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瑞懿
摘 要:杜甫是唐代诗歌的集大成者,在其存世的一千四百余首诗中有一百多首论书诗记录了作者与众多书家的交游之事,包含独特的审美思想。他将书法与诗歌两种艺术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其“瘦硬通神”的书法审美观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文立足于杜甫的论书诗,从不同角度探究其审美观念。
关键词:杜甫; 论书诗; 审美观; 瘦硬通神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5-136-002
经过汉魏六朝的长期发展,书法艺术在唐代趋于鼎盛。作为一门“官学”,书法不仅受到时人的推崇,而且“书法遒美”更是成为唐代取士的重要标准。在这种社会文化背景下,唐代文人自发地练习书法并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杜甫作为唐代著名的诗人,与书法的关系也十分密切,他一生创作了一百多首论书诗,这些诗歌不但记录了他与书法家的交游往事,而且论述了其独到的书法审美思想。杜甫“瘦硬通神,静心尊古”的书法审美观为后世书法家所承袭,影响深远,在书法史上贡献极大。本文在研读分析杜甫论书诗的基础上,从历史成因、审美思想、后世接受这三个方面入手,探究杜甫论书诗的审美观。
一、追根溯源:杜甫对开元前书法主流的接受
杜甫提倡“书贵瘦硬”的书法理念自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早在魏晋时期,书法家们就十分重视“骨力”。李斯以擅长小篆著称,他的《峄山碑》银钩铁划,朴实有力,充分体现了“骨力”在书法中的重要性。卫夫人的学生王羲之在评论书法的骨劲时言:“每作一点,如高峰坠石;屈折如钢钩;每作一牵,如万岁枯藤。”这是一种象喻式的批评,表现出“骨力瘦硬”是評判书法高下的重要标准。后代书家多继承王羲之的理念,主张“骨丰肉润,妙入通灵”,倡导字必先有骨而后才能达到“通神”的境界。由隋入唐以来王羲之的书圣地位逐渐确立,大批书家深受其影响,主张瘦劲的书风。所以杜甫标举“书贵瘦硬”是有其时代意义的。
通过考查唐代书法史,我们不难发现唐代书风经历了三次变革。初唐崇尚瘦硬的书风,唐太宗本人就高度重视书法艺术并自觉地研究书法,他推崇刚健的骨力美,其论书云:“今吾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势,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耳。”唐太宗酷爱王羲之瘦硬的书风,故而在其推崇与影响下初唐的书风明显以瘦劲为美。初唐时期四位著名的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的书法作品都有着“刚健有力,骨韵奇高”的共同特点。杜甫本人就十分欣赏褚遂良与薛稷,在他的论书诗中经常提到这两位书法家,有“学并卢王敏,书偕褚薛能”、“贾傅才未有,褚公书绝伦”的美誉。褚薛二人同为初唐“楷书四家”,他们的书风十分相似,书法史上甚至有“买褚得薛,不失其节”的说法。《雁塔圣教序》是褚遂良书法风格成熟的代表作,这篇作品正是杜甫所言“瘦硬通神”的典型代表。后代评者多谓此书如“瑶台青琐,窅映春林,婵娟美女,不胜罗绮”,然而杜甫却着眼于《雁塔圣教序》的笔法如“铁线绾成”,以突出其“骨干瘦劲”的特点,并且知人论书,以褚公诤谏立武昭仪为后之事标举其“风骨峭拔”,故而字如其人,由此可见其见识之高明。杜甫也十分赏爱与褚遂良风格相似的薛稷作品,在其论书诗《观薛稷少宝书画壁》中称赞道:“仰看垂露姿,不崩亦不骞。郁郁三大字,蛟龙岌相缠。”可见杜甫所欣赏的乃是“用笔纤瘦,结字流通”的刚健瘦硬之美。
