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做中学”科学活动中材料的选择

2021-07-09 15:29朱桑丽
幸福家庭 2021年5期
关键词:做中学泥鳅沙子

朱桑丽

活动材料影响着幼儿探索与认知的兴趣。在“做中学”科学活动中,材料的选择不仅会影响幼儿的探索的兴趣,还会影响幼儿的思维。本文将针对如何科学合理选择活动材料,让幼儿在探索的过程中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进行探究。

吴月萍老师在《法国见闻“做中学”》专题报告中这样定义“做中学”活动:“做中学”的主要概念是让儿童亲自参与对物体和自然现象的发现,让他们通过观察和实验接触现实的方式参与活动,以起到激发幼儿想象力、加强幼儿思考力与语言掌握力的目的。即“做中学”活动需要幼儿亲身参与,主要活动方式为观察和实验,让幼儿发现物体与自然现象的特点或规律。“做中学”活动的最终目的并非发现或了解、掌握这些知识,而是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加强幼儿的思考能力和语言能力。这一过程中材料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实验的现象与幼儿的观察,进而影响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的科学品质。因此,材料的选择与投放,在“做中学”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一、材料之“趣”

幼儿天性爱玩,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不需要教师的任何指导,就会自主观察与探索。因为兴趣,幼儿会盯着玩具看、用小手去摸玩具、偷偷进入区域玩耍、容易被颜色鲜艳的玩具吸引,他们会想看、想摸、想摆弄、想闻甚至想尝,这就是观察与探索——科学活动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过程。因此,我认为在科学活动中选择材料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趣”。在小班上学期,我模仿吴月萍老师的“做中学”活动进行了“捉泥鳅”活动,当我把泥鳅搬到孩子们的面前时,他们马上围过来大叫着说:“鱼!鱼!”还有孩子说:“不对,是泥鳅!”在动手捉泥鳅时,孩子们的情绪更加高涨,他们沉浸在捉泥鳅的乐趣中,不时会冒出“好滑啊!”“真黏!”等话语。成功捉到泥鳅的孩子在教室里大喊着:“我捉到了!我捉到了!”孩子们对于感兴趣的事情,不需要教师的引导,也会专注地观察、探索,并且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逐渐掌握泥鳅的形态和特点。兴趣是引导幼儿探索发现、让幼儿保持热情最有效的途径,幼儿之间具有差异性,他们的个性不同,兴趣不同,对周围环境和课程内容的接受能力也不同。因此,教师要根据幼儿不同的兴趣、需要和发展目标针对性地选择活动材料,不断增添新的活动材料,同时还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幼儿的发展需求,调整、补充、更新幼儿感兴趣的材料,要善于发现和观察幼儿,为幼儿创设有趣的活动,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让幼儿在“做中学”活动中不断探索和发现。

二、材料之“用”

(一)投放材料要直观易用

小班幼儿对于材料的认知都是凭借自己的直觉。每个幼儿的能力和发展水平不同,因此,教师在投放材料时要全面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幼儿,让每个幼儿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此外教师还要选择实验结果明显的材料,便于幼儿观察和发现。在设计小班科学活动“运沙”时,原本我们选择的材料是水,目的是让幼儿感受水的流动性并能够灵活使用工具。我们在工具的底部挖了小洞,让水从小洞中流出来,但是水是透明的,流出来时并不明显,不利于幼儿观察。于是我们将水换成了沙子,沙子也具有流动性,并且不像水一样容易依附在工具的外壁上,即使有少部分沙子依附在上面,与从底部掉落的沙子相比,也可忽略不计,因此不会影响幼儿的观察。同时,沙子从工具底部的小洞中漏出時现象也十分明显,小班幼儿能直观、清楚地观察到材料的变化。

(二)投放材料要有科学意义

在“做中学”活动中,投放的每种材料都应该具有明显的科学意义。科学活动的意义是培养幼儿良好的科学品质,让幼儿热爱科学获得丰富的科学经验。在区域活动“我会变”中,我们准备了五种材料,两种遇水不发生变化的材料,两种遇水发生明显变化的材料,一种遇水发生变化但变化过程很缓慢的材料。但是在操作过程中,五种材料会让幼儿的操作变得十分混乱,幼儿的思维也难以跟上,因此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投放过多的材料反而会让活动失去探究的意义。于是,我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了活动材料,先投放两种遇水变化比较明显的材料,让幼儿在简单的操作中探索其中的奥秘,然后逐次递增材料,让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发现更多不同材料的变化。我们要充分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投放充满探究性、科学意义的材料,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让幼儿爱上动手动脑,积极与环境和材料互动,提升幼儿科学探究能力。

