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红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是发展的根基。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点,济宁市将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锚定“决战决胜‘十四五,跨入全省第一方阵”战略目标,凝聚全市力量大抓产业、抓大产业,强力突破制造强市,力争新旧动能转换“五年取得突破、十年塑成优势”,推动全市产业底色得到根本重塑。
近年来,济宁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取得初步成效,探索走出了一条产业转型发展的新路子。但我们也深刻认识到,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将加快区域经济布局重塑,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将加速地方产业布局重构,对济宁这样一个资源型城市来说,既是重大机遇,也是重大挑战,同时也更加紧迫地要求我们必须以更大的力度推动产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必须在新的产业发展赛道上弯道超车、赢得先机、抢占制高点。为此,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摆脱惯性“思维”、破除传统“意识”、卸下煤炭“包袱”,按照“三个坚决”的要求狠抓新动能培育、狠抓新产业发展;进一步做好产业长远规划,以全球全国的视野格局跳出济宁看济宁,研究制定济宁“制造业‘十四五规划”“十年产业发展规划”,为未来发展夯实基础;进一步明确了方向路径,研究出台“231”产业集群培育、现代物流、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全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进一步推出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加大市县两级财政投入和支持力度,精准出台“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一系列相关扶持政策;进一步凝聚了产业发展强烈共识,激发全市上下以“事争一流、唯旗是夺”的决心和勇气,扎扎实实把每个产业做大做强,带动济宁高质量发展塑成优势、突围奋进。
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紧紧盯住制约发展的难点、痛点、堵点,更大力度制度创新,激发改革发展活力;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推进开放合作,加快济宁高新保税物流中心(B型)申建,加密“兖欧班列”班次,打造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搭建企业创新平台,瞄准省级乃至国家级层面,打造企业技术研发平台、产业创新平台、高层次人才创新平台,年内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30家。引进“中字头”“国字号”大院大所、高等院校在济宁设立分支机构、研究院、科创园区,采取“一事一议”方式给予重点支持。充分发挥济宁创新谷引领支撑作用,释放驻济高校院所潜能,持续放大市产研院、中科先进院、省激光研究所等高端平台效应。完善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实施技术攻关,力争企业研发投入年内实现30%以上跃升,全市高新技術企业新增200家以上,3年内总量实现倍增。打造人才资源的最强区域磁场,探索关键技术“全球揭榜”制、重点企业引才“配额制”、科研经费“包干制”,年内引进10个以上高端人才团队。出台强化产业人才支撑的硬核措施,全力做好人才“引育用”文章。
强力突破制造强市,围绕培育壮大“231”先进制造业集群,精心绘制完善关键产业链图谱,全面推行“群长+链长制”,到2025年形成高端装备、高端化工2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现代信息技术500亿级产业集群,新材料产业、医药产业2个400亿级产业集群,新能源产业300亿级产业集群。强力突破现代物流产业,按照“依托运河航运,把济宁建设成山东对内陆和国际开放的桥头堡”的思路目标,集中政策支持建设绿色化、智能化、标准化、现代化大港口,畅通标准化运输大通道,推动港产城发展大融合,全力突破兖州国际陆港和空港物流园建设,全面打开济宁通江达海、连接全国、通向世界的大格局。强力突破文化旅游产业,聚焦打造“世界文化旅游名城”这个总体定位,坚持全市旅游一盘棋,统筹做好“资源整合、布局优化、品牌塑造、产品开发”四篇文章,把孔孟、运河、水浒、微山湖等景区连点成线,以新理念、新技术、新手段全面提升景区标准和服务质量,建设现代化大景区,打响“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文化济宁”的文旅品牌。强力突破现代农业,以建设现代农业强市为目标,坚持“一县一业、一乡一品”,积极培育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提升农产品品质,塑造“济宁礼飨”等优质农产品区域品牌,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真正以产业振兴带动全面振兴。强力突破现代服务业,大力推动现代金融、商务服务、科技服务、医养健康等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全力打造鲁南金融中心、现代商务服务中心、鲁南科技服务高地、全省医养健康高地等,提高济宁经济质量和核心竞争力。
实施“企业攀登”工程,对260家企业逐一确定攀登目标、制定攀登计划,“一企一策”帮扶,支持想发展、敢争先、勇攀登的企业,年内新增省、市级“瞪羚”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20家以上。实施“十百千”技改工程,加大技改投资奖励力度,加快推进以智能化升级、绿色化转型、安全化管控为重点的新一轮技术改造,全面加快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建设一批黑灯工厂、无人车间。全年重点实施1000个技改项目、助推1000家企业转型,完成技改投资700亿元以上。实施“企业上市”工程,对100家上市后备企业和20家初步具备上市条件企业,“一企一专班、一对一辅导”。对实现沪、深交易所上市的企业一次性给予1000万元奖励。对今年我市第一家科创板上市公司新风光电子已经兑现奖励。确保年内再有1家企业成功上市,3家企业进入上市程序。实施“要素保障”工程,做实产业推进专班,强化资金、土地、能耗等市级统筹,全面推行“标准地”模式和“亩产效益”评价,完善“要素跟着项目走”保障机制,让好的项目享受最优质的资源。实施“企业家培育”工程,全力落实好“支持企业家干事创业25条”“优化关心关爱企业家10条”等政策措施,宣传表彰优秀企业和企业家,增强企业家的归属感、幸福感、荣誉感。
坚持换位思考,站在企业的角度想问题,用心、用力、用情地为企业搞好服务,以全天候不打烊的“店小二”服务,全力打造企业满意的济宁品牌。以争创国家营商环境改革创新示范区为目标,全面推行“一次办好”,对企业各类手续办理流程再改造、环节再归并、时限再压缩、对企业服务事项“全公开、全上网、全透明、全公示”,努力打造事项最少、效率最高、时限最短、流程最简的一流环境,让“跑一次”为上限、“不用跑”为常态。建立全市“千名干部联系服务千家企业和人才团队”制度,量身定做涉企服务,真正实现“院内的事企业办、院外的事政府办”,让企业尽情释放创新创业活力,全面开创济宁争先进位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