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设计是建筑行业发展的趋势,将绿色节能理念应用在建筑设计中,可以节约能源的消耗,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确保生态可持续发展;将人文关怀和绿色建筑设计紧密融合,可以让人们享受到高质量的空间体验,打造更具适应性的健康空间。在城市更新背景下,绿色建筑设计不再是一个仅考虑建筑单体的孤立存在,而是从传统智慧中吸取人性化的设计态度,从城市的整体关系出发寻求可持续发展的设计。
以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绿心项目为例,城市绿心项目位于大运河南岸,西边以东六环为界,南至京塘公路,总规划面积约11.2 平方公里,其中绿化面积约7.37 平方公里,是一处集生态修复、市民休闲、文化传承于一体的城市森林公园。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最有生命力的地标,城市绿心是北京城市副中心“一带、一轴、两环、一心”绿色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北京城市副中心重点功能区之一,承担着复合的城市功能。
城市绿心项目的规划目标为彰显东方智慧和展示生态文明的市民活力中心,规划定位为营造功能复合、开放共享的市民活力中心,体现东方智慧与中华文脉的文化集聚区,建设生态治理示范区。项目在初始就树立了正确的绿色设计价值观,采用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无界无缝、物尽其用、注重过程的绿色建筑设计策略,并制定了严格的绿色建筑规划指标。要求内部新建大型公共建筑三星级比例达到100%。通过全过程市民互动,提高市民体验感,并通过大数据和可视化,提升项目管理,降本增效,最终达到绿色建筑的设计目标。
城市绿心项目景观设计秉承中国古典园林旷如与奥如的设计理念,形成开阔景观核心与园中园悠远空间。整体景观布局理念以“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为根本,强调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运用近自然的生态修复方式,解决原北京东方化工厂的生态问题。同时深入挖掘大运河历史文化内涵,力求打造一处集生态修复、市民休闲、文化传承于一体的“城市森林公园”。目前,城市绿心森林公园范围内已种下了超过三十万棵树,这不仅对于整个片区的生态修复形成了重大且积极正面的影响,同时也为整个通州甚至是北京居民提供了高质量的绿色活动空间。
注重对存量建筑的改造提升,不搞大拆大建是今后北京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式,城市绿心项目周边保留建筑的改造正是这种发展方式的具体实践,也是践行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具体行动。城市绿心范围内原来有东方化工厂、3 个村庄和一些村镇企业,疏解腾退后,项目采用生态方式进行治理,减少人工干预,用自然的力量恢复该区域的生态环境。
今年4月,以“锦绣江苏、生态慧谷”为主题的第十一届江苏省园艺博览会在江苏南京江宁正式开幕。江苏省园艺博览会自2000年以来已成功举办了10 届,从起初单一的园林园艺展会,发展演变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助力改善生态环境品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释放显著综合效应的行业盛会,成为展示江苏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传承园林技艺的重要窗口。
本届园博会选址在南京江宁开山采石的宕口和水泥厂旧址,占地面积约3.45 平方公里,项目涵盖了一个标志性建筑、两大光智工程、三大形象入口、四大精美花谷、五大精品酒店、六大配套设施等。融合古建、园林景观、市政、生态治理多种业态,与矿坑修复、超大异形曲面结构等多重难题相遇,同时还肩负着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打造江苏践行“两山”理论标志性样板的使命。
本届园博会博览园所在区域地形地貌丰富,历史上由于采石活动遗留了许多采石宕口。通过对博览园所在区域内城市山体的生态修复、更新织补和景观再造,打造出生态系统良好的都市地景奇观。同时保留了水泥厂工业遗存,实施对崖壁矿坑及工业厂房的活化利用,在横跨千米的矿坑中营造了“云池梦谷”,在深达40 米的废弃泥潭中建成了“时光艺谷”,实现人与自然、历史与当代的对话。
