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青枯病在芮城县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措施

2021-07-11 22:17张俊伟
种子科技 2021年8期
关键词:防治措施

张俊伟

摘    要:介绍了玉米青枯病在芮城县玉米生产中的危害程度,分析了病原菌、种类、危害症状、产量影响情况,探讨了病害的传播途径、发病原理和适宜病害发生的气候环境、地块条件,总结了行之有效的农业、物理、化学综合防治措施,为全面研究和防治玉米青枯病提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青枯病;发生;防治措施

文章编号: 1005-2690(2021)08-0064-02       中国图书分类号: S435.13       文献标志码: B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提高粮食供给保障能力。玉米是全世界产量最高的禾谷类农作物,也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和饲料作物。目前在限制玉米产量提高的诸多因素中,病虫害是重要因素,玉米青枯病已发展成为玉米的主要病虫害之一[1]。芮城县是农业大县,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连续10年被评为“全国产粮大县”,2020年粮食总产量3.981亿kg,其中玉米播种面积2.562万hm2,产量1.959 9亿kg。玉米是芮城县主要栽种的粮食作物之一,随着秸秆还田应用技术的大面积应用以及早熟、脱水快美系玉米品种的大量种植,玉米青枯病蔓延速度很快,制约了玉米的高产。2019—2020年,在东垆乡、陌南镇等处的河滩地块大面积暴发青枯病,当地农户俗称“暴死病”,发病率一般在5%~25%,发病地块减产50~150 kg/667 m2,严重影响了玉米的产量和品质,给种植户造成经济损失。

1   病原菌为害症状及产量影响

1.1   病原菌名称及种类

玉米青枯病也称玉米茎腐病、茎基腐病,是由镰孢菌和腐霉菌等真菌单独或者复合交互侵染造成玉米根系、茎基腐烂的病害总称,由于造成植株叶片枯萎病死,呈现青灰色,因此称为青枯病。病原菌种类较多,其中镰孢菌大约有19种。致病性较强的病原菌主要有禾谷镰孢菌、串珠镰孢菌、禾生腐霉菌、肿囊腐霉病等[2]。病原菌属于半知菌,是典型的土传真菌病害,菌孢萌发的适宜温度是25 ℃,pH值为8~9,在微碱性条件下产孢量较多。

1.2   为害症状及产量影响

玉米青枯病为全株表现的侵染性病害,一旦发生,植株很快青枯病死,从染病到枯死一般需要7~10 d,最快的只需3~5 d,发病较慢的需15 d左右[3]。

青枯病在灌浆期发生病害,叶片呈霜打状、水烫状,青灰色萎蔫,同时在根部和茎基3~4节处出现浅褐色水渍状病斑;病害逐渐发展为叶片自下而上青枯,植株的根和茎基部软化、中空,呈现深褐色腐烂状,潮湿环境下发病部位可以看到白色菌丝和粉红色霉层;发病后期玉米根须减少,养分和水分供应不足,茎秆空心,容易倒伏或倒折,苞叶松散,穗柄柔软,果穗下垂倒挂,籽粒脱粒困难,不宜机收作业,只能人工掰拾,费时、费工,增加收获成本。

病原菌主要在灌浆期、乳熟期、蜡熟期阶段为害作物,这段时间正是玉米籽粒形成、千粒重增加的关键时期。病害造成玉米果穗顶部养分供应不足,结实障碍,秃尖变长增多,籽粒无光泽、干瘪不饱满、品质变差,千粒重、穗粒重下降,产量严重降低。

病菌为害时间发生越早,减产幅度越大。蜡熟期发现病株,收获前5~7 d植株枯死的减产幅度在15%~25%;乳熟期发现病株,收获前10~15 d枯死的减产幅度高达30%~50%;病情严重地块甚至造成绝收[4],致使种植户一提到青枯病就谈之色变,极大挫伤了农户种植玉米的积极性。

2   发病原理、因素及气候环境、地块条件

2.1   发病途径原理和有关因素

病原菌传播途径主要是风雨、灌溉、机械、昆虫携带,带病种子易远距离传播。种子携带的病原菌或者潜伏在土壤中的越冬病原菌,在玉米生长前期由根部或根茎部侵染,在植株体内逐渐蔓延扩散,在生长中后期植株衰弱时,病症达到高峰。玉米成熟收获后,病原菌随同染病植株残留体在土壤中越冬,成为翌年的侵染来源。

青枯病发生病害的轻重程度与玉米品种、种植密度、植株长势、气候环境、土壤肥力、栽培管理等因素有关。不同的玉米品种抗病性有明显差异,与玉米自交系的抗病性有关,即根系少、早熟、雄穗分枝少、抗热性差的品种发病重,根系发达、中晚熟、活秆成熟、雄穗分枝多、长势强的品种发病轻;田间种植密度过大,重施氮肥的发病重,同时上季的玉米秸秆没有经过腐熟直接作肥料,将病菌直接带入田间。冰雹、虫害等其他原因造成玉米植株创伤的发病重,沙质土壤、土质瘠薄、排灌条件差、地势低洼有积水、植株生长弱小的地块发病重;田间平整、有机质丰富、土壤肥沃、排灌条件好、植株生长健壮、栽培条件好的地块发病则较轻。

