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N 中国疫情报道的特征与启示
——基于第一阶段报道的视觉语法分析

2021-07-10 07:06李雅婷金小连汤晓晴潘静怡丁宁
海外文摘·艺术 2021年5期

李雅婷 金小连 汤晓晴 潘静怡 丁宁

(北京林业大学外语学院,北京 100083)

0 引言

21 世纪是新媒体发展的黄金时期,其突破传统媒介的限制,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实现了图片、文字、音乐、视频等多种话语载体在同一语篇内共生,语篇的含义也从传统静态文字语篇扩展到动态多模态语篇。新闻语篇传递信息的效果因此得到了质的飞跃,话语分析也被重新定义。话语已超越了作为社会符号的语言,成为使用两种或者多种符号资源完成意义建构的社会实践;信息传递过程实现了信息双向传播,改变了传统媒体信息受众的被动地位。然而,随着自媒体的出现,新闻传播速度、影响力和实景重构效果增强,各种新闻报道呈井喷式发展,不乏别有用心之人利用其传递不实信息,裹挟意识形态。2020 年新冠疫情,作为人类社会影响最大的公共卫生事件之一,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类心理、文化等多方面。新闻在此次事件中担当了全球信息传播的支柱性媒介,发挥着意识形态导向作用。近年来,国内多模态研究正处于瓶颈期。近十多年间发表的相关论文,在期刊的分布和年度分布上都呈不均衡状态;从理论基础上看,开始阶段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为主,其后扩展到认知语言学以及两者的结合。在研究类型上,开始主要是理论研究,后来才发展为理论和应用并重。本研究将重点关注多模态框架在新闻语篇中的应用,分析图片材料在新闻中的使用。

1 理论基础

本文对新冠疫情发生第一阶段CNN 的43 篇报道进行了甄选,以Chinese+coronavirus, Chinese+COVID-19, China+coronavirus 和China+COVID-19 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提取出具有代表性的7 篇进行分析。CNN 于疫情期间的新闻报道数量繁多、受众面广,本文根据疫情下中国现有确诊趋势图对应重要时间结点对报道进行阶段性划分,并选取典型语篇,研究其在多模态图像层面的意义:(1)2020 年1 月23 日至2 月15 日疫情大规模暴发初期报道;(2)2020 年2 月16 日至3 月21 日疫情大规模暴发中期报道;(3)2020 年3 月22 日至今疫情大规模暴发后期报道。第一阶段疫情的不可控性引发了大量新闻报道,当时针对病毒的相关研究不足,人们不可避免的产生恐慌心理,迫切需要了解相关讯息,使得这一阶段新闻备受关注。此外,不同国家间信息传输、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也在新闻报道上有所体现。

现今,许多学者开始关注多模态话语分析领域(胡壮麟,2019)。在视觉语法层面,国内多数研究者基于Kress 和van Leeuwen 的视觉语法理论,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三个层面分析图像,如郑群与张博(2015)在根据该理论对2003 至2013 年《经济学人》杂志中出现的44 个中国主题封面进行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多模态话语分析,指出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和多媒体的普及,文字、图片乃至视频相结合的多模态新闻语篇形式已成为主流,新闻语篇研究评价机制不应仅停留在文字符号,对于图片等非语言字符号应给予更多重视。视觉语法理论提供了一种系统科学的方式来“阅读”图像,探讨图片背后的含义和表意机制,建构起对更全面的新闻语篇多模态研究框架。

Kress 和van Leeuwen 基于Halliday 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将语言的三大功能,即经验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拓展延申至图像等视觉形式(Kress & van Leeuwen,2006),认为图形可以代表物体和世界之间的关系,提出与经验功能相对应的再现意义;图像可以体现图像制造者与观看者间的社会关系,提出与人际功能相对应的互动意义;图像与其他视觉形式有能力形成语篇,这些语篇内部与外部相互连贯共同构成复杂的语篇,提出与语篇功能相对应的构图意义(徐波,2018)。

2 基于视觉语法的实例分析

图1 “中国武汉火车站内,人们排队购票出城”

图2 “2020.1.26 武汉战地医院继续施工”

图3 “2020.2.15 一名旅客在北京南站内”

图1 选自文章Wuhan Coronavirus Death Toll Rises, as City Imposes Transport Lockdown, 介绍了疫情在中国的严峻形势及封城政策对中国部分城市的影响,图2 源于报道China's Unprecedented Reaction to the Wuhan Virus Probably Couldn't Be Pulled off in Any Other Country, 介 绍 了 中国人民在新冠疫情暴发后的迅速应对和积极作为,图3 源 于 报 道China Is Disinfecting and Destroying Cash to Contain the Coronavirus,介绍了疫情严峻态势下中央银行关于流通货币清洁消毒的新政策。

