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瑛
游戏是幼儿喜爱的学习方式之一,也是幼儿重要的学习途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师要坚持以游戏为幼儿的一日基本活动,运用多种活动形式,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及学习兴趣,培养幼儿良好的品格与行为习惯,促进幼儿的身心全面发展。”在课程游戏化背景下,音乐活动游戏化要求教师改变原有活动材料、教学情境、教学方式,将游戏化渗透整个教学活动中,为幼儿创设愉快的音乐游戏环境及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音乐活动内容,保障幼儿在具有游戏精神的音乐活动中获得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在课程游戏化背景下,音乐活动游戏化是将单调乏味的音乐知识和抽象的音乐符号转变为生动形象且有趣的游戏的教学方式。这样能够丰富幼儿对音乐知识结构的认知,促进幼儿音乐欣赏能力、表征能力、想象力、社会性等多方面的发展。例如,在选择音乐活动内容时,教师应选择贴近幼儿生活,反映生活中人、物、事的歌曲,让幼儿能运用自身的已有知识经验,理解音乐内容,根据自身经验表现歌曲中不同角色的姿态、动作及表情等。这种教学形式,给幼儿提供了发现与创造的空间,让幼儿通过感官体验、动作创编、情境游戏等多种途径,认知、欣赏、掌握音乐知识,提升幼儿的想象力、思维能力及艺术表演与欣赏能力。
音乐是情感的表现,能够触及人的心灵,引发人情感上的共鸣,人们可以通过音乐进行情感的沟通和交流,所谓“高山流水遇知音”正是这个含义。在音乐课程与游戏结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幼儿设置各种类型的合作游戏,如分组型的乐器打击游戏、角色扮演游戏等,从而提升幼儿的合作能力。在这些活动中,幼儿会密切合作、相互配合与协助、认真倾听和观看其他幼儿的表演,逐步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集体意识与合作精神,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另外,在音乐活动与游戏结合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对幼儿的表现做出评价,引导幼儿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培养幼儿的自我调节能力,有效促进幼儿自我意识的形成。
(一)借助趣味性的活动材料,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
趣味性、多元化的游戏材料可以提升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音乐,激发幼儿深度学习的兴趣。中班幼儿处于主观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实施音乐活动游戏化的过程中,我们要提供给幼儿与音乐相符的游戏材料,不同形状、不同结构、不同材质、不同颜色的材料都会给幼儿的音乐感受能力带来别样的启发,激发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同时,趣味性的材料也可以给幼儿提供想象与表达的空间,丰富幼儿的艺术情感,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感受音乐的熏陶。
例如,在中班音乐活动“小马小马”中,我为幼儿准备了椅子、图谱、各种马的图片等,引导幼儿认知与使用这些层次分明与创新性较强的材料,充分满足幼儿对音乐活动内容的好奇心与兴趣。通过这种趣味性的音乐活动,激发了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让幼儿在使用材料的过程中掌握歌曲中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变化,促进幼儿手、眼、脑的协调发展,启发幼儿的多元思维,促进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二)创设情景,促进幼儿对音乐旋律、节奏的理解
游戏与音乐结合为幼儿提供了充满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空间,促进了幼儿的艺术欣赏能力、感知能力与音乐表现能力的同步发展,激发了幼儿学习音乐的潜能。课程游戏化是组织音乐活动应具有的基本特征,是《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共同倡导的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特征。因此,教师在开展音乐活动时,要创设适宜的情景化音乐教学环境,探索丰富的教学方式,寻找与音乐作品、幼儿兴趣需求相适应的媒介,让幼儿在课程多元化整合与情境创设相结合的游戏氛围中,能够更加专注、深入地感受音樂作品的旋律、节奏等,形成对音乐的初步感知与认识,从而提高幼儿想象性思维的能力,促进幼儿对于音乐活动的理解。此外,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的过程中,还可以与幼儿的已有经验相结合,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注意力,引导幼儿在观察与经验累积的基础上充分调动自身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促进幼儿对于音乐旋律、节奏的理解。