三、材料之“富”

(一)材料丰富——生活化

在“做中学”科学活动中,教师应该选择幼儿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贴近幼儿的生活,从幼儿的生活中选择材料,将生活化理念融入科学活动中。幼儿更容易接受和认同自己熟悉的材料,便于唤醒头脑中已有的认知经验。因此,我们投放的都是幼儿身边易取易得的材料和贴近幼儿生活的材料,对于幼儿的自主探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在小班的科学区,我们经常会投放各种各样的小石头,让幼儿通过敲打石头发现不同的石头敲打出来的声音是不一样的,也会投放一些幼儿园里随处可得的树叶,让幼儿用放大镜观察树叶的叶脉。

(二)材料丰富——层次多

在“做中学”科学活动中,教师还要根据不同幼儿的年龄特点和需求针对性地选择材料,注重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以促进不同能力发展水平幼儿的成长。科学活动中材料的选择应该兼顾每个幼儿,让每个幼儿都拥有尝试的机会。幼儿渴望获得成功,当幼儿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后,会更加乐于探索,更愿意参加科学活动。因此,教师应该让大部分幼儿在第一次操作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并且为能力较强的幼儿投放稍微具有难度的材料,难度控制在“跳一跳就能够到”的高度,让幼儿在活动中学习方法,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例如,在“运沙”活动中,第一次操作时,我们投放了小盘、有洞的杯子、小篓子等材料,让幼儿利用这些工具运沙,自主选择工具,了解哪些工具可以运沙,哪些工具不能运。第二次操作时,我们投放了小盘、有洞的杯子、小篓子以及纸巾等材料,让幼儿能够将这些工具组合起来,达到不让沙子掉出来的目的。

(三)材料丰富——玩法多

活动材料的信息量越大,能够为幼儿的探索提供更多的线索,有利于促进幼儿创新个性化的玩法,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寻找方法的过程就是探索的过程,蕴含的方法越多,幼儿就能探索得越多。例如在“运沙”活动中,第二次操作的目的是让幼儿通过运沙,萌发改造工具、活用工具的意识,并在集体交流中,培养幼儿不断尝试、探索的科学素养。我们给幼儿提供了有洞的杯子和纸巾,要求幼儿在运沙的过程中不能让沙子掉出来。方法有很多:①用手指堵洞;②用手掌捂住杯底;③舀少一点沙子,将杯子横过来运沙;④用纸巾堵洞;⑤用纸巾捂住杯底;⑥将纸巾铺在杯子里面,等等。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者借鉴别人的经验,学到了很多的方法,让幼儿学会思考、善于思考,提高了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材料之“续”

科学探究的脚步不会停止,这也是我们应该让幼儿感受到的科学精神。因此,在科学活动的延伸环节,我们要让幼儿继续探索,延伸课堂中的问题。例如,在活动“运沙”的延伸环节,教师可以提问幼儿:“你们能想出这么多的好办法真厉害啊!可是除了这些还有很多种方法呢!你们要尝试继续想一想吗?”这激发了幼儿继续探索的兴趣,促进幼儿继续探索。再如,“捉泥鳅”活动的延伸环节,教师可以提问幼儿:“泥鳅的本领远不止这些,你们回家以后还可以继续观察,能不能发现泥鳅还有哪些了不起的地方?”教师可以通过家园合作共育,利用各种形式开发、利用家庭教育资源,实现家园共育,让幼儿感受到科学活动的快乐与成功的喜悦,提高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增进亲子关系,激发幼儿继续探索的欲望。

在“做中学”科学活动中,材料的选择是幼儿感受科学与生活的重要媒介与资源,会影响幼儿的思维、操作习惯、科学品质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需求,投放适宜的材料。丰富、易操作的活动材料,能够让幼儿运用多种感官进行探索,激发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兴趣,提高幼儿的科学素养,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翡翠幼儿园)

猜你喜欢
做中学泥鳅沙子
泥鳅笼
一粒沙子的历史
捉泥鳅
捉泥鳅
绝望的沙子
一起去捉泥鳅吧
一粒沙子
“做中学”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分析
关于幼师立体几何教学与幼儿园教育衔接的教学案例
遵循“做中学”理念,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