2.2   适宜发病的气候环境和地块条件

玉米苗期对病菌有较强的抗性,较少发生病害,到灌浆期、乳熟期时植株抗性下降,7—8月间遇大雨,久雨乍晴、雨后暴晴时气温快速回升,高温、高湿情况下易造成病原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到9月份抗性弱的玉米品种症状暴发,出现发病高峰,造成连片玉米青枯死亡。近年来,由于秸秆还田的普及和推广,遗留在田间的病株殘体又成为下一年的侵染源,客观上造成土壤中逐年累积的病原菌增多。

3   防治措施

3.1   选种抗病品种

选种抗病性高的优良玉米品种,是一项较为简单、方便、不增加成本的防治措施。芮城县多年实践证明,北京德农种业的郑单958、德单5号,河南金博士种业的金博士825、金博士719,滑丰种业的滑丰9号,春秋种业的浚单29,还有瑞丰168、晋单63、珺玉6号等根系发达、生长健壮、活秆成熟、耐高温、抗病性好、丰产性好的优良品种在病害发生严重的年份,植株叶片持绿时间长,生育性状仍然良好,发病率较低,表现出优秀的抗灾增产能力。

3.2   不同作物轮作

在连续多年种植玉米的地块,容易造成病原菌在土壤中逐年累积,形成固定病菌源。发病重的地塊应尽量减少连年种植玉米的重茬习惯,采取与红薯、油葵、大豆、花生、棉花、蔬菜等非寄主作物轮作的措施,实践证明,可以显著减少青枯病的发生。

3.3   不同品种混播

鉴于芮城县粮食主栽区单一种植玉米作物,无法大面积实施换茬轮作的实际情况,经试验研究,采用根系发达、生长势强、活秆成熟的两种不同玉米品种混播种植,可以延长授粉期,使抗性互补、优势互补,减轻高温热害、病害的损失,从而提高玉米产量。

3.4   宽窄行种植

高密度种植易造成植株细弱,田间郁蔽,病原菌传播。采取宽窄行种植或者适当疏植,利于通风透光,植株健壮生长,降低田间青枯病发病率。

3.5   及时中耕

在玉米生长中后期,应结合中耕,采取培土、摘除下部叶片的措施,及时排出田间积水,降低土壤湿度,增加通风透光性和根系吸收能力。

3.6   科学施肥

青枯病病原菌属于弱寄生菌,一般在玉米生育前期侵染,生育中后期植株生长衰弱时发生。可适量减少氮肥,增施有机肥,施用优质农家肥3 000~4 000 kg/667 m2作底肥,在玉米拔节期或孕穗期增施氯化钾10~15 kg/667 m2、硫酸锌1.5~2.0 kg/667 m2,加强营养,使植株生长健壮,提高抗病能力,减轻病害发生。

3.7   种衣剂包衣

优质种衣剂中含有杀虫剂、杀菌剂、复合肥、微量元素等,能驱避地下害虫,抵抗病原菌侵染,促进幼苗生长,增强苗期抗病性,降低发病率。

3.8   喷施叶面调节剂

叶面喷施赤霉素、复硝酚钠、芸苔素内酯等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植物营养体生长,增加叶绿素含量,提高光合作用效率,提升玉米抗逆性、抗病性,促根壮苗,减少秃尖,促进玉米籽粒饱满,提高千粒重,增加产量。

3.9   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可用50%多菌灵500倍或甲霜灵400倍液灌根,每株灌500 mL药液。也可用50%多菌灵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或65%代森锰锌1 000倍液或烯唑醇等杀菌剂,喷雾预防,间隔7~10 d喷1次,连喷2~3次,可以控制病菌危害。

3.10   清除植株病残体

玉米成熟收获后,及时清除残留在田间的植株病残体,将其带出并集中销毁处理。发生病害严重的地块,应尽量避免秸秆还田,同时结合深翻土壤,使用甲基托布津进行土壤处理,能有效减少第二年的侵染菌源。

综上所述,为了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户种粮积极性,生产中一定要高度重视玉米青枯病的防治,选择针对性和科学性的栽培技术,以预防为主,全方位及早防治,选种活秆成熟的抗病玉米品种,不同作物轮作,不同品种混播,宽窄行种植、增施农家肥、锌钾肥,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等,并配合喷施叶面调节剂、杀菌剂等进行防治,确保玉米增产丰收。

参考文献:

[ 1 ] 张艺铭.山东省玉米青枯病病原鉴定及生防菌株和化学药剂的筛选[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6.

[ 2 ] 李石初,唐照磊,杜青,等.玉米青枯病不同病原菌对苗期生长的影响[A].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8:4.

[ 3 ] 吴欣,许海良,闫娜,等.河南省玉米青枯病的发生与防治[J].农业科技通讯,2018(11):192-194.

[ 4 ] 李艳华.浅谈玉米青枯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J].种子科技,2018(9):90-91.

猜你喜欢
防治措施
浅谈噪声污染现状与防治措施
浅析建筑地基不均匀沉降问题的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中病害的防治措施分析
我国外资企业避税的主要方式与防治措施
化工机械设备腐蚀原因及防腐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