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博
基于Cite Space知识图谱的荀子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汪博
(湖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2)
当前正处在对传统儒学的系统性反思与政治儒学转向的历史阶段,荀子因其鲜明的政治向度和丰富的制度资源,被认为可以发挥积极作用,故日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并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基于Cite Space可视化分析工具,绘制出近20年来国内荀子研究的知识图谱,全面客观地展现荀子研究的现状和趋势。荀子研究的进程可以分成三个阶段:接续传统研究的发展期(1998-2006);有重要突破而又多样化的繁荣期(2007-2014);内在意蕴和价值得以深度拓展的深化期(2015-2018)。当前学界关注的主题集中在三方面:荀子哲学地位和历史评价反思;荀子传统命题再探讨;中西比较视域下的荀子研究。近年来国内关于荀子的研究主题稳中有新,继承与变化并存,前期主要接续荀子的一些传统命题,后期不断向多元化拓展,西方哲学的引进激发了荀子研究的新话题。在未来研究中,荀子与诸子关系、荀子的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探讨将成为新的知识增长点。
荀子研究;Cite Space;知识图谱;研究热点;发展趋势
近年来,儒学复兴有星火燎原之势,学界普遍认为儒学是中华民族的根底,可以为现代社会提供丰富的学术思想资源[1],而且儒家思想虽然屡经冲击,但当前儒学在场形式的多样化预示着现代儒学复兴的第二次机会的到来[2]。在儒学复兴及其反思中,政治哲学的引进以及由此激发的大陆新儒学的建构最引人注目,而荀子因其鲜明的政治向度和丰富的制度资源,被认为可以在其中发挥积极作用。因此,荀子成为学界持续关注的热点话题,并积累了大量研究成果。目前,哲学领域关于荀子研究状况的综述文章十分丰富,这些研究富有价值且具有启发性,但是,从宏观层面对荀子研究概况进行定量分析的研究相对匮乏。本文基于文献分析法,采用被学界广泛认可的Cite Space可视化工具,对文献量化结果进行质性分析,客观展示荀子研究的热点、现状及演化趋势,以期为未来荀子研究提供参考。
文献计量分析是在构建样本文献库并提取相关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的。本文所用数据来自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具体检索式设定为“主题词=荀子”and“时间跨度=1998-2018”and“来源类别=CSSCI”,检索日期为2019年3月20日,共得到1418条文献记录。将期刊来源限定在CSSCI可以保证所选论文的代表性和权威性,而因为CSSCI数据库从1998年开始建立,故检索时间只能起始于1998年。选择主题词进行搜索比关键词和篇名搜索囊括文献更多,更加全面。在检索过程中发现,部分文献的关键词虽然包含“荀子”,但文章主题并非荀子研究,因此通过人工判读文献标题、摘要等相关信息,剔除可能对研究造成干扰的文献,以确保研究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经筛选后得到955条文献记录,基本包含了这一时期主流的、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以此构成本文分析样本库。
