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军,邓晓峰,岳 涛,乌 兰·卡格德尔,努尔胡马尔·木合塔尔,茹先古丽·阿不力孜,迪力夏提·麦麦提,李彦飞,杨 帆
(1.新疆畜牧总站,乌鲁木齐 830009;2.塔城地区畜牧科技研究推广中心,新疆塔城 834700)
近交群体是具有血缘关系个体连续近交形成的基因纯合度较高的群体[1],是特殊的遗传资源,具有很高的研究意义和利用价值[2]。新疆近交牛群体是利用1头母牛及其子代1头公牛为系组,采用亲子交配、同胞交配等近亲交配方式,逐步培育出的近交牛群体。2013 年开始,新疆近交牛群体引起了专家学者及行业部门的关注,石河子大学、新疆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国内科研院所专家参与了合作研究。2015年经石河子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人员基因检测发现,该近交牛群体已成为遗传纯合度很高的群体。2018年11 月,塔城地区畜牧局和塔城地区科技局共同组织,邀请中国农业大学、新疆农业大学、石河子大学、新疆畜牧科学院、新疆畜牧总站等相关行业专家,举办近交牛群体培育鉴定会,并首次将该群体命名为新疆近交牛群体。新疆近交牛群体在体型、生产性能方面有很高的相似性,是非常难得的近交牛群体,是新疆宝贵的近交牛群体。
新疆近交牛群体培育始于1974 年,由新疆塔城地区塔城市恰夏镇养殖户卢国昌夫妇,从一头怀孕母牛开始,期间未引入外血,以亲子交配、同胞交配等近亲交配的方式连续培育45 年,形成了遗传相似度很高的近交牛群体。
由于新疆近交牛群体培育是养殖户自发独立进行的,培育过程比较特殊,遗传基础研究开展较晚。2015年对新疆近交牛群体的遗传相似性和群体的纯合度的研究表明,近交牛群体有较高的纯合度和很低的杂合性[3],已成为遗传纯合度很高的近交群体。为从多个角度对新疆近交牛进行遗传分析,2020年师睿等[4]利用SNP芯片信息评估新疆近交牛基因纯合度,结果表明,新疆近交牛在基因组上达到了很高的近交纯度,为新疆近交牛这一特殊遗传资源的育种规划及未来该群体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但对其种质特性还未进行过系统研究,如生长性能、繁殖性能、肉用性能、生理生化指标、遗传特性等还不清楚。
新疆塔城地区塔城市恰夏镇养殖户卢国昌牛场现有95头新疆近交牛群体,拟通过实地调查,摸清近交牛群体结构、体尺体重数据,为该群体的保护利用提供研究基础。
2019 年3 月,新疆畜牧总站联合中国农业大学、新疆农业大学、石河子大学、塔城地区畜牧科技研究推广中心等单位开展新疆近交牛群体实地调查和研讨。
调查群体中能繁母牛、犊牛、青年牛、主配公牛数及其占牛群总数的比例。
采取全群采集方式,测定新疆近交牛从出生到12 岁年龄阶段的体尺和体重。调查结果用Excel 2003 软件进行统计,结果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
3.4.1 新疆近交牛群体结构 见表1。
表1 新疆近交牛群体结构
从表1来看,新疆近交牛群体存栏95头,其中主配公牛2 头,占全群的2.1%;能繁母牛47 头,占全群的49.5%;犊牛29 头,占全群的30.5%。从群体结构统计结果看,与巨智勇等[5]对自然放牧条件下安西牛群体结构统计结果一致。说明该近交牛群体已克服近交衰退引起的生存力弱的问题,在粗放的饲养环境下能保持较为正常的繁殖性能和生活力。
3.4.2 新疆近交牛群体体尺测定结果 见表2。
表2 新疆近交牛群体体尺测定结果
从表2 可以看出:新疆近交牛群体犊牛阶段, 大多数体尺数据母牛犊大于公牛犊,12~24月龄公牛犊生长速度相比母牛有所提高,但≥36 月龄母牛体高、体斜长、胸围均高于公牛。这可能与测定样本数量较少有关,同时说明近交对体型性状有影响[4],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牛只生长方面的近交衰退。
新疆近交牛群体生长较慢,体型较小,与杂交品种相比经济效益低,饲养管理长期由养殖户个人投入,后续培育上难以复制。这是制约新疆近交牛群体持续培育的重要因素。为使培育工作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可以联合科研院所的技术力量,对接大型疫苗、医药企业开展联合攻关,力争取得重大突破。
新疆近交牛群体经过40 余年的高度近交,目前存栏不足100 头,同时由于培育方式特殊,该群体仅在一户人家养殖。作为一个珍贵、稀有的近交群体,该种质资源存在严重安全隐患,一旦丧失是不可能再现的。因此,应根据近交牛培育工作需要进行有效保护,保持新疆近交牛培育的可持续性,可采取冻精、冻胚、基因文库保种等生物保种技术,开展新疆近交牛群体遗传资源保种工作。
新疆近交牛是在特殊培育条件下,经过40 余年的连续高度近交和自然选育形成的一个宝贵的近交牛群体。该近交群体已克服近交衰退引起的生存力弱的问题,对当地恶劣的生存环境和粗放养殖条件能很好适应。新疆近交牛群体是特殊的牛种质资源,在基因资源挖掘和功能鉴定、牛新品种培育、试验动物模型和生物医学材料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
新疆近交牛群体应坚持近交系培育方向,加大选育力度,利用基因型选配加快近交进展,努力在大型近交系动物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