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位理论视阈下高校新型研发机构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021-07-11 08:26王永周米银俊
科技管理研究 2021年11期
关键词:高端机构人才

植 林,王永周,米银俊

(1.广东工业大学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2.广东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3.广东工业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

高校新型研发机构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主体,采用企业化的管理模式,整合政府、企业等优势资源进行创新与创造,致力于解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困境,是政产学研深度合作的新形态[1]。高校新型研发机构的核心竞争力是人才,它既是高端创新人才的蓄水池,同时也是高端创新人才培养的发源地。由于高校新型研发机构兼具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特征,打破了原有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生态系统中高校“单打独斗”的场面,增强了各个教育要素之间的联系,具有明显的生态位特征,在培养高端创新人才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1 生态位理论视阈下的高校新型研发机构人才培养逻辑

某一物种在时间和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与其他相关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即该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生态位是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生存所必须的生态环境最小阈值,不同生态位共同构建成一个生态系统[2]。生态位理论即是关于生物单元在生态系统中为适应环境所采取的生存策略的解说。目前关于生态位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生态位错位策略、生态位协同策略及生态位扩充策略等方面[3]。近年来,关于生态位理论的研究从环境生态学领域逐步延伸至社会科学领域,出现了众多交叉学科,教育生态位理论就是其中之一。教育生态位理论认为,人才培养体系是一个多要素、多层次、多阶段错综复杂的生态系统工程。在教育生态系统中处于不同生态位的教育主体元素间互相协作配合、支持,形成有序的人才培养结构体系,保障整个教育生态系统稳定发展[4]。高校新型研发机构中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教育元素,在高端创新人才培养中相互交错管理,形成一种整体的、创新的综合循环生态体系,体现了三种生态位思维逻辑。

1.1 错位发展逻辑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任意两个物种如果处于同一生态位,必将导致物种之间的剧烈竞争。为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演进出错位发展的法则。根据生态位错位发展逻辑,不同生态要素形成互异的错位竞争,才能实现对环境和资源的最大利用,避免生态系统内部的不良竞争。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系中,高等教育已经逐渐进入普及化时代[5],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以培养大众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强调的是教育的公平性。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高端创新人才的缺口日益扩大并成为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软肋。因此,在人才培养的生态系统中需要加入新的生态元素,与高校进行错位发展,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与环境,培养高端创新人才,满足社会需求。

高校新型研发机构采用企业化的管理模式,实施企业化运营,实现了高校与市场的深度对接[6],其致力于打通从技术研究开发到产品生产服务全过程要素,人才培养的着力点也摆脱了高校偏重于专业基础知识的局限,将其扩展至“产学研”全过程,培养精通理论、擅长研究、熟悉产业的新型特色高端创新人才。不同的培养目标与方式,打破了高校新型研发机构与高校在人才培养系统中可能出现的生态位重叠,两类教育主体在不同的时间维度、空间维度进行错位人才培养,避免了教育生态环境资源的重叠与浪费,实现了人才的最优培养。通过构建“跨界学院机制保障、多样化育人路径、双创生态服务圈”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高校新型研发机构能够有效培育适应、支撑、引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端特色人才[7]。

1.2 协同发展逻辑

生态位协同发展策略指出,在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都有其特定的最适宜的生态位。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只有加强不同生态位的协同关系,充分发挥物种优势,构建内外互补、竞争有序的生态网络,才能促进物种健康发展。高校新型研发机构在高端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挖掘并调动起高校、科研院所、政府、企业在共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强化实践育人功能等方面的优势,相互配合,取长补短,协同推进高端创新人才培养取得新突破。

在高校新型研发机构人才培养生态系统中,主要包括资源生态圈、高校新型研发机构平台生态圈、培养要素生态圈三个层次。资源生态圈主要包括政府政策、金融资产、信息资源、市场项目、人才资源、科研技术,为高校新型研发机构人才培养提供资金支持、技术支持及市场需求等。高校新型研发机构平台生态圈为高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体,为高端创新人才培养生态系统提供基础硬件及软件配套服务。培养要素生态圈包含高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生态元素,主要包括新型人才、教师、高校培养模式、科研院所培养模式及企业培养模式等。

