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蓉
“玩美”课程仅指向艺术领域活动,是一个狭义的课程概念。“玩”是做某种活动,强调肢体的参与,是轻松的、有趣的、愉悦的。在幼儿眼中,“美”就是好看的、好玩的、有趣的。美是在“玩”的过程中逐步感受和体验的,是在“玩”的过程中表达、创造并提升的。“玩美”课程注重体验、多元整合、多通道感知和多形式表现。
一、“玩美”课程的内容来源
大自然和生活是幼儿艺术体验和创造的源泉。幼儿“玩美”课程的内容主要来源于周围环境、日常生活和艺术作品。
1.自然中的美
大自然中的美不胜枚举。日出日落、云彩变幻、秀美山川、草长莺飞……教师要让幼儿多接触大自然,感受和欣赏自然环境中美的事物,并引导幼儿用语言、动作、作品表达它们的颜色、形状、形态等方面的美。如美术活动《大雨小雨》《彩色石子路》、音乐活动《好听的声音》等都来源于周围的环境。
潮起潮落是一种自然现象,海浪的声音大小与音乐起伏变化有相通之处。在小班艺术活动中,教师可以选择潮起潮落作为幼儿艺术教育的元素,通过听大浪、小浪的声音,看大浪来了,做浪来了的动作等,让幼儿接触环境中的事物与现象,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并借助想象用肢体语言表现各种音乐情绪。
2.生活中的美
生活中的艺术元素可以成为艺术教育的基本内容。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创造富含艺术气息的生活环境,让儿童感受生活中的美,学会用艺术的形式表现生活美,增强对生活的热爱。
如主题艺术整合活动《快乐与悲伤》围绕快乐与悲伤两种情绪进行艺术欣赏活动。活动前,笔者通过日常的谈话让学生充分交流平时快乐与悲伤的事情,引出幼儿的情感体验。活动中,笔者播放了悲、喜性质的音乐,请幼儿观察与感受表现快乐与悲伤情感的两幅作品,猜测图片中小兔子的心情,将图片中兔子的心情和音乐中的心情进行匹配,使幼儿将快乐与悲伤的情绪体验运用到了音乐欣赏及美术欣赏中。最后,笔者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两幅图片的不同色调,归纳总结冷暖色调给人带来的不同感受。
3.艺术作品中的美
让幼儿从小接触经典,與大师对话,能保证欣赏的品质。教师选择作品时应考虑幼儿的生活经验、接受水平、欣赏喜好等。例如,幼儿更喜欢感知的是他们所熟悉的、令人愉快的、色彩明快的、现实主义的作品。再现性的作品和能够识别出作品中所描绘的对象的非再现性作品,幼儿也较喜爱。他们判断作品好坏的标准是内容是否客观、真实地再现了现实世界,作品的色彩是否丰富、鲜艳。如外国经典作品《日出》《睡莲》《大碗岛的星期天》《睡着的吉普赛姑娘》《麦田与柏树》《星夜》等,中国的经典作品《虾趣》《八骏图》《熊猫》《十二生肖》《梅》《兰》《竹》《菊》等都是幼儿喜爱的作品。
音乐方面,幼儿往往喜爱活泼、欢快,形象性强的作品,如《波尔卡》《春》《幽默曲》等。在选取经典艺术作品作为幼儿艺术教育的内容时,教师应注意对作品进行加工,如对经典的音乐作品进行剪切、编辑和整合,以适合幼儿的欣赏水平。
二、“玩美”课程的实施策略
“玩美”课程的实施策略主要有视听结合、故事激发、肢体表现和游戏体验等。
1.视听结合
视听结合指通过创造视听联觉,将可视的美术符号元素、作品与音乐结合,提高幼儿对美术作品和音乐作品的感知与理解。
吴冠中的国画作品《春如线》运用抽象的画法,用五彩的线条和点状色彩表现春天美景。幼儿第一眼看见这幅作品时,满脸疑惑地问:“老师,画面中画的是什么?怎么感觉什么都不像?”为了让幼儿继续感知春天,笔者选用了笛子演奏的乐曲《春光美》,当幼儿边听音乐边欣赏这幅画时,慢慢进入画中的意境,感知到了春天。许多幼儿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画里面有很多的草地和大树,因为我看见了很多绿色。”“我好像听见了下雨的声音,画面中有好多彩色的小雨点。”“有五颜六色的花朵,真漂亮!”“黑色的点点像石头,又像蝌蚪。”“好像春天一样,五彩斑斓。”《春光美》旋律欢快、柔美,与画面意境非常匹配,曲子中的雨声、风声与鸟鸣让幼儿产生了丰富的联想。
2.故事激发
相较于抽象难懂的艺术作品,幼儿对自己熟悉的语言故事更感兴趣,将艺术作品的结构、旋律、线条与故事结构、情节相匹配,让抽象的艺术作品变成有趣的故事,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感知和体验。
小班绘画活动“点线游戏”中,笔者以故事《捉迷藏》来说明画家绘画活动的技巧,帮助幼儿抓住绘画的要点。故事情节是这样的:点点和线线是一对好朋友,它们经常在一起捉迷藏。点点很淘气,总是喜欢到处跑,到处躲,有时候会忽然变大,有时候又忽然变小。线线很机灵,不管点点逃到哪里,躲到哪里,它都会找到,而且还会将寻找的过程留下痕迹。有时候,是直直的,有时候又变成弯弯的。时间一长,它们俩之间的躲躲藏藏仿佛变成了一张有趣的网。有趣的故事吸引幼儿寻找藏在画面中的点点和线线,让他们感知了美术作品的内涵和绘画技巧。
3.肢体表现
视觉、听觉、动觉等多种感官综合运用,能充分发挥“通感”的作用,让幼儿进一步融入艺术作品的美好意境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中班艺术活动“鞋匠之舞”中,笔者鼓励幼儿用动作表现歌词中“缝、拉线;钉钉钉,钉钉钉;啦啦啦,啦啦啦”等节奏,并为之匹配节奏图谱。动作加节奏图谱让幼儿迅速理解并掌握了音乐的节奏。他们通过头、眼、颈、手、肘、臂等身体部位的动作理解了音乐的节奏和内容,不断深化了对音乐结构、情节的认识。
4.游戏体验
游戏可以打通多种感觉通道之间的阻碍,实现各种感官融合,促进学生的学习体验。
小班艺术活动“奶牛的埋伏”的每个环节都贯穿了游戏的设计:第一部分是律动热身,第二部分是故事回忆,第三部分是体验游戏(请幼儿听音乐,匹配角色,进行角色扮演)。在开始部分,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熟悉游戏环节:每个小牛找一个家,藏起来躲避邮递员。接下来,教师带领幼儿提炼规则:当奶牛听到奔跑的音乐时要迅速跑回家。后来,教师提出了新的任务:“咦,你们看后面的家怎么了?房子变得越来越少了,这次我们要怎么躲起来?”最后,教师和幼儿互换角色。游戏过程惊险而刺激,充满挑战,最大限度地促进了幼儿感觉器官在故事和音乐学习经验的基础上融会贯通。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幼儿园)
责任编辑 孙爱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