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荣 张芝华 葛锦泽
肝癌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居所有恶性肿瘤第6位,且呈逐年上升趋势[1,2]。手术切除是治疗早期肝癌的重要手段,但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发展至中晚期阶段,预后极差[3]。目前,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是治疗中晚期肝癌的首选方法,能够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期,但单纯TACE治疗不能有效杀灭癌细胞,并容易引起肝损伤等严重不良反应[4,5]。本研究在TACE基础上辅助使用岩黄连注射液治疗中晚期肝癌,探讨中西医联合治疗措施的临床疗效。
1.1 一般资料 将蔚县人民医院2018至2019年中晚期肝癌患者110例纳入研究范围,按照治疗方式分为2组。对照组55例,其中男41例,女14例;年龄35~62岁,平均(53.16±6.42)岁;临床分期:Ⅱ期17例,Ⅲ期32例,Ⅳ期6例;病理分级:低分化19例,中分化29例,高分化7例。治疗组55例,其中男44例,女11例;年龄37~66(54.22±6.52)岁;临床分期:Ⅱ期15例,Ⅲ期31例,Ⅳ期9例;病理分级:低分化21例,中分化30例,高分化4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①均符合《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7年版)》制定的肝癌诊断标准[6];②临床分期Ⅱ~Ⅳ期;③患者能够耐受介入治疗;④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
1.2.2 排除标准:①合并肝外脏器转移者;②血液系统疾病、肝性脑病患者;③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TACE治疗,步骤如下:常规消毒麻醉后于右侧股动脉穿刺,置入导管,行肝动脉造影术,观察肿瘤大小、数目、供血动脉走向,注入化疗药物5-氟尿嘧啶1 g,奥沙利铂100 mg,之后注入40%碘化油栓塞血管。治疗组在TACE基础上辅助使用岩黄连注射液治疗,岩黄连注射液12 ml+250 ml 10%葡萄糖,静脉滴注,1次/d,连用14 d。
1.4 近期疗效 完全缓解(CR):治疗后病灶完全吸收;部分缓解(PR):治疗后病灶面积较前缩小>50%;稳定(SD):治疗后病灶面积较前增大<25%;进展(PD):治疗后病灶面积较前增大>30%。有效率=(CR+ PR)/总例数,疾病控制率=(CR+PR+SD)/总例数。
1.5 观察指标
1.5.1 标本采集:采集2组空腹外周静脉血3 ml,设离心机转速为4 000 r/min,离心10 min后取上清,冻于-80℃冰箱。
1.5.2 肿瘤标志物:采用ELISA法检测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糖类抗原199(CA199)水平。
1.5.3 肝功能: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移酶(γ-GT)、总胆红素(TBil)水平。
1.5.4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2组消化道症状、发热、骨髓抑制、肝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发生率。
1.5.5 无进展生存期、1年生存率、复发率:随访1年,观察2组无进展生存期、1年生存率、复发率。
2.1 近期疗效 对照组CR 19例,PR 13例,SD 8例,PD 15例,有效率为58.18%(32/55),疾病控制率为72.73%(40/55);治疗组CR 38例,PR 8例,SD 4例,PD 5例,有效率为83.64%(46/55),疾病控制率为90.91%(50/55)。2组近期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近期疗效比较 n=55,例(%)
2.2 肿瘤标志物 治疗前,2组CEA、AFP、CA19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CEA、AFP、CA199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CEA、AFP、CA199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肿瘤标志物比较
2.3 肝功能 治疗前,2组ALT、AST、γ-GT、TBi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ALT、AST、γ-GT、TBil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ALT、AST、γ-GT、TBil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肝功能比较
2.4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9.09%(16/55),其中消化道症状5例,发热3例,骨髓抑制4例,肝功能损害4例;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09%(5/55),其中消化道症状2例,发热1例,骨髓抑制1例,肝功能损害1例。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n=55,例(%)
2.5 无进展生存期、1年生存率、复发率 随访1年,对照组和治疗组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140.67±8.23)d、(171.43±12.42)d;1年生存率分别为70.91%(39/55)、89.09%(49/55);复发率分别为43.64%(24/55)、14.55%(8/55)。治疗组无进展生存期明显长于对照组,1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2组无进展生存期、1年生存率、复发率比较 n=55