2.1 再现意义的建构

视觉语法中的再现意义对应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概念功能,说明视觉图像和语言一样,能够如实地再现客观世界中的人、地点和事物,以及人类内心世界的活动(张乔童,2020)。Kress & van Leeuwen(1996)在解释图像的再现功能时把图像区分为叙事性和概念性两类,认为叙事图像表达的是展开的动作和事件、变化的过程和瞬间的空间安排,图像中元素形成的斜线为矢量,连接参与者构成行动及反应过程,再现语篇意义。而概念图像表示的是图像的结构、类别和意义,它表达一种概括性的、稳定的和没有时间限制的精华,没有矢量。

图1 中人物分为两列,呈八字形对称状排列在大厅购票窗前。单凭图片,读者或可推断出地点为车站,但难以确定;此外,读者无法得知人们排队的目的。本图中的人物均背对照片拍摄者,或目视前方,或低头看手机,或低头张望,人物的动作、目光均不明显,动作、目光缺乏矢量感,因此本图为概念性图像。图中的行李箱含有一种象征含义,即远行或逃离,暗示疫情下大量人群逃离武汉的信息,从而引起读者的联想。

图2 的图像主体是一台在土石堆上施工的挖掘机,远处耸立着几幢高楼。图片下方的注释——“2020 年1 月26 日,在武汉,一所医院正在建造中”表明图片记录事件。进一步观察可知,在图片最左侧即挖掘机铲斗的正下方,有一棵树。基于概念再现角度,这幅图片通过分析和象征传达意义,而这样的意义符合人类共同的认知。这棵树代表希望,挖掘机长长的斗杆则代表希望来临前的困难,而中国人民则会通过建造新医院等方式克服困难,迎接希望。图3 的拍摄对象是2 月15 日北京南站一位 “全副武装” 的男性游客,他身穿蓝色防护服,配戴护目镜与N95 防护口罩。图像主人公的眼神为主要矢量,严肃坚毅的目光中透露出乐观,真实再现了人们忧虑紧张而又保有希望的状态。图2 和图3 均属叙事型和象征型结合图像,共同传达出图像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2.2 互动意义的建构

视觉语法中的互动意义对应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人际功能,它旨在探讨图像所呈现的事物与观看者之间的关系。图像可以通过不同的组成要素与读者进行互动,塑造读者和图像所展现事物间的特定关系,以此传递人际态度和观点。在实现这种互动意义时,需要考虑以下四个要素:接触、社会距离、权势关系和情态(王红阳,2007)。

接触建立起图像与互动参与者之间的关系,根据参与者与互动参与者之间是否存在目光接触,可细分为“索求”(demand)与“提供”(offer)。在三张选图中,图1 与图2 武昌火车站排队购票、医院建造情形为“提供”,仅向读者陈述客观事实,并未进行任何互动交流,如实传递了人们有序排队购票、武汉医院建造施工的信息;图3 中乘客“全副武装”,佩戴护目镜、身穿防护服的情景则属于“索求”,即通过面部表情及姿势与读者建立起虚拟接触关系,来达到交流、互动的目的。“全副武装”的主人公目光直接注视读者,建立起眼神接触与心灵交流。微笑、坚定的眼神传递出积极信息,与读者建立心理共鸣,感受到主体的乐观精神与积极态度。

社会距离体现作者与读者的亲疏关系,主要可分为个人近距离、个人远距离、社会近距离、社会远距离和公共距离,通过镜头框架选取来体现(李战子,2003)。个人近距离指看得见头部和肩部;个人远距离指看见腰部以上;社会近距离指看见整个人;社会远距离指看得见整个人并且周围有空间环绕;公共距离至少4 ~5 个人的距离。图3 为个人近距离,镜头取景的框架较小,并通过特写镜头,近距离地呈现了乘客的面部表情、眼神状态,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便于交流。图1、图2 为社会远距离,镜头取景框架较大,从较远的距离拍摄,全面展示了医院建造、车站全景和医护人员的整体情况。新闻文体的一大功能为陈述事实,要求客观可信,叙事类图片也应向读者全面、客观地反映事实。远镜头的选择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拍摄者的主体干扰,使图片更为真实可信,传达的信息也更加全面。

权势关系通过拍摄视角体现,常见的视角主要有平视、仰视和俯视三种。平视可营造平等、亲切的感觉;仰视可用于表现崇敬、仰慕,体现被摄物体的高大;俯视表现形象的无力和渺小,具有藐视、贬低的意味,但可显示被摄物体的全貌(张乔童,2020)。选取的三张图片均为平视视角,正面角度的拍摄带领读者身临其境、融入其中,平等的权力关系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此处,图3 正面拍摄乘客面部表情,体现平等的权势地位,表明乘客也是普通民众的一员,他的“全副武装”也是广大民众积极应对疫情的表现,增强了与读者的交流效果。在图2 中,读者仿佛置身于车站,引发共情,产生担忧。

