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明
写作的冲动,源于30多年前的中学时代。那时在乡下,生活极其单调,阅读课外报刊是最好的精神大餐。纸上印出的文字总是让人肃然起敬,看得多了,便期望有朝一日自己的名字也能出現在某份报刊上。于是,便在课余悄悄地写起了和作业无关的文字。
正所谓“无知者无畏”,那时十几岁年纪,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诗歌、散文、小说(甚至长篇武侠小说)、言论(自己把它当作是杂文)、剧本(小品、相声)等等,都尝试过。写到若干数量以后,便开始给报刊投搞(当然也是悄悄进行的)。自然,少不了经历一个泥牛入海无音信的过程。好在早有“屡败屡战”的思想准备,坚持一条道走到黑,还在心里暗暗作了个决定:哪种文体最先发表,以后就以这个文体为写作重点。
读高二那年,总算迎来了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我写的一篇言论,居然在《河北日报》发表了。说起来,这正暗合了自己的兴趣呢!虽说平时各种文体都写,但在潜意识里,其实最喜欢的还是杂文。我一直以为,中国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是鲁迅,而鲁迅最大的品牌正是杂文。先生的睿智、幽默与风骨,让年轻的我们神往不已。再加上当时《杂文报》风行一时,其他大大小小的报纸几乎都有排成楷体的杂文栏目,正是这些,让我无条件地对杂文情有独钟。
自从第一篇文章发表,一晃30年了,不管在什么地方,不管从事什么工作,我始终坚持做一名业余写手,每年都要发表若干文字。工作以来,干过新闻,弄过公文,现在甚至“弃文从武”,从文字工作者成了纪委监督执纪一线人员,但每年都还在写,一直不舍得放弃写,甚至随着年纪的增长越来越渴望有更多的时间用来写。
不过,话说回来,回首几十年,写的内容也并非一成不变,有些文体已逐渐淡出了兴趣范围,不再像十几岁的时候,什么都愿意写了。换句话说,在写作的品种上,我其实在有意无意地做着减法:20岁之前,我发现自己实在不具备写诗的能力,于是放弃了诗歌,与此同时,对剧本也不再有兴趣;曾经在心目中地位仅次于杂文的小小说,最近也信心大减,说不定就要收手了;写了若干年的文学评论,也可能未必坚持了……若是一定要在各种文体中做减法,我想,减到最后,定然是只剩下杂文了。如果哪天我连杂文也不再写了,我想,那只有两种情况:要么彻底失去了写作能力,要么这个世界确实完美得无可挑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