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警文
摘 要:五四运动吹响了以青年为中坚力量改革创新爱国运动的号角,在那个积贫积弱的中国,青年登上爱国求新的舞台,开启了青年作用于大国崛起的历史篇章。站在五四运动百余年的今日,我们深感民族思想解放、文化求新、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对于民族进步的重要性。本文将通过对五四运动及其精神和“五四”青年思想进行分析,探究其相统一性,我们应感怀这段历史的光辉,并得到现世启迪。
关键词:五四运动; 改革求新; 爱国主义
中图分类号:K2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5-170-002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五四精神是无私奉献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宣传民主科学的进步精神,是在那个积贫积弱的特殊年代里,忧国忧民、追寻时代潮流、把握时代命运的爱国主义精神。“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1900年,梁启超先生在《清议报》发表文章《少年中国说》,激情澎湃的话语,呼唤着中国新青年力量崛起。青少年时代周恩来总理亦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少年是国家的未来,青年是民族的脊梁,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二十世纪初,青年作为国家未来人才输出的中坚力量,他们对待文化和科学的态度和爱国精神对于民族复兴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1.改革求新,為国家谋出路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爆发于学生运动,发起于北京大学。五四运动的学生们高呼“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口号,上承《新青年》杂志,下启新文化运动,为中华民族的思想改革作出重大贡献。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更名为《新青年》。《新青年》的出现,是中国青年改革求新思想鼎力的一大里程碑。初期《新青年》以新颖的观点、清晰的思路向存在千年之久的封建思想发起猛烈的挑战。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思想随《庶民的胜利》涌入中国。《新青年》更作为了宣传马列主义、反帝反封建思想的一大阵地。此时的中国社会,正值辛亥革命失败,形势动荡,上下求索,应当破除封建开创改革,如何将旧社会变革为新时代成为难题。《新青年》杂志的出现助力了中国新思想的进步与发展,从而实现由封建文化到现代文化的重大突破与转型,极大地推进了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为进一步的改革求新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新青年》的广泛影响在青年学生群体中最为强烈,在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之后,青年学生奋起爆发,要求国家革新求新,谋求出路。
五四运动之后,新文化运动进入第二阶段,及全方面进行民族革新。有识青年高举“德先生”和“赛先生”:寻民主,反专制。倡科学,革迷信。习新道德,除旧道德。宣新文学,弃旧文学。坚持“科学、民主”两大旗帜,五四运动后,后期的新文化运动步入了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新阶段。胡适、蔡元培、鲁迅、李大钊等文人、革命家,先后加入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的阵地,为学生运动提供学术、思想指导。在这一代五四青年人肩负起救亡图存重担的同时,他们也肩负了传递好青年风骨、五四精神的榜样作用。
1937年11月1日,由国立清华大学、国立北京大学、私立南开大学组成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开学。次年2月,由于战况愈演愈烈,波及百姓生存,长沙临时大学西迁昆明。4月,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战火并未能阻碍青年奋发学习知识的脚步,艰苦的环境更激发了他们渴望胜利、渴望救中国的心情。
改革开放后,我国提出了“科教兴国”重要战略。但早在1937年,硝烟弥漫的年代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与南开大学就深刻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先贤深知培养好青年群体的重要性:虽然仅存在了8年,虽然从这里毕业的学生只有3882名,但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的西南联大,毕业生中有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获得者、171位两院院士及100多位人文大师。“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重视青年教育,并树立良好校风的西南联大保存了艰难时刻里求存的重要科研力量,培养了民族复兴里必须的中坚优秀人才,为战时和战后的中国乃至世界发展道路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
在这些卓绝人才中,有着为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解放潮流作出伟大贡献的思想家、革命家,亦有着为两弹一星科研付诸一生奋斗的研究学者。
少年智则国智,西南联大学生穆旦临行前在长沙购买了一本英文小字典一册,边走边读,背熟一页便撕下一页,抵达昆明时,字典已被撕光;地质学家袁复礼带领学生边走边进行地质考察,调查沿路民风。环境的恶劣仿佛只是他们不断汲取知识、丰富自我过程的丝竹管弦。少年强则国强,西南联大为两弹一星的研究输出了科研专家,使泱泱中华于国防落后中逐渐站稳脚跟;培养了一批思想、革命学者,为民族思想文化、社会制度的变革做出了艰难而伟大的层层推进。时代青年将五四精神融入胸膛,一呼一吸间传递着青年风骨鼎立时代思想的呼喊。
2.爱国情怀,怀民族复兴梦
1938年10月,国立西南联大校歌委员会讨论决定采用罗庸作词,清华大学中文系毕业研究生张清常谱曲,创作完成校歌。词与曲都强烈涌动着当时青年学生们的青春热泪和自强不息的决心斗志: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千秋耻,终已雪;见仇寇,如烟灭。大一统,无倾折;中兴业,继往烈!维三校,如胶结;同艰难,共欢悦。神京复,还燕碣!”
