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美,陈 昌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体育系,广东 广州 510520)
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加大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压力,促使了城市居民对短期休闲运动度假的现实需求。广州市乡村体育旅游迎来了机遇和挑战。国务院在2014年8月发布《关于促进旅游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中指出要积极促进度假休闲旅游项目的发展,加强引导和支持部分乡村开发体育旅游服务[1]。同年10月,国务院以“融合发展”为核心,提出了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意见,意见将体育旅游划分为“体育相关产业”。2016年5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发展纲要”提出。2017年10月,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地区的政策法规、资源开发及产业融合发展成为了关注焦点,而“乡村资源+体育+旅游”也被学术界重点关注。因此,广州应抓住机遇,加快乡村地区体育产业、农业产业、文化资源及自然资源的融合发展。
广东省旅游局和农业厅共同发布了广东省2013—2022年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发展规划,规划中预计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相关收入会增长15%~18%,占到全省旅游经济总量的10%。2016年,广东省旅游局公布了广东省全年的旅游收入,达到了1.156万亿元,在全国排在第一位。广州市位于粤港澳湾区的核心地带,是广东省省会,处于珠江三角洲经济带,气候宜人,全年温暖湿润,旅游资源丰富多样,著名的乡村旅游景点有118个,主要分布在花都区(17个)、从化区(34个)、增城区(17个)和番禺区(18个)。广州市2014、2015、2016年的旅游收入分别有2521、2872、3200亿元。广州市当前的乡村旅游主要分为自然风景观光型、休闲娱乐度假型、民宿风情感受型、历史文化熏陶型及农业劳作体验型等类型,而体育旅游类型主要有修身养性塑形型、康体养生康复型、运动小镇参观型、户外探险刺激型、体育赛事体验型、特色项目参与型等[2]。
产业融合需要经历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一般需要经历隐性再到显性的过程,产业间通过交叉、渗透及互补,尽可能减少成本才能在竞争中达到双赢[3]。广州体育旅游与乡村旅游的融合是产业多层次、多路径及全方位整合的结果,见图1。通过广州市政府政策支持、市场需求的拉动、企业内部的推动和科技发展的带动,双方在资源、市场、产品及技术等方面实现交融,形成融合的新业态,从而产生相应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整个过程具有低消费而高享受的特征,它既是旅游的过程,也是运动休闲的过程。游客不仅直接参与各项体育运动,还充分利用各种乡村资源开展体育活动,从而实现体育旅游资源与乡村旅游资源的融合发展,最终达到增加收入及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的目的。
图1 融合的发展路径
1.3.1 政府主导模式
政府主导模式是政府将乡村各项旅游资源进行统一统筹规划布局,通过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等形式,将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修复、资源开发、服务功能等上升到全新的高度,然后再将体育资源引入,促进乡村旅游与体育旅游的产业融合。例如,广州市从化区政府利用流溪河的生态资源、地理特征及政府集成优势,将流溪河国家森林度假村、温泉度假村、抽水蓄能电厂旅游度假区、广裕祠、五岳殿、狮象岩人居遗迹、北回归线标志塔等生态旅游区和文化景观统筹布局,整体开发设计,建设碧道示范段,涵盖城镇型、乡村型、自然生态型碧道,通过挖掘沿岸的自然风貌和本土特色,带动沿线特色小镇发展和乡村振兴,与古驿道、古码头、古村落、绿道互联互通,构建最美主题路径。根据广州市政府印发《广州市碧道建设方案》(征求意见稿),从化区流溪河段建设43.4km碧道,从化区政府力争2022年完成160km的建设目标。同时,广州市从化区政府还在此产业融合规划区开展了一系列体育品牌赛事,如国际马拉松赛、全国健身大会、全国露营盛会、“广清穿越”徒步大会、广东省和全国定向越野公开赛等。
1.3.2 企业经营模式
