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生琴
一般来说,中职“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这其中有两个原因:一是这门科目本身比较复杂,学习本科目的知识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二是教学方式方面的原因,如果拘泥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学生的学习过程很容易变得被动,而学生在被动学习的状态下难以进入主动建构的学习状态,准确的想象与有效的逻辑推理也就难以发生。如果说知识本身的抽象程度难以改变的话,那可以改变的就是教师的教学方式。那么能否寻找到一种能够激活学生自主建构动力的教学方式呢?笔者通过实践研究发现,将对分课堂运用在“模拟电子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充分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运用知识。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结合传统讲授式和讨论式教学模式各自优点而提出的新型教学改革尝试。对分课堂提倡把课堂一分为二,其中一半时间教师讲授,另一半时间学生讨论。研究表明,对分课堂教学能够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够使课堂活跃起来,能够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要在具体的学科教学中体现出宏观研究的效果,那还需要教师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应用途径。而这个途径的探求,既与具体的学科科目有关,又与教师对对分课堂理论的理解与把握有关。本文就结合“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课堂教学,谈谈笔者的探究过程与心得。
一、对分课堂的基本内涵
对分课堂是一种来自教学实践的理论。从理论的角度来看,对对分课堂内涵的理解,可以放在整个教学及其改革的背景下来审视。众所周知,课程改革的核心之一就是课堂教学的改革,而“课堂教学过程改革的核心是要变‘预设与执行为‘预设与生成”,进行生成性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促使课标、生成性资源和课堂教学过程本身的有效生成。而对课堂上生成的关注,实际上就是对课堂学习主体即学生的关注。关注学生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关注学生就是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之上,赋予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这种时间的赋予与空间的交换,就是对分课堂的精髓。对分课堂以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三分课堂为教学过程,师生在其中权责对等。“对分”课堂成为真正的双重“教—学”主体,使课堂教学过程发生结构性巨变。这样,“预设—生成”就具有了可能性。在课堂教学中强调课堂对分、先教后学,“预设—生成”就具有了现实性。
从实践的角度看,课堂的内涵首先需要结合具体教学科目的特点来进行。“模拟电子技术”作为中职学校教学的一个基础性学科,知识内容非常丰富,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较高。尤其是在课程改革之后,“模拟电子技术”的内容编排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比如说“认识电子电路和电子元器件”就包括了原有教材体系中的“半导体二极管及其应用电路”“半导体三极管及其放大电路”以及“场效应管及其基本放大电路”中的相关内容。对于教材编写者及其教师来说,这样的内容变化或许能够较快地适应,但是站在学生建构知识及其体系的角度来看,这意味着教师的教学要做出一定的调整。这种调整在课堂上可以结合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来实施。
二、对分课堂的探索与应用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对对分课堂的理解来探索行之有效的应用途径。研究表明,通过改变授课方式去优化教学内容,细化考核标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对分课堂就是一种授课方式的变化,下面结合“认识电子电路与电子元器件”这一知识的教学,谈谈笔者的实践与思考。
这一内容包括两个基本的教学任务:其一,识读电子电路图;其二,识别电子元器件。具体来说,需要学生通过学习来区分各种电子电路图的类型及其相关的作用,需要学生能够建构起关于电子元器件与图形符号的对应关系(包括实践层面的根据电子元器件的外观进行识别与分类),能够通过资料查阅等方法获得所需要的电子元器件的资料,能够通过相应的应用软件编制电子元器件表。
基于这样的教学任务,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时候,应当重点关注以下几个环节。
一是明确目标,促进学生感知。认识电子电路与电子元器件是本科目学习的基础,无论是从知识上来看,还是从学习方法上来看,都具有奠基性的作用。在教学本知识的时候,笔者跟学生明确了相关的目标(具体如上),然后创设了相应的情境,以让学生能够对学习的对象有充分的感知。创设情境的过程就是给学生演示相关产品的过程,然后让学生去观察这些电子产品、认识这些电子元器件。
二是结合目标,引导学生体验。在明确了目标、学生有了初步的感知之后,一个重要的教学任务就是让学生去体验电子元器件的识别过程。事实证明,当学生结合学习目标去进行体验的时候,这种体验目的性会更强,与学习无关的一些因素会大大减少。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事先制作好的音频信号发生器、功率放大器等,去体验它们的效果,然后猜想其是通过怎样的电子元器件来发挥相应的作用的。
三是反思目标,提升教学效果。在学生有了充分的体验之后,再让学生去认识不同电子元器件的外观以及对应的作用,并且形成一定的记忆,这样也就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这一目标达成之后,教师还要让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反思,思考这样的教学效果是怎样获得的。这样有助于学生梳理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提升学习能力。
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角度,审视上述教学设计与具体的实施过程可以发现,从时间的角度来看,学生的感知、体验以及反思占据了课堂教学的一半时间以上,而学生在这样的一段时间里的学习过程确实是高效的,他们在体验的过程当中意识到能够实现某一功能的电路,总是以具体的电子元器件及其组合来实现的;不同的电子元器件有着不同的功能,利用电子元器件进行组合可以实现更多的功能;在设计一个电路的时候,既要考虑电子元器件的功能,又要考虑数量单价等。在传统的教学中,这些认识的形成往往都需要教师口干舌燥地讲解,而在对分课堂上,教师只要利用另一半的时间进行有针对性指导,学生就能够自主建构形成。应当说,对分课堂的这种教学效果远超传统教学。
三、对分课堂的实践反思
作为教师也需要对对分课堂的实践进行深度反思,根据笔者的实践经验,反思要从教学效果出发。在评价对分课堂的教学效果时,既需要立足于观察学生在对分课堂上的学习表现,也需要立足于学生所习得的知识及其具体的应用(应用可以通过传统的习题解答或者问题解决来进行)。这里有一个学习效率的问题,具体来说,就是在对分课堂上,学生用课堂的一半左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与建构,其所获得的对知识的认识能否超越传统教学,超越的比例大概又是多少……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
当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有了准确把握之后,教师再从对分课堂的实质角度去分析自己的教学组织与实施过程,看看哪些方面达到了预期效果,哪些方面还存在不足,然后进一步思考成功的原因以及不足的根源。事实证明,当教师有意识地将对分课堂的相关理论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能够很好地起到促进对分课堂理论理解、优化对分课堂实践的作用。
一个好的教学方法一定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一定能够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对分课堂及其教学模式是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在中职“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笔者利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当然,作为一种理论与实践的探究,在课堂教学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及其解决,也正是促进笔者对对分课堂深入理解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范宏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中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18(12).
[2]陈瑞丰.对分课堂:生成性课堂教学模式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16(3).
[3]刘青芳,焦冬莉,赵永强.基于“对分课堂”模式下的数字电子技术教学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0(1).
[4]田莉,陶彩霞,章宝歌.对分课堂模式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