然而到了开元年间,由于国力已臻极盛,人民生活富足丰裕,于是此时的艺术审美转向了以丰腴为美,这种风尚表现在书法上就是崇尚丰肥的书风。据康有为《广义舟双楫》载:“明皇书极丰肥,故李北海、颜平原、苏灵芝辈并趋时主之好,皆宗丰肥。”唐玄宗酷爱丰肥的书风,故而朝野上下争相效仿,一时蔚然成风。但是凡事物极必反,过分的丰肥导致书风俗浊不堪,对此杜甫发出了“书贵瘦硬方通神”的倡导,主张恢复原先瘦劲的书风。这一理念是有着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的,杜甫生活在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巨变时期,安史之乱使国家烽烟四起,民不聊生,杜甫对于从前上层社会骄奢淫逸、裘马轻肥的行为深恶痛绝,所以他对具有丰腴之美的书法作品也再难有雅兴去欣赏。时代的陵迁谷变在诗人心中凝成了悲慨瘦劲之气,他对初唐励精图治的社会氛围有着无限的向往。而初唐的书风也正是崇尚瘦硬的,所以杜甫便致力于复兴这种书风。在他的论书诗中就多次反映了这种瘦硬崇古的倾向,“凤凰池上应回首,为报笼随王右军”(《得房公池鹅》)、“鹅费羲之墨,貂余季子裘”(《摇落》)。诗人毫不掩饰的表达了对王右军书法的欣赏,这是对前人瘦硬书风的继承,也是针砭时弊,对于当时社会过度追求肥美书风的矫正。所以到了中唐时期社会风尚又有了回流之势,不少书家又回到了瘦硬的风格上来,一改原先肥厚的风貌。即如颜真卿晚年的书风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晚年所书的《颜惟贞家庙碑》渐趋瘦劲,体现出由肥转瘦的变化趋向,“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其书风转变的内在原因也是值得深思的。中唐书风的转变与杜甫力挽狂澜的倡导是分不开的,杜甫继承了初唐瘦劲的书风并形成了“书贵瘦硬”的书法理论。不薄今人爱古人,他针砭时弊,倡导古风,扭转了以肥厚为美的书风,全面接受并继承了开元以前的书法主流,这在唐代书法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细读文本:杜甫论书诗书法审美思想探微
杜甫在《李潮八分小篆歌》中明确提出了他著名的书学观点——“书贵瘦硬方通神”。“瘦硬”指瘦劲有力的艺术风格,杜甫十分强调用笔的力量,在其论书诗中也多有赞颂书法家瘦硬风格的诗句,如其称张彪的书法“曹植休前辈,张芝更后身。数篇吟可老,一字买堪贫。”张彪的书风“如孤峰削成,藏筋露骨”,由此可见杜甫所崇尚的乃是一种洗尽铅华、骨气沉郁的力度美,写字要笔力坚实从而达到“剑戟相向”、“盘屈倔强”的效果。历代书家所讲求的用笔方法、行笔方式为的就是力的表达更为突出,杜甫对于这一美学真谛理解得十分透彻。杜甫崇尚瘦硬反对丰腴不仅体现在书法的品评上,也体现在对具体物象的描写上。他尤其爱咏马、咏鹰,在杜甫诗集中专咏马、鹰的诗歌有二十六首之多,这些诗歌也体现了其以瘦硬为美的审美思想。如其咏大宛马“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他强调评判马好坏的标准是瘦骨奇俊,好马的特征就是瘦且骨感。杜甫曾在诗中明确反对多肉的丰肥之美:“始知神龙别有种,不比俗马空多肉。”筋马为优,肉马为劣,杜甫对于马的品评,本质上与其在书法上的审美倾向是一致的,唐人借马品评书法本为常见,张怀瓘评书就言:“夫马筋多肉少为上,肉多筋少为下,书亦如此。”所以说无论是马匹还是书法,在杜甫看来唯有神清骨俊方为佳品。
杜甫在其论书诗中多次提及“骨力”和“瘦硬”,《李潮八分小篆歌》一诗是最能体现其书法审美思想。此诗一部分叙述八分小篆的历史,另一部分肯定了其外甥李潮的书法成就。这首诗的创作主旨就在于突出“瘦硬通神”的书法审美观,“惜哉李蔡不复得,吾甥李潮下笔亲”这是作者对李潮继承李斯、蔡邕书风的肯定。接着他又批评了张旭“吴郡张颠夸草书,草书非古空雄壮”,张旭草书迎合当时的审美,趋向丰肥,所以诗人抑张扬李,体现了其偏爱骨力美的特點。在这首诗中,杜甫明确表达了“书贵瘦硬方通神”的美学观点,“瘦硬”是骨力的体现,与丰肥是相对的,而以线条为美的书法艺术是尤其重视骨力的。这一审美思想是杜甫书法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其对尚肥之风的强力反驳,对当世以及后世都有着深远影响。