在高端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驱动下,培养要素生态圈和资源生态圈在新型研发机构平台的服务支撑体系上形成高端创新人才培养网络,实现培养要素、高校新型研发机构、资源信息的有效对接及整合,从而促进高校新型研发机构高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见图1)。

图1 高校新型研发机构人才培养生态系统模型

1.3 扩充发展逻辑

生态位扩充发展策略认为,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物种需要不断的扩充和优化自身的生态位,从而获得更大的资源获取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随着生态位宽度的增加,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竞争力也随之提升。在当前我国高校教育体系中,存在重视课堂教学、轻视创新教育,重视学生毕业、轻视学生创业,重视就业形势对就业影响、忽略市场经济对人才发展影响等的现象。教育界人士逐步意识到上述问题对高端创新人才培养的严重束缚,并进行了初步探索。例如西安交通大学探索并构建了以“一个目标,两个原则,三大任务,四项举措”为基础的“1234 实验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8]。然而,高校体系内对高端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难以在人才与市场对接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成效有限。增加教育生态位的宽度,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必然选择。

高校新型研发机构通过创建“产学研”一体化机制,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建立高素质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等,将创新创业元素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中[9],有效缓解了创新创业元素在教育生态位中过窄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高校新型研发机构致力于推动科学研究与产业发展的相互联动,给科研项目的商业化提供支持与保障[10],天然的为人才培养注入了创新创业元素,这些元素包括市场导向的组织机构、久经市场考验的师资队伍、应用性强的产品设计等。高校新型研发机构要求其培养的人才精通专业知识,能够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又要熟练掌握市场对接能力,这类人才能够适应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能够有效推动创新创造和企业孵化,其产生的人才溢出效应可以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人才资本的积累奠定坚实的基础。

2 生态位理论视阈下的高校新型研发机构人才培养路径

高校新型研发机构汇聚了高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的众多元素,形成了高端特色人才培养生态系统。根据生态位理论,推动高端特色人才培养生态系统良性发展,需要明确各生态位元素之间及生态位元素与生态环境间的逻辑关系、作用机理,采取适当的策略强化高校新型研发机构人才培养系统的内外协调,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综合作用。

2.1 强化错位培养理念,明确高校新型研发机构高端特色人才培养目标

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我国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继而,规划纲要强调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依托重大科技任务和重大创新基地培养发现人才,培养造就更多国际一流的科技人才。高校新型研发机构主要着力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进行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以创新需求与市场对接为主要导向,通过构建精通理论、擅长研究、熟悉产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懂理论、懂科研、懂市场的高端创新人才,与高校大众化人才培养导向形成错位发展,减少了教育资源浪费。基于生态位错位发展的考量,高校新型研发机构人才培养目标的建构应立足于以下3 个方面。

一是以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任何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都是杰出的研究者和从业者通过不断的尝试和系统的挖掘得出的,通过专业知识学习可以快速深入了解相关领域的基本情况和最新研究成果。在高校新型研发机构理论课程设置中,除必须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等公共必修课程外,其他所有课程应聚焦专业领域以及与该领域相关的国际行业前沿,从而能够筑牢学科基础,强化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课程教学应以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思考问题的方向与逻辑、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为目标,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意识。二是以科学研究为主体。科学研究是推动产业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而科学研究的深度受制于科研人才的研究能力。高校新型研发机构作为专业的科研单位,在人才培养中更注重科学研究的深度。科研训练应聚焦社会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解决和科研人员本身创新创造能力的提升,参与科研不仅只注重科研成果的发表,更注重科研成果的转换。三是以市场能力为导向。高校新型研发机构以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平衡发展为使命,其人才培养的措施、手段、导向是为了完成这一使命而做出的重要安排。通过高校新型研发机构的实践培训,可以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企业、接触企业、了解企业的真正需求。通过市场需求了解行业发展,通过项目训练锻炼市场能力,从而有效的培养面向产业与市场需求的高端创新人才。

2.2 规避生态位重叠竞争,构建科研与市场的“双导师”指导制度

2010 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开展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其中一个重要的创新举措是推动高校实施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合作指导的双导师制,经过近十年的实践,“双导师制”已逐步被高校和社会认可。但由于双导师之间职责模糊、培养目标相左、安排实习内容冲突等原因,“双导师”在具体实施人才培养时也遇到困境[11]。造成这种困境的内在原因是高校与企业是两个完全独立的主体,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目标截然不同,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同时指导学生时发生了生态位重叠。而高校新型研发机构作为一个兼具企业和高校双重属性的独立实体单位,在“双导师”指导体系构建中可以有效规避生态位重叠竞争,有序培养高端创新人才。