文献计量法是基于统计学和数学的定量分析方法,该方法以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根据各类文献信息对某个研究领域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客观描述。本文使用陈超美博士开发的Cite Space可视化软件,根据1998-2018年期刊发表趋势图梳理国内荀子研究相关文献,利用作者、机构知识图谱展示荀子研究的核心作者和重点机构,采用关键词频次、中心性与共现知识图谱展示该领域研究热点,并制作关键词聚类图对荀子研究的重点主题进行探讨,进一步厘清该领域的知识结构。此外,为了直观展示荀子问题研究的发展历程,还绘制出关键词时区图并进行突现分析,阐述国内荀子研究的动态演化路径,对国内荀子研究的整体图景加以呈现。
如图1所示,近20年来,荀子研究的文献数量除个别年份有所波动外,在整体上呈上升趋势。1998-2007年,荀子研究每年发表文章数量维持在20篇左右,表明荀子研究尚处于发展阶段。2008-2012年的年均文献数量猛增到近70篇,荀子研究进入繁荣期。2007年8月举办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场荀子思想国际研讨会,以探讨荀子思想的当代价值为主题,学者们展开了充分讨论,认为荀子开拓了儒学的话语体系,对当今社会管理、处理宗教问题有参考意义,而且荀子在政治思想方面有重大推进,其社会和谐论内容丰富,操作性强,其礼治模式对当今法治有很大参考价值。会议对荀子的人性论、儒学地位、荀学史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拓展了当今荀子研究的视野,并对很多传统观点展开论述,从而为荀子研究的全面展开奠定了基础[3]。2013-2018年,平均发表数量为60篇左右,表现一种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状态。其中,2015年发表论文82篇,是整个统计时段中研究成果最多的一年,这与周炽成的荀子人性论研究新成果有密切关系。当年周炽成连续发表多篇文章,探讨了《性恶》篇的文本归属、荀子非性恶论的历史证据、荀子性朴论及与儒家教化政治的关系等问题,他认为,《性恶》篇乃荀子后学所作,依据《礼论》等真正的荀子文本,荀子主张的其实是性朴论。上述观点引起学界的激烈争论和回应,并不断向纵深发展。
图1.荀子研究文献的变化趋势
研究者是推动学科发展的力量,图2展示了荀子研究的作者合作知识图谱,直观反映了该领域的核心研究力量。图中节点大小与字体表明作者的总体频次,节点和作者名字字体越大,表明该作者的频次越高,其学术影响力也越大。节点之间的连线代表作者合作强度,连线越粗表明作者共现的频次越高。金陵科技学院的陈光连(16篇)居于首位,属于该领域的最高产作者,复旦大学的东方朔(9篇)和华南师范大学的周炽成(7篇)紧随其后,其次就是西华师范大学强中华(6篇)和吉林大学张铮(6篇)。这些作者是国内荀子研究的核心力量,对推动荀子研究具有重要作用,但各研究者的切入点并不完全相同,其中陈光连研究方向最广泛,从道德哲学、政治哲学、比较哲学等诸多角度展开荀子研究,展现出荀子思想的广阔视野和深刻内蕴;东方朔则侧重于荀子思想的哲学阐释,同时挖掘荀子思想的政治向度,努力为其现代合理性辩护;周炽成则将视角集中在荀子人性论方面,提出性朴论这一新观点,并从思想史、文献学等多角度加以论证,在与学界同仁的争论中将荀子研究推向高峰。
图2.荀子研究作者共现图谱
图3.荀子研究机构共现图谱
此外,作者共现图谱中57个节点间仅有2条连线,分别是陈光连和赵国付、东方朔和陈凯的两次合作,网络密度仅为0.0013,表明作者间除导师与学生之间有合作外,基本都是独立发文,研究力量分散,缺乏学术合作。这与哲学的人文性质有关,其研究者重内在体验与思辨,工作内容主要是文本阅读与阐释,表现出明显的独立性和个人特色。
除研究者外,研究机构是荀子研究的主要支撑平台,本文绘制出研究机构的知识图谱,对发文机构及其网络加以分析。如图3所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以及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发表较多荀子研究论文,处于核心地位。山东大学因为身处孔子故乡,儒学研究氛围浓厚,其中黄玉顺的荀子社会正义思想研究、沈顺福关于孟荀两大儒学传统的整体性研究、王埅的荀子正名思想研究是山东大学荀子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复旦大学和武汉大学是传统文科强校,儒学研究力量雄厚,荀子研究成果较为丰硕。复旦大学的东方朔对荀子的政治哲学研究颇具开创性,而武汉大学的丁成际、储昭华、吴祖刚等对荀子的人性、群学、正义、分等思想展开了丰富讨论。从合作网络来看,各个研究机构之间的联系较少,70个节点仅有5条连线(网络密度仅为0.0021),表明研究机构之间缺乏相应的合作,以独立研究为主。