观罢词曲,危难时刻好似总伴随着悲剧,而“悲剧”本身,似谷底,又是下一场巅峰的路引。2018年电影《无问西东》上映。命名以清华大学校歌“立德立言,无问西东。”影片中呈现的一代又一代知识青年的风骨与胸襟,不仅仅是对清华人的致敬,也是对近代以来饱受悲剧时刻磨难的中华民族的慰藉。
电影展现的一段历史中,有这样的原型人物:王力宏饰演的富家子弟沈光耀,在西南联大毕业后,加入了著名的“飞虎队”。沈光耀的现实原型名叫沈崇海,是原清华大学的学生。在今天的清华大学操场上,有一块记录了这段故事的黄岗岩石板,石板上面刻录了清华43位校友烈士的名字,沈崇海的名字赫然在列。1932年,20岁的沈崇海自清华大学毕业,考取中央航空学校第三期,其目的只有一个:“吾辈今后自当翱翔碧空,与日寇争一短长,方能雪耻复仇也!”现实中,在西南联大原址有一块纪念碑,碑的背面刻着“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战以来从军学生提名”,一共有834人,其中有14人牺牲。在电影未曾展现出的更多的青年中,怀着这般必胜目的,满腔热血奔赴战争各个角落的还有太多。
西南联大的学生们,虽处于艰苦时势中,但仍旧保持着青春的热泪盈眶,身边还有梅贻琦、曾昭抡、袁复礼、沈从文这样的大师,为他们传道解惑。“八千里路云和月”,五千里的家园,是他们奋斗的青春。白岩松说:“没有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责任,这份责任,无论艰难与否,无论前路光明与否,都是每一代人青春的底色。
没有人不考量生死,没有人天生能将生死置之度外,没有人天生懂得先天下之忧而忧。英雄造时势还是时势造英雄,这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论题,但毫无疑问的,时势以最大影响力决定着一代人的思想和感情。抗日战争、民主主义革命,从来不是专属于部队军人的事情,“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革命的星星之火从哪里来?就从这千千万万的“后备军”、这些青年人里来。是他们在被硝烟迷蒙了书页、被战火哭嚎侵蚀了双耳、被血肉弹药刺痛了双眼之后,痛定思痛,脊梁化风骨,撑起国家的希望、民族的复兴梦。
3.百年树人,铸继往开来魂
1919年-2019年,五四运动历经百年风雨,2019年4月30日,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那群百年以前的青年人或风烛残年,或落叶归根,早已芳华不复。但他们的身上,一代人的“少年强则国强”展现得淋漓尽致,我辈应当缅怀前辈的付出,更应当传承前辈的五四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大会上发表讲话:“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新时代青年人当牢记。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内涵,在光明日报发表的一份新冠疫情调查中,有84.6%认为“战疫经历使我懂得,青春应当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被称为“最美逆行者”的医生护士、“城市摆渡人”的快递小哥等都有当代青年青春绽放的色彩;变革创新是五四精神的时代内涵,當代青年应当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拼闯毅力,在风云变幻的新时代里披荆斩浪,2020年全球青年科技领袖峰会中揭晓了35位中国区“青年科技创新人”,其中研究涵盖生物医学、智能光网络、AI数据分析等,网罗各项新时代大国发展必须的创新项目。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前梁启超先生说:“中国需要焕然一新的青年救亡图存。”今天,历数代青年拼搏,当代青年人热切回应周恩来总理:“这盛世如您所愿。”共和国依然需要热血在身的新青年,继往开来,共铸中国梦。回望百年风雨,青年运动的方向始终与民族的命运和时代的主题紧密联系在一起。和平年代里,中华民族依然需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有识青年后备力量永远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青年们的青年风骨、家国情怀、人文悲悯、创新图强,在对比总结之下显得更加熠熠生辉。前辈立以卓越榜样,我辈自当承之扬之。青年风骨,绝代风华。
本文为江苏省大学创新训练项目成果(项目号:2020NFUSPITP0774,指导教师:张兴春)
参考文献:
[1]刘绍峰.文学重建与民族国家新生[D]湖南师范大学,2014
[2]冯恩大.启蒙立场的民族主义宣言——梁启超《少年中国说》新解[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5):54-57
[3]教育的变革与发展[M]南京大学出版社,朱庆葆,2015
[4]电影《无问西东》里的真实历史[J]青年与社会,2018(05):3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