高校新型研发机构的科研导师与市场导师,能够在不同的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进行人才培养,能够有效发挥学科专业及市场需求在人才培养中的优势互补作用。以科研教师或者专业技术负责人为学生的科研指导老师,重点指导学生的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在人才培养的开始阶段,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课题组的形式进入高校新型研发机构的研发实体进行项目研发,研发成果归属高校新型研发机构。以市场总监或者部门经理作为学生的市场指导老师,重点对学生的市场能力进行深度培养和提升,指导学生与行业对接。在人才培养的最后阶段,学生在市场导师的指导下,以部门的形式进入高校新型研发机构的经营实体,进行产品技术营销、市场发展及成果转化,营销利润归属高校新型研发机构。

2.3 推动生态位协同发展,完善教学培养体系

与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类似,目前高校新型研发机构人才培养对象也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即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针对不同的培养层次,教学培养体系是不同的。高校新型研发机构的课程教学体系应紧紧围绕专业知识、科学研究和市场发展等三个方面设置,充分挖掘调动三个方面的教育功能,建立内外互补竞争有序的生态网络,推动教学培养体系诸要素协同发展(见图2)。

图 2 高校新型研发机构教学培养体系设计

图 3 汕头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培养路径

基于此,完善高校新型研发机构的教学培养体系,一是要完善理论教学设计。理论课程是高校新型研发机构培养人才的基础环节,课程的设置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与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目前我国高校开设的理论课程学分多、学时长[12],系统繁杂的课程体系,在实际工作生活中针对性不强、适用性低。高校新型研发机构的课程教学目标是系统学习该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前沿知识,课程设置应由浅至深、由表及里,分别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知识课程、行业前沿课程。不同层次的培养主体在课程科目的开设和理论学习的时间应有差异,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专业学习应逐步深入、视野逐步开阔。二是要完善科研能力培养设计。高校新型研发机构重研发的特点,决定了在人才培养时应着重进行科研能力的训练。科研能力的培养在初级阶段要求掌握学科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在中级阶段要求掌握文献阅读能力、开展科学系统的实验能力,在高级阶段要求掌握学术研讨、设计科研项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科研能力的训练针对不同学历层次的培养主体,在培养程度和培养方向应略有差异。三是要完善市场适应能力设计。高校新型研发机构在培养学生的市场能力时,除了基本商业办公技能的培养外,还应聚焦于学科科研项目环境知识、项目管理、成果转化方面的知识。不同学历层次的培养主体应根据市场需求和社会适用的不同,开展差异化的培养学习。此外,根据不同的培养对象,培养阶段的时间跨度也应有所差异。本科生宜采用“2.5+1+0.5”的培养模式,即前2.5 年主要基于高校进行理论教学,中间一年利用研发机构的职能塑造学生的科研本领,最后0.5 年联合企业锻炼市场能力。硕士研究生采用“0.5+2+0.5”的培养模式,博士研究生则采用“0+3+1”的培养模式。

2.4 促进生态位扩充发展,健全毕业考核体系

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物种需要不断的扩充和优化自身的生态位,才能适应变化的环境,获得更大的资源。在高校新型研发机构人才培养生态系统中,扩充创新创业元素宽度的有效策略是健全毕业生考核体系。正确恰当的毕业考核体系,可以不断挖掘、完善人才自身生态位,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业目标,提升学习的动力与效果,促进人才全面发展。

高校新型研发机构需要构建分类分级的毕业考核体系,提高不同学历层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本科生培养主要定位于培养能为专业领域实际问题提供综合性解决方案、适应市场需求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毕业考核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课程学习的专业知识能力考核,第二部分为科研能力考核,重点考察科研创新实践,第三部分为市场能力考核,这部分考核的重点在于学生毕业前对所学专业的相关市场行业了解情况;硕士研究生培养定位于系统掌握所学领域的知识、具有独立研究能力、适应项目管理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毕业考核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专业知识能力考核,其中行业前沿讲座作为一门专业课程纳入必修课程。第二部分为科研能力考核,重点考察科研创新成果。第三部分为对市场能力考核,硕士研究生应偏向于科研项目或者市场推广项目的管理;博士研究生培养定位于系统深入掌握所学领域的专业知识、具有独立创造性的研究能力、具有成果转化能力的行业精英。毕业考核内容分为两部分,分别为针对科学研究和市场适应。对于科研能力考核,重点考察科研成果创新。对于市场适应能力的考核,博士研究生则偏向成果转化。