关键词是对文章主题的高度概括,能够传递出论文中心内容,通过关键词共现分析可以确定该领域研究的热点主题。图4展示了1998-2018年国内荀子研究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其中,字体大小标识关键词出现的频次,某个关键词出现的次数越多,其字体越大,表明它是荀子问题领域的研究热点。关键词之间的连接线表明两个关键词在同一篇文章中出现,连线越粗标识两者共现的频次越高。国内荀子研究关键词知识图谱整体布局合理,结构紧密,主题专注度高,呈现以荀子为中心的多层次网状知识结构。
图4.荀子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
上图4的关键词知识图谱中,共出现121个关键词和152条连线,核心关键词主要是荀子、儒家、性恶论、孟子、孔子等,反映荀子研究领域的重要关注点。“荀子”作为本文研究对象,处于知识图谱的中心位置,它一方面通向“儒家”一类重要话题,这是因为荀子一般被看作先秦儒学的发展者和总结者,不仅与孔孟有紧密关联,而且对汉代儒学甚至后世儒学都有深远影响,荀子与儒学发展的关系始终是学界研究的热点;另一方面则导向“性恶论”“孟子”“人性论”等,“性恶论”可以合并至“人性论”,人性论问题在荀子研究中占据焦点地位,因为荀子提出与孟子截然对立的性恶主张,这激起后世关于儒学人性问题的广泛讨论,甚至影响到整个儒学谱系的确立。“荀子”除与其他关键词有广泛关联外,自身也辐射出诸多知识点,主要是“哲学地位”“历史贡献”“社会秩序”“养心”“欲望”等,表明荀子的整体评价仍处于争论之中,而关于道德修养则是学界比较关注的具体问题。从知识网络整体来看,“荀子”“孔子”“儒家”构成一个知识闭合回路,说明荀子作为儒家重要成员是学界共识,荀子研究一直是在儒学基本框架内进行的。
关键词共现可以将热点内容呈现出来,但较为分散,不易把握,而聚类分析则是对关键词进行分类,通过将相似性大的关键词放在一个组内,差异性大的则置于不同群组,从而形成一定数量的研究主题,对挖掘研究热点、呈现知识结构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采用LLR算法,共导出9个有效聚类(见图5)。
图5.荀子研究关键词聚类图谱
经Cite Space软件运算得到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的Modularity Q=0.7904,远大于临界值0.3,说明共词网络的社团结构显著,聚类效果较好;Silhouette=0.6794,大于临界值0.5,表明聚类图谱的效果较为理想。如图5所示,对20年来荀子研究关键词聚类后得到9个有效聚类:哲学地位、先秦、礼法、势荣、“礼”、亚里士多德、先秦儒家、法治和董仲舒。
通过对可视化知识图谱的分析,可以显示出国内荀子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其关系,全面、直观地展示研究概貌。为了更清晰呈现研究领域的热点主题,笔者结合相关知识背景与文献解读,将关键词聚类分析得出的9个聚类有效类别进一步整合为三大研究主题,并对每一研究主题进行详细的、系统的解读,从而全面把握荀子研究热点主题的内涵与态势。
该研究主题覆盖面最广,包含聚类最多,分别是#0、#1、#6、#8,关键词主要有哲学地位、历史贡献、德治、稷下、天人之分、人性、王道、礼学、孔孟、董仲舒、孟荀关系等。#0是直接关于本主题的聚类,而#1、#6、#8则是将荀子置于先秦思想、先秦儒家以至于汉唐思想的背景下讨论荀子在其中的位置和关系。将4个聚类汇聚到本主题下,可在更大背景下呈现关于荀子地位和价值的反思情况。该主题主要沿着三个逻辑进路展开:
一是从宏观视角探讨荀子的哲学地位,试图在整体上纠正以往对荀子的偏见。儒学作为一种内涵丰富的思想体系,具有多元化的学术类别,荀子奠定了儒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发展出分疏、析别的方法传统,有理由将其看作先秦学术思想史的集大成者[4]。而且,荀子在思想内容和方法上都具有综合性特征,这就决定不应该从孟荀对峙的模式,而应该从集大成者的视角研究荀子[5]。在荀子思想视域方面,有学者认为荀子主张人性、语言、知识、道德和政治治理五位一体,体现出自然与社会有机统一的宏阔视野,是一位系统哲学家[6]。在研究意义上,梁涛认为荀子与当代儒学发展密切相关,只有统合孟荀,将荀子纳入新四书,才能建构起内外完备的儒家思想[7]。学界主张要给予荀子在儒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并将其看作先秦学术集大成者,这是对传统荀子观的根本性挑战。
二是从孟荀关系方面探讨荀子在儒学内部的特色和地位。孟荀之间存在众多差异,表现出两种各具体系的学问进路,因此,孟荀比较一直是荀子研究的重点内容。与以往的扬孟抑荀不同,近年来学界更注重孟荀的平等地位,将二者视作儒学内部两大脉络,如沈顺福将儒家哲学看作以孟子为代表的性本论传统和以荀子为代表的人本论传统[8]。在思想传承方面,孟子构成思孟学派的重要一环,而从《论语》《说苑》《史记》多种文献来看,荀子传自仲弓之外王儒学,构成与思孟学派的弓荀学派[9]。出土文献的问世和解读对重新认识孟荀关系产生重要作用,有学者基于对清华简《保训》的分析,区分出仁义—中和礼义—中两种“中”模式,指出真正全面继承“中”的传统的是荀子而非孟子[10]。值得注意的是,孟荀之间并非全部相异,在汤武放伐的仁义论证明、王道高于霸道的价值定位上二者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应该逐渐认识到孟荀在儒学立场上的一致性[11]。
三是从荀子与法家关系方面探讨荀子的学派归属。荀子作为战国晚期一个综合性的思想家,对各家学说都有所吸收,其中就包括法家。根据史料记载,韩非、李斯皆为荀子学生,进一步佐证了荀子与法家的亲缘性。基于此,有学者引入政治体制的维度,从政治思想与道德思想的内在关联上论证荀子是受儒家影响的法家,即儒法[12]。但王正则从荀子对儒家价值立场的坚守、制度化礼学的强势和僵化问题等方面论证荀子不是法家,而是有法家特色的儒家[13]。两位学者都强调荀子与法家的思想关联,但从不同角度出发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这从一个角度表明荀子思想的复杂性。然而,多数学者仍然主张荀子根本立场上属于儒家,与法家道、术皆异,因为荀子以礼统法而韩非以法为道、荀子由霸道上升为王道而韩非由霸道降为强权[14]。
该主题包含聚类#2、#3、#4,关键词主要有礼义、礼法、正名、仁政、性恶论、君子、势荣、法后王、内圣外王等。该主题涉及范围相当广泛,延续了历史上重要观念的讨论,并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出新看法和研究思路,极大推动了对各类传统命题的再认识和再诠释。
除人性论问题外,礼学思想也是荀学中的重要内容。荀子哲学在本质上即为礼学,荀子从政治、人生、本体三条路径深入阐发了礼的价值[19]。荀子在建构其哲学体系时,以礼为最高哲学范畴,并把它作为道德教化根据和社会治理的准则[20]。在多数学者推崇荀子的礼学贡献时,也有学者从礼学史的角度出发,认为相对于孔子礼学,荀子礼学转向世俗化、功利化、外在化,是五伦向三纲演化的一个中间环节[21]。
除以上问题外,还有天人观、历史观、荣辱观、王霸观、义利观、名实观等等,都是历史上讨论较多的问题。近20年随着荀子研究的升温,再加上众多出土文献带来的新材料,这些问题又重新回到学术视野,并不断往宽广纵深的方向推进。上述研究对于撇除历史上的固有偏见,还原荀子思想的本来面貌发挥了重要作用.