杜甫的论书诗既然以“书贵瘦硬方通神”为理论核心,就说明瘦硬只是手段,而达到“通神”这一境界才是诗人所追求的,这同时也是书法艺术的终极目标。“通神”的境界是书家天赋、才力与学识的共同结晶,杜甫将“神”与“瘦硬”相联系,“瘦硬”既是“神”的代表形式,又使“神”富有实践意义。其实杜甫的很多论画诗也反映了“传神”这一观点,如其《戏为韦偃双松图歌》中就有“绝笔长风起纤末,满堂动色嗟神妙”之句,描绘出了松的绝妙神韵。杜甫论画求神与其书学审美思想相互贯通,正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吸收升华:杜甫论书诗对后代书风的影响
杜甫论书诗中的书法审美观对后世影响深远,前面已经谈到杜甫论书崇尚骨力瘦硬,唐代的部分书家就受到他主张的影响,在艺术实践上力矫肥厚之风。黄庭坚论唐代书法就言:“元和后柳、沈之徒复尚清劲。”其中的“柳沈”指的就是柳公权和沈传师,他们都是当时力主“清劲”的书家。柳公权历仕唐代七位皇帝,均以书受宠,在当时影响巨大。柳体字的最大特点就是瘦硬,被称为“柳骨”,他一变肥腴之风,用笔骨力深厚,以方为主济之以圆,显示瘦硬挺劲的线条之美。柳公权的创作实践实际上就是对杜甫“瘦硬通神”书论的承袭与发扬。
杜甫的书法审美观在宋代也得以延续传承,对众多书家都影响很大。古人的书法作品多以自己的诗文为底本,而在宋代苏轼与黄庭坚的作品就出现了不少以杜诗为内容的佳作,这与他们崇尚杜甫的书论不无关系。如《东坡题跋》中收录《书杜子美诗》十余则;米芾亦有书杜诗《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明代以后写杜诗的书法作品就更多了,如徐渭行书《秋兴八首》,由此可见杜甫的书论对后世影响之大。杜甫崇尚“瘦硬通神”这与宋代人重“写意”的思想不谋而合,“意”作为精神感受其实就是“神”的同义语。苏东坡作为北宋最杰出的书法家,他就认为“书必有神”,“神”的作用在书法中高于一切。宋四家之一的黄庭坚也是尚意书风的代表,他的风格生新廉悍,深得“瘦硬”妙诣。
自从杜甫提出“书贵瘦硬方通神”的观点后,后人多喜袭用其语来品评书法,这在宋代的论书诗中俯仰即是,如陈起诗“黄庭字字能通神”中直接用了“通神”一词;韩琦诗“天姿瘦硬斥俗软”直接用了“瘦硬”一词;更有欧阳兴祖的《赠篆书吴全仲古风》全诗酷似杜甫的论书诗《李潮八分小篆歌》。此外,通过分析史料,我们不难发现整个宋朝都以瘦硬作为评价书写水平优劣的标准,《宋史》中就记载了时人提出的品评书法的原则:“以方圆肥瘦适中,气韵清古,老而不俗为上;肥而不能瘦者为最下等。”书法家都深谙骨力之于字的重要性,因此“书贵瘦硬方通神”这一审美观被他们奉为圭臬。
杜甫的论书诗对后代书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宋代的论书诗学杜的痕迹宛然,书家们都崇尚瘦硬,追求神采,思慕古风。所以说杜甫是我国论书诗发展史上一个关键的人物,他的诗内涵丰富,审美思想独特,对中唐以后的书法创作、书法理论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为江苏省大学创新训练项目成果(项目号:202010298107Y,指导教师:张兴春)
参考文献:
[1]卫铄.笔阵图.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2]王羲之.题笔阵图后句.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3]李世民.论书.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4]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5]梁桂芳.杜甫与唐宋艺术精神的嬗变[J]杜甫研究学刊,2007年第一期
[6]曹建.杜甫书法论[J]东南大学学报,2001年S1期
[7]金启华.杜甫论书法诗笺注[J]杜甫研究学刊,2005年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