3 生态位理论视阀下高端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以“汕头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为例

汕头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是汕头市人民政府与广东工业大学联合共建的高校新型研发机构,针对汕头市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结合广东工业大学在机械、化工材料、生态环境等相关学科的人才和技术优势,集聚国内外相关技术团队和创新资源,致力于精细化工、新材料、环保技术等领域高端创新人才的培养。汕头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充分整合了高校、地方政府、企业等资源,与汕头工业设计城运营有限公司共建汕头市科技企业创业孵化器,同时建立“汕头市人民政府-广东工业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进行高端创新人才培养。从人才培养的主体来看,高校、企业、地方政府等都是汕头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人才培养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不同生态要素在高端创新人才的培养中都发挥着各自重要的作用。

汕头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人才培养目标以高端创新人才为主,其联合培养的硕士研究生第一学期在广东工业大学学习专业课程,第二至第五学期在研究院科技创新服务部进行科研训练,在此期间定期参加研究院举办的行业前沿讲座,第六学期进入研究院项目合作部锻炼市场能力。汕头市人民政府、汕头工业设计城运营有限公司、广东工业大学在整个高端创新人才培养的生态系统中与汕头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相互支持,协同发展。汕头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构建了科研与市场的“双导师”指导体系,即分别在科技创新服务部、项目合作部为研究生分配指导老师,规避生态位重叠,在不同的时间维度,指导学生进行科研训练及与企业进行项目对接。汕头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扩充教育生态位宽度,完善健全高端创新人才的毕业考核体系。考核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专业知识能力考核,专业知识即理论教育学习,考核方式与高校相同,采取学分制,学生达到相应的学分即可完成,其中行业前沿讲座作为一门专业课程纳入必修课程。第二部分为科研能力考核,这部分主要体现于学位论文工作。在答辩前应发表1 篇学科相关的SCI 或EI或中文核心论文,或者获得一项发明专利授权。第三部分为对于市场能力考核,在毕业前独立完成一次完整的项目,项目可以为与企业合作项目,也可以为市场推广项目。

汕头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的人才培养路径充分体现了生态位理论视阈下高校新型研发机构的人才培养逻辑思维,为我国高端创新人才培养提供重要参考。近三年来,研究院在实践探索中逐步形成并完善了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见图3),累计培养高端创新人才200 余人次,在高端特色创新人才的帮助下,研究院承担或参与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10 余项,申请专利15 项,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32 篇,孵化企业10 余家,服务企事业单位200 余家,累计签署合同金额逾3 000 万元,为汕头地区经济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4 结语

创新是高校新型研发机构的基本特征,高校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社会资本的积累,更促进了人才资本的积累。深入挖掘高校新型研发机构在高端创新人才培养中的独特作用,能够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人才支撑[13]。本文基于生态位理论,探索高校新型研发机构人才培养路径建构问题,力求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战略提供一个新视角。

当然,高校新型研发机构作为一个新兴事物,在人才培养中还离不开高校和国家教育部门的支持。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应出台相应政策,承认高校新型研发机构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单位,具备独立制定学生培养方案的合法地位,有充分安排学生学习的权限。另一方面,高校新型研发机构作为一个以创新为主的研发单位,在基础理论教学上不应花费过多的时间,除了开设行业前沿讲座等课程外,理论课程及基础性实验教学离不开高校的支持,高等学校可提供相应的师资环境支持。只有在教育主管部门和高等院校的全力支持下,高校新型研发机构才能在培养懂理论、懂科研、懂市场的新型特色高端创新人才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猜你喜欢
高端机构人才
人才云
Polk(普乐之声)推出高端Reserve系列音箱
第二届西方修辞学高端论坛成功举行
AD GIN STUDIO高端影棚
高端制造业向更高端突围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