该主题包含聚类#5、#7,关键词主要有亚里士多德、康德、政治哲学、正义、法治等,是近年来荀子研究领域出现的新动向。随着西方哲学的译介和本土化,在哲学视域下研究传统思想成为学界的基本研究范式之一。通过中西比较和互释,荀子研究的内在活力得以增强,是当前及未来的研究热点。该主题主要有两条逻辑进路:
一是荀子与西方哲学家的思想比较。荀子是先秦思想的总结者,与亚里士多德在希腊时期的思想地位相当,二者具有较强可比性。在法律手续方面,荀子和亚里士多德在都关注群体生存的秩序问题,强调运用法律以抑制人性中的恶,以此来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完善[22]。在德福观方面,荀子与亚里士多德存在一致性,二者既关注精神层面的道德幸福,也关注物质幸福,都把人的德性修养和塑造作为评判生活是否幸福的主要标准[23]。除亚里士多德外,荀子与霍布斯在政治哲学方面的比较也是热点。荀子与霍布斯都是从人性恶的前提出发,基于建立秩序和结束争战的道德关怀,而走向带有君主专制气息的制度构想[24]。在社会秩序建构模式方面,荀子强调通过隆礼重法、明群使分构建和谐有序的等级社会,而霍布斯则是通过社会契约形成“利维坦”来通往和平道路[25]。
二是借助西方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挖掘荀子思想的内在意蕴,以展现其思想的现代意义。在道德学说方面,荀子表现出与孟子截然不同的思想路径,这一差异被传统儒学认为是荀子在文本上有所缺失。然而,在儒家伦理学与德性伦理学会通的学术视野下,荀子以理性为基点展开其道德哲学,代表了一种理性主义的理论取向,与在理论建构上与孟子的情感主义殊途同归[26]。在何以成德问题上,有学者引进西方道德哲学中的动机概念,指出荀子道德动机问题涉及一个性恶之人道德转化如何可能的根本性问题,荀子人性中不存在现成的道德倾向,而是在修养与转化中逐步培养道德动机[27]。学界除了为荀子的道德思想辨证外,尤其着力于挖掘荀子政治理论的内涵。在西方正义论的视角下,荀子有其一套独特的正义理论,其基本结构为:仁(爱)→利→义→礼(规范)→乐(和),其中正义原则是其枢纽[28]。荀子的礼概念有深厚的政治哲学意蕴,如谢晓东从荀子的礼分析得出荀子属于他律伦理学、支持君主专制,形成精英主义的等级分配正义[29]。就思想整体而言,荀子的问题意识不是道德修身,而是表现出浓厚的政治哲学意味,这可以从其论争的根源、对象、类型及结果可以看出[30]。通过引进西方多种理论视域对荀子加以研究,展现荀子的思想特色及其合理性,这不仅有益于重新认识荀子,也有利于推进儒学的现代化。
荀子研究的演化路径是指荀子研究在该时段内的重点和变化趋势,主要通过Cite Space生成的关键词共现时区图和突现词检测表加以呈现。
关键词时区图将关键词节点置于一个横坐标为时间的知识图谱中,从时间维度上清晰反映不同时间段关键词的演进情况。不同时间段节点之间的联系反映了两个节点的传承关系,连线越多表明这两个时间区间的联系越紧密。最近数年(2015-2018年)的关键词展示了荀子研究领域目前研究的关注点和未来发展趋势。图6生动地展示了荀子研究领域的关键词演变。
在1998-2000年,关键词出现相当密集,此时段学界对荀子展开多面向探讨。就关键词内容来看,“荀子”“性恶论”“人性论”“儒家”“礼义”等关键词出现较多,这些内容大多属于荀子研究的传统命题,表明此阶段荀子研究仍处于积累时期,尚未突破传统视域。从2002到2005年,荀子研究关注度不高,处于低迷期。从2006年开始,各年份的关键词较为密集,且连续不断,表明近10年来的荀子研究始终受到学界重视,成果产出相当丰硕。从内容来看,荀子研究逐步向多元化发展,荀子思想中的特色内容不断被挖掘,如“教化”“群居合一”“礼学”“化性起伪”“天人之分”“养心”等,很多都属于荀子思想的关键命题,且涉及到天人观、人性论、道德修养、政治建构等重要问题,这对重新理解荀子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荀子研究不再局限在中国传统思想内部,而是积极引进西方视野,将荀子与西方哲学家如亚里士多德、康德进行比较,从中西比较的角度重新认识荀子的思想特色和历史地位。在直接比较之外,学者们运用西方理论和概念诠释荀子的思想内涵,关键词“正义”“法治”“政治伦理”“社会秩序”“道德动机”等频现,这有利于挖掘荀子的现代价值,推动荀学的现代转化。综上所述,从时间维度看荀子研究的关键词变化,发现荀子研究稳中有变,前期主要接续传统命题的讨论,后期则不断向多元化发展,整体上呈现出荀子思想特色的探索与基于西方哲学的比较和诠释这两大研究内容。