中建八局在项目建造过程中也进行了多项创新。在设计管理上,引进专业团队,构建设计管理平台;联合项目各方共同编制并形成整套设计管理流程、成果标准、控制方法和设计管理制度。通过联合办公、组织协调、过程中跟踪控制,建立迅速响应机制。在采购管理上,构建贯通全生命周期的大采购管理体系;根据项目特点、专业对采购对象进行分类并编制了园博园专项采购方案,并对专业进行划分,针对重要资源的实地考察等。在施工管理上,严格进行工期管理,通过绿色建筑、快速建造等手段实现技术创新,建立园博标准,并邀请古建技术专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人等个性化定制实现品质建造。
不同于往届园博会,本届园博会在项目投资决策之初便采取了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运营的建设思路,极大地提升了园区内规划布局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协调性。运营团队也从项目筹备阶段开始全程介入,将运营需求糅合在设计施工之中,有效地减少了新、改建需求发生并极大的延长了园区寿命。
此外,本届园博会将业态空间、传统文化和绿色发展理念更加有机地融入规划设计本身。项目通过对原有开发过度的废弃采石场、水泥厂遗迹进行生态修复,修复了城市曾经的生态伤疤,改造成具有多层次生态系统的都市地景景观,复现和情境创作了江苏13 个地市历史名园片段,打造“永不落幕的园博盛会,永远盛开的南京花园”。同时通过对江苏各地经典名园的当代创新表达,对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实现了生态修复基础上的文化传承创新,呈现了别样的园博精彩。
近年来,海口不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内外兼修,实现城市华丽蝶变,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作为海口最美展示窗口之一——海口市民游客中心,不仅是海口市民的活动中心,还是外地游客了解海口、驻足海口的平台,更是海口天然的对外形象展示窗口。
海口市民游客中心项目位于海口市滨海公园内,东侧、北侧、西侧分别毗邻泰华路、泰华横路、世纪公园路,南侧紧靠公园内湖。项目建设用地面积约58.19 亩,总建筑面积为2.98 万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68 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1.3 万平方米;建筑地上4 层,地下1 层。项目集城市形象展示中心、便民利民服务中心、城市综合管理中心三大功能为一体,为市民游客提供城市规划展示、旅游服务咨询、城市综合管理等公共产品。
海口市民游客中心项目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中建三局承建。2018年,海口市民游客中心被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评定为绿色建筑标识项目。项目在设计施工时充分体现海南和海口本地建筑特色,融入火山石建筑、琼北民居、骑楼建筑等多种当地特色文化元素。在室外景观的设计上,以热带海洋文化为主题,园林绿化采用大叶油草、大茅草、椰子树、鸡蛋花等海口本地树、本地花、本地草,用原生火山石作道路标识。墙壁立面装饰以本土火山岩为主,一方面充分强调海南本土特色;另一方面就地取材,节约材料运输成本。建筑内部从海口骑楼老街中获取灵感,高低错落的建筑形体组合成了丰富的立体骑楼空间,不仅适应当地的气候特点,还能够提供多层次的半室外活动空间。
项目团队在项目建设中不仅融入本土特色,同时科学使用绿色建材,打造简约通透大气的生态工程。建筑屋顶选择纯木结构屋面,形成匠心独运的黎族船型屋顶设计,提供内街及屋顶平台遮阳,带动局部气流循环流动,有效抵御沿海高湿度高盐分空气腐蚀。同时,通过自然排烟、多开窗、减少空调使用等措施,实现净化空气、低碳节能;部分建筑形体采用覆土形式、园林景观系统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将“绿色生态环保”的设计理念得到极致体现,并为人们创造了舒适的空间和社交环境。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已成为新时代发展要求。作为新发展理念之一,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绿色建筑有力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高质量发展的方向。绿色建筑的根本目的在于人、自然、建筑和谐关系的重塑。以绿色低碳建筑引领低碳环保的发展,是未来建筑设计需要秉持的重要理念,绿色建筑设计也将集成低碳、低能耗、智慧等内容,进一步将生产、生活空间的保护与生态空间的保护相结合,将绿色、循环发展与低碳发展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