例如,在中班音乐活动“小马小马”中,我为幼儿创设了“大草原”的场景,并在“草原”中为幼儿添设了拉马绳、挥舞马鞭、奔跑的马、小马跌倒等多种情境,引导幼儿根据自己对小马的已有经验理解音乐情境,并帮助幼儿通过理解音乐活动的内容、在与音乐情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学习音乐。在音乐活动中,我还引导幼儿在课程多元化整合与情境创设相结合的游戏氛围中,体验音乐情感,对音乐所表达的情绪形成初步感知与认识,激发幼儿探索音乐的兴趣,帮助幼儿有效理解音乐内容。
(三)教学做合一,提高音乐活动的有效性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思想,强调以儿童为中心,以幼儿为活动的主体,从幼儿的个体需要、认知水平、喜好、经验与自身情况出发选定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音乐活动游戏化应立足于幼儿本身,重视幼儿在音乐活动中是否能轻松愉快、无拘无束地展示他们的个性,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性,激发幼儿对音乐的个性理解,提高音乐活动的有效性。
例如,在中班音乐活动“小马小马”的创设中,我根据幼儿喜爱小动物的特点为其选择了活动内容,在活动前我们一起观看了关于马的视频,激发幼儿关于马的已有经验。在活动的过程中我为幼儿准备了“小马”(小椅子),引导幼儿利用椅子感受骑马的感觉,让幼儿进一步欣赏音乐、理解音乐性质和结构等,让幼儿通过动作感受节拍。在活动中,我还为幼儿创设了小马奔跑的情境,引导幼儿模仿骑马的动作,尝试通过学习不同的骑马动作趣味学唱歌曲,并通过摔倒的动作,让幼儿感受音乐中的十六分音符,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让幼儿大胆表现“跌倒”这一特定情境,结合节奏的变化,帮助幼儿更有效地理解音乐节奏与音乐内容的关系。
在整个音乐活动过程中,我们首先丰富了幼儿对于马的已有认知,并根据幼儿的兴趣、需求为幼儿创设了特定的音乐活动情境,以充分调动每一位幼儿的兴趣。其次,我们给予幼儿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根据幼儿的个人意愿创设音乐情境,保证了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了幼儿的主体作用,践行了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理念,提高了音乐活动的有效性。
(四)建立音乐表象,感受音乐活动的“美”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幼儿只有通过聆听才能感受、体验到音乐的审美特点。欣赏音乐是幼儿感受音乐、深入体验音乐、理解音乐节奏、建立音乐表象的有效途径,每一首音乐作品都包含着自己的喜怒哀乐,具有不同的情绪符号,我们要引导幼儿了解音乐的情绪,让幼儿在音乐欣赏中进行思考。因此,在音乐活动中教师应给予幼儿足够的时间熟悉音乐,通过欣赏音乐让幼儿了解音乐的情绪,感受音乐作品的思想、感情,为幼儿打开抽象思考的大门。当代著名儿童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曾提出:“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由此可见,教师在引导幼儿进行音乐活动时,首先要帮助幼儿理解乐曲的节奏,欣赏音乐是幼儿掌握音乐节奏的有效办法,听觉器官是幼儿感受音乐旋律与音符的主要媒介;其次要引导幼儿在反复聆听音乐的过程中,不断刺激幼儿的听觉器官,建立音乐表象。
例如,在中班音乐活动“小马小马”中,活动难点是引导幼儿掌握十六分音符,理解与感受歌曲的旋律特点。因此,在音乐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通过不同方式反复聆听音乐作品,帮助幼儿建立相对稳定、清晰的听觉表象,让幼儿熟悉旋律与歌词,感受音乐的情绪。在音乐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通过反復欣赏音乐作品与打节奏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幼儿有效掌握十六分音符的长短节奏。在运用欣赏音乐创设音乐活动中,我用不同的问题、不同的方式带领幼儿反复欣赏了音乐作品,刺激了幼儿的听觉器官,激发了幼儿对音乐情绪的理解,让幼儿有效掌握了各类型的音乐符号,帮助幼儿建立了音乐表象,并在趣味性游戏的帮助下,让幼儿体会到了音乐带来的乐趣,让幼儿学会欣赏音乐,感受音乐中的“美”。
总之,在幼儿阶段利用游戏与音乐结合的方式开展音乐活动是培养幼儿思维能力、艺术审美能力、节奏感、认知能力、社会发展与其他综合能力的重要方式。作为教师,我们要有目的的根据幼儿的年龄阶段选择适宜的音乐内容、音乐活动并与游戏相整合,引导幼儿在游戏中欣赏、学习、感受音乐,掌握多种音乐知识,通过观察、模仿与记忆等多种思维模式,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并通过感官体验、动作创编提升幼儿的艺术表演与欣赏能力,从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苏州高新区文星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