图6.荀子研究关键词时区图
图7.荀子研究的突现词
突现词是在某时间段突然出现或频率突增的关键词,能够显示出特定阶段学界研究的聚焦点,反映其研究趋势。在1998-2018年间,荀子研究共产生了10个突现词,如下图7所示,清晰地展示出国内荀子研究热点的持续时间和演化趋势。
1998年开始“法后王”突现,并持续长达8年,是所有突现词中时间最长的。荀子法后王思想是荀子历史观的一个特色,与孔孟儒家相别,而与法家相近。从法后王思想出发进行探讨,既展现了荀子思想的独特处,同时体现了儒学在战国末期的特定阶段的自我调整。从2002年开始,学界倾向于将荀子置于儒家整体中加以考察,“儒家”“先秦儒家”相继突现,学者们既比较荀子与孟子等其他儒学人物的差异,又从荀子思想本身说明儒家在战国末期的变化。2006年开始突现的“群居合一”和2010年开始突现的“正名”都是荀子思想的重要命题,学者通过“群居合一”概念发掘出荀子特有的政治观念,认为其核心在于整体性和谐,对当今社会治理仍有启示意义;而通过研究荀子“正名”思想,则表明荀子在正名方面既继承儒学传统,又综合诸子学说,是先秦正名学说的集大成。2011年突现的“正义”本不属于传统概念,学界通过引进西方正义理论对荀子思想展开分析,展现出中国特有的导向和谐的社会正义理念。2011年和2014年分别开始突现的“人性论”“性朴论”都是关于荀子人性问题,突现时间长,引起学界长期关注。荀子是否真主张性恶论?其人性论主张是否真与孟子完全对立?当今学界从文献考证和文本解读入手,展开细致讨论,相继提出性朴说、性恶心善说、性善说、性危说等主张,既澄清了荀子人性论的复杂面貌,又对荀子思想的整体认识奠定了基础。2011年突现的“天人之分”是对荀子天人观的再探讨,学界对于荀子是否完全将天人割裂的看法存在分歧,荀子天人相合的一面逐渐受到重视。2016年“法家”突现,学界重新探讨荀子与法家的关系问题,从不同视角出发得出关于荀子与法家关系的不同主张,这直接影响到荀子的学派归属问题,在未来仍是学界争论的热点。
综合图1发文数量统计、图6时区图和图7突现词,通过文献梳理和文本分析,并结合具体的相关文献,本文将近20年来国内荀子研究进程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发展阶段(1998-2006)
此阶段发文数量保持在每年20篇左右,在规模上处于荀子研究的发展阶段。就时区图来看,热点关键词主要集中在法后王、儒家、礼义、孟子、性恶论、孔子等,多属于荀子研究的传统内容,说明此阶段主要延续以往研究,在视野上尚未完全打开,理论突破性不强。由突现词可知,此阶段突现词只有“法后王”“儒家”两个,数量较少,学界仍主要聚焦于荀子思想的部分特色以及荀子在儒家内部的体现,尚未形成完整的研究格局。
2.繁荣阶段(2007-2014)
2007年山东临沂召开第一次荀子国际研讨会,引起学界对荀子研究的广泛关注,发文量出现猛增,之后数年都保持高位增长,是荀子研究的繁荣期。本阶段发文数量不仅在各阶段中最高,且关键词也最为丰富多样,代表近20年来荀子研究的主要成就。热点关键词主要包括群居合一、先秦儒家、正名、正义、人性论、天人之分、亚里士多德、教化、礼学、法治、哲学地位等。荀子文本中一些重要概念,如群居合一、正名、礼、人性等,被重新提出来加以分析,其国家治理、社会秩序建构等思想得到深度解读,人性问题也由单一的性恶说转变为多层次多面向人性观,这些都充分展示出荀子思想的独特性和创造性;荀子思想与西方哲学的比较是本阶段的一个研究亮点,学者多将荀子与亚里士多德、霍布斯、康德等进行比较,在彰显荀子思想的特性的同时挖掘其现代价值,使得荀子思想成为儒学与西方哲学沟通的一个重要桥梁;基于荀子思想本身价值以及荀子与西方哲学的可比性,荀子的哲学地位被重新评价,多数学者主张恢复荀子儒学大家的身份,把他看作先秦思想集大成者,甚至将荀子纳入新四书,这使得荀子的思想史地位达到历史最高点。
