在弱音上,有很强的不稳定因素在里边,所以被称为摇摆。摇摆又叫四拍子爵士乐,通常在乐句的末端会运用十六分音符。爵士乐当中有许多风格,其实主要的还是摇摆、拉丁等。
三连音是一种在爵士乐中比较常见的音型,有八分音符、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的三连音,重音的位置不同带来了不同的节奏律动。
跨步是基于拉格泰姆形成的一种爵士音乐,作品音域较低,演奏跨度较大,具有持续性。通常在第1与第3拍出现跨度较大的音程,高音声部与拉格泰姆并无太大区别。
扭曲音是带有爵士乐风格的声乐演唱和吉他演奏,其特点为上行或下行半音滑行,与双音相互配合。
三、《八首音乐会练习曲》的《前奏曲》演奏诠释
这首《前奏曲》的问世正值尼古拉·卡普斯汀创作的巅峰时期,其创作形式为传统古典创作技巧之上加入爵士乐元素。
《前奏曲》是一首三段體作品,作品调性为C大调,Allegro assai(快板)。这首《前奏曲》是八首作品中的第一首,为A-B-A1曲式,其和声功能与和声的调性都不是十分明朗,很难讲和声为几级,但这首《前奏曲》在乐段连接处出现V-I或者V7-I,最后以C大调主音结束,这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这是一首C大调的作品。其在节奏上并没有太多规则的运用,主题也变化多样,和声色彩不断转换,这些创作手法让作品变得更富有趣味性。
想要演奏作曲家的作品一定要对节奏拿捏得十分精准才可以,要用不同于古典音乐的处理方式进行演奏,要特别注意把握节奏,这通过正版乐谱与录音可以得出结论。
在演奏这首《前奏曲》时,要特别注意把握节奏与音的强弱对比,在引子部分,右手有大量的切分音与不规则的节奏律动,所以演奏时不能以古典时期的演奏方式对待这首作品。卡普斯汀多处运用了附点的节奏型,把重拍的位置向后移,这不同于传统的形式。演奏者需要对强弱的变化与时值的变化拿捏得恰到好处,才能够把爵士乐更好地呈现给听众。低音声部的节奏要平稳,但在转折部分,要在稳定的节奏基础上不断增宽从而变强,让戏剧性的特点更加突出。右手的节奏类型需要对作曲家标记的重音呈现出来,其创作方式是打破原有节奏较为科学的方式之一。
作品大部分运用了十六分音符,不适合在演奏中使用过长的踏板,在突出重音和弦之外还要具有演奏的连贯性。也就是说,不能单把和弦或者双音加重,要形成完整的乐句。
在演奏时,一定要注意右手要十分放松,虽然是重音,但是也不能死死地砸在钢琴键上,应该注重旋律线条的整体性。八度和弦之间的单音要控制好强弱,标记重音记号的地方一定要与其他的音形成鲜明的对比,作品中的每一个乐句情绪的变化与节奏都要拿捏得准确到位,这才是最为重要的。
在14到16小节,左右手交替进行并结合旋律来展现出作品中幽默的和声色彩。在20、21两个小节中,低音声部E-bE营造了和声转调色彩,这里的旋律不同于之前的旋律线条。30-33小节在前面已经出现过,但是表现31小节的弱与之前亢奋的乐段相比一定要演奏得更轻巧一些,将反差最大化,音量与音色都要精准把控,营造出轻盈安静的氛围。作曲家的“半即兴”创作特征,在这首《前奏曲》大部分地方能够看得见,41-42小节处为第二次伴奏重复。B段的主旋律为高音区域,重音的位置关系到音乐的流动走向,在演奏主旋律时一定要具有较强的颗粒感,重音没有出现在正拍上,让节奏变得不稳定不平衡,左手要配合右手跑动。49-52小节右手的高音区域表现出紧张与密集的氛围,左手则以八分音符的跳动进行着。这部分可以加入踏板进行演奏,增强右手十六分音符的厚重感与延续性,右手的跑动音节一定要对力量有精准的控制,应从强到弱。
A1乐段的57-60小节,右手把之前A乐段中的29小节动机进行变化将音域扩展,同时左手运用震音,使作品展现出浑厚的感觉,力度以f表现出来,但注意并不是一直保持一种力度,左手一定要由弱至强营造出紧凑感的氛围。作品在结尾处又回到了引子部分的动机,因为整体升高了一个八度,要与前面相同的部分演奏有所区别,这样才能呈现出作曲家运用重音的意图。
作品尾声再一次回到C大调V-I音,69小节第四拍上右手的五声音阶F-G-bB-C-bE-F上行,和左手的bA大调音阶下行同时进行,左手与右手在力度上渐强,反向进行回到主音C大调上结束整首作品。
四、结语
《八首音乐会练习曲》的《前奏曲》中运用了非常多的爵士乐元素与类型,卡普斯汀所用的创作形式与古典音乐创作形式相同,但从音乐内容与和声等方面来看还是有较大的出入。今时今日,钢琴演奏家对卡普斯汀的作品青睐有加,经常在不同的音乐会上演奏。卡普斯汀并不是仅有的将古典乐与爵士乐结合的作曲家,但极少数爵士音乐家能够有这样的成就,他的作品中既有戏剧性的冲突,亦有丰富的和声织体,同样存在具有炫技型的演奏技巧。作曲家的成就在于每一首练习曲中均呈现出各自的风格特点,有舒缓性的也有律动性的作品,作曲家的每一首作品都值得钢琴学者去研究探索,这种形式的钢琴作品也会成为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黄雅丽.形散而神不散:尼古拉·卡普斯汀音乐会练习曲Op.40 no.6的音乐分析及演奏处理[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9(4):153-156.
[2]黄文辉.浅谈尼古拉·卡帕斯汀的八首音乐会练习曲及演奏[J].大舞台,2009(5):39-40.
作者单位:
吉林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