情态指某种图画表达手段,通过色调、色彩、深度等再现细节的使用程度(张乔童,2020)。图1 与图2 背景色彩均较为灰暗,虽有少量红黄鲜艳色调,但仍以灰黑色调为主,营造出压抑、严肃、冷峻的氛围,与疫情严峻时期的紧急、压抑的气氛相呼应。图3 色彩对比明显,通过背景虚化凸显了乘客的主体地位。

2.3 构图意义的建构

构图意义对应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语篇功能,主要是指多模态语篇的整体布局,它关注的是图像和文本的信息值和空间分布(张乔童,2020)。构图意义主要通过关联性、取景和突出度、信息值来体现。

CNN 网页版报道中图片选取丰富多样,与相关文字报道具有相关性,但部分报道配图随意,关联性略显不足。图1 源报道记录了中国严峻的疫情形势及封城政策对中国部分城市的影响,本图在选择上符合语篇主题,与其下方文字性描述“人们购票离汉”相呼应,发挥图文互动作用。与图1 相似,图2 主要报道疫情爆发后中国的积极对应,贴切地使用了建设医院过程中的照片。

与图1、图2 不同,图3 虽与疫情背景相关,但作为文章主要配图,仍在主要内容关联性上有所欠缺。源报道记录了央银在严峻疫情下推行的货币清洁政策,而图3 内容则是北京南站的一位“全副武装”的男性乘客身着蓝色防护服、佩戴护目镜及口罩候车的状态。

从取景与突出度的角度看,图1 以人群头顶的三条主要灯线以及左右两条队伍为主干,构成放射式构图。几条构图线交叉于车站售票窗口,形成视觉中心点,多条外扩射线构图形成强烈的结构感,引导读者视线。该图近景及中景皆为列队的人群,颜色并不夺目,但其占据图片大半空间,且紧靠主要构图射线,凸显出购票“逃离”武汉的人数之多。

图2 取景以前景的挖掘机、土石、树,中景的路灯与远景的高楼为主要拍摄对象,以挖掘机为目光中心,形成横向三分式构图。施工中的挖掘机与左侧树为图片中心部分,颜色较为明亮,与灰色天空、棕色土石形成鲜明对比;此构图方式重点突出,使视觉元素具有层次感。

图3 取景以前景“全副武装”的男性乘客,中景的其他乘客与远景的车站内景为主,以该男性乘客为中心竖向三分法构图,中心区域男子的神态清晰可见,为该图视觉中心。

根据Kress & Van Leeuwen 的理论,“信息值”表现为三种结构模式:“左-右”“中心-边缘”“上-下”。不同结构模式中的视觉元素包含不同的意义结构:“左-右”模式中,画面左侧的信息一般为受众已知信息,右侧信息通常为图像想要传达的、可能有争议的信息;“中心-边缘”模式下,最重要的视觉信息位于画面中心,位于边缘位置的信息彼此间具有一定相似性;“上-下”模式沿纵轴呈现信息,顶部信息一般呈现理想信息(ideal information),底部呈现真实信息 (real information)。为实现特定视觉效果,三种信息结构模式常被混合使用,彼此间界限并非绝对(Kress & van Leeuwen , 1996)。 图1 中信息值表现为“中心-边缘”模式,视觉中心点为车站售票口,图片边缘的人物、车站内景皆为售票这一目的而设。在不明感染人数的武汉城内,本视觉中心点的“逃生之票”在此时尤为重要。图2 信息值表现为“上-下”结构,该图上部为居民楼,下部则为挖出的土石,居民楼传达出生活重归正常的理想信息,下方的土石则传达出面对困难中国人迎难而上的真实信息。图3 以正视镜头的男性乘客为中心,传达出疫情渐起之时部分中国人对病毒较高的警惕性。

3 结论

本文从多模态话语分析角度出发,利用视觉语法理论,研究CNN 在中国疫情发展第一阶段新闻报道插图的作为。研究发现:CNN 作为西方主流媒体平台,基本遵循了新闻工作中客观公正的原则,展现了中国疫情基本状况以及中国人民面对疫情时积极的态度。大部分图片都真实再现了疫情下中国人的百态人生,图片拍摄取景地点、视角多样,图片内容与报道相关性较高,部分图片通过近距离正面特写镜头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与其形成互动。巧妙的构图突出图片中心,传达关键信息。但要指出的是,部分图片与该篇新闻报道并无相关性,从图文互动角度看,图片选取质量仍有待提高。

CNN 作为全球重要新闻媒体,应认清自己的社会影响力与号召力,在世界面临重大卫生安全危机的关键时刻,更应做好对时事新闻和事实真相进行传播的本职工作,对图片质量加以甄别与提升,以发挥媒体工作者在人类抗疫之战中的重要作用。

回归多模态领域研究本身,在国际新闻报道中综合利用多种理论对图文要素等进行科学有效的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还较有限,将其与国际外交领域结合的思考也还存在发展空间,本文结合世界新冠疫情发展的分析研究还有待在文本分析与现实意义方面上深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