3.深入阶段(2015-2018)
此阶段在2015年达到发文量的高峰,之后保持在60篇左右,仍处于高位。在此阶段“性朴论”关键词突现,这是近来关于荀子人性论研究的最具特色的研究成果。有学者为性朴论主张提出多重文献与理论证据,其他学者也对此加以回应和批评,引发了广泛的研究和深入的探讨。另外就是“法家”关键词突现,学者基于不同视角和证据,对荀子与法家关系提出不同看法,目前尚未达成一致。荀子与法家关系既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理论问题,涉及面广,这与荀子思想的综合性有关,在未来仍然是一个研究焦点。其他最新出现的关键词还有政治哲学、道德动机等,学界积极引进西方哲学理论来考察荀子思想的特质及其合理性,这对在现代视野下理解荀子颇有益处,代表荀子研究的前沿问题,未来仍有较大的拓展空间。总的来说,荀子研究正在向不同领域逐步深化,其思想的内在意蕴和价值被不断挖掘,是中国哲学领域的重要知识增长点。
本文借助CiteSpace可视化工具描绘近20年来国内荀子研究的知识图谱,从空间维度上展示荀子研究的三大研究主题:(一)荀子的哲学地位和历史评价反思,学界主要从荀子哲学地位的宏观讨论、孟荀关系、荀子与法家关系三方面试图对荀子重新加以评价,以恢复其应有的地位;(二)荀子传统命题再探讨,学界在荀子人性论、礼学方面探讨较为深入,另外在其天人观、历史观、名实观等也有所推进;(三)中西比较视域下的荀子研究,这是诸多荀子研究者新的研究方向,借助西方哲学可以探知荀子思想的新向度,挖掘其现代价值。而且,结合时区图和突现词检测,从时间维度上将近20年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接续传统研究的发展期(1998-2006),有重要突破而又多样化的繁荣期(2007-2014),内在意蕴和价值得以深度拓展的深化期(2015-2018),从而将各阶段的演化路径呈现出来。
总体来看,近20年的荀子研究表现三方面特点:一是研究进程起伏较大,存在明显节点,前期平均文献在20篇左右,2007年荀子国际研讨会后突升至70篇左右,吸引众多学界研究力量的参与,说明荀子研究受外在影响较大,具有相当明显的时代性和现实性;二是研究主题稳中有新,继承与变化并存,前期主要接续荀子的一些传统命题,后期不断向多元化拓展,某些重要命题如人性论有较大创新,西方哲学的引进激发了荀子研究的新话题;三是未来研究趋势颇为明显,近两年文献数量仍然高企,热点频出,且不断出现新的研究视域,其中荀子与诸子关系、荀子的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探讨将成为未来新的知识增长点。
不过,近20年的荀子研究依然存在改进之处:研究立场方面,学界尚未完全摆脱自宋明理学以至现代新儒学形成的传统看法,无法以客观中立的态度研究荀子思想本身,还原出荀子真实的历史形象和实际价值;研究模式方面,孟荀对立的解释模式仍然占据主流,学界习惯于从孟荀比较的视角挖掘荀子的自身特色,无法将荀子作为先秦思想总结者的整体面貌展示出来;研究方法方面较为单一,学者多从某一学科而不是从综合视角研究荀子,不利于形成可靠的创新性见解。未来的荀子研究仍然具有相当大的成长空间,学界应当秉持中立的价值立场,破除单一的思维模式,综合各门学科,对荀子展开全面深入的探讨。
[1]汤一介.关于儒学复兴的思考[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
[2]陈来.百年来儒学发展的回顾与前瞻[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
[3]徐庆文.“儒学全球论坛(2007):荀子思想当代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文史哲,2008(2).
