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稀银
微信朋友圈发张恶搞图片,马上会引来点赞戏评笑言如潮;若你精心写个长文,或发个稍长一点的视频音频,耐心打开观闻者却寥寥无几。现代社会的节奏不是“太快了”,而是“太怪了”,幾乎每人都是手机不离手,走个路上趟厕所都盯住屏幕,许多人刷屏刷得手抽筋,却难得住手停留多动脑子,哪怕就是点开较长视频音频长文看一眼的工夫也没有。难怪那些不断传出咯吱声的抖音,或者搞笑的图片,会让许多人反复刷屏,因为看了笑了又不耗脑细胞,莫非脑残就是这么来的?
有位资深文化学者,他要么不发朋友圈,要发就是洋洋洒洒千言文。我猜想他巴拉着手机一个字一个地打出来,再校对得几无一字差错,还要精心配发一张图片……所耗眼力,所费指力,使人难及。但对长文,除了我们几个所谓知己点赞评论,却鲜见哪次发生轰动虹吸效应。很想替老师鸣不平。识货者不多,老师却乐此不疲,有时真想劝阻他别瞎忙乎了,俨然如你锅碗瓢盆、蒸煮炖炒地忙了一餐饕餮盛宴,最终却鲜有人赴宴。有一次谈及此事,老师哈哈一乐:“我就写给自己看的,怎么着!?”也是,谁说发朋友圈就是等着朋友“圈阅”的呢,自己留存一段记忆,或当作资料库存放一些图文,供日后查询,也不错,我不也是经常这么干的吗?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朋友圈嘛!
有次我和恩师远行,一路乘火车、大巴、飞机、轮渡、地铁,路上,唯独恩师不时拿出书刊来读,此外再未见读书第二人。有点搞笑的是,既不太爱玩手机又不大喜欢路上看书的我,举目前座后座、左位右位、上铺下铺,无人不或举着手机,或捧着手机。周边倒是静悄悄,少有人谈笑,暗淡的车厢里泛着手机屏幕的蓝光,但谁知道他们都在看着什么无厘头的东东。或许是不想当个看上去傻里傻气的人,我只好也不时掏出手机假装认真地看起来,趁机再给身边看书的恩师偷拍张照片,正好可以发一张自感与众不同的朋友圈,借着老师读书的样子,妆点文艺青年的行头。其实,即便在朋友相聚、酒店就餐,乃至在狭小逼仄的电梯里,拿着手机刷屏,倒是不失为摆脱窘境的道具。
当年QQ空间发动态,亦可见转发、评论,但总觉得好像是办公室里兜圈子,眼界不宽。因为QQ好友几乎就是你的领导、同事或工作关系户,QQ空间鲜有个人动态或感悟,QQ乃至沦落为互传文档的工具,别无它用。后来博客来了,倒可满足我们发些工作以外的东西,但需在电脑上操作,且发东西渐渐还有敏感词,有时精心发了一大段文字,结果无法通过审核,被“晾”在那儿。于是微博应运而生,操作倒很简单,你的粉丝几乎都是社会人士,与工作关系户不大搭,有利于向世界看环球。或许是用了一段时间,许多人觉得不大对劲,微博有风险,发文须谨慎。微信好似春风潜入夜,很快取代了微博江湖,十亿通讯用户就有几亿微信用户,浩浩汤汤,势不可当。如果说QQ空间犹如单位的会议室,那博客就是自家的书房,微博就是客厅,即便方便快捷易用的微信,似乎也没有走出亭台楼阁的圈子。看似我们与世界零距离,实则更多人已被封闭、框定在这些自设的小圈子里,许多人甚至早就放弃了突破的愿望,沦陷其中。
有人说退出朋友圈或可挽救自己,有人干脆倡导卸载手机智能功能,免得受其江湖危害,但也只是说说罢了。而关心青少年成长的有识之士,更是一再呼吁绿色上网,给孩子们制造洁净通讯上网工具。还有人看不惯国人成低头族,希冀用返回传统聚会,或通过读书、茶馆来挽救所谓民族因此衰败的局势。想法都是好的,但难堵悠悠之口,更难阻欲欲之手,数字化信息化时代,我们不可能退回QQ岁月、乃至少电缺网的农耕年代。净化网络该是职能主管部门的事,作为个体自觉减少无聊刷屏的时间与空间,不只是个人品味的体现,也是珍爱生命、保护健康的内在需求。而当我们终日竟被智能工具俘获绑架,乃至本应常态的生活、工作秩序被彻底打乱侵占,如此刷屏的代价,岂止是刷掉了我们的健康,还有我们的尊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