具有起病隐匿、恶性度高、易侵袭转移的特点,患者病死率高,中位生存时间仅2~6个月[7,8]。目前,肝癌的治疗措施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化疗、保守治疗等;而对于不能耐受手术或拒绝手术治疗的中晚期肝癌患者主要采用TACE治疗,该方法是一种重要的介入姑息治疗方式,既能维持局部高浓度化疗药物杀灭肿瘤细胞,又能够阻断肝动脉血供造成肿瘤细胞缺血、缺氧和坏死,从而抑制肿瘤生长,缓解临床症状并改善预后[9,10]。TACE具有微创、疗效好、安全性高的优势,但该方法对于癌灶直径>5 cm的肝癌疗效欠佳,肿瘤坏死率较低;此外,术后发热、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且化疗药物和栓塞剂对患者肝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严重者甚至因肝功能衰竭而死亡[11,12]。因此,如何提高化疗效果效果,延缓病情进展,减轻肝功能损害对于疾病进展具有积极意义。
中药岩黄连注射液具有清热解毒、消肿利湿等功效,方中岩黄连总碱是其活性成分,能够抑制炎性反应、减轻氧化应激损伤、增强机体免疫力等作用[13,14]。体外实验结果显示,总碱能够浓度和剂量依赖性的抑制人舌鳞状细胞癌Tca8113增殖,从而抑制舌癌发生发展,其机制与下调Bcl-2、端粒酶hTERT表达有关[15,16]。唐超玲等[17]报道,岩黄连能够显著肝癌SMMC-7721细胞增殖。本研究收集我院110例中晚期肝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单纯给予TACE治疗,治疗组在TACE基础上加用岩黄连注射液。结果表明,对照组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分别为58.18%、72.73%;治疗组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分别为83.64%、90.91%,2组近期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以看出,在TACE基础上辅助使用岩黄连注射液能够弥补单纯TACE治疗的不足,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血清肿瘤标志物是肝癌诊断和疗效评估的重要指标,目前CEA、AFP、CA199是临床常用的肿瘤标志物[18,19]。其中CEA是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特异性表达的抗原,在正常人血清含量极低,病理状态下CEA分泌增多,可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导致血清CEA异常升高。AFP对肝癌具有较高灵敏性和特异性,其水平高低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CA199是一种低聚糖类抗原,在胰腺癌等恶性肿瘤患者水平升高。我们研究发现,治疗前,2组CEA、AFP、CA199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2组CEA、AFP、CA199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CEA、AFP、CA199低于对照组(P<0.05),可见在TACE基础上辅助使用岩黄连注射液能够进一步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
此外,患者肝功能损伤主要表现为ALT、AST、γ-GT、TBil等指标异常增高。本研究发现,治疗前,2组ALT、AST、γ-GT、TBil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2组ALT、AST、γ-GT、TBil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ALT、AST、γ-GT、TBil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中西医联合用药能够发挥保肝作用,明显促进肝功能恢复。此外,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09%,与对照组(29.09%)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中西医联合用药能够减少单纯TACE治疗引起的不良反应发生。此外,随访1年,对照组和治疗组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140.67±8.23)d、(171.43±12.42)d;1年生存率分别为70.91%、89.09%;复发率分别为43.64%、14.55%。治疗组无进展生存期明显长于对照组,1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中西医联合用药不仅能够提高近期疗效,还能够抑制疾病复发,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从而改善预后。
因此,在TACE基础上辅助使用岩黄连注射液治疗中晚期肝癌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显著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促进肝功能恢复,且不良反应少。本研究结果显示,岩黄连注射液在中晚期肝癌的临床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但是其抗肿瘤的具体作用机制尚待后续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