[4]郭齐勇.荀子:儒学思想史上的重要开拓者[J].河北学刊,2012(5).
[5]储昭华.关于荀子思想特征与地位的再认识[J].河北学刊,2012(5).
[6]成中英.荀子:统摄天人之道的系统哲学家[J].齐鲁学刊,2018(1).
[7]梁涛.“新四书”与“新道统”——当代儒学思想体系的重建[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4(3).
[8]沈顺福.论儒家哲学的两个传统[J].周易研究,2018(1).
[9]李福建.《荀子》之“子弓”为“仲弓”而非“馯臂子弓”新证——兼谈儒学之弓荀学派与思孟学派的分歧[J].孔子研究,2013(3).
[10]梁涛.清华简《保训》与儒家道统说——兼论荀子在道统中的地位问题[J].邯郸学院学报,2013(1).
[11]杨海文.汤武放伐与王霸之辨——从《保荀子·议兵》看孟荀思想的相似性[J].哲学研究,2014(10).
[12]赵法生.荀子的政制设计与学派归属[J].哲学研究,2016(5).
[13]王正.“法儒”还是“儒法”——荀子与法家关系重估[J].哲学研究,2017(2).
[14]李峻岭.荀子与法家:援法入儒及理念分合——兼论荀子与韩非、李斯之关系[J].理论学刊,2018(5).
[15]梁涛.荀子人性论辨正——论荀子的性恶、心善说[J].哲学研究,2015(5).
[16]路德斌.荀子人性论之形上学义蕴——荀、孟人性论关系之我见[J].中国哲学史,2003(4).
[17]陈林.荀子的人性论是否隐含性善思想?[J].现代哲学,2017(6).
[18]周炽成.再论儒家的性朴论——兼与日本学者和国内同行商榷[J].社会科学,2015(8).
[19]陆建华.荀子礼学之价值论[J].学术月刊,2002(7).
[20]黎红雷.礼道·礼教·礼治:荀子哲学建构新探[J].现代哲学,2004(4).
[21]赵法生.荀子礼学新论[J].中国哲学史,2015(3).
[22]李慧子.法与义之辨——亚里士多德与荀子法律思想比较研究[J].管子学刊,2014(2).
[23]孙伟.荀子德福观的再分析——基于与亚里士多德的比较[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6(5).
[24]黄芸.从“性恶”到“先王制礼义”——荀子政治伦理思想的内在逻辑,兼与霍布斯比较[J].道德与文明,2008(4).
[25]雷震.和谐社会的两种建构模式——荀子霍布斯政治哲学思想比较[J].学术交流,2011(2).
[26]王楷.积善成德:荀子道德哲学的理性主义进路及其当代启示——一种德性伦理学的视角[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27]东方朔.荀子的道德动机论——由Bryan Van Norden与David B. Wong的论争说起[J].学术月刊,2018(1).
[28]黄玉顺.荀子的社会正义理论[J].社会科学研究,2012(3).
[29]谢晓东.政治哲学视域下荀子的礼——以人性、优良政府和正义为中心的考察[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
[30]东方朔.荀子论“争”——从政治哲学的视角看[J].中国哲学史,2016(2).
The Knowledge Graph of Domestic Xunzi Research
WANG Bo
(Hunan University, School of Marxism, Changsha 410082, China)
Confucianism is in the stage of systemic reflection and political turn right now. As its obvious political dimension and rich institutional resources, Xunzi is becoming the academic focus. Based on the Cite Space, the article draws the knowledge map of the recent Xunzi research and shows the status and trends. The proces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development period(1998-2006), prosperity period(2007-2014), and deepening period(2015-2018). The main topics include the philosophical status of Xunzi, reexamin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proposition, and comparison of Xunzi and western thought. In the future, the relation between Xunzi and pre-qin scholars and the moral and political research of Xunzi will be the new knowledge growth points.
Xunzi research; Cite space; Knowledge graph; research hotspot; development tendency
B222.6
A
1673-2030(2021)02-0010-10
2021-03-05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传统儒学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531118010547)
汪博(1989—),男,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北京大学哲学博士,主要从事儒家哲学研究。
(责任编辑:苏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