企业经营模式是指政府采取便利的政策支持及优质的社会服务进行招商引资,利用企业集团的资金、专业、技术、经验、人才等优势,充分发挥企业的主观能动性,以市场为导向进行整体开发建设,促进体育旅游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一种模式。典型的例子是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的白水寨风景区,它距离广州中心区约一个半小时车程。2005年,增城区政府为将其打造成重点的运动休闲度假区投资了3千多万元完成了基本配套设施的建设。2006年,增城区政府将白水寨12年的经营权转让给了广之旅国际旅行社,从此开启了政府指导、“广之旅”主导管理开发模式[4]。“广之旅”接手后,开发了大封门区的漂流项目;开发了一些水上体育活动项目;开发了模拟种植、采摘的田园风光活动区域;种植了季节性景观农作物;修葺了步行观光道路及保持特色的探险道路;新修自行车车道及沿途休息站;设置了保健康复、修养区域;开发了提供村落观光游览为主的村落区域等项目和场所。同时,也举办了一系列大型体育赛事,如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全国攀岩锦标赛、自行车大赛、徒步活动、龙舟赛等。在实行企业经营模式的第二年就创造了2800多万的营业额,全年接待游客60多万人次[5]。白水寨风景区也逐步成为了集康体养生、体育竞赛、农事体验、观光旅游、美食探险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
1.3.3 村民开发模式
村民开发模式指村民在政府的科学指导及提供的基础配套设施、完善的社会服务基础条件下来整合开发现有旅游资源,通过吸收社会资金、吸引专业技术及人才等元素或自发组织的以体验乡村农事活动、观光运动休闲小镇、感受民间传统活动为主要形式来实现体育旅游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它主要包括农村集体经济开发与个体户开发两种模式,广州市番禺区的沙湾镇、石楼镇、钟村等就是村民开发模式的典型代表。为大力发展“体育+民俗+旅游”,弘扬独特的岭南文化,它们将“沙湾北帝诞”“钟村康公出会”“迎神赛会”等节假日打造成乡间艺术巡演体验游,让游客在游玩的过程中体验到当地乡村的舞龙、舞狮、凤舞、鳌鱼舞等场景,通过特色的节庆日赛事活动培育更多的乡间特色活动品牌。
不管是哪种融合模式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其中包括政策的支持、基础设施的投入、科学的指导及人才的引入等[6]。广州各乡镇(村)的发展不能盲目的进行城市扩张,必须要以科学规划和理性发展为导向,坚持“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的生态理念,“因地制宜、因材施策”,把握机遇与挑战,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融合模式和选择路径比较见表1。
表1 不同融合模式比较
本研究采用旅游活动属性和资源属性的交叉组合方法来确定融合形成的类型[7]。根据广州体育旅游的活动属性分为康体养生型、观赏体验型和竞赛参与型三种主要类型;根据广州旅游的资源属性又可以分为自然资源型、人文资源型和人造资源型。根据复合分类法的9类理论类型[8]:自然康体养生型乡村旅游、自然观赏体验型乡村旅游、自然竞赛参与型乡村旅游、人文养生型乡村旅游、人文体验型乡村旅游、人文参与型乡村旅游、人造养生型乡村旅游、人造观赏体验型乡村旅游、人造参与型乡村旅游,(见图2)。将广州市118个乡村旅游区域与复合形成的9大类型对比分析,确定广州体育旅游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可以形成观赏游玩型乡村旅游、康体养生型乡村旅游、运动休闲型乡村旅游、民俗体验型乡村旅游等4大主要类型。4种融合旅游类型特色资源及主要代表旅游地见表2。
图2 融合类型
表2 融合类型的特色资源及主要代表乡村(镇)
在广州体育旅游与乡村旅游融合过程中需要涉及到农业、林业、体育、文化、旅游等多个部门,各职能部门工作重心和利益不尽相同,难以实现市场、规划、管理、组织一体化,导致产品定位、市场营销、规划管理、区域建设没有明确定位,没有形成大格局的发展理念,导致旅游产品出现同质化现象。例如:小洲村、万顷沙镇、西镜村、溪头村等旅游区,都是以采摘、观光、品美食、棋牌、垂钓、骑行等旅游产品为主。而那些依靠森林、山川、河流等自然资源的旅游地,如莲花山、梯田镇、温泉镇、南昆山、菩山第一泉等,其融合形成的旅游产品均是以漂流、登山、徒步、划船等活动为主。
广州体育旅游与乡村旅游在融合内容方面主要表现在3个类型:以番禺区亚运城为代表的大型体育赛事型,游客基数有限,消费水平较高;以从化区溪头村为代表的康体养生型,徒步、骑行、登山等体验性和参与性较高,游客基数较大,但消费水平有限;以增城区派潭镇为代表的运动休闲型,露营、定向越野、高尔夫、皮筏艇等专业性较高,仅受高端群体及专业人士青睐。从融合内容方面看,各区域在资源开发方面存在一定的盲目模仿,没有形成区域差异性和地域特色优势。《广州市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充分利用广州山、水、城、田、河、海的自然生态格局,朝着旅游资源特色性和多元化方向发展。广州既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又有岭南文化特色资源,还是一片富饶之地,经济基础雄厚。可却存在观赏游玩型旅游产品深层次开发力度明显不够;康体养生型旅游产品差异化及特色性不明显;乡村传统文化活动形式单一,民俗文化内涵深度挖掘欠缺等问题。归根到底就资源开发没有深度,特别是体育资源与乡村的生态资源、民俗文化资源、自然资源的融合深度不够。这就导致形成的旅游产品缺乏创意性体验项目、旅游综合载体功能不强、旅游的盈利模式单一、产品体系的不完善,从而抑制广州旅游业的良性发展。
研究发现,广州市56岁以上游客的旅游动机影响因素主要是健康因子,选择的旅游类型以康体养生型为主;35~56岁游客的旅游动机影响因素主要是体验因子,选择的旅游类型主要是观赏游玩型和民俗体验型;35岁以下游客的旅游动机影响因素主要是突破因子,选择的旅游类型主要是运动休闲型[17]。见表3。
表3 广州市各年龄阶段的游客的旅游动机分析
表3所述,不同年龄阶段的游客的旅游需求和动机是不同的,中老年人偏爱运动强度和运动量相对较小的项目类型,如徒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垂钓、观赏、游玩等;而青年人偏好运动强度和运动量较大、刺激性较强的项目类型,如漂流、登山、攀岩、山地车、定向越野等。当前,广州的体育旅游与乡村旅游资源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旅游的相关产业资源如商、学、闲等也没有得到全面的融合,更别说形成一套完整的产业体系,这就造成了单一的旅游产品与多元化的、多样性的旅游需求之间的矛盾。如从化区溪头村,虽然在政府规划下有了一系列的旅游项目,如骑行、露营、观赏等,但经营模式比较单一,消费特征以“一日游”为主,“过夜模式”尚未形成。因此,应利用广州市城区的辐射优势,不断丰富、开发乡村地区的旅游资源,满足游客多元化的旅游需求,打造多元升级的体育和乡村旅游产品推动广州市乡村休闲的横向发展,打破广州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产业的融合、产品的开发、产品的特色创新及市场的推广都需要一批综合型的专业队伍,这正是广州旅游业发展中的一个短板。在广州体育旅游与乡村旅游融合的三种模式中,企业经营模式仅仅拥有一批策划、研发、推广的单一专业人才;政府主导模式主要由当地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负责,专业人才相对欠缺;村民开发模式几乎没有专业人才参与,主要由当地农民或个体户研发推广。而“体育旅游+乡村旅游”是一个综合性的行业,单一的体育人才或旅游人才无法满足融合产业的需求。综合型专业人才的缺失导致广州体育旅游与乡村旅游融合中,特别是农业和民俗体育的融合、广州地方文化资源的挖掘、特色旅游产品的创意性研发、市场的营销和推广活动都面临不同程度的困境。
广州市政府出台《广州市各区域旅游联合发展规划》,打破各区的行政区分壁垒,统一规划,整体布局,多区域归一,整合各地旅游网,打造各区域信息共享平台,共同研制各区各乡镇(村)各景点的精品特色旅游攻略。并且成立广州市体育旅游与乡村旅游协会,会员由广州市各区相关负责人组成。并及时建立协会规章制度,完善合作协议,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加强各区域间的交流、学习与合作,加强跨区域合作、共谋规划。采用政府指导-市场运作-企业衔接-社会监督参与的发展模式,实现广州市十二区的乡村体育旅游规划布局一体化,发展机制协调一体化、管理服务一体化及市场推广一体化。
在广州市城镇规划布局中,根据建设绿色广州、生态广州、宜居广州的城市定位,充分利用好珠江的自然资源打造沿江风景娱乐带,利用从化区的地热资源发展好温泉度假养生游等。以康体养生休闲度假为发展方向,突出广州“山河田江海”等自然资源优势;结合乡村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及人文古迹,发挥现有的休闲度假村、精品乡村景区、运动小镇、体育产业示范基地、运动项目基地等资源优势;依托环城绿道的规划,完善环城乡村旅游的基础配套运动设施;重视“体育+农业+乡情+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创建跨界融合协会或集团联盟;利用广州便利的交通网络,建设2小时乡村体育旅游圈,通过各大区域的标志性建筑或公园特色与健身、休闲、观光、游玩的结合,造就休闲运动度假养生的示范区。
以户外生态旅游为突破口,构建广州市乡村地区休闲体育旅游的“海、陆、空”等多维度旅游产品。形成“航海模型、皮筏艇、龙舟、游艇、车辆模型、自行车、越野车、定向活动、航空模型、风筝”等多维度的体育旅游产品格局,结合乡村独特的旅游资源,如民俗活动、农事劳作、文化古迹、山河田海的自然生态格局等,构建广州休闲体育旅游的产业集群,形成多元化、多维度、立体式的旅游产品体系。
随着游客差异化旅游需求的不断增长,自驾游模式也逐步成为了游客的主要旅游方式。结合广州市乡村自然资源,加快建设多元化的运动休闲营地,如汽车营地、帐篷营地、户外拓展营地等,并结合多样化的地理环境开展徒步、马拉松、攀岩、定向越野、骑行、素质拓展、野外生存等休闲体育运动,不断拓展和优化旅游产品体系。
加强建设涉及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的复合型人才教育培训体系显得尤为重要。依托学校资源加强对体育人才、旅游专业人才、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等的培养,实现“体育+乡村+旅游”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借助政府力量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引进并培养一批高端专业人才,成立旅游研发团队、建设旅游智库、优化旅游研究基地,在城乡规划及体育旅游规划、大数据应用、改革创新、开发投资、市场运营等方面强化人才软件设施。